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为导师制升级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的大力推行下,导师制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班级管理的新常态。经过一年的实践摸索,将导师制纳入班级管理成了我的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个计划。
  初期,我针对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及学科“跛腿”状况,将学生有层次地平均分成六个小组,制作了宣传海报,并用“许愿树”的方式让同学们确立学习目标,用卡片许下愿望挂在许愿树上。
  在行进的过程中,我既导行,又导心:为每科导师配备了三名助手,并相应地推出每周自主学习卡,以引导同学们学科学习的过程,将导师制落到实处。
  为了帮助科任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坚持每天与59名学生进行“心语本”交流,每周让科任老师与小组学生进行一次文字交流。
  每次月考后,我班都会评出优胜小组,并借助“谈心卡”组织学生与导师交流,及时填写学生成长手册小结。
  在实践中,我感觉到这样的三步曲看似完美,但仍有种浮在水面沉不下去的感觉。怎样才能让导师制更有内涵、接地气,成为撬动班级建设的杠杆与带动班级发展的“火车头”呢?我利用三招来为导师制升级。
  周学导查,让学习更有成就感
  我发现,在月考背景下,同学们习惯了以“月”为周期来设计学习,一般月初组织学生确定下次的月考学科方向、对手,月考后班主任进行表彰、谈心。这样周期长,节奏慢,同时计划内容难免空洞,不利于从过程上进行具体的学习指导。
  于是,我改为以“周”为周期来设计一周的学习与教育,把每一天的计划做实,追求“小步子、快节奏”。
  同时,每周一由学习导师向全班学生讲明本周所教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建议,每周末回顾本周所学知识,强调方法技巧,便于学生跟上节奏、预先学习与及时巩固。
  不仅如此,我还借用PPT和表格的形式将学习内容呈现出来,一目了然,让学生每天的学习都有方向感。
  我还印制了两份表格进行检查落实。一份是每周自主作业反馈表,一份是每天诵读落实情况表。当然,各学科还可以开展针对自己的学科性的做法,如英语的小卷检测、语文的学生自测、理综的每周一考等。
  相應的,班级管理也要配合跟进,我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宣传口号分解为“目标、谋划、拼搏、坚守”四个词语,通过每月一个大方向、每周一个主题来落实,并以“门语”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励学生每周都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如我们三周的门语:
  这一招,让导师在一周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细节化地引领,使他们每周的学习更有成就感。
  合作竞争,描绘班级文化建设美景
  我认为,导师制与班级文化建设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简单地用导师制代替班级文化建设,或将两者割裂开来都是不科学的。理想的导师制与班级文化建设应是相融相生的,如导师小组可以与学习小区竞争,一起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形成班级发展的合力。
  学期初,借助“我要高飞”的主题班会,我启动了班级每月一次的区组合作与竞争的班级文化建设。我班的竞争是借助个人竞争,带动6个导师小组和8个学习小区之间的竞争。
  我印制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与昨天的自己及对手进行竞争。同学们依次填写四个内容:1. 下次月考六大学科的目标分值与名次;2. 下次月考获得的实际总分与名次;3. 下次月考挑战对手的姓名、总分与名次;4. 该次挑战胜负结果、奖惩物品与奋斗宣言。
  依照“追求积极变化”的原则。每次月考前,全班学生自由组合,寻找竞争对手,认真填写表格信息,并在班级的“学习热线”栏目中贴出。月考后,由考评组统计填写结果,并召开主题班会以监督学习计划的落实。
  有了同学之间的竞争,8个学习小区的竞争与6个导师小组的竞争也同步生成,每次大考,我班将获胜的明星个人、优秀导师小组的照片在教室的墙壁上进行展示。
  为了让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有提升的动力,我班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师徒结对活动,让总分前20名的学生当师傅,每人带两个徒弟,帮助他们提高成绩,从而发挥优生的引领作用。
  为激励学生上进,我在班上推出每周“明星个人”与“明星学习小区”的评比活动,并为评上的明星个人与学习小区撰写颁奖词,在班级宣传栏展示。
  为促使学生每天都有饱满的学习激情,我推出“青春诗会”活动,每天早自习前全班同学读一首励志诗,开启美好的一天。
  让导师制建设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立体、互动地共生出班级文化建设美景。
  组内讨论,变被动为主动
  导师制中有一个重头戏,就是每次月考后要求辅导老师主动找组内学生谈话,作好谈心记录。从促进师生交流来说,这是个好办法,但我认为从指导学习状态来说效果并不佳,因为它被动地发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
  于是我想如果让学生找学生、学生找老师的话效果又会如何呢?
  我尝试在师生谈话前,先植入了一个“组内讨论”活动:每次月考后,不再是立马由导师找学生谈话,而是先由小组长召集组内成员开会,由组长做整体得失的分析,再由每个成员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自我分析,最后由组长将整体分析与个人提问卡片粘贴到导师手册上。
  为了打破导师组的限制,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各学科发展上受益,每次月考后我在班级同步推出“谈心卡”交流活动,让学生与老师谈心。
  无论是组内讨论,还是“谈心卡”交流,主角都是学生。这一招,让导师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得他们的成长状态更加舒展。
  “周学导查”“合作竞争”“组内讨论”这三招的尝试,让我感受到导师制是一座金矿,只要用心去开采,就能挖掘到所需的资源。在实际操作中,如果班主任学会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收获的将会是风景无限。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升高中沒希望而被老师“遗忘”的学生。他们叛逆、迷茫、缺乏自信、心里脆弱,导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有难度。有的班主任从学生入校到学生毕业,始终盯着学生,忙得手忙脚乱;有的班主任说:“乱够了,学校开除几个就安静了。”在我这几年的中职班主任生涯中,从新生入校开始陪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有很多的艰辛,也有欣慰的收获,我认为班主任们不妨尝试着由拉学生前行的“纤夫”变为引导孩子自己成长的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他们在不断地试错和改正中成长的。老师的使命就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加强教育,匡正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大步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教育离不开处罚,在处罚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尺度,有的处罚太轻,有的处罚又太重,最终都会因为没有恰到好处,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我主张处罚学生时不要轻易“亮剑”。那么,处罚该如何把握尺度?我以寝室扣分为例,说说具体操作细则。 
邓小平是娴熟运用辩证法的典范,他的改革辩证法思想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应用于改革的全过程。这体现在辩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改革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实现了
读了曹书德老师的专著《走下讲台做教师》,我们看到曹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通过他的叙述,我们从一个学科教师的角度了解到北京十一學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细节。在这个教育急剧变革的时代,以曹老师为代表的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们的做法极富现实意义。  讲台的隐喻  讲台,是教师传经布道的所在,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庄严、神圣、权威的代名词。讲台极易助长“一言堂”“满堂灌”之风,让教师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
赵俊  10余年高端民办学校工作经历,曾担任教研室主任、教务处主任、学部校长等职,现就职于北大培文聊城实验学校。先后获市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等多项荣誉称号,也曾参与《快速识字》课程研发,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全程经典解读》《名师说课》等书籍,被《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社评为“网络教研先锋”,被多家报刊杂志聘为特约编辑,并在《德育报》《湖北教育》《校长》《中国西部教育》《新课程名师说课》《江苏教育报》《新德
“知音”对我的“批评”真是举不胜举。我坚持到底第3天,“本性难改”。“知音”便把帮助升级成了“批斗”。
《走下讲台做教师》一书是北京十一学校曹书德老师的力作。作者用大量真实的事例记述了学校转型后师生的变化,每一篇文字都饱含浓厚的教育情怀和真诚的教育思考,启迪我们要走下讲台做教师,改变传统而落后的教育方式,优化师生关系,真正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共同成长。  曹老师在从教之初也曾经以管理者自居,很少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教育必须有阳光的温度,有广阔的空间,有学生的感动,教育才可以真正发生。由此,我想起一个寓言
班级是学校的组成单位,学校文化离不开班级文化。如果说学校文化是主餐,班级文化则是营养快餐。  音乐是生活的调节剂,能让人得到鼓舞和力量。中小学生大多都喜欢音乐,喜欢歌唱。班主任如果能利用班级活动,有目的地组织各种歌咏活动,不仅能引来班级管理的活水,也能为班级文化增添一抹亮色,让孩子们在歌声中进步,在歌声中成长。  在歌声中建设快乐自信的学习共同体  班集体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共同体,如何让这个共同体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