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由于经济条件不能满足农村儿童一同前往工作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这种现象使得家庭教育出现缺失,从而学校教育的地位更为突出。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成为家庭与学校共同的责任,应该引起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只有积极协调好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208-02
为了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群体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脱离本身熟悉的环境,在城市建设当中贡献自身力量,生存条件却不尽人意,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值得关心的话题。由于地域的隔离,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的境地,父母的监护职责的弱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校与社会将承担更多责任。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当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而言,普遍存在衔接松散以及缺乏合作的状况。针对这种现状,需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加快寻求解决的路径,马克斯·范梅南研究表明:“对生活体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文本的反思,以期提升我们的思想,增加我们的实际经验或机智”[1]。应该从教育实践出发,探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寻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方式。
一、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缺失
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2]。很早以前的人们就已经注重家庭教育,就我国而言,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就不乏其数,比如:颜之推的家训,儿童鉴、增广贤文,皆文辞优美、行文流畅。然而,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出现,却面临着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1.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互动。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稳定的家庭环境,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受到空间距离的阻隔,缺乏足够的交流与互动,导致多种不良心理的产生。赵新泉认为,儿童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他们之间的亲子交往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空间上的远距离,实践上的不确定和短暂,交往方式的非面对,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和情感交流的缺失[3]。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交流,容易导致不信任的思想出现。从父母那里寻求不到情感安慰,渴望被关注、被關爱的情感不能得到满足,往往容易导致两种极端心理的出现:一种是封闭自我,不愿意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以悲观的态度面对世界。二是挑衅外界,对于社会存在怨念,用一种破坏秩序的手段引起他人的注意,以寻求心理平衡。
2.监护人与孩子存在隔膜。
父母不能陪伴儿童身边,只能将监护权转移给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隔代之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缺少交流与沟通,有的祖父母或对自己的孙子女过度宠溺,儿童就算犯错也不忍心进行正当的管束。儿童自控能力普遍较低,需要正确进行引导,如果出现一些问题,不及时采取措施就容易愈演愈烈。祖父母不忍约束孩子,亲戚担心多度教育会引起孩子不满,因此往往难以拿捏教育尺度,从而不能有效对儿童进行监管。这种长久以往的交流阻隔,也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使他们更容易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擅于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甚至会质疑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导致新的问题出现。由于缺乏合理管理,儿童可能会将不良的习惯带到学校,不听教师教导,扰乱课堂纪律,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出现行为偏差。
二、学校教育对于留守儿童作用突出
学校成为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他们的最核心力量,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理所应当要承担更为繁杂和严峻的管理任务。除了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知识传授,还将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引导,部分寄宿学校还将承担监护责任。
1.对儿童健康发展进行正确指导。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诸多問题,最普遍的就是学业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德育问题。学习成绩是否与留守儿童家庭结构有关,这个问题还存在争议,然而其他的三个问题,却是确实存在的。学校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怎么处理?如何寻求最合理的方式来解决,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回避问题。尤其容易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又将是影响儿童一生的关键问题所在。周宗奎提出:“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就难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4],合理疏导儿童心理,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学制的安排,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课程安排的结构,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得以完成,这样经过验证的教学方式,能有效保证学生的智力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培养。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当中,合理进行学生健康心理辅导,也同样不能忽略。
2.寄宿制学校承担监护责任。
根据我国现在教育的实际情况看,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甚至部分儿童没有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的照顾,只能实行自我监护。这样的条件下,就将监护儿童的责任被迫转移到学校。迎合留守儿童的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实行寄宿制度。这种制度就是由学校统一安排住宿以及餐饮,让他们进行集体的寄宿生活。寄宿制学校能够对于儿童进行集中管理,统一的作息时间,严密的制度之下,又可以让儿童进行更多交流。这样可以有效消解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以及自卑感,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积极促进留守儿童向着良好的道理发展。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互相结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各自的职责,但是在处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学校似乎承担了更为繁重的任务。对于这种家庭教育的职责不能得以完全发挥的现象,有学者将其命名为“家庭教育的职能错位”。为了改善这种局面,避免一味放大学校教育的教育职能,应该不断加强家校合作,构建新型的联络与沟通关系,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式,从而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1.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教育問题不仅在中国得到热议,在国外也同样受到关注。以美国为例,面对学校失败论和教育改革不力论,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否认这些论调,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越来越坚定地相信失败的不是学校,而是学校与家庭、社区及宗教机构的伙伴关系”[5]。这种理念充分说明,要想教育好儿童,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要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甚至扩大到与社会其他组织与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学校为中心教育儿童,本身就存在一定局限性,更何况是对于本身处于劣势生活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留守儿童的家长不在身边,并不代表就脱离了监管的义务,而是要经过更多的努力,以更强的责任心来面对这些儿童,让他们感受来自于家庭以及学校的呵护,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共同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紧密,不谙世事的年龄,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引诱,同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会感染儿童更加积极向上。陈鹤琴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表明:“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6],就是强调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却大多不尽人意,父母不在家,处于分离家庭,有的家庭贫困,离校路途遥远,伴随着他们可能还有来自同学的歧视,邻居的冷漠以及教師的误解,这些都是留守儿童真实面临的窘境。加上现阶段大部分学校教育仍然注重分数,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因为容易忽视儿童的生活状况。正是出于妥善处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考虑,立足于多年的教学实践,才更了解现阶段农村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关心留守儿童,予以特殊的管理方式以及足够的关切,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弥补这些儿童的不足,才能培养出有健全心智的新一代。
四、结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当中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然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地位处于相对劣势,学校教育的职能正在无意识的扩大。为了发挥两者之间的最大优势,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状况,需要通过家长与教师之间积极主动的沟通,利用新型的网络工具,搭建快速有效的联络方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
[2](美)珀文,等.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M].黄希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29.
[3]赵新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八镇十村“留守儿童”为个案[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1):37-40.
[4]周宗奎.儿童社会化[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338.
[5]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
[6]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7.
作者简介:
梁剑锋(1975—),男,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人,湖南省蓝山县龙溪中心小学校长。
陈格平(1975—),女,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人,湖南省蓝山县塔峰三完小教师。
【关键词】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208-02
为了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群体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脱离本身熟悉的环境,在城市建设当中贡献自身力量,生存条件却不尽人意,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值得关心的话题。由于地域的隔离,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的境地,父母的监护职责的弱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校与社会将承担更多责任。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当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而言,普遍存在衔接松散以及缺乏合作的状况。针对这种现状,需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加快寻求解决的路径,马克斯·范梅南研究表明:“对生活体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文本的反思,以期提升我们的思想,增加我们的实际经验或机智”[1]。应该从教育实践出发,探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寻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方式。
一、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缺失
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2]。很早以前的人们就已经注重家庭教育,就我国而言,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就不乏其数,比如:颜之推的家训,儿童鉴、增广贤文,皆文辞优美、行文流畅。然而,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出现,却面临着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1.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互动。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稳定的家庭环境,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受到空间距离的阻隔,缺乏足够的交流与互动,导致多种不良心理的产生。赵新泉认为,儿童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他们之间的亲子交往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空间上的远距离,实践上的不确定和短暂,交往方式的非面对,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和情感交流的缺失[3]。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交流,容易导致不信任的思想出现。从父母那里寻求不到情感安慰,渴望被关注、被關爱的情感不能得到满足,往往容易导致两种极端心理的出现:一种是封闭自我,不愿意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以悲观的态度面对世界。二是挑衅外界,对于社会存在怨念,用一种破坏秩序的手段引起他人的注意,以寻求心理平衡。
2.监护人与孩子存在隔膜。
父母不能陪伴儿童身边,只能将监护权转移给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隔代之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缺少交流与沟通,有的祖父母或对自己的孙子女过度宠溺,儿童就算犯错也不忍心进行正当的管束。儿童自控能力普遍较低,需要正确进行引导,如果出现一些问题,不及时采取措施就容易愈演愈烈。祖父母不忍约束孩子,亲戚担心多度教育会引起孩子不满,因此往往难以拿捏教育尺度,从而不能有效对儿童进行监管。这种长久以往的交流阻隔,也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使他们更容易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擅于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甚至会质疑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导致新的问题出现。由于缺乏合理管理,儿童可能会将不良的习惯带到学校,不听教师教导,扰乱课堂纪律,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出现行为偏差。
二、学校教育对于留守儿童作用突出
学校成为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他们的最核心力量,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理所应当要承担更为繁杂和严峻的管理任务。除了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知识传授,还将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引导,部分寄宿学校还将承担监护责任。
1.对儿童健康发展进行正确指导。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诸多問题,最普遍的就是学业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德育问题。学习成绩是否与留守儿童家庭结构有关,这个问题还存在争议,然而其他的三个问题,却是确实存在的。学校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怎么处理?如何寻求最合理的方式来解决,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回避问题。尤其容易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又将是影响儿童一生的关键问题所在。周宗奎提出:“如果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就难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4],合理疏导儿童心理,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学制的安排,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课程安排的结构,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得以完成,这样经过验证的教学方式,能有效保证学生的智力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培养。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当中,合理进行学生健康心理辅导,也同样不能忽略。
2.寄宿制学校承担监护责任。
根据我国现在教育的实际情况看,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甚至部分儿童没有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的照顾,只能实行自我监护。这样的条件下,就将监护儿童的责任被迫转移到学校。迎合留守儿童的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实行寄宿制度。这种制度就是由学校统一安排住宿以及餐饮,让他们进行集体的寄宿生活。寄宿制学校能够对于儿童进行集中管理,统一的作息时间,严密的制度之下,又可以让儿童进行更多交流。这样可以有效消解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以及自卑感,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积极促进留守儿童向着良好的道理发展。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互相结合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各自的职责,但是在处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学校似乎承担了更为繁重的任务。对于这种家庭教育的职责不能得以完全发挥的现象,有学者将其命名为“家庭教育的职能错位”。为了改善这种局面,避免一味放大学校教育的教育职能,应该不断加强家校合作,构建新型的联络与沟通关系,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式,从而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1.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教育問题不仅在中国得到热议,在国外也同样受到关注。以美国为例,面对学校失败论和教育改革不力论,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否认这些论调,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越来越坚定地相信失败的不是学校,而是学校与家庭、社区及宗教机构的伙伴关系”[5]。这种理念充分说明,要想教育好儿童,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要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甚至扩大到与社会其他组织与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学校为中心教育儿童,本身就存在一定局限性,更何况是对于本身处于劣势生活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留守儿童的家长不在身边,并不代表就脱离了监管的义务,而是要经过更多的努力,以更强的责任心来面对这些儿童,让他们感受来自于家庭以及学校的呵护,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共同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紧密,不谙世事的年龄,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引诱,同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会感染儿童更加积极向上。陈鹤琴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表明:“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6],就是强调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却大多不尽人意,父母不在家,处于分离家庭,有的家庭贫困,离校路途遥远,伴随着他们可能还有来自同学的歧视,邻居的冷漠以及教師的误解,这些都是留守儿童真实面临的窘境。加上现阶段大部分学校教育仍然注重分数,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因为容易忽视儿童的生活状况。正是出于妥善处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考虑,立足于多年的教学实践,才更了解现阶段农村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关心留守儿童,予以特殊的管理方式以及足够的关切,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弥补这些儿童的不足,才能培养出有健全心智的新一代。
四、结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当中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两者之间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然而,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地位处于相对劣势,学校教育的职能正在无意识的扩大。为了发挥两者之间的最大优势,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状况,需要通过家长与教师之间积极主动的沟通,利用新型的网络工具,搭建快速有效的联络方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
[2](美)珀文,等.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M].黄希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29.
[3]赵新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八镇十村“留守儿童”为个案[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1):37-40.
[4]周宗奎.儿童社会化[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338.
[5]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
[6]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7.
作者简介:
梁剑锋(1975—),男,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人,湖南省蓝山县龙溪中心小学校长。
陈格平(1975—),女,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人,湖南省蓝山县塔峰三完小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