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思考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hu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和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教学同样如此;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改革探索中,探究性学习是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于发挥学生的语文学习主体性地位非常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意识;实践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将作为现今与将来教与学的主导方式,其核心是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是贯彻实施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
  一、课前抓好预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任何一个有着独立思维能力的人,面对自己周边的人和事都会产生某种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驱使他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这些外在的事物。在这种由内在驱动的探索过程中,他的学习、研究和理解、总结和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研究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会调动起来。对于中学生来说,老师在课前合理地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围绕若干问题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面对老师布置的问题,必然有一种探究、了解的渴望。这样,他就会运用他自身的原有知识和语文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提前了解,寻找课文中的相关线索,以解决新问题。所以说,老师合理地设计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课文内容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其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于该堂课的顺利完成有很好的作用。
  因此,在每堂新课之前,老师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课题,安排与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争取独立完成该课题,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安排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基础,或适当超前,但不能过于远离其发展区,会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比如,可要求学生提前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也可要求学生自行通过课外书或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事件、人物或风景地名等,为学习新课程内容提供背景知识的准备,还可就课文的内容,提前设几个课题,让学生尝试在课前的预习中尽量完成,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探究能力,最终提高其语文能力。如我在教《始终眷恋着祖国》一课之前,对学生提出了预习的基本要求:读准生字词的字音,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出对钱学森的印象(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利用课外书籍或上网查资料等方法搜集并整理有关钱学森的事迹,准备在班上交流;利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找出文中能体现主人公爱国之情的语句;在自主探究中标记圈点,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并针对课文内容,找出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地方。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对所要学的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课堂听讲时就能发挥主动性,就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增强探究意识。
  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学生如能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那么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研读课文,进行探究学习。
  二、课堂精心设问,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设问的目的在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但对一个有意义而无兴趣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强迫的,会削弱其参与的主动性。所以教师不但应考虑问什么,更要考虑怎么问。若问题只是要求学生机械地回答,照本宣科,那么这样的问题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所以教师要增强所提问题的吸引力,学生才会在兴趣的引导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活跃思维,逐步提高探究的兴趣。
  对于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求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究者。如学习《甜甜的泥土》一课,我这样提问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的爱,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种爱?请说出来与同学交流。”我引导学生通过读、品、议、思,了解作品的内容,深入角色内心,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分享成功的欢乐,感受到母亲的亲情和人间友情的熏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再适当点拨,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说法,鼓励他们大胆主动地发言。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兴趣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航标。对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来说,更是如此。初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形象思维仍然是他们主要思维习惯的阶段,如果语文老师在课程教学时,花太多的时间进行空洞的语法和课文结构及中心思想的归纳,学生会觉得非常无趣,似乎整堂课与他们无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从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出发,尽量调动学生的心理期望和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学习《散步》一文时,我特意选出“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那一段文字,要求学生自己去体会“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意境。同时,我还引导他们对比回忆朱自清的《背影》所描述的父子情,最终让学生从这2篇文章中体会到什么是亲情。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生活的了解,也提高了他们语文学习的 能力。
  教师精心提问设疑,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探究,不断解决问题。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三、 鼓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语文学习中就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能在主动学习中提出新的问题,进而解决新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付鑫(1981.-),男,汉,河北唐山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  摘要:随着高校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想观念随之产生了变化,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因素,并提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措施,希望有助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大力倡导“四项改革、一个创新、五个对接”。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在福州市率先走出了一条以推广应用“校企合作、行动导向”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创新之路。本文将以我校为例,结合其他先进职业学校的做法,从开发贴近岗位技能标准的学习领域、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及配套资源、改革形成逐步增强职业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以人为本的整体能力评价模式、建设与企业生产相对接的教学
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是一种新型锚索,在各项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这种锚固方式可以将荷载分散传送到钻孔中各个不同位置的固定段,而且可以避免应力集中的情况,从而
摘 要: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一直备受瞩目,但学界对通识教育具体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从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角度来阐释通识教育,以期人们能更好的理解和认识通识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理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102-01  从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提出通识教育这一概念以来,人们不断探索其内涵和
摘 要:为了使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能够不与实际工作脱节,有效的提高毕业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针对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及当前实际工作对毕业生的要求,对毕业设计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教学质量及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前对大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