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四大教学原则的核心是“结构性原则”,它要求我们“按照最优的结构组织课堂教学,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和组织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要讲究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学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理解和接受,内化为信念、意志、荣辱观和价值观,进行有效教学。下面从预习、导入、授课、小结和作业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探索和体会。
一、以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学在师前,强化课前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的听课才能更有目的、更高效。学生只有在课前做了充分预习,建立起认知背景,才能实现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所以,指导学生高效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保证。
如何让学生的高效预习落到实处呢?我们的做法是教师课前编写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课前自学。学案是指教师在备课时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的学习指导方案。学案的编写要贯彻三原则:基础知识原则、学法指导原则和提高能力原则。
(1)基础知识原则。学案的编写,要反映教材知识主线,以落实掌握基础知识为重点,以问题的形式将基础知识一一列出,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
(2)学法指导原则。学案的编写,要引导学生掌握本堂内容的方法,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通过示例、提示等进行方法的指导。
(3)提高能力原则。编写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后,教师必须对预习进行检查和评价。否则,学生的预习过程就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就会影响本节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可利用个别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框题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激情有趣的导课,引人入胜,唤起学习动机
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出诸如故事导入、小品导入、诗歌导入、谜语导入、漫画导入、音乐导入等导入课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入,学生对本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所以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为使导课激情有趣,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导课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和真实性,要取材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2)导课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
(3)导课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
三、授课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为使课堂教学变成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奇谈怪论”不要轻易否定,而是认真倾听,一同遐想,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
(1)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在讲授“依法纳税”这一节时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在税收问题上存在的疑虑,并为当前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而是讲七分留三分,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充分享受含英咀華的乐趣。
(2)课堂教学要营造合作互动式氛围,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小组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完成主题作品,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问,从而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内化为正确的观念。
四、小结重视导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内化和行为外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课堂小结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其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要让学生知道整堂课主要讲什么,给一堂课教学划上句号,又要给学生提出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或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添上问号,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要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点的归纳掌握的做法,改变过去教师“包办代替”的形式。如小结“依法纳税”一节教学时,一位任课教师结合今年四月份第十三个税法宣传月,让学生以“我要当一名小小税法宣传员”展开活题:“你打算如何去搞好这次宣传活动?请你设计几个活动,并为这次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这样的课堂小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既注意了行为的落实,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感觉到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懂得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身边社会生活的联系,还学会了用新知识简单分析身边的事例,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五、课堂训练与检查,提升能力,检验教学效果
课堂训练作为教与学的重要交汇点,不仅是衡量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尺度,更是高效课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经过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学的三维目标能否完成。高效训练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检验教学效果,巩固学习成果,发展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课堂训练的效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编制练习时应注意。
(1)选编题目要注重目的性和高效性。要立足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理出新授知识中的重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选编试题的依据,是课堂训练的方向所在。教师在选编试题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分析教材文本,理出重点,这样才能在选编试题时做到重点突出,以保证学生在课堂训练中练在“关键处”。
(2)基础性和趣味性。不搞偏、难、深的练习,而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题目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趣味性。如学习商品概念后,我编了这样题目“农民种的水果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卖给人家,一部分送给亲友。这些水果是否都是商品?为什么?这样,抽象问题具体化,学生练习起来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
(3)典型性和系统性。典型性是指选编的习题在同类习题或某种方法中具有代表性,学生解答之后,能以题及类,以点带面,掌握此类题目的解答规律。一般说来,高考题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系统性包括训练知识的系统性、训练题型的系统性等等。如学习市场如何配置资源,我设计了具有一定系统性的问题:为什么大量企业涉足汽车产业?大量企业进入汽车产业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在每一环节上做足文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有理由相信打造高效课堂并非天方夜谭。
一、以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学在师前,强化课前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的听课才能更有目的、更高效。学生只有在课前做了充分预习,建立起认知背景,才能实现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所以,指导学生高效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保证。
如何让学生的高效预习落到实处呢?我们的做法是教师课前编写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课前自学。学案是指教师在备课时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的学习指导方案。学案的编写要贯彻三原则:基础知识原则、学法指导原则和提高能力原则。
(1)基础知识原则。学案的编写,要反映教材知识主线,以落实掌握基础知识为重点,以问题的形式将基础知识一一列出,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
(2)学法指导原则。学案的编写,要引导学生掌握本堂内容的方法,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通过示例、提示等进行方法的指导。
(3)提高能力原则。编写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后,教师必须对预习进行检查和评价。否则,学生的预习过程就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就会影响本节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可利用个别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框题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激情有趣的导课,引人入胜,唤起学习动机
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出诸如故事导入、小品导入、诗歌导入、谜语导入、漫画导入、音乐导入等导入课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入,学生对本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所以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为使导课激情有趣,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导课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和真实性,要取材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2)导课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
(3)导课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
三、授课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为使课堂教学变成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奇谈怪论”不要轻易否定,而是认真倾听,一同遐想,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
(1)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如,在讲授“依法纳税”这一节时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在税收问题上存在的疑虑,并为当前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而是讲七分留三分,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充分享受含英咀華的乐趣。
(2)课堂教学要营造合作互动式氛围,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小组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完成主题作品,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问,从而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内化为正确的观念。
四、小结重视导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内化和行为外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课堂小结是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其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要让学生知道整堂课主要讲什么,给一堂课教学划上句号,又要给学生提出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或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添上问号,可以说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要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点的归纳掌握的做法,改变过去教师“包办代替”的形式。如小结“依法纳税”一节教学时,一位任课教师结合今年四月份第十三个税法宣传月,让学生以“我要当一名小小税法宣传员”展开活题:“你打算如何去搞好这次宣传活动?请你设计几个活动,并为这次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这样的课堂小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既注意了行为的落实,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感觉到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懂得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身边社会生活的联系,还学会了用新知识简单分析身边的事例,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五、课堂训练与检查,提升能力,检验教学效果
课堂训练作为教与学的重要交汇点,不仅是衡量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尺度,更是高效课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经过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学的三维目标能否完成。高效训练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检验教学效果,巩固学习成果,发展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课堂训练的效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编制练习时应注意。
(1)选编题目要注重目的性和高效性。要立足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理出新授知识中的重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选编试题的依据,是课堂训练的方向所在。教师在选编试题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分析教材文本,理出重点,这样才能在选编试题时做到重点突出,以保证学生在课堂训练中练在“关键处”。
(2)基础性和趣味性。不搞偏、难、深的练习,而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题目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趣味性。如学习商品概念后,我编了这样题目“农民种的水果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卖给人家,一部分送给亲友。这些水果是否都是商品?为什么?这样,抽象问题具体化,学生练习起来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
(3)典型性和系统性。典型性是指选编的习题在同类习题或某种方法中具有代表性,学生解答之后,能以题及类,以点带面,掌握此类题目的解答规律。一般说来,高考题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系统性包括训练知识的系统性、训练题型的系统性等等。如学习市场如何配置资源,我设计了具有一定系统性的问题:为什么大量企业涉足汽车产业?大量企业进入汽车产业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在每一环节上做足文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有理由相信打造高效课堂并非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