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阅读受限于应试教育,大多着眼于课内文本,以至于学生阅读的层面和数量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教师应鼓励学生更多地关注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这就说明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课外阅读;实施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083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作为语文课的延伸,它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提升他们的文学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美好的道德情操。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心灵和作者的思想或多或少会发生碰撞,学生的思想意识于潜移默化中便受到影响,得以深化了。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课外阅读却由于应试诸方面的原因而被搁置浅滩,于是大多数学生只能私下里偷偷摸摸地看,而且课外读物的质量也良莠不齐。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怎样开展课外阅读,以期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体现出阅读的有效价值。
一、淡化功利阅读,重返经典阅读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融会的时代,卡通漫画、科幻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网络小说和流行杂志之类内容与质量都良莠不齐的读物在中学生中大行其道。且大部分学生已经被不良读物市场“抢走”,这种感性化、低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大部分课外时间。功利性阅读已使我们陷入了阅读危机,读书的工具性急剧增强带来了这种危机,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终极价值的衰落。在中学生这里,功利性阅读的需要大致和放松与应试两方面相关联。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辛苦,压力过大,需要通过翻阅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因为课本中陈旧的内容、无聊的说教而沉迷于能带给他们强烈感官刺激的低俗读物中而不能自拔。为应试而读的工具性阅读也占有了一部分市场。许多学校和家长把作文辅导类用书当作学生的首选读物,以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所帮助,便用铺天盖地的作文辅导类书籍包围了学生,而大多学生却只是机械地生搬硬套,不知变通。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只会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
不可否认,功利性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毕竟经典阅读才始终是我们接引文明脉络、确认文化身份的自觉途径。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一些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道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因为它是人类最优秀思想的记录与保存,是当前人类精神的直接载体。经典不仅有生命,而且生命力更旺盛,它经得起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群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诠释和理解。经典是读不完的,常读常新,它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延伸到更为久远的历史生活中去。因为有流传、辗转的历史过程,所以经典能够形成一种持久的习惯与气势,即所谓传统,因而具有强劲的话语力量。阅读经典等于积极主动地接引传统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浓厚醇香,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新课标中不但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而且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余地。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历程和配套教材制定一个阅读经典作品的计划,提供一些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利的、颇具价值的书目。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很多经典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已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很难读得懂。因此,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或课外时间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以期知人论世,为学生阅读经典、赏析精彩章节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引领学生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感受、品味而健康成长。
二、激发兴趣阅读,增强意志阅读
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阅读。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往往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阅读量的大小,又与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成正比。读不懂,就是阅读能力低。培养阅读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又是相关联的,真正的兴趣取决于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毕竟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相对于小学生而言,绝大多数中学生的阅读活动也更多地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却极少顾及甚或置之不理。但是,仅凭兴趣进行的阅读是难以持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况且新课标所规定的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非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新课标所规定的阅读量,学生若不下一番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生保持高度的阅读自觉性,依靠坚强的意志来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此看来,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力的磨练,促使他们保持积极的阅读兴趣,以增强阅读意志力。
培养阅读意志,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运作中,教师不妨将阅读任务按时间段分解开来,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力的培养。阅读过程有一定的枯燥性,很多学生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继续前进。比如定期举行读书节、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用成功的体验来弥补过程的辛劳,以增强阅读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希望每一位教师都不要吝惜鼓励性的语言,学生每有一点可喜的收获时,我们都要给予肯定,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并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互促作用。 三、变轨单一阅读,走向师生共读
当前教学要求教师自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学鉴赏素养、广博的阅读储备和敏锐深邃的是非判断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以增长历史阅历,加深文化积淀,全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文化及专业素养。且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起自己的课堂,体验到学生阅读的甘苦,进而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架起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也须关注自身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状况。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书目,教师宜先去读。同时,教师的阅读视野也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也要关注当代作品,以便及时为学生推荐新的优秀读物;不仅要细心阅读原著,还要认真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性文章和背景材料,以便提高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会有所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异,两者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差别的。因此,师生要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不仅有助于师生间的沟通、加深师生间的感情,而且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师生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到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大亮点——生生对话。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化,从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的促进者转化,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走出被迫地呆板地接受知识的境地,充分活动起来。而于课外阅读这一节,鉴于学生各自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且学生之间拥有共同语言,交流阻碍亦相对较小,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相互之间自主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悟,然后相互评价体会和感悟的价值所在并写成一份文字性总结。这样的“生生对话”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阅读和鉴赏水平就能渐渐得以提升,文学文化素养将会得以深化。第三是共同营造“阅读文化”。文化熏陶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师生共同营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积极的影响。
“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展开。如教师和学生可以各自拿出几本自己所喜爱的书,在班级里“漂流”,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张贴于班中,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空闲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经典改编的影视剧。这不仅可以使师生紧张的压力得到缓解,还可以为师生展开影视评论和书籍评论提供了参考,师生可以共同探讨经典和由之改编的影视剧间异同与优劣。这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这种从单一阅读向师生共读的变轨以及所营造的浓郁书香氛围将促使师生共同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华山中学 221744)
关键词:新课程;课外阅读;实施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083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作为语文课的延伸,它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提升他们的文学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美好的道德情操。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心灵和作者的思想或多或少会发生碰撞,学生的思想意识于潜移默化中便受到影响,得以深化了。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课外阅读却由于应试诸方面的原因而被搁置浅滩,于是大多数学生只能私下里偷偷摸摸地看,而且课外读物的质量也良莠不齐。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怎样开展课外阅读,以期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体现出阅读的有效价值。
一、淡化功利阅读,重返经典阅读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融会的时代,卡通漫画、科幻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网络小说和流行杂志之类内容与质量都良莠不齐的读物在中学生中大行其道。且大部分学生已经被不良读物市场“抢走”,这种感性化、低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大部分课外时间。功利性阅读已使我们陷入了阅读危机,读书的工具性急剧增强带来了这种危机,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终极价值的衰落。在中学生这里,功利性阅读的需要大致和放松与应试两方面相关联。放松是因为学生学习辛苦,压力过大,需要通过翻阅一些轻松休闲的图文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因为课本中陈旧的内容、无聊的说教而沉迷于能带给他们强烈感官刺激的低俗读物中而不能自拔。为应试而读的工具性阅读也占有了一部分市场。许多学校和家长把作文辅导类用书当作学生的首选读物,以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所帮助,便用铺天盖地的作文辅导类书籍包围了学生,而大多学生却只是机械地生搬硬套,不知变通。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只会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
不可否认,功利性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毕竟经典阅读才始终是我们接引文明脉络、确认文化身份的自觉途径。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一些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道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因为它是人类最优秀思想的记录与保存,是当前人类精神的直接载体。经典不仅有生命,而且生命力更旺盛,它经得起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群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诠释和理解。经典是读不完的,常读常新,它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延伸到更为久远的历史生活中去。因为有流传、辗转的历史过程,所以经典能够形成一种持久的习惯与气势,即所谓传统,因而具有强劲的话语力量。阅读经典等于积极主动地接引传统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浓厚醇香,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
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新课标中不但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而且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余地。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历程和配套教材制定一个阅读经典作品的计划,提供一些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利的、颇具价值的书目。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很多经典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已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很难读得懂。因此,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或课外时间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以期知人论世,为学生阅读经典、赏析精彩章节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引领学生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感受、品味而健康成长。
二、激发兴趣阅读,增强意志阅读
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阅读。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往往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阅读量的大小,又与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成正比。读不懂,就是阅读能力低。培养阅读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又是相关联的,真正的兴趣取决于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毕竟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相对于小学生而言,绝大多数中学生的阅读活动也更多地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却极少顾及甚或置之不理。但是,仅凭兴趣进行的阅读是难以持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况且新课标所规定的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非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新课标所规定的阅读量,学生若不下一番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生保持高度的阅读自觉性,依靠坚强的意志来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此看来,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力的磨练,促使他们保持积极的阅读兴趣,以增强阅读意志力。
培养阅读意志,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运作中,教师不妨将阅读任务按时间段分解开来,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力的培养。阅读过程有一定的枯燥性,很多学生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继续前进。比如定期举行读书节、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用成功的体验来弥补过程的辛劳,以增强阅读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希望每一位教师都不要吝惜鼓励性的语言,学生每有一点可喜的收获时,我们都要给予肯定,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并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互促作用。 三、变轨单一阅读,走向师生共读
当前教学要求教师自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学鉴赏素养、广博的阅读储备和敏锐深邃的是非判断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以增长历史阅历,加深文化积淀,全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文化及专业素养。且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起自己的课堂,体验到学生阅读的甘苦,进而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架起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也须关注自身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状况。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书目,教师宜先去读。同时,教师的阅读视野也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也要关注当代作品,以便及时为学生推荐新的优秀读物;不仅要细心阅读原著,还要认真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性文章和背景材料,以便提高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会有所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异,两者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差别的。因此,师生要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不仅有助于师生间的沟通、加深师生间的感情,而且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师生共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到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大亮点——生生对话。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化,从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的促进者转化,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走出被迫地呆板地接受知识的境地,充分活动起来。而于课外阅读这一节,鉴于学生各自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且学生之间拥有共同语言,交流阻碍亦相对较小,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相互之间自主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悟,然后相互评价体会和感悟的价值所在并写成一份文字性总结。这样的“生生对话”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阅读和鉴赏水平就能渐渐得以提升,文学文化素养将会得以深化。第三是共同营造“阅读文化”。文化熏陶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师生共同营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积极的影响。
“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展开。如教师和学生可以各自拿出几本自己所喜爱的书,在班级里“漂流”,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张贴于班中,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空闲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经典改编的影视剧。这不仅可以使师生紧张的压力得到缓解,还可以为师生展开影视评论和书籍评论提供了参考,师生可以共同探讨经典和由之改编的影视剧间异同与优劣。这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这种从单一阅读向师生共读的变轨以及所营造的浓郁书香氛围将促使师生共同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华山中学 22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