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技工院校作为我国创办最早、发展较为完备技能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技能人才。但长期以来,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等原因,其职业教育主体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认可。本文通过对技工院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以及由于对其职业教育主体地位认知的缺失造成的危害的阐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技工院校 职业教育 主体地位
技工院校是在技工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以技能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类院校,主要由高级技工学校、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等组成,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技工院校隶属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而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院的教育属性问题和学生的学历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导致技工院校长期游离于国民教育体系之外,这成为制约高等技工院校良性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因此,建立大职教观念,明确技工院校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尽快将技工院校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已成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技工院校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从历史上看,技工教育一直伴随中国现代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起伏而沉浮。技工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公元1868年)为培养造船修船的技术工人而专门开设的叫做“艺圃”的培训机构,这或许就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雏形。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普遍采用工厂学徒制,以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新中国成立后,因现代工业需要,为突破学徒制培养的人数限制,各地开始探索借助技工学校来大规模培养技术工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真正意义上的技工学校开始建立,并很快成为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基地。
在经历了“文革”期间技工学校普遍萎缩的过程后,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工业企业蓬勃发展,技工教育迎来了一个高峰期,全国技工学校最多达4500所,在校生达到190多万人。以山东淄博市为例,七八十年代,各级政府主办、行业、企业自办技工学校多达40余所,在校生达4万余人。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因企业破产、改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技工学校再度跌入低谷。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工业蓬勃发展,“中国制造”名扬世界,技工教育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据权威部门数据,截止到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3075所,其中高级技工学校485所。2008年,全国技工院校招生人数达161万,在校生人数达398万,校生均规模达1293人。全国技工院校专兼职教师28.8万人。此外,技工院校还承担了大量社会培训任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能人才。
由此可见,相对于八九十年代教育系统兴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技工学校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紧密服务于企业生产需要,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普遍欢迎。由于技工教育起步早、发展迅速、体系完备,其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组成部分。
二、技工院校的发展现状及其现实地位
长期以来,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先后通过开展创办合格技校,创建省级重点技校,创建国家级重点技校,创建高级技校、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等形式,以创建促管理,坚持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极大地促进了技工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规范了办学行为,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高级技校、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的建立,技工院校已进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列,技工(能)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生力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在职职工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返乡农民工培训、退役士兵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就业这一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技工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有益的补充。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工院校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后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先后多次发文对技工院校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等工作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200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文件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技工院校的主体地位,并赋予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技工院校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技工院校,并对加强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建设发表了许多论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也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加快和扶持技工院校发展的政策和文件,特别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更加突出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视。在此期间,各省、市也纷纷加大了对技工院校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加快技工院校发展政策和措施。以山东为例,就先后出台了山东省高级技工学校评估标准、技术学院评估标准和技师学院评估标准,从师资要求、硬件设施、实习设备、运动场地、生均图书册数、在校生规模、学生宿舍生均面积、校园面积等各个方面作了严格规范。在解决技工院校规格问题上,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坚持在严格按照评估标准要求评估的基础上并积极争取省级政府批准,明确了技工院校为副厅级事业单位的规格和属性,客观上起到了与高职院校发展相匹配的作用,从而为技工院校高标准、高起点办学奠定了基础。在毕业生学历认定和待遇方面,山东省人民政府鲁办发[2003]83号文件规定:“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要一视同仁。”山东省委、省政府鲁发[2004]28号文件规定:“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的,在使用、工资福利等方面与大专人员同等对待。参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评聘、待遇,规范落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评聘和待遇。”这些政策和措施都为确立技工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技工院校职业教育主体地位认知缺失及其危害
尽管国家把高技能人才列为与高层次人才同等重要地位,出台了很多宏观政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由于技工院校和普通职业教育的办学主管部门不同,技工院校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认可,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学历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简言之,技工院校不被认可为学历教育。这显然是一种对技工院校职业教育主体地位认知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就存在唯学历论的倾向,社会评价体系也普遍建立在学历评价基础之上,对于个体而言,进入技工院校就读所要付出的后续成本是很大的,很多人后来仍要花出时间和金钱来弄一本可能意义并不太大的学历文凭,因为他们会不断遇到没有文凭的尬尴。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技工院校被削弱、被边缘化的现状,从而使得这样一类体系完备、数量庞大的优质的技工教育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学生学历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降低了技工院校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造成了技工院校招生困难,而且制约了学院的良性发展。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说,高考分数差不多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毕业可以获得大专学历,而进入技工院校却不被承认学历,对于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这种认知上的缺失,造成了近年来饱受诟病的所谓的职业教育招生乱象丛生。一方面,中职招生,一些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设置障碍,全面封堵,甚至于给中学校长、班主任下达硬性任务,规定只能向系统内中职学校输送生源,用行政命令来保护中职生源。另一方面,高职招生没有把高级技工学校、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纳入统一招生范围,公平的市场规则被破坏,对技工院校来讲显然有失公允。
四、确立技工院校职业教育主体地位的理由及措施
随着国家对技能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技工院校的发展前景也日益广阔。目前,全国技工院校每年招生近200万人,全日制在校生总数已达近400万,年培训量已超过400余万人,并且这些数据正在不断提高。从历史到现实来看,技工教育始终是一个完备的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工职业能力建设的主渠道,在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理应受到重视,而不是被削弱和受歧视。从评价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业率来看,多年来,全国技工院校平均就业率始终高达95.6%,足以证明技工院校毕业生深受市场欢迎,教育教学符合市场的需要。几年前,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学技术成为新闻事件,更从侧面证明了技工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主体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然而,要想真正从根本上确立技工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要从办大职教的高度,从上至下成立超越于部门权威之上的协调机构,统筹规划职业教育资源,将技工院校的招生统一纳入到职业院校招生范畴,建立公平的市场规制。二是要在加强技工院校正规化建设的基础上,明确技工院校的高等职业教育属性,尽快建立分类评估标准,畅通技工院校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渠道,逐步将高级技校、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纳入到高职院校范畴。三是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宏观政策进一步细化,真正落到实处,在毕业生待遇、教师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让技工院校充分享受到政策规定的实惠。
参考文献:
[1]徐丹丹.试论技工院校的职业教育[J].新一代,2010,(2).
[2]何宝林.技工院校内涵建设的内涵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0,(3).
关键词: 技工院校 职业教育 主体地位
技工院校是在技工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以技能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类院校,主要由高级技工学校、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等组成,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技工院校隶属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而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院的教育属性问题和学生的学历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导致技工院校长期游离于国民教育体系之外,这成为制约高等技工院校良性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因此,建立大职教观念,明确技工院校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尽快将技工院校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已成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技工院校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从历史上看,技工教育一直伴随中国现代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起伏而沉浮。技工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公元1868年)为培养造船修船的技术工人而专门开设的叫做“艺圃”的培训机构,这或许就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雏形。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普遍采用工厂学徒制,以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新中国成立后,因现代工业需要,为突破学徒制培养的人数限制,各地开始探索借助技工学校来大规模培养技术工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真正意义上的技工学校开始建立,并很快成为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基地。
在经历了“文革”期间技工学校普遍萎缩的过程后,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工业企业蓬勃发展,技工教育迎来了一个高峰期,全国技工学校最多达4500所,在校生达到190多万人。以山东淄博市为例,七八十年代,各级政府主办、行业、企业自办技工学校多达40余所,在校生达4万余人。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因企业破产、改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技工学校再度跌入低谷。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工业蓬勃发展,“中国制造”名扬世界,技工教育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据权威部门数据,截止到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3075所,其中高级技工学校485所。2008年,全国技工院校招生人数达161万,在校生人数达398万,校生均规模达1293人。全国技工院校专兼职教师28.8万人。此外,技工院校还承担了大量社会培训任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能人才。
由此可见,相对于八九十年代教育系统兴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技工学校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紧密服务于企业生产需要,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普遍欢迎。由于技工教育起步早、发展迅速、体系完备,其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组成部分。
二、技工院校的发展现状及其现实地位
长期以来,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先后通过开展创办合格技校,创建省级重点技校,创建国家级重点技校,创建高级技校、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等形式,以创建促管理,坚持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极大地促进了技工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规范了办学行为,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高级技校、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的建立,技工院校已进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列,技工(能)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生力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在职职工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返乡农民工培训、退役士兵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就业这一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技工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有益的补充。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工院校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后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先后多次发文对技工院校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等工作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200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文件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技工院校的主体地位,并赋予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技工院校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技工院校,并对加强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建设发表了许多论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也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加快和扶持技工院校发展的政策和文件,特别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更加突出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视。在此期间,各省、市也纷纷加大了对技工院校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加快技工院校发展政策和措施。以山东为例,就先后出台了山东省高级技工学校评估标准、技术学院评估标准和技师学院评估标准,从师资要求、硬件设施、实习设备、运动场地、生均图书册数、在校生规模、学生宿舍生均面积、校园面积等各个方面作了严格规范。在解决技工院校规格问题上,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坚持在严格按照评估标准要求评估的基础上并积极争取省级政府批准,明确了技工院校为副厅级事业单位的规格和属性,客观上起到了与高职院校发展相匹配的作用,从而为技工院校高标准、高起点办学奠定了基础。在毕业生学历认定和待遇方面,山东省人民政府鲁办发[2003]83号文件规定:“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要一视同仁。”山东省委、省政府鲁发[2004]28号文件规定:“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的,在使用、工资福利等方面与大专人员同等对待。参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评聘、待遇,规范落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评聘和待遇。”这些政策和措施都为确立技工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技工院校职业教育主体地位认知缺失及其危害
尽管国家把高技能人才列为与高层次人才同等重要地位,出台了很多宏观政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由于技工院校和普通职业教育的办学主管部门不同,技工院校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认可,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学历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简言之,技工院校不被认可为学历教育。这显然是一种对技工院校职业教育主体地位认知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就存在唯学历论的倾向,社会评价体系也普遍建立在学历评价基础之上,对于个体而言,进入技工院校就读所要付出的后续成本是很大的,很多人后来仍要花出时间和金钱来弄一本可能意义并不太大的学历文凭,因为他们会不断遇到没有文凭的尬尴。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技工院校被削弱、被边缘化的现状,从而使得这样一类体系完备、数量庞大的优质的技工教育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学生学历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仅降低了技工院校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造成了技工院校招生困难,而且制约了学院的良性发展。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说,高考分数差不多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毕业可以获得大专学历,而进入技工院校却不被承认学历,对于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这种认知上的缺失,造成了近年来饱受诟病的所谓的职业教育招生乱象丛生。一方面,中职招生,一些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设置障碍,全面封堵,甚至于给中学校长、班主任下达硬性任务,规定只能向系统内中职学校输送生源,用行政命令来保护中职生源。另一方面,高职招生没有把高级技工学校、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纳入统一招生范围,公平的市场规则被破坏,对技工院校来讲显然有失公允。
四、确立技工院校职业教育主体地位的理由及措施
随着国家对技能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技工院校的发展前景也日益广阔。目前,全国技工院校每年招生近200万人,全日制在校生总数已达近400万,年培训量已超过400余万人,并且这些数据正在不断提高。从历史到现实来看,技工教育始终是一个完备的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工职业能力建设的主渠道,在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理应受到重视,而不是被削弱和受歧视。从评价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业率来看,多年来,全国技工院校平均就业率始终高达95.6%,足以证明技工院校毕业生深受市场欢迎,教育教学符合市场的需要。几年前,大学生回炉读技校学技术成为新闻事件,更从侧面证明了技工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主体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然而,要想真正从根本上确立技工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要从办大职教的高度,从上至下成立超越于部门权威之上的协调机构,统筹规划职业教育资源,将技工院校的招生统一纳入到职业院校招生范畴,建立公平的市场规制。二是要在加强技工院校正规化建设的基础上,明确技工院校的高等职业教育属性,尽快建立分类评估标准,畅通技工院校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渠道,逐步将高级技校、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纳入到高职院校范畴。三是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宏观政策进一步细化,真正落到实处,在毕业生待遇、教师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让技工院校充分享受到政策规定的实惠。
参考文献:
[1]徐丹丹.试论技工院校的职业教育[J].新一代,2010,(2).
[2]何宝林.技工院校内涵建设的内涵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