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诗文”在近年来的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个高频词了。经典诗文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鉴于此,很多学校提倡每个学生都要读或背经典诗文。时下,愈来愈多的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倡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对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如何让学生和经典诗文靠得更近,让学生受到经典诗文的影响,是本人一直都在思考和尝试的课题。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本人任教三年级上学期时(2007年),偶然在一次《阅读》刊物中,看到一篇介绍《千字文》部分内容的文章,读罢感觉浅显易懂,在班级推荐,很受学生的欢迎。于是,顺水推舟,每周都介绍一篇“文包诗”(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古代诗歌的文章形式)或现代诗歌,推荐和引导阅读的工作一直持续至今。为了更好地让好经典作品走进学生生活,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确定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做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
配合教材或班级实际情况,选择相关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就近取材,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拉近了经典诗文与当代学生的距离,激发起他们对经典诗文的兴趣。如天气寒冷,大雪将至,就推荐学生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为了让孩子们懂得惜时,和学生共读朱自清的《匆匆》;鼓励学生敢于想象,介绍孩子们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学习了课文中李白的诗,再来读他的《将进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逢到清明节这样的古老节日,师生一起来吟诵这首诗,以加深对节日文化意蕴的体会……四年级时,引导学生读《弟子规》《论语》,边读边领悟圣人的思想精髓。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典诗文独具魅力,可以让学生每天吟诵,以此培养语感。诵读的过程讲究的是书声琅琅、快乐感悟、缓慢渗透,讲究的是“慢火煨老汤”。所以,我每日都力争让孩子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地去读经典。全班制定好详细的经典读书计划,如课前诵读2分钟,每天利用语文课预备铃后2分钟诵读一首古诗;家庭诵读五分钟,鼓励学生回家后和家长诵读五分钟古诗词。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诵读过程中,辅以各种形式,如歌咏、态势语,可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和意蕴的体会。
“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诵读成习惯,还要学以致用,遵循一读、二讲、三用的步骤,即先带领学生读准确,读流利;再说说、看看和作品相关的背景、内容等;最后再尝试将经典诗文运用于生活中。教师身体力行,有时也恰当地运用经典的诗句导入新课,然后再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引用经典诗句。此外,积极参加各种经典诗文的诵读比赛,在比赛中看到其他选手诠释作品的方式、形式,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都能感受到震撼,获得启发。
如今,让孩子诵读千古美文已成为大家公认的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已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一个珍惜自己传统的民族才是受人尊重的民族;一个能够弘扬和创新自己传统的民族,才能保持民族的个性和生命活力。”在小学阶段,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为孩子储备一座巍峨的文化冰山,尔后随着年龄增长,心智成熟,文化冰山逐渐融化,从而不断滋养孩子精神生命的河流。也许这样,今后孩子们才能成长为一个个真正有“根”的人。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本人任教三年级上学期时(2007年),偶然在一次《阅读》刊物中,看到一篇介绍《千字文》部分内容的文章,读罢感觉浅显易懂,在班级推荐,很受学生的欢迎。于是,顺水推舟,每周都介绍一篇“文包诗”(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古代诗歌的文章形式)或现代诗歌,推荐和引导阅读的工作一直持续至今。为了更好地让好经典作品走进学生生活,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确定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做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
配合教材或班级实际情况,选择相关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就近取材,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拉近了经典诗文与当代学生的距离,激发起他们对经典诗文的兴趣。如天气寒冷,大雪将至,就推荐学生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为了让孩子们懂得惜时,和学生共读朱自清的《匆匆》;鼓励学生敢于想象,介绍孩子们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学习了课文中李白的诗,再来读他的《将进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逢到清明节这样的古老节日,师生一起来吟诵这首诗,以加深对节日文化意蕴的体会……四年级时,引导学生读《弟子规》《论语》,边读边领悟圣人的思想精髓。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典诗文独具魅力,可以让学生每天吟诵,以此培养语感。诵读的过程讲究的是书声琅琅、快乐感悟、缓慢渗透,讲究的是“慢火煨老汤”。所以,我每日都力争让孩子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地去读经典。全班制定好详细的经典读书计划,如课前诵读2分钟,每天利用语文课预备铃后2分钟诵读一首古诗;家庭诵读五分钟,鼓励学生回家后和家长诵读五分钟古诗词。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诵读过程中,辅以各种形式,如歌咏、态势语,可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和意蕴的体会。
“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诵读成习惯,还要学以致用,遵循一读、二讲、三用的步骤,即先带领学生读准确,读流利;再说说、看看和作品相关的背景、内容等;最后再尝试将经典诗文运用于生活中。教师身体力行,有时也恰当地运用经典的诗句导入新课,然后再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引用经典诗句。此外,积极参加各种经典诗文的诵读比赛,在比赛中看到其他选手诠释作品的方式、形式,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都能感受到震撼,获得启发。
如今,让孩子诵读千古美文已成为大家公认的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已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一个珍惜自己传统的民族才是受人尊重的民族;一个能够弘扬和创新自己传统的民族,才能保持民族的个性和生命活力。”在小学阶段,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为孩子储备一座巍峨的文化冰山,尔后随着年龄增长,心智成熟,文化冰山逐渐融化,从而不断滋养孩子精神生命的河流。也许这样,今后孩子们才能成长为一个个真正有“根”的人。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