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阅读教学的探究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_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为语文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进行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美,享受生命的感动,进而拥有一种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阅读教学的探究势在必行。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呢?
  
  一、情境是走进文学殿堂的金钥匙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调动感官,走近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我与地坛》中残疾的“我”,健康的人们很难理解作者的心境,作者的经历和处境就不能略掉,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是解读作者情感的桥梁。
  《烛之武退秦师》是必修1的一篇文言文,这样的文章一直都得不到学生的青睐。如何让学生感受这篇文章的言简意赅无穷的魅力呢?从标题人手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先问学生对课文题目的感想,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秦师是什么意思?”“有多少人?”“一个老了的烛之武怎么让千军万马退却了呢?”用设疑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与课文相关的氛围,余下的内容就迎刃而解了,一篇文章让学生喜欢去读,读了以后还觉得喜欢。
  
  二、诵读是享受艺术美的共鸣器
  
  要想走进文学的殿堂,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文字是美的载体,需了解意思及体味文字背后的感情,诵读就架起了这座桥梁,在诵读中与文字相连。与感情对接。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默读只是懂其意,而诵读则是体其情,悟其境。一则古诗,纵然不懂意思,但经过诵读则定会感受到作者传达的感情。《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悲愤情感,仅靠分析鲁迅的词语就显得底气不是特别的足,尤其面对90后的学生,时代的遥远是体会感情的障碍之一。因而,在诵读上笔者模仿一位大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喊着读,以第二节为例。学生真的被作者的愤懑震撼了,诵读的神奇就在于此。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祖感通了。”一篇好的文章,知道好在哪里,只是完成了所谓的教学任务,这不算是汉语言教学的目的,美读让我们更真切的接近文字的魅力。
  
  三、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守正出新。守住语文课的根本——言语智慧。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语文味,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要以语言为核心。一字一词,一句话都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情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你夕阳中的新娘”的“金柳”一词,这句是暗喻,可是他别出心裁,柳树就成了新娘。“金”字写出了在特定环境下熠熠生辉的柳树,一个新娘就让原本摇曳多姿的柳树妩媚多情。让读者产生幻觉,不知是人离不开这康桥,还是康桥在热切的期盼。动人和多情是徐志摩骨子里的美。
  再如《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自然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共25个字,却将郑国被围攻的原因和危急形势展现出来,也将晋、秦:郑三国的关系明确的告诉读者。“侯”与“伯”二字功不可没啊,御驾亲征的局面侧面反映了郑国的危急。这个细节展示给学生“一字千钧”的分量。
  阅读教学实践,带给我们浩如烟海的感受,身负教学重任的人都会竭尽自己的才情,以平等的姿态引领学生。期待祖国的文化精髓在新的“土地”上得以茁壮成长,创造新的辉煌。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