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摩洛哥西南部的马拉喀什距离卡萨布兰卡近300公里,火车需要三个半小时。春夏交接,乡间野地开满五颜六色的野花。窗外闪过的羊群和牧羊人,齐齐望着列车行进的方向,似乎这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不多的乐趣之一。
马拉喀什终年晴朗,不远处的阿特拉斯山脉积雪永存。“夏天的马拉喀什,五十度是习以为常。”司机对我说。在柏柏尔语中,马拉喀什意为“上帝之城”,北欧人爱这里的阳光,在一片片棕榈树丛中盖起了别墅,在盛夏,他们望着窗外感叹:“这可真是一片自由的土地。”
走在马拉喀什老城区,迷宫般的小巷似乎都通往同一扇门,烤肉店外总有浓郁的烤羊排味道,茶室门口总坐着无精打采的当地男子,转角偶尔会遇见一头驴子拉着一车新砍的柴火。黑纱白头巾的妇人快步走过成群尖叫的小孩,他们用法语、阿拉伯语、英语喊着:“先生,你走错路了!”
老城区满眼红色,是我们熟知的北非风情。人们长途飞行,渴望在陌生的国度享受远离日常的宁静。在老城区,英国人正在挑选手工编织地毯,猜测手中的这块能值多少英镑;成群的美国人高声走过一扇开在红墙上的大门,毫不在意刚刚路过的大门背后可能有着千年的故事;法国男子戴着墨镜,手提LV包,在一堆草编篮子中精心挑选上等货,看到有人拍照,就放下篮子摆出一个酷酷的姿势;德国人坐在街边的咖啡馆内,喝着薄荷茶,可能也会想念自家门口的啤酒。在祖辈因“避世”而征服过的土地上,他们越来越离不开自己的故乡。
人们称摩洛哥为天堂,同时总被些小贩和路人纠缠得心力交瘁。走在老城区,我总在想,这真的是摩洛哥原本的样子吗?游客伴随着殖民大军的脚步遍布世界,他们带去的,除了金钱和殖民外,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和高傲是否也夺走了当地的淳朴呢?
当小贩争先恐后地从游客手中要走几十迪拉姆,或许是因为前人的述说和当下的经历在告诉他们:殖民从未离开这片土地,军队走了,新的殖民大军来了。棕榈树丛中的泳池旁,总有成群的异国面孔和喝不完的酒水,属于游客的小圈子成了隔离当地居民的一堵厚墙。生活的自由不能从游客手中获取,匮乏的土地上,他们只能以近乎反抗的姿态,用金钱来弥补内心和物质的缺乏。
尽管也被小贩骚扰多次,但当我离开马拉喀什,回到更现代的卡萨布兰卡,却无比想念马拉喀什——烟熏燎燎的嘈杂声,所听所见皆是真实的生活。
2017年9月,一个普通的日子,在南法一间民宅中皮埃尔·贝尔热与世长辞。9年前的一个午后,他坐在巴黎市中心一间公寓的阳台,为一生挚爱写悼词:
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说话,我记得我们的初次见面和过往,我记得你流下的最后一滴眼泪,正如世人永远记得你的第一个系列。我不知道如何说再见,我们永远不能一起看日落了。我们画画前,也永远不能起分享彼此的感情了。但有一天,我會和你在一起,重逢在摩洛哥的棕榈林。
他挚爱一生的伙伴是伊夫·圣罗兰。圣罗兰和香奈儿,永远改变了女性着装时尚。皮埃尔悼词中提到的棕榈林,就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为了躲避接连不断的时装秀和设计上的压力,他和皮埃尔来到马拉喀什。与他的故乡一样,这里的人们披着袍子,说着一口流利的法语。圣罗兰和他在此度过的时光,变成了美丽的粉色、红色、蓝色,婀娜地出现在巴黎的皇宫、纽约的高楼和米兰的街头。
圣罗兰深爱着这片永远艳阳高照、尘土飞扬、色彩闪闪发亮,给了他无限灵感的土地。自此之后,圣罗兰的服装系列,多少都带有马拉喀什的影子。某些意义上,圣罗兰的部分人生,是由马拉喀什的红土墙和黄沙地构建而成,带着放荡不羁的自由。他退隐后在此居住,外界揣摩着他神秘的生活。人们说起马拉喀什,总忘不了圣罗兰。因为他,全世界都与这座城市有了关联。
清早,我匆匆赶往马约尔花园。 露天市集还在沉睡,花园湖外已经排起长龙。这座由法国画家马约尔用尽毕生精力打造的别墅花园,有着高高的棕榈树林,成片的仙人掌,在全城红色的背景下,一栋深蓝色的小屋坐落其间。
看腻了红色,绿色和深蓝突然出现,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令人神清气爽。所有人都爱它,无论是否了解这花园蕴含的情感。圣罗兰第一次见到马约尔花园,就知道这魅惑的蓝会是自己一生的羁绊。他购置下花园,悉心养护,最后自己的骨灰也撒落其间。花园不大,圣罗兰和皮埃尔在这里度过马拉喀什的日日夜夜,这里的静谧成了他们的伊甸园。
无论哪个角落,植物总能很好地隔开人群。我突然理解,喜爱着马拉喀什,抑或厌恶着马拉喀什的人,在与这座城市的相处中,都经历过什么。爱上一座城,恨过一座城,可能仅仅因为一个人,即使我们的生命浮游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中。马约尔花园外的马拉喀什是粗犷的,围墙内的马拉喀什则带着些害羞和温柔。正如圣罗兰本人,也如这广阔的世界。
欧洲的游客总说,你做生意去卡萨布兰卡,度假就去马拉喀什。因为你所有对摩洛哥的想象,都能在马拉喀什的德吉玛广场上被满足。我是带着这种想象的人之一。在马拉喀什,我每天去德吉玛两次,一次日落前,一次人潮退去时。这个曾被用作刑场的广场,渐渐演化成人们心目中的“天方夜谭”。
这里总有3组舞蛇人,他们时刻关注着广场上的游客,为有意驻足拍照的游客吹上一段,以赚取小费。烈日下暴晒的眼镜蛇疲惫不堪,我从没见到哪一条蛇真的在舞动。这里有两组耍猴人,猴子在游客肩上停留的时间比在杂耍人身上要久。
这里有79家大排档,宣礼结束会齐齐亮灯,各家摊位开始忙碌地拉客,烧烤的白烟冲破绿色的顶棚飘向火红的天空。这里有5家煮蜗牛的摊位,小摊子前总是坐满了一圈人,摊主说因为信仰所以不能被拍,然而买上一小碗10迪拉姆的蜗牛,他便开心地让你拍3张。
这里有3位送水人,继承了传统,卖水只是副业,合影才是主业。这里有80家果汁摊,每位摊主都笑脸相迎冲着你喊:日本日本,不是?中国中国!”谁也不知道他们每天卖出多少杯橙汁,但你知道里面掺了多少水。这里总有两个人在露天表演拳击,围观者围了一个圈,高处俯瞰就像广场上的罗马斗兽场。
这里总有一个运送垃圾的老人,他每天穿梭在广场,成为广场的一部分。这里总有一个杂耍团,耍的永远是那几个动作,反正不会有人第二天再看一场。人们在这里付出3倍的价格买上一杯可乐,在广场周围的咖啡厅登高俯瞰,也在这里被要求支付50倍的小费拍一张眼镜蛇。
在广场周围的一家咖啡厅,我花了3倍价钱买了“入场券”,一睹广场全貌。呐喊声,乐声,争吵声,鼓声,这是马拉喀什的声音。或许《一千零一夜》确实如人间这般喧闹纠缠。在荒漠上,在炙烤的阳光下,人们为了生存,把生命磨炼成剽悍的戏剧。我看着脚下一幕幕活生生上演着的戏剧,对马拉喀什有了更多的理解。
夕阳把整个天空染成了红色,那是我飞来摩洛哥时曾见过的同一种绚烂。最后一次宣礼声响起,天色渐凉,广场游人如织,黑夜沉沉地裹着这座红色的城市,远处的棕榈树在微风中摇曳,有点孤单,但也更靠近此刻的星月。
马拉喀什仍然是个谜,由狂暴的白日转换为温柔的夜,仅仅用了一分钟。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如尝橄榄:从卡萨布兰卡到耶路撒冷》 作者:陈跃飞)
马拉喀什终年晴朗,不远处的阿特拉斯山脉积雪永存。“夏天的马拉喀什,五十度是习以为常。”司机对我说。在柏柏尔语中,马拉喀什意为“上帝之城”,北欧人爱这里的阳光,在一片片棕榈树丛中盖起了别墅,在盛夏,他们望着窗外感叹:“这可真是一片自由的土地。”
走在马拉喀什老城区,迷宫般的小巷似乎都通往同一扇门,烤肉店外总有浓郁的烤羊排味道,茶室门口总坐着无精打采的当地男子,转角偶尔会遇见一头驴子拉着一车新砍的柴火。黑纱白头巾的妇人快步走过成群尖叫的小孩,他们用法语、阿拉伯语、英语喊着:“先生,你走错路了!”
老城区满眼红色,是我们熟知的北非风情。人们长途飞行,渴望在陌生的国度享受远离日常的宁静。在老城区,英国人正在挑选手工编织地毯,猜测手中的这块能值多少英镑;成群的美国人高声走过一扇开在红墙上的大门,毫不在意刚刚路过的大门背后可能有着千年的故事;法国男子戴着墨镜,手提LV包,在一堆草编篮子中精心挑选上等货,看到有人拍照,就放下篮子摆出一个酷酷的姿势;德国人坐在街边的咖啡馆内,喝着薄荷茶,可能也会想念自家门口的啤酒。在祖辈因“避世”而征服过的土地上,他们越来越离不开自己的故乡。
人们称摩洛哥为天堂,同时总被些小贩和路人纠缠得心力交瘁。走在老城区,我总在想,这真的是摩洛哥原本的样子吗?游客伴随着殖民大军的脚步遍布世界,他们带去的,除了金钱和殖民外,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和高傲是否也夺走了当地的淳朴呢?
当小贩争先恐后地从游客手中要走几十迪拉姆,或许是因为前人的述说和当下的经历在告诉他们:殖民从未离开这片土地,军队走了,新的殖民大军来了。棕榈树丛中的泳池旁,总有成群的异国面孔和喝不完的酒水,属于游客的小圈子成了隔离当地居民的一堵厚墙。生活的自由不能从游客手中获取,匮乏的土地上,他们只能以近乎反抗的姿态,用金钱来弥补内心和物质的缺乏。
尽管也被小贩骚扰多次,但当我离开马拉喀什,回到更现代的卡萨布兰卡,却无比想念马拉喀什——烟熏燎燎的嘈杂声,所听所见皆是真实的生活。
2017年9月,一个普通的日子,在南法一间民宅中皮埃尔·贝尔热与世长辞。9年前的一个午后,他坐在巴黎市中心一间公寓的阳台,为一生挚爱写悼词:
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说话,我记得我们的初次见面和过往,我记得你流下的最后一滴眼泪,正如世人永远记得你的第一个系列。我不知道如何说再见,我们永远不能一起看日落了。我们画画前,也永远不能起分享彼此的感情了。但有一天,我會和你在一起,重逢在摩洛哥的棕榈林。
他挚爱一生的伙伴是伊夫·圣罗兰。圣罗兰和香奈儿,永远改变了女性着装时尚。皮埃尔悼词中提到的棕榈林,就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为了躲避接连不断的时装秀和设计上的压力,他和皮埃尔来到马拉喀什。与他的故乡一样,这里的人们披着袍子,说着一口流利的法语。圣罗兰和他在此度过的时光,变成了美丽的粉色、红色、蓝色,婀娜地出现在巴黎的皇宫、纽约的高楼和米兰的街头。
圣罗兰深爱着这片永远艳阳高照、尘土飞扬、色彩闪闪发亮,给了他无限灵感的土地。自此之后,圣罗兰的服装系列,多少都带有马拉喀什的影子。某些意义上,圣罗兰的部分人生,是由马拉喀什的红土墙和黄沙地构建而成,带着放荡不羁的自由。他退隐后在此居住,外界揣摩着他神秘的生活。人们说起马拉喀什,总忘不了圣罗兰。因为他,全世界都与这座城市有了关联。
清早,我匆匆赶往马约尔花园。 露天市集还在沉睡,花园湖外已经排起长龙。这座由法国画家马约尔用尽毕生精力打造的别墅花园,有着高高的棕榈树林,成片的仙人掌,在全城红色的背景下,一栋深蓝色的小屋坐落其间。
看腻了红色,绿色和深蓝突然出现,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令人神清气爽。所有人都爱它,无论是否了解这花园蕴含的情感。圣罗兰第一次见到马约尔花园,就知道这魅惑的蓝会是自己一生的羁绊。他购置下花园,悉心养护,最后自己的骨灰也撒落其间。花园不大,圣罗兰和皮埃尔在这里度过马拉喀什的日日夜夜,这里的静谧成了他们的伊甸园。
无论哪个角落,植物总能很好地隔开人群。我突然理解,喜爱着马拉喀什,抑或厌恶着马拉喀什的人,在与这座城市的相处中,都经历过什么。爱上一座城,恨过一座城,可能仅仅因为一个人,即使我们的生命浮游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中。马约尔花园外的马拉喀什是粗犷的,围墙内的马拉喀什则带着些害羞和温柔。正如圣罗兰本人,也如这广阔的世界。
欧洲的游客总说,你做生意去卡萨布兰卡,度假就去马拉喀什。因为你所有对摩洛哥的想象,都能在马拉喀什的德吉玛广场上被满足。我是带着这种想象的人之一。在马拉喀什,我每天去德吉玛两次,一次日落前,一次人潮退去时。这个曾被用作刑场的广场,渐渐演化成人们心目中的“天方夜谭”。
这里总有3组舞蛇人,他们时刻关注着广场上的游客,为有意驻足拍照的游客吹上一段,以赚取小费。烈日下暴晒的眼镜蛇疲惫不堪,我从没见到哪一条蛇真的在舞动。这里有两组耍猴人,猴子在游客肩上停留的时间比在杂耍人身上要久。
这里有79家大排档,宣礼结束会齐齐亮灯,各家摊位开始忙碌地拉客,烧烤的白烟冲破绿色的顶棚飘向火红的天空。这里有5家煮蜗牛的摊位,小摊子前总是坐满了一圈人,摊主说因为信仰所以不能被拍,然而买上一小碗10迪拉姆的蜗牛,他便开心地让你拍3张。
这里有3位送水人,继承了传统,卖水只是副业,合影才是主业。这里有80家果汁摊,每位摊主都笑脸相迎冲着你喊:日本日本,不是?中国中国!”谁也不知道他们每天卖出多少杯橙汁,但你知道里面掺了多少水。这里总有两个人在露天表演拳击,围观者围了一个圈,高处俯瞰就像广场上的罗马斗兽场。
这里总有一个运送垃圾的老人,他每天穿梭在广场,成为广场的一部分。这里总有一个杂耍团,耍的永远是那几个动作,反正不会有人第二天再看一场。人们在这里付出3倍的价格买上一杯可乐,在广场周围的咖啡厅登高俯瞰,也在这里被要求支付50倍的小费拍一张眼镜蛇。
在广场周围的一家咖啡厅,我花了3倍价钱买了“入场券”,一睹广场全貌。呐喊声,乐声,争吵声,鼓声,这是马拉喀什的声音。或许《一千零一夜》确实如人间这般喧闹纠缠。在荒漠上,在炙烤的阳光下,人们为了生存,把生命磨炼成剽悍的戏剧。我看着脚下一幕幕活生生上演着的戏剧,对马拉喀什有了更多的理解。
夕阳把整个天空染成了红色,那是我飞来摩洛哥时曾见过的同一种绚烂。最后一次宣礼声响起,天色渐凉,广场游人如织,黑夜沉沉地裹着这座红色的城市,远处的棕榈树在微风中摇曳,有点孤单,但也更靠近此刻的星月。
马拉喀什仍然是个谜,由狂暴的白日转换为温柔的夜,仅仅用了一分钟。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如尝橄榄:从卡萨布兰卡到耶路撒冷》 作者:陈跃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