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中国在进一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将遇到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又该如何应对这些机遇与挑战势必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入手,以期找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建议与对策。
机遇 挑战 开放型经济 新体制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随着世界经济有所好转及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改革进入深化期和升级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那么,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中国将如何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然会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临的国际机遇
(1)世界经济整体呈现复苏迹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向好
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及后来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出现持续多年的衰退和停滞。但随着美国在2014年底宣布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5年开始加息等举措的执行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所缓和、初步走出衰退等世界各地经济整体开始复苏,全球经济增长了将小幅回升。由此可见,中国“十三五”及以后一段时间可能迎来温和复苏的世界环境,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造了良好的世界经济发展大环境。
(2)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出新的全球产业调整和再平衡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再工业化”战略,世界新科技和产业革命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生态技术、生命科学、基因技术为标志,意味着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和智能社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移动终端又与互联网融合,并进入工业和服务业与之融合发展时期,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纠正世界经济失衡,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本国企业投资回流。但跨国公司并未因此放弃全球生产网络建设和价值链的全球布局。从利润最大化和企业发展战略出发,将战略重心从传统市场转向新兴市场。尽管美国一些公司转变了以前将制造业务外包到其他国家的做法,但并没有证据表明美国制造业回流是普遍趋势,全球供应链依然欣欣向荣,短期内不太可能会改变。
(3)新兴市场的崛起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国际市场空间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危机初期经济增速高于发达国家,承担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任。据统计,2008-2014年的6年时间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全球经济净增长的60%,其中中国贡献了近30%。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对商品、服务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需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具备了海外投资的外汇资金实力,工程建设企业参与对外承包业务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对外工程承包的发展还将带动中国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发展,深化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能够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导致大批拥有先进技术、国际品牌和国际营销渠道的国际著名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困難,这为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获取战略性资产、提高“走出去”战略的质量提供了机遇。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临的国内机遇
(1)我国高技术劳动力、技能型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形成
我国每年有700万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另有200多万人在承认搞笑接受继续教育。大学毕业生既有高端基数人才,也有职业基数人才,能够满足跨国公司从研发到高端制造的需求。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基数人才相对廉价;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相对丰富。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把廉价劳动密集缓解转移出我国的同时,选择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研发总部。
(2)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规模,市场吸引力依然占有巨大优势
虽然当前经济、贸易增速由高速进入中高速升值中速,但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增量的绝对规模对贸易伙伴依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规模为我国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到我国从事研发、提升我國产业结构和价值链缓解提供了机遇。
(3)我国不断改善的配套环境和产业服务水平,营造了新的发展优势
虽然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在下降,但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路线使我国拥有全球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它能够部分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劣势,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成本。我国是拥有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并且不少类别的规模全球领先。我国的这种配套服务能力是不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能够国家短期内难以取代的,因此我国不必过于担忧国际直接投资的大规模转移出去。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临的挑战
(1)实现对外贸易稳定增长面临压力
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416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出口22096亿美元,增长7.9%;进口19504亿美元,增长7.3%。顺差2592亿美元。这延续了我国近些年顺差不断收窄的趋势。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影响,全球贸易放缓,2009-2013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长仅为3.3。拓展全球经贸利益遭遇更突出的保护主义压力。与十年前加入世贸组织时相比,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国际市场份额接近10%。随着出口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各个产品层面均遭遇较大的保护主义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在经济、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领域,均遭遇了较大的保护主义压力,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摩擦的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延伸。
(2)保持利用外资喜忧参半 目前,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绝大数领域都已经有外商投资。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4万亿美元。从1993年起,中国连续21年实际利用外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这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201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175.9亿美元,增长5.2%,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形势下,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3)加快“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十年我国对外投资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2013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901.7亿美元,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跨国并购比重较高,并购额已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一些大项目。但也要看到,部分国家对我国投资能源资源项目、参与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有企业投资等仍存有顾虑,对外投资中还常常遇到各种障碍。一些地区安全形势严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我国企业的海外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总体看我国企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在投资审批、外汇管理、金融服务、货物进出口、人员出入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
(4)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博弈激烈复杂
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大国纷纷加快发展自贸谈判进程,东亚地区成为自贸区博弈的热点地区。美国全力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日本、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周边国家也纷纷对外发展自贸关系。这就要求我国也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拓展多双边经贸关系。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初步建立了符合自身国情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但总体看,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体制不适应国内外形势和开放型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如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体制比较成熟,内陆地区相对滞后;自贸区建设面临边缘化的风险等。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对策及建议
(1)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实现对外开放的安全与高效
从外需依赖型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转变,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平衡不同市场的贸易份额,分散单一市场风险;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增长转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工业化,注重环境保护,注重国家安全,倡导自主创新,通过对出口征税、开征资源税和环境税等方式,保护国内稀缺资源,限制低价值、高投人、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和出口。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参与海外基础设施建设,让中国装备和中国服务享誉全球;调整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和引资政策,减少制度性套利机会,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自然人流动、跨境电商、金融合作、知识产权交易等方面获得新突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市场化及其弹性调整,合理保持出口增速,适当增加贸易进口,稳妥推进以直接投资、合格的证券投资等形式的资本出口,深化外汇储备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国际收支的稳定、平衡和科学管理;密切关注国际短期资本动向,加大对国际收支的监测,防止资本易变性及外汇投机等带来的金融风险;创新各类金融制度,稳步推进产业、银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防范金融冲击,更好地服務于国计民生,提高国际竞争力。
(2)放宽投资准入,促进多渠道资金自由流动
我国目前在电信、金融、铁路等领域仍投资开放不足,存在垄断现象,影响国内形成统一、开放、成熟的市场体系。投资准入既包括内资投资准入也包括外资投资准入。过去我国对外开放重在招商引资,且以引进外资为重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引进内资和引进外资并举,招商引资与对外投资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了很多领域,但同时却存在对外开放不足,影响了国内资金的使用效率.
(3)抓住契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实现共同发展
经济发展是以沿海地区发展现行,最终是为了带动全部地区共同发展。我国内陆沿边地区要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重新布局的机遇,推动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我国内陆沿边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学习沿海地区开发性经济发展经验,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及开放服务工作,对接好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开拓我国全方位、全领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4)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全球化自由贸易区网络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我国旅行国际承诺的要求;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资金、信息、资源、人员、产品等要素自由流动,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双边、多变、区域次区域开放可做,以周边为基础加快试试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扩大对港澳台地区的开放合作。近年来全球自由贸易区不断蓬勃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在促进区域内经济贸易发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5)注重全球战略等方面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加强战略研究和理论创新。战略是全局性、长远性、基础性、趋势性乃至带有一定根本性的研究。一个国家的发展,大方向走对了,大戰略不出错,就可以避免不应该走的弯路。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国家竞赛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前瞻性研究更为重要,对宏观政策的反应方向、应对时机和干预程度的要求更高,应密切关注新技术革命和国际政治经济动向,对若干事关全局,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以保证我们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抢占未来制高点。
作者简介:姓名:申晶波(出生1982年06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职称:中级,学历:在职硕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学
机遇 挑战 开放型经济 新体制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随着世界经济有所好转及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改革进入深化期和升级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那么,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中国将如何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然会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临的国际机遇
(1)世界经济整体呈现复苏迹象,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向好
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及后来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出现持续多年的衰退和停滞。但随着美国在2014年底宣布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5年开始加息等举措的执行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所缓和、初步走出衰退等世界各地经济整体开始复苏,全球经济增长了将小幅回升。由此可见,中国“十三五”及以后一段时间可能迎来温和复苏的世界环境,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造了良好的世界经济发展大环境。
(2)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出新的全球产业调整和再平衡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再工业化”战略,世界新科技和产业革命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生态技术、生命科学、基因技术为标志,意味着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和智能社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移动终端又与互联网融合,并进入工业和服务业与之融合发展时期,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纠正世界经济失衡,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本国企业投资回流。但跨国公司并未因此放弃全球生产网络建设和价值链的全球布局。从利润最大化和企业发展战略出发,将战略重心从传统市场转向新兴市场。尽管美国一些公司转变了以前将制造业务外包到其他国家的做法,但并没有证据表明美国制造业回流是普遍趋势,全球供应链依然欣欣向荣,短期内不太可能会改变。
(3)新兴市场的崛起为我国提供了新的国际市场空间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危机初期经济增速高于发达国家,承担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任。据统计,2008-2014年的6年时间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全球经济净增长的60%,其中中国贡献了近30%。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对商品、服务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需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具备了海外投资的外汇资金实力,工程建设企业参与对外承包业务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对外工程承包的发展还将带动中国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发展,深化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能够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导致大批拥有先进技术、国际品牌和国际营销渠道的国际著名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困難,这为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获取战略性资产、提高“走出去”战略的质量提供了机遇。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临的国内机遇
(1)我国高技术劳动力、技能型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形成
我国每年有700万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另有200多万人在承认搞笑接受继续教育。大学毕业生既有高端基数人才,也有职业基数人才,能够满足跨国公司从研发到高端制造的需求。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基数人才相对廉价;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相对丰富。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把廉价劳动密集缓解转移出我国的同时,选择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研发总部。
(2)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规模,市场吸引力依然占有巨大优势
虽然当前经济、贸易增速由高速进入中高速升值中速,但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增量的绝对规模对贸易伙伴依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规模为我国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到我国从事研发、提升我國产业结构和价值链缓解提供了机遇。
(3)我国不断改善的配套环境和产业服务水平,营造了新的发展优势
虽然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在下降,但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路线使我国拥有全球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它能够部分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劣势,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成本。我国是拥有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并且不少类别的规模全球领先。我国的这种配套服务能力是不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能够国家短期内难以取代的,因此我国不必过于担忧国际直接投资的大规模转移出去。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临的挑战
(1)实现对外贸易稳定增长面临压力
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416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出口22096亿美元,增长7.9%;进口19504亿美元,增长7.3%。顺差2592亿美元。这延续了我国近些年顺差不断收窄的趋势。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影响,全球贸易放缓,2009-2013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长仅为3.3。拓展全球经贸利益遭遇更突出的保护主义压力。与十年前加入世贸组织时相比,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国际市场份额接近10%。随着出口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各个产品层面均遭遇较大的保护主义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在经济、贸易、投资、金融等各个领域,均遭遇了较大的保护主义压力,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摩擦的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延伸。
(2)保持利用外资喜忧参半 目前,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绝大数领域都已经有外商投资。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推进对外开放,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4万亿美元。从1993年起,中国连续21年实际利用外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这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201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1175.9亿美元,增长5.2%,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形势下,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3)加快“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十年我国对外投资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2013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901.7亿美元,跻身对外投资大国行列。跨国并购比重较高,并购额已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一些大项目。但也要看到,部分国家对我国投资能源资源项目、参与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有企业投资等仍存有顾虑,对外投资中还常常遇到各种障碍。一些地区安全形势严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我国企业的海外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总体看我国企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在投资审批、外汇管理、金融服务、货物进出口、人员出入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
(4)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博弈激烈复杂
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大国纷纷加快发展自贸谈判进程,东亚地区成为自贸区博弈的热点地区。美国全力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日本、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周边国家也纷纷对外发展自贸关系。这就要求我国也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拓展多双边经贸关系。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初步建立了符合自身国情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但总体看,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体制不适应国内外形势和开放型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如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体制比较成熟,内陆地区相对滞后;自贸区建设面临边缘化的风险等。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对策及建议
(1)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实现对外开放的安全与高效
从外需依赖型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转变,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平衡不同市场的贸易份额,分散单一市场风险;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增长转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工业化,注重环境保护,注重国家安全,倡导自主创新,通过对出口征税、开征资源税和环境税等方式,保护国内稀缺资源,限制低价值、高投人、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和出口。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参与海外基础设施建设,让中国装备和中国服务享誉全球;调整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和引资政策,减少制度性套利机会,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自然人流动、跨境电商、金融合作、知识产权交易等方面获得新突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市场化及其弹性调整,合理保持出口增速,适当增加贸易进口,稳妥推进以直接投资、合格的证券投资等形式的资本出口,深化外汇储备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国际收支的稳定、平衡和科学管理;密切关注国际短期资本动向,加大对国际收支的监测,防止资本易变性及外汇投机等带来的金融风险;创新各类金融制度,稳步推进产业、银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防范金融冲击,更好地服務于国计民生,提高国际竞争力。
(2)放宽投资准入,促进多渠道资金自由流动
我国目前在电信、金融、铁路等领域仍投资开放不足,存在垄断现象,影响国内形成统一、开放、成熟的市场体系。投资准入既包括内资投资准入也包括外资投资准入。过去我国对外开放重在招商引资,且以引进外资为重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引进内资和引进外资并举,招商引资与对外投资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了很多领域,但同时却存在对外开放不足,影响了国内资金的使用效率.
(3)抓住契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实现共同发展
经济发展是以沿海地区发展现行,最终是为了带动全部地区共同发展。我国内陆沿边地区要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重新布局的机遇,推动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我国内陆沿边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学习沿海地区开发性经济发展经验,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及开放服务工作,对接好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开拓我国全方位、全领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4)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全球化自由贸易区网络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我国旅行国际承诺的要求;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资金、信息、资源、人员、产品等要素自由流动,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双边、多变、区域次区域开放可做,以周边为基础加快试试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扩大对港澳台地区的开放合作。近年来全球自由贸易区不断蓬勃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在促进区域内经济贸易发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5)注重全球战略等方面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加强战略研究和理论创新。战略是全局性、长远性、基础性、趋势性乃至带有一定根本性的研究。一个国家的发展,大方向走对了,大戰略不出错,就可以避免不应该走的弯路。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国家竞赛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前瞻性研究更为重要,对宏观政策的反应方向、应对时机和干预程度的要求更高,应密切关注新技术革命和国际政治经济动向,对若干事关全局,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以保证我们在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抢占未来制高点。
作者简介:姓名:申晶波(出生1982年06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职称:中级,学历:在职硕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