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承载着人类的文化精髓和民族情感的语文学科,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如何操作,本文就此畅谈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206-01
从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年来新课程改革由最初的举步维艰、质疑频出到现在的遍地开花,历经了剧烈的阵痛,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新课程是以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为出发点,其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对新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的力度的加大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一线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基本保障,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首先,大量的优秀作品既体现了古典文学的神韵风采,负载着人类文化的精髓,又体现了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具有典范性,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情感,因此,高中语文课堂除了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外,还肩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建构健康的精神世界的使命。其次,语文课程具有课程资源丰富、延展形式多样、操作性强等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些都使语文学科必定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先锋。那么怎样为本已僵化、封闭的高中语文课堂注入一池清水呢?这是摆在我们高中语文一线教师面前一道不可回避的难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 深度挖掘教材资源,注重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并不意味忽略教材甚至將教材束之高阁,而是要充分挖掘课本的教学资源。现行教材选编的课文多为经典作品,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教师在教授名篇时,不是过分的追求升学率、赶超教学进度,就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在这种只重结果,不重阅读过程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下,教材中那些能陶冶情操、激发智慧的资源就这样被糟蹋了。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个性阅读,注重过程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教材进行多元化解读,充分挖掘其资源的价值;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如在赏析评价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时,学生对洁身孤傲的林黛玉、逆来顺受的林冲、以长厚著称的刘备、刚愎自用的马谡、爱慕虚荣的马蒂尔德等有着各不相同的解读。尽管有些认识可能有违原作的题旨,但生活在当今社会,学生依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产生这样的联想和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教师不能简单、固定化地否定学生,要正确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成文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等教学资源进行更全面和准确的解读。
只有真正地改变功利化的阅读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一些美文的利用价值,让学生真正读有所得。
2 捕捉动态资源,营造生态课堂
教学是动态的,教育的对象也是动态的,所以课堂教学除了预设的情境外,往往会有许多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这些动态的教学情境虽然延误了教师对课堂预设的教学安排,但学生的质疑和讨论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开拓了思维,有效地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提高了探究的能力。
我教授《哈姆莱特》时,让学生课上展示有关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当一个学生介绍“悲剧”的概念时,马上有人对该生提问:“最早的悲剧创作于何时?”我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了一个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与希腊神话是密不可分的,而悲壮美的古希腊悲剧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希腊神话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加深了对“悲剧”艺术魅力的体会。
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智慧交流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动态过程。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会成为新的教育增长点,让语文课堂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3 关注社会生活资源,依托学校特色,充分研编校本教材
语文是基础性和人文性兼顾的学科,它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是语文课程最丰富的资源库,是取之不尽的“源泉”,正如有识之士指出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但是不应仅依靠个体教师,而应依托团队,依托学校这个平台。
正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学校可依据地域特色,从地方人文、自然地理等资源入手,编订校本教材,并支持鼓励教师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广泛关注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课外教学资源,增设丰富多彩的校本研修课。只有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开启兴趣之门、情感之门、智慧之门,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当然无论是课堂上的课本资源挖掘、动态资源的捕捉,校本教材的研编,还是社会资源整合,都对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语文教学资源来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生活方方面面,教师要依据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把繁多且无头绪的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合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就必须具备搜集、筛选、整合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教师必须要具有将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相互协调运作的能力。最后,教师本身就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动态的教学资源,既是课程研发的设计师、课程整合的工程师,也是课程优化的检验师,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只有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确保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真实落到实处。
教师的职业之路如同“学海”一样,是永无止境的。让我们不断改变自己、雕琢自我,在教学中树立起“大语文”的新教学观,为学生构建语文学习的大环境,注重利用与开发广博的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从课本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关注时代,留心生活,为语文的课程教学资源注入活水之源。
关键词: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206-01
从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年来新课程改革由最初的举步维艰、质疑频出到现在的遍地开花,历经了剧烈的阵痛,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新课程是以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为出发点,其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对新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的力度的加大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一线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基本保障,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首先,大量的优秀作品既体现了古典文学的神韵风采,负载着人类文化的精髓,又体现了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具有典范性,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情感,因此,高中语文课堂除了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外,还肩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建构健康的精神世界的使命。其次,语文课程具有课程资源丰富、延展形式多样、操作性强等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些都使语文学科必定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先锋。那么怎样为本已僵化、封闭的高中语文课堂注入一池清水呢?这是摆在我们高中语文一线教师面前一道不可回避的难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 深度挖掘教材资源,注重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并不意味忽略教材甚至將教材束之高阁,而是要充分挖掘课本的教学资源。现行教材选编的课文多为经典作品,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教师在教授名篇时,不是过分的追求升学率、赶超教学进度,就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在这种只重结果,不重阅读过程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下,教材中那些能陶冶情操、激发智慧的资源就这样被糟蹋了。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个性阅读,注重过程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教材进行多元化解读,充分挖掘其资源的价值;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如在赏析评价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时,学生对洁身孤傲的林黛玉、逆来顺受的林冲、以长厚著称的刘备、刚愎自用的马谡、爱慕虚荣的马蒂尔德等有着各不相同的解读。尽管有些认识可能有违原作的题旨,但生活在当今社会,学生依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产生这样的联想和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教师不能简单、固定化地否定学生,要正确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成文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等教学资源进行更全面和准确的解读。
只有真正地改变功利化的阅读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一些美文的利用价值,让学生真正读有所得。
2 捕捉动态资源,营造生态课堂
教学是动态的,教育的对象也是动态的,所以课堂教学除了预设的情境外,往往会有许多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这些动态的教学情境虽然延误了教师对课堂预设的教学安排,但学生的质疑和讨论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开拓了思维,有效地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提高了探究的能力。
我教授《哈姆莱特》时,让学生课上展示有关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当一个学生介绍“悲剧”的概念时,马上有人对该生提问:“最早的悲剧创作于何时?”我抓住这个契机,布置了一个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与希腊神话是密不可分的,而悲壮美的古希腊悲剧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希腊神话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加深了对“悲剧”艺术魅力的体会。
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智慧交流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动态过程。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会成为新的教育增长点,让语文课堂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3 关注社会生活资源,依托学校特色,充分研编校本教材
语文是基础性和人文性兼顾的学科,它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是语文课程最丰富的资源库,是取之不尽的“源泉”,正如有识之士指出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但是不应仅依靠个体教师,而应依托团队,依托学校这个平台。
正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学校可依据地域特色,从地方人文、自然地理等资源入手,编订校本教材,并支持鼓励教师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广泛关注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课外教学资源,增设丰富多彩的校本研修课。只有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开启兴趣之门、情感之门、智慧之门,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当然无论是课堂上的课本资源挖掘、动态资源的捕捉,校本教材的研编,还是社会资源整合,都对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语文教学资源来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生活方方面面,教师要依据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把繁多且无头绪的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合理、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就必须具备搜集、筛选、整合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教师必须要具有将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相互协调运作的能力。最后,教师本身就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动态的教学资源,既是课程研发的设计师、课程整合的工程师,也是课程优化的检验师,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只有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确保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真实落到实处。
教师的职业之路如同“学海”一样,是永无止境的。让我们不断改变自己、雕琢自我,在教学中树立起“大语文”的新教学观,为学生构建语文学习的大环境,注重利用与开发广博的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从课本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关注时代,留心生活,为语文的课程教学资源注入活水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