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工“挂”了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inquan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美国媒体披露,在2008年中央情报局(CIA)主导的一次秘密行动中,四名特工遇难。这次行动中,中情局計划在南海的一个小岛附近投放秘密侦察设备,以监控在该区域内活动的敌方武装力量。然而,执行任务时,台风导致航船遇险,参与行动的四人全部丧生。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四名特工预备乘坐没有军事标志的游艇,沿着菲律宾海岸航行至任务区域后,其中两名特工使用商用潜水器假扮成潜水爱好者,进入目标附近,然后把一个伪装成海底岩石的“吊舱”安置在水下。该吊舱内装满了高科技传感器,可以被动地监控附近军舰的电子信号。然而行动开始后,由于热带风暴忽然改变运动轨迹,四名特工乘坐的游艇被卷入风暴中心,之后失去联系,最终,任务失败且人员全部遇难。
电影《碟中谍6》剧照

  这四名特工的任务虽然没有特工电影那么刺激,但他们所服务的,是CIA中最为核心的秘密行动部门——SAD。SAD的全称是Special Activities Division,中文一般翻译为特别行动部,是隶属于中情局国家秘密行动处(National Clandestine Service ,NCS)的准军事部门,专门执行高度保密且非常危险的敌后秘密任务,可以说是特工中的特工,也是《谍影重重》、《碟中谍》等特工大片中主角原型的出处。
  SAD是中情局历史最为悠久的部门,可以追溯到二战中成立的战略情报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由于二战中战略情报局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敌后执行秘密军事行动,SAD可以被视为战略情报局的继承者。实际上,中情局的建立初衷是为了在非世界大战时期,为美国政府提供国际事务决策的情报支持工作,而非为了成立一个更大号的战略情报局,专司执行暗杀、破坏、绑架和策动叛乱这类非传统军事任务。
  不过,由于历史的惯性,中情局建立之后就一直热衷于搞秘密战争。SAD(当时名为特别行动中心,简称SAC)成立后参与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朝鲜战争,当时中情局空投了不少特工到朝鲜军队后方搞秘密行动,但大部分都迅速被歼灭。SAC建立初期最大的挫折就是著名的古巴猪湾事件,当时中情局秘密培训了古巴流亡者组成的雇佣兵,试图在猪湾登陆,推翻卡斯特罗政府,但这些人登陆后即被古巴军队迅速剿灭。
  直到越南战争爆发,SAD/SAC的业务水平才算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越南战争中,美国以失败告终,中情局的敌后秘密行动却表现得颇为耀眼,尤其是中情局和美军特种部队混编组成的SOG(Studi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研究和观察小组),在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北方的活动都有些成效。SOG在老挝境内成功建立了以当地苗族武装王宝将军为首的敌后牵制力量,颇有二战中缅北101突击队的风范,这是美国军人和当地克钦武装混编组建的一支队伍。有趣的是,SAD下属的特别行动小组(Special Operations Group),简称也是SOG。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SAD/SAC更是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3》中,主角兰博就是那个时期的SAC特别行动小组队员,专门在阿富汗境内执行不被承认的黑色任务。SAD在冷战结束后仍旧是中情局最前沿的行动部门。反恐战争爆发后,第一批进入阿富汗发动对基地组织战斗的队伍,就是在SAD航空部门支援下的特别行动小组成员。
  尽管SAD的活动范围遍布全球,但其在编人员并不多,最核心的特别行动小组只有300名准军事人员。他们大部分从美国陆军三角洲特种部队或海军海豹六队中招募而来,电影《谍影重重》主角设定的背景就是来自三角洲特种部队。事实上,SAD与美国军方的合作行动中,大部分配合的军事人员也是这两个单位派出的,而本文开篇提到的失败行动,由于是海上任务,因此,四名特工很可能就是退役的海豹成员。
  虽然能进入SAD特别行动小组,已经是精英中的精英,这些候选人却仍需要经过中情局秘密行动培训处(CST)的特殊培训。特别行动小组的成员通常会以六人为基础行动小队执行任务(美军特种部队的基础行动单元一般是四人小组),在特殊情况下,也会有单人或者双人行动。他们具备在敌后执行强袭、反情报行动,以及反恐、游击战、人质救援等多重任务的能力,还能进行间谍活动,策反敌方人员。
  为了支援特别行动小组的活动,SAD还有海上、航空和地面机动支援部门,以及后勤保障部门。其中,后勤保障部门名为装甲和特别程序(Armor And Special Programs),名字听起来有点奇怪,实际工作就是采购和改装特殊交通工具,比如,特别行动小组需要一辆特殊装甲加固的甲壳虫轿车,这个部门就会改装出来。从工作性质来看,这个部门所做的非常像007里Q博士负责的工作。当然,后勤保障部门并非只有高科技。大部分情况下,特工需要不可追查来源的交通工具和武器装备,所以,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去黑市采购一些奇怪的东西。
  中情局有一面被称为“情报之星”的纪念墙,每当有一名特工在行动中死亡,就增加一颗星星以示纪念。这面墙上大部分的星星都来自于SAD的特工。由此可见,这真是个九死一生的部门。
其他文献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肿瘤科。病房侧边是一间布置简单的办公室,一墙隔开走廊的喧嚣。主治医生林晓骥带着患者李雄进来,坐下后,他率先开口,“哎,我们就聊聊天。”  2013年12月,他开始带队做医院临终关怀的志愿服务,记录患者和家属的个人口述史。“就聊聊天”是这两年林晓骥对患者最常说的一句话。  七幢16楼住院的多是老人,医院日常生活比较寡淡,四人共享的房间,墙上一个32寸的电视,窗外望下去是
2021年5月31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斯利那加,封锁期冷清的街道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5月31日,印度新冠累计确诊28047534人,累计死亡329127人,成为继美国、巴西后新冠肺炎死亡人数突破30万的国家,病死率1.2%。  印度于2021年1月中旬开始给民众接种疫苗,到5月下旬已接种了大约1.86亿剂疫苗。按人口比例计算,接种率仅为3%。以目前的速度,整个印度13亿人口可能需要长达四
30岁的塞尔维亚艺术家Nikola完成了一系列惊人的3D立体画作品。据悉,Nikola3年前开始自学绘画,并立志成为一名艺术家。“我用石墨铅笔从画肖像学起,后来水平渐渐提高了,就想尝试画些与众不同的东西,”他说,“所以我开始创作立体绘画,用这种新的技巧创造出了变形图画。”
【美】《时代》12月3日  最近,《时代》周刊第一次进行了“年度儿童”的评选,包括脱口秀明星崔娃在内的评选委员会,先从5000名8到16岁的美国孩子中评出了5名入围者,最终确定15岁的印度裔女孩吉檀迦利·拉奥(Gitanjali Rao)为2020年度最佳儿童。她年纪轻轻就致力于用科技解决社會问题,而且激励其他人也这样做。2016年,密西根州弗林特市因为自来水管腐蚀导致饮用水铅含量过高,大量居民中
2014年1月。鹿晗更换微博头像的举动曾引发过一阵短暂的轰动,不仅上了微博热搜,国内外也掀起一场转发浪潮。这种龙卷风似的浪潮被粉丝调侃为“鹿晗效应”。随后“鹿晗效应”这一词汇被编辑为百度百科。成为专门描述粉丝追星现象的词汇。这种从现象出发产生概念,用来描述和归纳现象所反映的因果联系的方式叫作现象学。当今的精神障碍诊断手册则是基于这样的现象学,即从症状出发、总结归纳一定的症状簇,来形成对某种特定精神
6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朝韩边境板门店非军事区举行了会晤,这是近一年来两人继新加坡和河内之后的第三次会晤,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和前两次会晤的精心准备不同,此次会晤是特朗普出于内政考虑临时起意的结果,是通过社交媒体推特实现的,场面看似热闹,实质进展却非常有限。  会晤前一天的6月29日一大早,在大阪出席G20峰会的特朗普發了这样一条推特:“在和中国领导人进行了重要会晤之后
图/视觉中国  1992年,导演张之亮作品《笼民》上映。影片故事发生在香港年代久远的危楼中,一群底层人物在此居住。危楼即将拆迁,居民将无处安身,他们想尽办法保护笼屋。这部电影因有黄家驹的加入备受瞩目。次年黄家驹意外离世,这成为他的遗作。但一群香港电影里常见的龙套面孔才是电影真正的亮点,影片汇集了乔宏、泰迪罗宾、谷峰、廖启智等一众香港实力派演员,他们用几十年的生活积累与表演经验,贡献出一场精彩的群像
方太集團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  “创新科技的飞速发展,真的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了吗?”  方太2021幸福发布会上,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向观众抛出这样一个问句。  在科技浪潮激荡的今天,关于创新科技的话题不乏热议。茅忠群想反思的是科技之上的问题——“创新科技如何真正带给人们幸福?”  25年前,“方太”雏形初显,中国厨电的一只头雁在世纪交替中新生。25年后,茅忠群站在科技之上,重新审视科技之于人
杨伯达(1927-2021)学者  2021年5月21日,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玉器及玉文化研究专家杨伯达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  1927年,杨伯达出生于辽宁旅顺一个普通的裁缝家庭。少年时代,他所在的旅顺高等专科学校十分重视美术教育,他的老师畢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院,他也因此练就了扎实的绘画功底。在日本殖民统治的阴影下生活了十多年之后,杨伯达远走他乡,来到关内闯荡。他参加了革命宣传队。组织分配给他
图/本刊记者 大食  去年这个时候,我刚交上毕业论文初稿,放寒假回家。《塞尔达传说》打到“骆驼神兽”时,武汉封城了,整个杂志社投入到疫情报道之中。那是我实习以来第一次真正体验到,发生在远处的事与我密切相关的奇妙感,也让我对这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产生怀疑。  出现在社会新闻里的当事人,遇到的总是一些不太好的事情,而作为一家崇尚故事的人物杂志,我们的报道不仅要写出采访对象的真实处境,还要让读者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