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派”,我们设想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讲授“苏辛”同一题材的两篇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两首词开头写景、中间怀古、结尾抒情的比较去把握同一流派诗人的不同风格。一个豪放,一个悲壮,一样怀古两样情。
【关键词】风格;豪放;悲壮;比较阅读;求同辨异
一、教材分析
讲宋词就不能不讲到苏轼、辛弃疾,在词史上“苏辛”并称,同为“豪放派”,他们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比较二人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应该说对古诗词的鉴赏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两首词的对比鉴赏阅读,要使学生明确鉴赏古代诗歌除把握意境、感受形象、体会艺术手法外,还应注意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以及诗词中的用典。
二、教学创意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苏辛”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赏内容,明特点,求突破。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让学生先通过诵读全面把握诗词内容和基本手法,然后通过设疑讨论、创设情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探究情境之中,最后用音乐营造氛围,让学生诵读回味力争能当堂背诵。
三、教学方法
阅读鉴赏,求同辨异;反复阅读,仔细玩味。
四、教学过程
分三个阶段——导入新课、对比阅读、总结概述。
导入新课
基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对风格概念的把握,教师导语词可这样设计:
鉴赏古代诗歌,除把握意境、感受形象、体会手法外,还应注意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所谓风格,是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独特个性。如同为唐代著名诗人,同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居直到夜郎西。”杜甫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淤堆。”一个清新飘逸,一个沉郁顿挫;同为宋朝著名诗人,苏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一个豪放,一个婉约,显而易见。不同流派的作家的不同风格是比较容易发现并明确的,但同一流派的作家风格是否完全相同呢?如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同是怀古词,二者在风格上究竟是否完全相同呢?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可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分三步走:
第一步:朗读感受——整体把握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宋词中的名篇佳作,感情浓厚,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词人描绘的情境当中。由于这两首诗词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诗词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教师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在第一遍诵读时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第二遍诵读时,老师要适当点拨,如要注意重音“大、千古,乱石穿空”要读得重一点来表现长江汹涌奔流之势;“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要读得低沉一些,读出词人一吐块垒的英雄气概,要注意语调:“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要读得高昂一些,读出词人对英雄的追慕之情。在第三遍诵读时,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这三遍诵读灵活采用自读、齐读、范读、领读等多种方式,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感悟文本对两首词可能就会有一个整体把握——它们在结构上均“地点 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认知鉴赏——深入研讨
在这个环节设计如下图四个问题
1.诵读两首词的开头,比较异同。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都是怀想古代英雄,但目的不同,因而风格也不同。这两首词的开头虽都写古代英雄随岁月的流逝而消逝。但是,风格很不一样,苏词借写长江汹涌奔流之势而显豪放,辛词则借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时无英雄”,而显感伤。这种感受教师无需强硬灌输,只需引导学生对比诵读,读出诗味,读出诗情,自然就能感悟。
2.诵读对古代英雄的怀念,比较异同。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都是怀想古代英雄,但目的不同,风格也不同。考虑到在朗读感受阶段学生已对写作背景有了了解,在此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对前面的知识稍加回顾,答案就不难领悟到。两首词都写出了古代英雄的非凡气度,但苏轼借歌颂古代英雄抒写自己的豪迈气概;辛弃疾则借歌颂古代英雄,斥责当朝统治者的苟且偷安,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所以,苏词豪迈,辛词愤慨。
3.诵读结尾,比较异同。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风格不同,感慨的意味也不同。教师可通过抓关键词句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如苏词中的“多情”、“华发”、“人生如梦”,辛词中的“廉颇老矣”,这些问题中“多情”的理解可能是一个难点,它是一个常用词,多指重爱情,在此处他却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这需要教师特别引导,两相比较,学生可以发现,两词都表达了英雄老去、壮志难酬的感慨。但是,苏词豪爽、豁达;辛词抑郁、愤懑。
4.对比诵读两首词,思考两词在怀古上的异同。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读诗需全面地把握,知人品诗。这两首词都有用典的手法,那么用典有何作用,我让学生先读注释,让学生对词中的历史故事作一个全面的把握,然后提问。两首词各提到了几个历史人物,苏词中提到一个历史人物——周瑜,辛词提到五个历史人物--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最后明确两词提到历史人物的不同是和词人的创作宗旨有关,苏词是借写周瑜抒自己想建功立业的豪情,而辛词却是借众多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既担忧国事又报国无门的复杂心情。通过上面的分析比较学生就可以明了“用典”就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用典只要恰当,就可以少数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思想,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第三步:诵读回味
通过诵读加深体会,力争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结束语:
统观二词,虽同为怀古词,虽都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但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用典结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一个豪放,一个悲壮,真是一样怀古两样情。
【关键词】风格;豪放;悲壮;比较阅读;求同辨异
一、教材分析
讲宋词就不能不讲到苏轼、辛弃疾,在词史上“苏辛”并称,同为“豪放派”,他们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比较二人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应该说对古诗词的鉴赏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两首词的对比鉴赏阅读,要使学生明确鉴赏古代诗歌除把握意境、感受形象、体会艺术手法外,还应注意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以及诗词中的用典。
二、教学创意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苏辛”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赏内容,明特点,求突破。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让学生先通过诵读全面把握诗词内容和基本手法,然后通过设疑讨论、创设情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探究情境之中,最后用音乐营造氛围,让学生诵读回味力争能当堂背诵。
三、教学方法
阅读鉴赏,求同辨异;反复阅读,仔细玩味。
四、教学过程
分三个阶段——导入新课、对比阅读、总结概述。
导入新课
基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对风格概念的把握,教师导语词可这样设计:
鉴赏古代诗歌,除把握意境、感受形象、体会手法外,还应注意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所谓风格,是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独特个性。如同为唐代著名诗人,同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居直到夜郎西。”杜甫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淤堆。”一个清新飘逸,一个沉郁顿挫;同为宋朝著名诗人,苏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一个豪放,一个婉约,显而易见。不同流派的作家的不同风格是比较容易发现并明确的,但同一流派的作家风格是否完全相同呢?如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同是怀古词,二者在风格上究竟是否完全相同呢?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可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分三步走:
第一步:朗读感受——整体把握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宋词中的名篇佳作,感情浓厚,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词人描绘的情境当中。由于这两首诗词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诗词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教师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在第一遍诵读时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第二遍诵读时,老师要适当点拨,如要注意重音“大、千古,乱石穿空”要读得重一点来表现长江汹涌奔流之势;“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要读得低沉一些,读出词人一吐块垒的英雄气概,要注意语调:“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要读得高昂一些,读出词人对英雄的追慕之情。在第三遍诵读时,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这三遍诵读灵活采用自读、齐读、范读、领读等多种方式,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感悟文本对两首词可能就会有一个整体把握——它们在结构上均“地点 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认知鉴赏——深入研讨
在这个环节设计如下图四个问题
1.诵读两首词的开头,比较异同。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都是怀想古代英雄,但目的不同,因而风格也不同。这两首词的开头虽都写古代英雄随岁月的流逝而消逝。但是,风格很不一样,苏词借写长江汹涌奔流之势而显豪放,辛词则借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时无英雄”,而显感伤。这种感受教师无需强硬灌输,只需引导学生对比诵读,读出诗味,读出诗情,自然就能感悟。
2.诵读对古代英雄的怀念,比较异同。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都是怀想古代英雄,但目的不同,风格也不同。考虑到在朗读感受阶段学生已对写作背景有了了解,在此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对前面的知识稍加回顾,答案就不难领悟到。两首词都写出了古代英雄的非凡气度,但苏轼借歌颂古代英雄抒写自己的豪迈气概;辛弃疾则借歌颂古代英雄,斥责当朝统治者的苟且偷安,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所以,苏词豪迈,辛词愤慨。
3.诵读结尾,比较异同。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风格不同,感慨的意味也不同。教师可通过抓关键词句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如苏词中的“多情”、“华发”、“人生如梦”,辛词中的“廉颇老矣”,这些问题中“多情”的理解可能是一个难点,它是一个常用词,多指重爱情,在此处他却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这需要教师特别引导,两相比较,学生可以发现,两词都表达了英雄老去、壮志难酬的感慨。但是,苏词豪爽、豁达;辛词抑郁、愤懑。
4.对比诵读两首词,思考两词在怀古上的异同。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读诗需全面地把握,知人品诗。这两首词都有用典的手法,那么用典有何作用,我让学生先读注释,让学生对词中的历史故事作一个全面的把握,然后提问。两首词各提到了几个历史人物,苏词中提到一个历史人物——周瑜,辛词提到五个历史人物--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最后明确两词提到历史人物的不同是和词人的创作宗旨有关,苏词是借写周瑜抒自己想建功立业的豪情,而辛词却是借众多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既担忧国事又报国无门的复杂心情。通过上面的分析比较学生就可以明了“用典”就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用典只要恰当,就可以少数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思想,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第三步:诵读回味
通过诵读加深体会,力争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结束语:
统观二词,虽同为怀古词,虽都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但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用典结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一个豪放,一个悲壮,真是一样怀古两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