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科:触摸纳西古乐灵魂的艺术家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nghong1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听过纳西古乐就不算到过丽江”。“乐器老,音乐老,人员老”的纳西乐队会用活化石般的音符引领你进入古人的艺术世界,让你领略音乐的世外桃源的圣景。这与一位神秘的策动者——宣科相关,他曾不无自豪地说:“没有我宣科,就没有今天的纳西古乐”。
  谈到音乐,宣科显得神采奕奕,他说:“做喜欢的东西(音乐)会让我精神百倍。”明年是宣科的八十大寿,云南省政协等相关组织将为他庆祝三天,届时宣科还会指挥乐队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第一乐章。
  
  


  邂逅纳西古乐
  
  中华民居: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
  宣科:如果要追溯起来,可能要归因于我奇异的家史家学。我的先祖是安徽宣州(现安庆市附近宣城)汉人,明嘉靖时的朝廷官员,因开罪于朝廷,被贬至云南鹤庆。先祖的后人与当地各族和谐相处并且通婚,逐渐发展成当地的文化世家。我的曾祖母是纳西族,祖母、母亲是藏族,其中我的母亲还是康巴藏族中不得了的美声歌手。大概受多文化结合的家庭熏陶,我从小对音乐有一种亲切感。后来,我父亲将我送到教会学校读书,在那里我学习西方古典音乐。
  1950年昆明解放时,我在昆明市委文工团合唱队担任指挥。在这期间我结识了傅聪,并成为很好的搭档,那时没想过他会成为名满世界的钢琴家。当时昆明音乐工作者协会(云南音协前身)在金碧锡安圣堂举行首场音乐演奏会,便是由我指挥,傅聪负责钢琴伴奏。45年后,我和他在伦敦伊丽莎白“波塞尔”演奏厅再次相见时,真是感慨良多。
  


  中华民居:后来您为什么没有专事指挥,却转向了纳西古乐?
  宣科:或许是命中注定!1957年的一天,我被送到个旧新建的锡矿开始了劳改生活,这段生活持续了21年,那是一段难熬的日子。
  回过头来看,这段苦难历程已不能单纯地描述为无法释怀的不幸,因为它除了使我遭受痛苦外,也使我的生命变得澄静纯洁。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我紧张、痛苦、失落,不知如何应付。但慢慢地,当一切沉寂下来之后,我开始体验周围的人和环境,仿佛感觉到了一种东西,它也可以令人拥有尊严并保持高贵,即使环境变化,也不会让我意志消沉,这种东西比生命还要本真,我意识到那就是艺术,就是音乐……
  所以在1978年我被宣布自由后,我没有纠缠过去,我要做更有意义的事。我要求回丽江当中学教师,除了要搞自己心中的音乐外,还想培养学生。我心底铺满了跃动的音符,它们急于要成长为流动的旋律、五彩的画、绚烂的诗……可走出狱门之后,我却发现,我热爱的音乐在蹲监狱的漫长时间中荒废了,我失去了表现它的恰当方式。一些七八岁的小孩,钢琴都比我弹得好,这不免让我有些落寞和惆怅。
  我想也许我应该放弃自己的“劣势”,充分发挥自己掌握多种民族语言的优势,去研究音乐民族学方面的课题。就这样,我转向了发掘和抢救纳西古乐,一方面和老艺人重建大研古乐会;另一方面发掘整理纳西古乐的曲谱,并从理论上加以归纳和研究。
  
  为“纳西古乐”正名
  
  中华民居:纳西古乐是纳西族本民族的原创音乐么?
  宣科:纳西古乐并不是纳西族的原创音乐,而是由中原传过来的汉族音乐。
  


  所谓“纳西古乐”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作为《安魂曲》的《白沙细乐》,今已濒于消失,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其二是丽江洞经音乐,它是一种道教经腔音乐(其他地方尚有零星存活)与儒家“雅集型细乐”的融合,是明、清以来从中原逐渐引进、并植根于纳西族的文化阶层中的道教“经腔”。其中丽江洞经音乐保留着一部分在中原早已失传的辞、曲音乐,如《水龙吟》、《浪淘沙》、《山坡羊》等。
  中华民居:既然从中原传来的汉族音乐,您为何要将它更名为纳西古乐?
  宣科:我把从中原传来的古乐更名为纳西古乐并不是想剥夺历史上汉族人对音乐的创作权,而是要求人们尊重纳西族在传承古乐过程中的主体性。
  音乐文化与建筑文化一样隶属“文化”范畴,但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文”与“化”二字构成的“文化”,除强调“文”以外还应重视“化”字,不但要尊重文化的原创性,还应理解文化的传承与演化。文化是一个流体,随着时空的推移,不断衍化、渗透,没有哪一个民族可以自称其文化是纯粹的、一成不变的。从中原传来的古乐在丽江地区有六百余年传承史,已与纳西文化相渗透融合,成为纳西文化的一部分。我觉得应当将纳西族在古乐传承中的主体作用凸显出来,将“纳西”元素融入到古乐内涵中去。
  贝多芬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诗化比喻暗示了音乐与建筑的互通性。纳西民居与纳西古乐的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现在看到的纳西民居并不是它最原始的样子。很多人认为庭院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纳西民居是缘于藏族、白族建筑文化的影响,而事实上它主要是吸收融合了徽派建筑文化。从根本上说,纳西民居是一种被传承、改造、演化的徽派建筑。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兵驻守云南,并命令部队亲属随军移民云南,当时约有260万人来到云南,这些移民多半来自江西和安徽,他们带来了古乐,带来了徽派建筑。由于改造徽派建筑的主体,及居住者是纳西人,人们便将这种建筑称之纳西民居,这种称谓符合“文化”中的“化”字原则,这也可以例证古乐更名为“纳西古乐”的合理性。
  
  


  


  质朴的期望
  
  中华民居:纳西古乐已经成为丽江的一个品牌,您对它将来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宣科:首先我对纳西古乐将来的发展是很乐观的。过去,纳西古乐曾因历史动荡得不到保护和发展,清代杜文秀起义烧毁丽江古城,导致乐工失散,音乐经年不整;“文革”时,纳西音乐被当作封建糟粕毁掉了,很多老艺人横遭批判;计划经济时代,乐队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偶尔露面。纳西古乐,作为音乐艺术没有演出市场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但现在不一样了,纳西古乐有了生存基础和发展空间,丽江各地方都有纳西古乐队。很多人还说“学习纳西古乐非常好,因为参加宣科的纳西古乐,就有机会出国,而且工资又高。”如今我们已经把纳西古乐制作成了CD、VCD,很快我们还会把它们制作成DVD。
  如果要说期望,我希望纳西古乐不要有大变化,“化”是允许的,但必须是一种自然的流变,不能失去它原有的味道。所以,当有人说纳西古乐演奏中的音效技巧不够,希望赞助我们使用电声合成器以辅助、增进纳西古乐丰富悦耳的音效,我拒绝了,我始终觉得,还是质朴地演下去比较好……
其他文献
云南是个旅游大省,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成熟。2007年接待游客89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59.2亿元,继续保持入境游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的地位。目前,云南旅游市场已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商业体系,全省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总值约650亿元。其中,昆明、大理、景洪、瑞丽、潞西、丽江等6个城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丽江、石林、世博园等景区进入中国文
期刊
来自总装备部的画家王利和大西北有着20年的不解情缘。虽然他1964年出生于山东,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但见过他的人却都把他当成是西北人。这是因为,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生活的20多年里,让他感受了高原,感受了大漠,感受了戈壁,感受了大西北,让他走进了神舟飞船腾飞的地方。戈壁大漠的一切,深深地融进了他的生命和血液当中,航天城和大西北成了他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在那段艰苦的
期刊
古村落的保护于当代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狂飙猛进的工业化时代、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准绳的时代。这个时代,古村落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真谛是什么?古村落的保护应该保护什么?怎样保护?其答案恐怕冥冥之中都会受到时下社会思潮强烈的左右和影响。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园,很容易看到这样的景象:三五成群、袅娜多姿的傣族姑娘们身着艳丽的傣族传统服装在竹楼旁、芭蕉树下招徕游客们与她
期刊
1999年昆明世博会首创了在发展中国家圆满成功举办世博会的纪录,首创了在世博会后把会址、场馆和配套设施整体保留并转入企业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纪录。昆明因世博会闯入世界的视野,世博集团因破解大型国际活动后场馆后续利用与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创造了世博模式而备受关注。九年来,世博集团站在时代的潮头高瞻远瞩,盘活世博、打造品牌、延伸产业、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日益成为云南旅游会展产业的航母,就此记者采访了云南
期刊
近年来,“让建筑回归本质”已经成为中外建筑师的共识。在2008年9月13日第11届威尼斯双年展建筑展中,中国馆主题鲜明,定位为“普通建筑”。中国建筑师“说普通话,做普通事”,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务实、最自信的一次表演。从初期匆忙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浪潮,到理性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中国建筑师走过了设计五星级宾馆都要依样画瓢的童蒙时代,显示出成熟后特有的冷静和自信。  徐锋,云南省设计院总建筑师、教授
期刊
1996年2月3日,丽江突然发生7.0级大地震,此时距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考察日期尚不足两个月。负责震后重建规划的云南省城乡设计规划研究院,必须把保护与恢复丽江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保护古城元素    任洁是参与丽江震后规划的规划师之一,她说,“在当时情况的下,短时间内不可能恢复到震前水平,我们只能让专家看到我们要保护什么,让他们知道恢复重建的措施是正确的,是对保护当地建筑、环境和文化有
期刊
地处滇西的大理是一片令世人向往的土地,大理不仅有着风花雪月的自然美景,有南诏国、大理国的辉煌历史,还有散布于苍山洱海间,集白族文化与风情于一身的白族民居,它总让人们联想到高原的美丽、神奇与烂漫。      白族民居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凡到过大理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苍山洱海之间耸立着的崇圣寺三塔、田园风光和绿树掩映中的白族民居。白族民居是大理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凝固的语言,它见证了白族人民艰辛和
期刊
历史悠久的傣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拥有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傣族最负盛名的民族传统舞蹈——孔雀舞,流传最广、最有特色的象脚鼓舞,流传千年记载傣族历史“百科全书”的贝叶经……这些共同构成了傣族的民族“名片”,它们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走进泼水节幸福水中来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 是傣族的新年。它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
期刊
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历史街区、传统古村落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这是丽江古城享誉海内外的成功所在。自1986年被确立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丽江模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赞扬。结合丽江古城保护与开发的相关情况,笔者走访了丽江古城保护问题的专家,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朱良文先
期刊
据云南峨山彝文古籍《洪水泛滥》记载,彝族共祖阿普笃慕生有六个儿子,后经六祖分支,逐渐形成武、乍、糯、恒、布、默六大古代彝族部落,繁衍成今天生活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各地的彝族,而峨山塔甸彝族为武、乍的后裔。在元朝文献中首次提到塔甸:“元宪宗六年(1256年),设嶍峨千户,辖怕念、俄爽、塔甸、洒冲甸四个百户所”。  “塔甸”是彝语的音译,意为“长满松树的坝子”,位于今云南峨山县西北部的高寒山区。塔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