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让老师有意无意的“标准”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近日,知乎上的一个话题——“学校是如何扼杀我们的创造力的?”引发不少人跟帖讨论。
网友们纷纷现身说法,例证学校、老师或者低端的教育和标准答案,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但如果你细细品读,又会觉得他们有些“以偏概全”。影响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倘若把扼杀创造力的黑锅全部强加给学校,抑或是把所有老师都看成是“刽子手”,那是绝对不合适的。
不过,我们学校和老师也不能因这个理由置身事外,我们有些行动确实是对孩子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阻滞。如,对似乎有“扰乱标准课堂氛围”的学生答案,不肯下功夫去引导,总喜欢强力刹车,硬扳方向,希望学生“理解”老师,“紧跟”老师,“准确”地配合,顺利地达到备课时的预设效果;再如,时常以“目前学习的知识和你们的能力”为“标准”,限定学生必须用何种方法完成某种类型的题解……教学有方,前提是知生、识生。没有知生的透彻和识生的周全,老师难免会做出一些诸如此类的“无意伤害”。
作为学校的校长,要督促教师少用各种“标准”制约孩子,首先要做好问题的发现者。对此,建议从“四多”入手。
一要多进课堂。这个“进”应该是广义的,有“身进”和“心进”之分。“身进”,如预约听课、推门听课;“心进”,如倚窗而观、隔墙侧耳、悄悄走过……“身进”,虽然老师有注意,有准备,但可以发现长久形成的“痼疾”;“心进”,老师们没有警惕,则能看到些许“不经意”。二要多与教师打成一片。校长不要高高在上,有时间不妨来到教师中,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信马由缰地闲聊,甚至开开玩笑也无碍,既可以融合关系,也可以从言谈举止中收集到信息,发现问题。三要多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聊聊老师,当然现在的孩子很“老成”,不少学生很注意说话“艺术”,校长要听到真话,既要俯下身来真诚与孩子交流,还要有保护意识,绝不能让说真话的孩子出现难堪与尴尬。四要多看学生作业。学生的作业,特别是日记、作文等,更是他们每每诉说衷肠的处所。
校长要会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会解决问题。校长不要受制于当下“民选校长”的理念,从少做“臭人”少打墙的角度行事。对那些看似无大碍的教师中的非正常“标准”,应敢于公正地、实事求是地及时与当事老师交流。显然,教师“统一要求”学生,图的是省事,为的是应试,有悖于现代教育宗旨。但责任并非完全在教师个人,当前教育上深厚的现实土壤责任也不小——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教师教学时,往往只看学生考试成绩。鉴于此,校长要坦诚地与老师们做探讨。我的观点是——出于“功利”的这种“统一要求”,怎能让学生的创造力长上腾飞的翅膀?你的动机尽管是不坏的,我理解你,但教师是个良心活。叶圣陶有句名言,“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我们教师始终最应关注的,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引导学生掌握技法,使他们能够自主学、终身学上去。
解决教师中存在过多“标准”的问题,校长可以“举案说法”,当然只谈现象不涉及某名老师。可以通过教科研例会、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微信、QQ群等,进行面上的点醒和要求。让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少“自以为是”地用过多的非常规“标准”去固化孩子的思维。要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老师只做“忠实的听众”,因为倾听是理解、尊重、接纳,是心与心默默的靠拢,是情与情悄悄的对流。让老师们进一步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懂得教师很多的“顿悟”都是从孩子的回答与质疑中引发的。虽然孩子的有些回答,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可能达不到老师们的“期望值”或没有多大意义,但他们的回答和提问都是经过了一定自我思考的,兴许这其中就有那么一、两处值得肯定和弘扬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中的某些也许正是老师备课中的遗漏。如果老师保持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认真地倾听,那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还可以提醒我们的老师——不少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从师生的问答中发现并撰写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有见地的“教学一得”,让同行、朋友受益,让教育因他而进步,让自己因倾听而扬名。
同样,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可能会有的各种直接的或变相的所谓“标准”,它就好似亚马逊雨林的“蝴蝶”——虽说初始条件十分微不足道,但它的翅膀偶尔“振动”,经过不断放大,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们不加以及时的检视和纠正,让它渐渐成为教师的习以为常,一旦被教育和教师所默许,成为“潜规则”,再经过周而复始一代代的沿袭与发散,或许将来就会成为打击教育的“强台风”,教育或许就得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固化的所谓“标准”,虽是出在当下,但无疑害在将来。所以,希望我们的校长主动去摁住那只能扰动教育的“标准的蝴蝶”,让它少振动,最好是不振动。
(作者系江苏海安大公教育中心校长)
近日,知乎上的一个话题——“学校是如何扼杀我们的创造力的?”引发不少人跟帖讨论。
网友们纷纷现身说法,例证学校、老师或者低端的教育和标准答案,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但如果你细细品读,又会觉得他们有些“以偏概全”。影响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倘若把扼杀创造力的黑锅全部强加给学校,抑或是把所有老师都看成是“刽子手”,那是绝对不合适的。
不过,我们学校和老师也不能因这个理由置身事外,我们有些行动确实是对孩子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阻滞。如,对似乎有“扰乱标准课堂氛围”的学生答案,不肯下功夫去引导,总喜欢强力刹车,硬扳方向,希望学生“理解”老师,“紧跟”老师,“准确”地配合,顺利地达到备课时的预设效果;再如,时常以“目前学习的知识和你们的能力”为“标准”,限定学生必须用何种方法完成某种类型的题解……教学有方,前提是知生、识生。没有知生的透彻和识生的周全,老师难免会做出一些诸如此类的“无意伤害”。
作为学校的校长,要督促教师少用各种“标准”制约孩子,首先要做好问题的发现者。对此,建议从“四多”入手。
一要多进课堂。这个“进”应该是广义的,有“身进”和“心进”之分。“身进”,如预约听课、推门听课;“心进”,如倚窗而观、隔墙侧耳、悄悄走过……“身进”,虽然老师有注意,有准备,但可以发现长久形成的“痼疾”;“心进”,老师们没有警惕,则能看到些许“不经意”。二要多与教师打成一片。校长不要高高在上,有时间不妨来到教师中,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信马由缰地闲聊,甚至开开玩笑也无碍,既可以融合关系,也可以从言谈举止中收集到信息,发现问题。三要多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聊聊老师,当然现在的孩子很“老成”,不少学生很注意说话“艺术”,校长要听到真话,既要俯下身来真诚与孩子交流,还要有保护意识,绝不能让说真话的孩子出现难堪与尴尬。四要多看学生作业。学生的作业,特别是日记、作文等,更是他们每每诉说衷肠的处所。
校长要会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会解决问题。校长不要受制于当下“民选校长”的理念,从少做“臭人”少打墙的角度行事。对那些看似无大碍的教师中的非正常“标准”,应敢于公正地、实事求是地及时与当事老师交流。显然,教师“统一要求”学生,图的是省事,为的是应试,有悖于现代教育宗旨。但责任并非完全在教师个人,当前教育上深厚的现实土壤责任也不小——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教师教学时,往往只看学生考试成绩。鉴于此,校长要坦诚地与老师们做探讨。我的观点是——出于“功利”的这种“统一要求”,怎能让学生的创造力长上腾飞的翅膀?你的动机尽管是不坏的,我理解你,但教师是个良心活。叶圣陶有句名言,“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我们教师始终最应关注的,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引导学生掌握技法,使他们能够自主学、终身学上去。
解决教师中存在过多“标准”的问题,校长可以“举案说法”,当然只谈现象不涉及某名老师。可以通过教科研例会、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微信、QQ群等,进行面上的点醒和要求。让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少“自以为是”地用过多的非常规“标准”去固化孩子的思维。要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老师只做“忠实的听众”,因为倾听是理解、尊重、接纳,是心与心默默的靠拢,是情与情悄悄的对流。让老师们进一步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懂得教师很多的“顿悟”都是从孩子的回答与质疑中引发的。虽然孩子的有些回答,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可能达不到老师们的“期望值”或没有多大意义,但他们的回答和提问都是经过了一定自我思考的,兴许这其中就有那么一、两处值得肯定和弘扬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中的某些也许正是老师备课中的遗漏。如果老师保持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认真地倾听,那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还可以提醒我们的老师——不少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从师生的问答中发现并撰写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有见地的“教学一得”,让同行、朋友受益,让教育因他而进步,让自己因倾听而扬名。
同样,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可能会有的各种直接的或变相的所谓“标准”,它就好似亚马逊雨林的“蝴蝶”——虽说初始条件十分微不足道,但它的翅膀偶尔“振动”,经过不断放大,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们不加以及时的检视和纠正,让它渐渐成为教师的习以为常,一旦被教育和教师所默许,成为“潜规则”,再经过周而复始一代代的沿袭与发散,或许将来就会成为打击教育的“强台风”,教育或许就得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固化的所谓“标准”,虽是出在当下,但无疑害在将来。所以,希望我们的校长主动去摁住那只能扰动教育的“标准的蝴蝶”,让它少振动,最好是不振动。
(作者系江苏海安大公教育中心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