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海龙:资本无方舟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arel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滥用资本之力者,必然遭到资本市场狠狠的惩罚。
  作为国内最大的涤纶帘子布和世界最大的帆布生产企业,海龙独领风骚16年之后,突然被“破产重组”的悲剧命运牢牢箍紧——
  行业不景气吞蚀利润,疯狂扩张终致资金链断裂,甚至“高管自肥掏空海龙”,一时间,种种猜测甚嚣尘上。然而,这一切都难以构成一个庞然大物走向没落的直接因素。
  带着重重疑问,《商界》记者亲赴山东潍坊探访濒死的海龙集团,却发现,在“争做第一”的宏伟梦想照耀下,资本之力如同一把双刃剑,作用于海龙由盛及衰的始终,仿佛正是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折戟资本市场的经典缩影。
  
  分家开启的盛世
  如今,已没有人能清楚地记得海龙最初的确切样子。
  《商界》记者辗转找到一名从海龙成立之初便进入集团的老员工张一明,他向记者还原了海龙集团最初的模样:1990年,由潍坊市政府牵头,寒亭区央子镇政府下属的海盐企业“潍坊央子盐化集团公司”出地,当时还是潍坊市化纤厂的“潍坊巨龙化纤集团”以一条浆粕生产线入股,披着国企外衣的“海龙化纤”在空无一物的盐碱地上悄然诞生了,六年之后,海龙一脚踏进深交所,成为潍坊市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2年6月,海龙原董事长张荣安退休,受其举荐,技术员出身的逄奉建扶摇直上,成为“担大任者”。
  在张一明等海龙内部员工看来,正是由于逢的上任,使海龙的发展进入一个转折点。
  得益于资本市场的新鲜血液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短短几年间,海龙的资产一下子翻了近十倍。效益不佳的央子盐化与巨龙集团,成为影响海龙速度与利润的“包袱”。
  逄奉建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与两大老股东“划清界限”。
  张一明回忆,同样以化纤为主业,为了避免巨龙与海龙直接竞争,早在张荣安在职期间,潍坊市政府便把集团中一些经营不善的子企业划给巨龙集团,为了救活这些企业,巨龙不仅从海龙贷出大笔资金,同时也失去了自身优势。
  2002年,海龙一个急转身,收购了巨龙的短丝、长丝生产线和公用动力系统等,殊不知,这些都曾是巨龙风光多年的法宝。
  而当初央子盐化作为股本投入的盐田,也慢慢成了阻挡海龙发展的绊脚石。于是,海龙走了一个微笑曲线:先把盐田甩给巨龙,巨龙迫于还贷压力,又将其转给央子盐化。央子盐化虽在理论上成了海龙第一大股东,但自始至终都无力付清账款。
  两年后的7月,由逄奉建为首的14名海龙高管共同出资成立了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广澜投资,并以2元/股的价格收购了央子盐化在海龙持有的1800万法人股。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笔转让款被直接支付给巨龙,而巨龙为了抵偿债务,又把钱原封不动地还给海龙。
  四个月后,巨龙集团因卷入质押纠纷,所持的山东海龙20.47%的股份被冻结。在逄奉建的主导下,4816名海龙员工共同出资成立了康源投资,通过司法拍卖收购了其中4210万股,剩余的4215.66万股被转让给潍坊市国资委下属的潍坊市投资公司。
  这场MBO的结果是,潍坊市投资公司持有海龙16.24%的股份,成为单一最大股东;康源投资与广澜投资共持股18.97%,成为第二、第三股东。轻装上阵的海龙,上到高管,下到一线员工,无不振奋。
  之后的两年,海龙迅速步入了一段“盛世”:一个分厂单日利润就高达290万元;大批高校毕业生慕名前来,想进入海龙还要“拿2000块钱走关系”;员工工资在全市名列前茅,还有季度奖和年终奖,他们穿着自产的工作服走在街头,都有了骄傲的资本……
  而几乎与海龙“内部独立计划”实施的同时,中国的化纤行业正朝“产能与利润博弈”的微妙节点持续逼近。
  等等,资本
  2005年,我国已然成为化纤行业第一大国,年产能10万吨以上的企业也由1999年的22家发展到73家,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吉林化纤、仪征、洛阳石油化纤、南京化纤、桐昆化纤等等巨头纷纷奔上了扩张之路。当海龙从股权之战回过头来时,整个行业已经形成了“上规模才能降成本,低价格才能有订单”的白热化竞争格局。
  资本的魔力在于,一旦体会过它的速度与威力,便不由自主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它身上,再难抗拒其巨大诱惑。
  经过MBO一役,海龙也不例外地走上了以资本求扩张之路。
  2005年3月,海龙以65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濒临破产的汶上化纤厂;
  同年12月,斥资500万元,成立了海龙纺织科技;
  2007年7月,在新疆成立了新疆海龙化纤;
  期间,海龙还陆续成立了海龙麻业、海龙镁业科技、海龙置业、海龙进出口等十几家子公司……
  2007年12月8日,在潍坊市举办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伴着激昂的音乐,潍坊市市委书记张新起亲手把"2007年度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杯和30万元现金颁到逄奉建手上时,台下掌声雷动。
  在那一刻,海龙的辉煌终于到达了鼎盛,这年集团以31,20亿元的年营业收入、50亿元资产、上万名员工的光辉业绩,步入了新的一年。
  只是在这风光无限的底色上,少有人注意到一个数字:尽管当年海龙的营业收入高达近32亿元,利润却只有2.76亿元。
  这种巨大的反差是如何形成的?也许一切与海龙以资本求扩张的模式不无关联。
  记者在“11海龙CP01”发行文件上看到,仅在2005年,山东海龙就设立了6家子公司。而其下属的16家控股子公司均于2003~2008年成立。
  在这张成绩单上,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意味着巨额资金的持续性投入。而收购之后,更是对集团经营管理能力的连续考验。
  海龙对于子公司的后续管理显然并不如收购得心应手。
  张一明向记者列举了几起令海龙在化纤行业内颇为尴尬的事件:
  花6500万元收购的汶上化纤厂,由于产能落后,连年巨亏;
  为了打造物流优势,2005年9月,海龙控股海阳港务。耗费近3亿元,直到今天“建了近三十年的项目还处在建设中”,不少人称之为“不务正业的投资”;
  而远在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海龙,在欠了合作方2.53亿原材料款后,新疆海龙“不得不”拿出两倍于当地的价格,不远万里来潍坊拉原材料,这在业内也被传为笑谈……
  这样高速度、低效率的扩张,不仅导致海龙自有资金告罄,也逐渐拖累了海龙的主业,不得不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甚至还向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发出了求救信号。有内部人士向记者证实,自2005年起,海龙的资金链一直处于高负债运行的紧张状态。
  资本走得太快了,管理却跟不上扩张的脚步。站在海龙内部来看,这些企业管理的问题,管理者自然脱不开干系。
  明星企业的天价扫帚
  当企业被企业能人带到一定辉煌时,很难避免出现“一人制企业”的家长式、集权式经营管理模式。逄奉建似乎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张一明回忆,在逄奉建上任初期,曾大 刀阔斧地砍掉了24个中层管理,尔后,其妻田素凤成了化验总工程师,其三个弟弟几乎包揽了海龙的全部采购业务,牌友张某成了一分厂厂长……
  在张一明所在的分厂,只要听说逢要下厂视察,必定停工大扫除,之后,挂上条幅、排着列队,“迎接领导来做思想指导工作”。
  逄奉建喜欢打乒乓球,他曾发话:海龙任何一个车间必须要有乒乓球台。一时间,全厂上下皆以打乒乓球为荣,还专门从北京请来一些知名教练做培训。只是,在一消防员打败逄之后,普通员工再无权参与,消防员也被开除。
  海龙内部流传着一个故事:短丝一厂乒乓球室位于仓库前面,工人若去仓库拿些“氧气乙炔”之类的生产必需品,须穿过球室。如果碰到高管或中层在比拼球技,工人只能“在门口等着,打完球再说”。
  张一明说,作为海龙说一不二的家长,逄奉建认为,“粘胶产品从来就没有供过于求的时候,海龙要做的是争做行业第一。”因此,只要经他做出的决定,历来全票通过,只是事实证明:海龙过去投资的项目,没有一个经过科学论证。
  与上层集权相对应的,往往是基层的混乱。
  正如一海龙网友表示:长期以来,海龙供货商和采购人员便串通一气,进行虚假交易,由此便出现了“200元/把的笤帚”、“2000元/个的电机散热风扇”等;有些设备出了一点小毛病,便直接以废铁般的价格卖掉,神奇的是,被卖掉的设备流入了周边私营企业;不少高管在外头都有自己的工厂,他们常拿自己厂的采购单来海龙报销,一个在采购科担任副科长的吴某,在大会上通报了此事,逄奉建听后非常生气,当即要求彻底查办,只是会后,事情突然不了了之,吴姓科长却“因故离职”。
  这样的内部管理漏洞,造成了经营的浪费,推高了企业的采购及运行成本,在常规时期造成的或许只是企业资产与利润的流失,然而一旦企业遭遇危机,便成为催化崩盘的导火线。
  2009年,一场前所未有行业寒冬悄无声息地围拢上来。前一轮扩张造成整个行业产能过剩,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劳动力成本上升,海外订单不断流失;原材料进口价格及棉花价格上涨了一倍多,利润仅剩下3%左右……
  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说,作为行业的龙头,海龙未必没有意识到危机来袭,只是他们依然选择求助于资本市场,希望以更加多元化的扩张来抵御这一轮风暴。
  2009年,为了筹集扩张所需资金,海龙于2009年和2010年两次发行短期融资券,并于2010年正式进军房地产行业,启动了“印象·英伦海国际社区”的项目。然而一年后,房地产行业步入低迷时期,项目先后投入近6亿元后,却“搁浅在了海滩上”。
  2010年中,中国就有25家化纤企业轰然倒下。海龙虽然撑着活了下来,然而3.7亿元的亏损,让其资金链已呈断裂之兆。
  踩着钢丝寻方舟
  2011年,崩盘的危机高悬在海龙头上。绝境中,海龙集团开始了最疯狂的钢丝上的舞蹈,期望找到资本的方舟,载着企业逃过末日的来临。
  2011年4月14日,海东集团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短期融资券“11海龙CP01”,融资规模4亿元。而在此之前,海龙就已经频频联合了包括自身子公司在内的众多上市公司,开始大量违规互保运作。
  记者查阅海龙公告等相关资料发现,仅2011年前三个季度,便涉及潍坊和新疆等地的11家公司及建行、工行、交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而在近10年中,海龙更与11家非关联性公司进行互相担保,其中包括山东海化集团、歌尔声学等上市公司。这种互保,成为海龙的救命稻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担保圈。
  2011年5月,潍坊政府终于出手对海龙进行整顿,解除逢奉建董事长的职务,对海龙的原高管进行换血,并授权晨鸣控股对山东海龙进行托管,希望通过重组为海龙打开生路。
  然而一切似乎已经迟了,一个月后,山东海龙因违规担保等问题被证监会山东监管局立案调查。据联合资信公布数据,截至2011年6月底,山东海龙负债总额已高达78.72亿元。
  张一明回忆,在调查期间,海龙仿佛陷入了末日前最后的疯狂。不少中层管理趁机给自己定下高达上万的工资,而工人却被降薪300元。绝大多数子公司陷入半停产状态,不少工人上班睡觉,下班到人才市场打短工,还有人盯上了厂里的原材料,连门卫都开始拉原材料出去倒卖。
  2011年8月底,山东海龙向证监会申请了停牌。面对种种乱相,晨鸣控股在投入3.5亿元后结束了对海龙的托管。
  9月初,山东海龙在上市15年后,终于戴上了ST的帽子。2011年,ST海龙亏损额猛增到10.16亿元。其主体评级降至CCC,“11海龙CP01”更是成为中国债券市场近6年来首只C级垃圾短融。
  尽管深陷互保的泥潭,尽管新一年开始上百起讨债官司又把海龙推向了破产的风口浪尖,2012年2月,ST海龙仍为两家无关联公司提供总计2.32亿元的连带担保责任。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对外担保额达到39.51亿元,为当时经审计净资产的2502.84%。
  一位潍坊当地证券界人士向记者道破了山东海龙对“互保”欲罢不能的原因:“海龙能抵押和质押的东西几乎都抵出去了,要想从银行拿到救命钱,必须靠别的企业提供担保。”
  疯狂扩张—效益不佳—狂热担保一资金链破裂,在这样典型的资本黑洞中,截至2012年5月,ST海龙的逾期贷款已达近10亿元,一季度亏损1.59亿元。
  海龙所期待的资本方舟,最终没有出现。
  尽管潍坊市政府成立了恒和置业,欲重振海龙,外界却并不看好:“用1000万元的资产去补120亿元的大窟窿?这不是开玩笑吗!”
  然而在调查中,潍坊当地的多位企业及金融界人士却一致认为,海龙不可能倒闭,“海龙担保圈”也不可能崩盘,考虑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政府必然会出手为其埋单。为求证这一点,记者曾多次联系潍坊市国资委,一位女士均以领导不在为由拒绝了采访。而康源投资公司原法人代表任国威接到记者电话后,表示:“你找我干吗,你找领导去啊。”
  也许,江湖传言不一定是空穴来风。
  编辑 李楠
其他文献
老姚因为微型通讯服务部经营不善,开始寻找新的商机,他误打误撞进入了成功学培训行业。一段长达数月的“卧底式”考察,他将成功学各门各派的底细掀了个底朝天。——即将呈现给各位的,正是那些所谓成功学大师们水面下的“门道”。  来自上海的牛B房客  老姚介入到成功学圈子,是因为想把空闲的两间办公间转租出去。租客来自上海,叫易天龙。易天龙对外号称易老师,公司手下叫他龙哥。  租房时,三个月租金加押金一共300
期刊
十报九亏的动物园生意,民营资本却扎堆热捧,他们图什么?  “公斤茶,卖到44万元?”最近一则“熊猫茶”的话题遭到网友疯转热议。“熊猫茶”,即用熊猫的粪便培育出来的茶,不但“具有抗癌功效”,它还将被创始人安琰石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贵茶叶。  熊猫不愧为“国宝”,连粪便都能带来如此惊人的经济效益,然而当人们转眼去看熊猫的参观地——动物园时,却发现,作为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的热门城市配套,其正在全
期刊
很遗憾,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无法回到20多年前,北京那个寒风凛凛的冬天,看着那个瘦弱的年轻人,如何弓着背佝着腰,扛起一张张偌大的层板,将其搬到车上搬进仓库,最终累到上厕所都需要人扶着。  我们错过的,是一部饱含汗与泪的个体奋斗史——17岁的邓申伟从社会的底层开始,不断挣扎却不断幻灭,不断幻灭又不断挣扎,就像一只没有脚的鸟,由南往北又由北到南,一直扑腾着翅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而心中从未放弃希望。
期刊
不成功,便成仁?——魔鬼在IPO之前  企业IPO,就是在全裸出镜。  在公开的放大镜中,企业身上任何一个弱点,都会被快速捕捉,成为致命伤口。  尤其是那些“与魔鬼做交易”的人——  “我们不在乎现在能赚多少钱,更看重将来能否去资本市场上搏一把。”在《商界》记者探访的众多企业中,老板谈及未来的宏伟蓝图之时,大都会使用同样一句话。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企业总有这样一种IPO情结。于
期刊
按说他完全可以卖掉部分专利技术坐享利润,但是他要挑战自我,亲身体验自己的技术最终转化为商品并成功走向市场。  金徐凯,自动售饭机发明人,和盛国际餐饮集团当家人。这是一个颇有些命苦又颇有些传奇的商人发明家。’  “真神了!只要往里面投币,它就能自动出来快餐盒饭!”。  2012年春节,北京西客站临时候车大厅,人潮熙熙攘攘。一台像大衣柜一样的自动售饭机让过往旅客备感新奇。“东坡排骨餐”、“香菇鸡腿餐”
期刊
日前,《福布斯》公布了2012年最富有的嘻哈艺人,前五强分别是吹牛老爹、杰斯、德瑞博士、鸟人和50美分。这些亿万富翁俱乐部里的嘻哈歌手们显然都不是“善茬”,他们是八卦小报的焦点、是非官司的常客,但同时也是极具商业头脑的另类吸金能手。  吹牛老爹:抢滩电视台  身家/5.5亿美元  从2007年登顶首届“福布斯嘻哈界吸金王榜”之后,今,年吹牛老爹(P.Diddv)以5.5亿美元的身家占据嘻哈界第一吸
期刊
房价偏高、只有接待人员的花间堂在丽江原始风貌的院子中打造五间精品连锁酒店。将精品连锁酒店开在景区,这可行吗?  “随后三天,我们每天都惦记花间堂听荷院的白粥和面前三小碗不同口味的萝卜,还有三种饼和两个滚鸡蛋”;“女友把5个院子都转了一圈,她还说以后可以在花间堂搞个婚礼,让新郎按照地图到达一个个客栈完成任务,最后才能娶到新娘……”  在花间堂的留言板上,除了广告般的赞美,更多的人则在留言板上咨询近期
期刊
唤回迷失的孩子  在“智新超越”家長沙龙交流会上,颜凡的母亲正在分享自己和儿子从对立到融洽的故事。  “是‘智新超越’,让儿子短短10天内在班上的成绩快速提升;是‘智新超越’,让儿子带回第一张奖状;是‘智新超越’,让我从不敢去开家長会,变为常在全校家長会上谈育子经验;是‘智新超越’,让我变成小区的教育专家;是‘智新超越’,让我和丈夫不再争吵,家庭变得幸福和睦……”讲到动情处,这位母亲热泪盈眶。  
期刊
一次成功抄底,两年多漫长等待,昔日“首富”陈發树这次撞到了计划经济恐龙。  陈發树这次“栽”了。  22亿多元现金,1000多夜的漫长等待,陈發树最终没能换来已经市值45亿多元的股票。围绕“云南白药”近七分之一的股权,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标的经济纠纷在过去半年掀起巨大波澜。  陈發树决定“像秋菊一样要讨个说法”。与秋菊“民告官”不同的是,陈發树面对的被告是仅存的计划经济“恐龙”。  这到底是一场怎样
期刊
问答网站多如牛毛,为什么硅谷的精英们却单单对Quota趋之若鹜?  最近最风靡硅谷和纽约的网站是什么?问或答(Quora)!在分析师们眼中,它俨然成为了继Facebook和Twitter之后的“明日之星”和“未来金矿”。还未正式上线,Quota已获得8600万美元估值,2010年获得基准资本1100万美元风投。最近关于它的八卦是,它在进行新一轮估值4亿美元的B轮融资,或将拿到3000万到5000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