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英语教学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英语课程标准》一个很重大显著的变化就是特别强调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这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一、忽视文化因素严重影响英语教学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存在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和影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只注重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的教学,不注意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变成了“语法专家”却无法成为“跨文化的人”(an intercultural person)。很多高中学生尽管掌握了很大的词汇量,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常常出现造句准确但使用失当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英语教学的质量效益。有资料显示,中国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在52个国家中排名第48位,我们的一些援外学生非常怕接电话、怕参加讨论会等真实的社会交际活动。
因为语言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是思想文化的具体表达方式,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各具特色的语言。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没有掌握一些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及语用规则,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文章,甚至会在认识每一个单词和句子的情况下,还不明白其内涵或造成误解现象。文化因素可以说如同语法规则一样重要。有研究者指出,虽然单纯的外语学习并非不可能(如早期的翻译法),但这样的外语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个除自己母语之外的一个新符号系统,却无法将其作为与目的语语言群体进行交流的工具,因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习。
高中阶段是学生英语能力发展提高的关键期。教材容量更大、内容更丰富,可以说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化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文化积淀,在英语学习中就会出现“似懂非懂”的现象,即文章中每个单词都认得(懂),但却不知通篇说的是什么(不懂)。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更突出语用,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听力、单选、完形、阅读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用方面内容的考查都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面积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英语教学中忽视文化教学的原因分析
英语教学中忽视文化教学的问题有着复杂的原因。除了英语教学理念上的因素外,还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文化中心主义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某些担忧,对外来文化本能地抱有排斥态度。我们的文化教学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政治性,在对待外国文化方面,我们通常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害怕受到外国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这种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丧失了文化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二是课程教材方面的原因。就文化教学而言,英语教学大纲在论述教学目的时尽管都强调学习外国文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课程和教材在具体内容方面却是围绕语言确定的,没有对文化教学应该达到的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试与评价进行全面的论述,也没有说明如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这在事实上导致了文化教学目标的虚化。
其三是英语课堂上文化教学的力度不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学习不够重视,20%的学生并不认为英语课是学习外来文化的主要渠道,35%和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主要来自历史课和文学作品(包括影视节目)。调查还发现,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主要是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喜欢听唱英文歌曲,迷恋体育明星和影星歌手,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认识还处于浅表层次上,而不是被其文化的内涵所吸引。英语教学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异国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其四是考试评价方面的因素。由于目前英语教学主要以纸笔考试为主,学生学习英语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而在这样的考试中,文化因素对考试分数的影响不大,所以学生和教师都不想在这上面花更多的时间。调查中发现,近70%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风俗习惯在英语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只有30%的学生认为了解英美文化对学习英语有帮助。这个结果一方面表明英语教学存在缺陷,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学生为何只会说“中国式英语”。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引领的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明确把文化意识列为英语教学的五大课程目标之一,这对许多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把文化差异视为教学资源,并以文化因素引领英语教学。
1. 感受文化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通常,我们都把文化差异看成一种教学上的困扰和障碍,实际上,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这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文化的差异性具有新奇性、独特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出乎意外的感受,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比如,龙在中国人看来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所以我们常常用与龙相关的词汇称赞某事或某人,如将亚洲经济发展势头最猛的新家坡、韩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称为“亚洲四小龙”。而在英美人的眼中,龙是令人恐怖的怪物,甚至谈龙色变,所以在英美的报刊上,“亚洲四小龙”被改成了“Four Asian Tigers”。因此,如果在教学中加进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但能够完成文化教学的目标,还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文化因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2. 了解文化差异,形成英语思维
文化人类学家Franz Boss(1991)特别强调语言对思维和文化的作用,他认为,“真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即我们的语言习惯决定或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语言上的差异本质上就是文化上的差异、思维上的差异,同时也只有理解了思维上的差异、文化上的差异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现象。比如中国文化中长幼尊卑的观念很强,而英美人的观念是人人生而平等。因此与中国人将德高望重的人尊称为“某老”、或对人以官职相称不同,他们在见面时会称对方为Mr.或miss.,关系更亲近的人会直呼其名。再比如,中国人之间交往的喜欢知根知底,而英美人却特别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所以交谈忌讳涉及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有关个人的话题。如果我们在学习语言时理解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能够像他们一样思考的话,不但能自然而然地避免文化上的冲突,而且对这些语言现象不仅可以知其然也能够知其所以然。英文中表示地点和时间的方式与中文恰好相反,学生很不习惯也容易出错。当然,教师可以通过多次的练习巩固让学生形成表达习惯。但如果让学生了解西方人从小处着手的思维习惯,学生对这一语言知识的印象可以会更深刻和持久。
3. 尊重文化差异,培养交际能力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交际模式。英国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possi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得体性(appropriateness),现实性(actually performed)。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因素有关。文化从来都是其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不能用好坏的标准来加以评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文化差异,教育学生尊重文化的差异,注意让学生根据不同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真实、地道的英语。比如,中国人见面问吃饭,英国人见面谈天气。其实谈天气不一定高雅,问吃饭也并不是俗气;谈天气不一定冷漠,问吃饭也并不就是热情。因为不论问吃饭还是问天气都不是“提问句”,双方并不是真的关心吃没吃和天气如何,而只是不同语言环境下交流的开场白,是相互打招呼的问候。因此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要尊重文化的差异,而不能用英文进行中国式的问候。
4. 利用文化差异,拓展教学资源
运用文化引领策略,可把大量文化材料引入英语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真实鲜活的素材和环境。这不仅能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盎然,而且是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组织文化性的语言活动,例如开展“中西方民俗比较”“英语谚语集萃”“英语幽默故事”等研究性学习,组织英语辩论会。这些文化性的语言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忽视文化因素严重影响英语教学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存在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和影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只注重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的教学,不注意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变成了“语法专家”却无法成为“跨文化的人”(an intercultural person)。很多高中学生尽管掌握了很大的词汇量,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常常出现造句准确但使用失当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英语教学的质量效益。有资料显示,中国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在52个国家中排名第48位,我们的一些援外学生非常怕接电话、怕参加讨论会等真实的社会交际活动。
因为语言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是思想文化的具体表达方式,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各具特色的语言。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没有掌握一些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及语用规则,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文章,甚至会在认识每一个单词和句子的情况下,还不明白其内涵或造成误解现象。文化因素可以说如同语法规则一样重要。有研究者指出,虽然单纯的外语学习并非不可能(如早期的翻译法),但这样的外语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个除自己母语之外的一个新符号系统,却无法将其作为与目的语语言群体进行交流的工具,因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习。
高中阶段是学生英语能力发展提高的关键期。教材容量更大、内容更丰富,可以说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化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文化积淀,在英语学习中就会出现“似懂非懂”的现象,即文章中每个单词都认得(懂),但却不知通篇说的是什么(不懂)。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更突出语用,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听力、单选、完形、阅读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用方面内容的考查都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面积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英语教学中忽视文化教学的原因分析
英语教学中忽视文化教学的问题有着复杂的原因。除了英语教学理念上的因素外,还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文化中心主义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某些担忧,对外来文化本能地抱有排斥态度。我们的文化教学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政治性,在对待外国文化方面,我们通常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害怕受到外国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这种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丧失了文化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二是课程教材方面的原因。就文化教学而言,英语教学大纲在论述教学目的时尽管都强调学习外国文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课程和教材在具体内容方面却是围绕语言确定的,没有对文化教学应该达到的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测试与评价进行全面的论述,也没有说明如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这在事实上导致了文化教学目标的虚化。
其三是英语课堂上文化教学的力度不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学习不够重视,20%的学生并不认为英语课是学习外来文化的主要渠道,35%和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主要来自历史课和文学作品(包括影视节目)。调查还发现,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主要是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喜欢听唱英文歌曲,迷恋体育明星和影星歌手,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认识还处于浅表层次上,而不是被其文化的内涵所吸引。英语教学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异国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其四是考试评价方面的因素。由于目前英语教学主要以纸笔考试为主,学生学习英语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而在这样的考试中,文化因素对考试分数的影响不大,所以学生和教师都不想在这上面花更多的时间。调查中发现,近70%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风俗习惯在英语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只有30%的学生认为了解英美文化对学习英语有帮助。这个结果一方面表明英语教学存在缺陷,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学生为何只会说“中国式英语”。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引领的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明确把文化意识列为英语教学的五大课程目标之一,这对许多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把文化差异视为教学资源,并以文化因素引领英语教学。
1. 感受文化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通常,我们都把文化差异看成一种教学上的困扰和障碍,实际上,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这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文化的差异性具有新奇性、独特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出乎意外的感受,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比如,龙在中国人看来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所以我们常常用与龙相关的词汇称赞某事或某人,如将亚洲经济发展势头最猛的新家坡、韩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称为“亚洲四小龙”。而在英美人的眼中,龙是令人恐怖的怪物,甚至谈龙色变,所以在英美的报刊上,“亚洲四小龙”被改成了“Four Asian Tigers”。因此,如果在教学中加进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但能够完成文化教学的目标,还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文化因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2. 了解文化差异,形成英语思维
文化人类学家Franz Boss(1991)特别强调语言对思维和文化的作用,他认为,“真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即我们的语言习惯决定或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语言上的差异本质上就是文化上的差异、思维上的差异,同时也只有理解了思维上的差异、文化上的差异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现象。比如中国文化中长幼尊卑的观念很强,而英美人的观念是人人生而平等。因此与中国人将德高望重的人尊称为“某老”、或对人以官职相称不同,他们在见面时会称对方为Mr.或miss.,关系更亲近的人会直呼其名。再比如,中国人之间交往的喜欢知根知底,而英美人却特别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所以交谈忌讳涉及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有关个人的话题。如果我们在学习语言时理解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能够像他们一样思考的话,不但能自然而然地避免文化上的冲突,而且对这些语言现象不仅可以知其然也能够知其所以然。英文中表示地点和时间的方式与中文恰好相反,学生很不习惯也容易出错。当然,教师可以通过多次的练习巩固让学生形成表达习惯。但如果让学生了解西方人从小处着手的思维习惯,学生对这一语言知识的印象可以会更深刻和持久。
3. 尊重文化差异,培养交际能力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交际模式。英国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possi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得体性(appropriateness),现实性(actually performed)。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因素有关。文化从来都是其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不能用好坏的标准来加以评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文化差异,教育学生尊重文化的差异,注意让学生根据不同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真实、地道的英语。比如,中国人见面问吃饭,英国人见面谈天气。其实谈天气不一定高雅,问吃饭也并不是俗气;谈天气不一定冷漠,问吃饭也并不就是热情。因为不论问吃饭还是问天气都不是“提问句”,双方并不是真的关心吃没吃和天气如何,而只是不同语言环境下交流的开场白,是相互打招呼的问候。因此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要尊重文化的差异,而不能用英文进行中国式的问候。
4. 利用文化差异,拓展教学资源
运用文化引领策略,可把大量文化材料引入英语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真实鲜活的素材和环境。这不仅能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盎然,而且是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组织文化性的语言活动,例如开展“中西方民俗比较”“英语谚语集萃”“英语幽默故事”等研究性学习,组织英语辩论会。这些文化性的语言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