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和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教学同样如此;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改革探索中,探究性学习是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于发挥学生的语文学习主体性地位非常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意识;实践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将作为现今与将来教与学的主导方式,其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是贯彻实施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
一、课前抓好预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任何一个有着独立思维能力的人,面对自己周边的人和事都会产生某种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他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这些外在的事物。在这种由内在驱动的探索过程中,他的学习、研究和理解、总结和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研究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会调动起来。对于中学生来说,老师在课前合理地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围绕若干问题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面对老师布置的问题,必然有一种探究、了解的渴望。这样,他就会运用他自身的原有知识和语文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提前了解,寻找课文中的相关线索,以解决新问题。所以说,老师合理地设计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其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于该堂课的顺利完成有很好的作用。
因此,在每堂新课之前,老师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课题,安排与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争取独立完成该课题,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安排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基础,或适当超前,但不能过于远离其发展区,会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比如,可要求学生提前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也可要求学生自行通过课外书或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事件、人物或风景地名等,为学习新课程内容提供背景知识的准备,还可就课文的内容,提前设几个课题,让学生尝试在课前的预习中尽量完成,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探究能力,最终提高其语文能力。如我在教《始终眷恋着祖国》一课之前,对学生提出了预习的基本要求:读准生字词的字音,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出对钱学森的印象(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利用课外书籍或上网查资料等方法搜集并整理有关钱学森的事迹,准备在班上交流;利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找出文中能体现主人公爱国之情的语句;在自主探究中标记圈点,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并针对课文内容,找出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地方。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对所要学的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课堂听讲时就能发挥主动性,就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增强探究意识。
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学生如能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那么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研读课文,进行探究学习。
二、课堂精心设问,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设问的目的在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但对一个有意义而无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强迫的,会削弱其参与的主动性。所以教师不但应考虑问什么,更要考虑怎么问。若问题只是要求学生机械地回答,照本宣科,那么这样的问题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所以教师要增强所提问题的吸引力,学生才会在兴趣的引导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活跃思维,逐步提高探究的兴趣。
对于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求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究者。如学习《甜甜的泥土》一课,我这样提问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的爱,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种爱?请说出来与同学交流。”我引导学生通过读、品、议、思,了解作品的内容,深入角色内心,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分享成功的欢乐,感受到母亲的亲情和人间友情的熏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再适当点拨,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说法,鼓励他们大胆主动地发言。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兴趣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航标。对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来说,更是如此。初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形象思维仍然是他们主要思维习惯的阶段,如果语文老师在课程教学时,花太多的时间进行空洞的语法和课文结构及中心思想的归纳,学生会觉得非常无趣,似乎整堂课与他们无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从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出发,尽量调动学生的心理期望和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学习《散步》一文时,我特意选出“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那一段文字,要求学生自己去体会“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意境。同时,我还引导他们对比回忆朱自清的《背影》所描述的父子情,最终让学生从这2篇文章中体会到什么是亲情。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生活的了解,也提高了他们语文学习的 能力。
教师精心提问设疑,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探究,不断解决问题。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三、 鼓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语文学习中就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能在主动学习中提出新的问题,进而解决新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意识;实践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将作为现今与将来教与学的主导方式,其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是贯彻实施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
一、课前抓好预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任何一个有着独立思维能力的人,面对自己周边的人和事都会产生某种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他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这些外在的事物。在这种由内在驱动的探索过程中,他的学习、研究和理解、总结和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研究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会调动起来。对于中学生来说,老师在课前合理地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围绕若干问题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面对老师布置的问题,必然有一种探究、了解的渴望。这样,他就会运用他自身的原有知识和语文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提前了解,寻找课文中的相关线索,以解决新问题。所以说,老师合理地设计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其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于该堂课的顺利完成有很好的作用。
因此,在每堂新课之前,老师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课题,安排与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争取独立完成该课题,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安排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基础,或适当超前,但不能过于远离其发展区,会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比如,可要求学生提前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也可要求学生自行通过课外书或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事件、人物或风景地名等,为学习新课程内容提供背景知识的准备,还可就课文的内容,提前设几个课题,让学生尝试在课前的预习中尽量完成,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探究能力,最终提高其语文能力。如我在教《始终眷恋着祖国》一课之前,对学生提出了预习的基本要求:读准生字词的字音,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出对钱学森的印象(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利用课外书籍或上网查资料等方法搜集并整理有关钱学森的事迹,准备在班上交流;利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找出文中能体现主人公爱国之情的语句;在自主探究中标记圈点,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并针对课文内容,找出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地方。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对所要学的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课堂听讲时就能发挥主动性,就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增强探究意识。
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学生如能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那么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研读课文,进行探究学习。
二、课堂精心设问,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设问的目的在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但对一个有意义而无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强迫的,会削弱其参与的主动性。所以教师不但应考虑问什么,更要考虑怎么问。若问题只是要求学生机械地回答,照本宣科,那么这样的问题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所以教师要增强所提问题的吸引力,学生才会在兴趣的引导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活跃思维,逐步提高探究的兴趣。
对于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求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究者。如学习《甜甜的泥土》一课,我这样提问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的爱,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种爱?请说出来与同学交流。”我引导学生通过读、品、议、思,了解作品的内容,深入角色内心,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分享成功的欢乐,感受到母亲的亲情和人间友情的熏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再适当点拨,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说法,鼓励他们大胆主动地发言。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兴趣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航标。对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来说,更是如此。初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形象思维仍然是他们主要思维习惯的阶段,如果语文老师在课程教学时,花太多的时间进行空洞的语法和课文结构及中心思想的归纳,学生会觉得非常无趣,似乎整堂课与他们无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从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出发,尽量调动学生的心理期望和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学习《散步》一文时,我特意选出“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那一段文字,要求学生自己去体会“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意境。同时,我还引导他们对比回忆朱自清的《背影》所描述的父子情,最终让学生从这2篇文章中体会到什么是亲情。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生活的了解,也提高了他们语文学习的 能力。
教师精心提问设疑,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探究,不断解决问题。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三、 鼓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语文学习中就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能在主动学习中提出新的问题,进而解决新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