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以及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等问题提出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以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妥善解决办法。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面向新世纪,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对于实现县域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1.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于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
2.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只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有限,这对生产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制约,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进。
3.农村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虽然我国的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等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而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不高,造成农业生产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影响。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牢固地树立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从体制、制度、管理、科技进步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大力开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新科技、新能源、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就是要使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战略性调整。这种调整已经不是那种“今年瓜好卖,明年多种瓜”式的临时的、分散的、局部的适应性调整,而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整体协调性的重大调整。它要求把生态、协调、可持续等概念引入到农村各产业、乡镇经济与社会,以至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中,这就提出了三者联动、互动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業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
三、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县域可与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四、县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同时要因地制宜,基于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发展地区农业特色。把农业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集约型农业。
2.加强农业资源的统筹利用
传统的农业生产完结时往往伴随着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恣意排放,例如每年水稻收成后堆在田里的秸秆就会被燃烧,这样严重恶化了空气质量,造成了霾天气,使得周边城市能见度极低,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必须实行资源的循环、统筹利用。
3.农业环境的综合治理
农业污染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的农业生产因为加入了农药、化肥、兽药等因数对环境的污染比传统农业更大。因此必须对农业进行环境综合治理,一方面加强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严格管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同时作好对农村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
4.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利用
我国农业中科技的因素还显不足,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农业科技的理论知识还远没有达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应用研究与现实生产严重脱节,研究开发水平低。依靠科技兴农是我国今后农业发展重要方向。
5.加强政府对农业的综合管理
农业投入的低水平状况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国家对农业的综合管理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应向农业科研与科技推广、农业基础教育方面倾斜,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关键词: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面向新世纪,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对于实现县域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1.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于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
2.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只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有限,这对生产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制约,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进。
3.农村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虽然我国的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等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而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不高,造成农业生产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影响。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牢固地树立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从体制、制度、管理、科技进步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大力开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新科技、新能源、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就是要使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战略性调整。这种调整已经不是那种“今年瓜好卖,明年多种瓜”式的临时的、分散的、局部的适应性调整,而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整体协调性的重大调整。它要求把生态、协调、可持续等概念引入到农村各产业、乡镇经济与社会,以至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中,这就提出了三者联动、互动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業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
三、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县域可与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4.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四、县域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同时要因地制宜,基于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发展地区农业特色。把农业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集约型农业。
2.加强农业资源的统筹利用
传统的农业生产完结时往往伴随着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恣意排放,例如每年水稻收成后堆在田里的秸秆就会被燃烧,这样严重恶化了空气质量,造成了霾天气,使得周边城市能见度极低,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必须实行资源的循环、统筹利用。
3.农业环境的综合治理
农业污染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的农业生产因为加入了农药、化肥、兽药等因数对环境的污染比传统农业更大。因此必须对农业进行环境综合治理,一方面加强农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严格管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同时作好对农村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
4.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利用
我国农业中科技的因素还显不足,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农业科技的理论知识还远没有达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应用研究与现实生产严重脱节,研究开发水平低。依靠科技兴农是我国今后农业发展重要方向。
5.加强政府对农业的综合管理
农业投入的低水平状况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国家对农业的综合管理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应向农业科研与科技推广、农业基础教育方面倾斜,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