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着很严重的成长困境,需要全社会投入关心与爱护。本文援引了某县乡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展开实例分析,从留守儿童成长困境的成因展开探讨,提出全力帮助留守儿童改变现状的策略。以期能够更好的让留守儿童能够有改变自身贫困的机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乡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成长困境
引言:
乡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乡村离婚率,现在的乡村留守儿童之中,有一部分属于单亲家庭,对于这一群体的教育至今面临很大的困难。本文从一个乡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实例展开分析,对该儿童成长困境的成因和突破策略进行探讨。
一、乡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实例
本文援引某县乡村之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王某(非真实姓氏)作为实例分析。王某生于2007年,父亲于2010年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去世,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家庭之中还有外婆一人,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依靠母亲的打工收入作为支撑,虽然政府有一定的贫困补偿,但是依然对现状的改变有限。该名学生2014年进入村小学就读,2016年因各種因素导致辍学,2017年经村集体资助重新入学,平日屡次表达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不理想,喜好手机游戏,上课积极性不高。在学校脾气日益焦躁,性格逐渐内向,有逃课现象,教育难度较大。
二、留守儿童成长困境成因分析
该名留守儿童行为不端、态度不正、有逃学厌学现象发生,做事不计后果等。通过了解发现,这是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长长期的管束,行为缺乏示范与指导造成的,在当地有很多留守儿童与他处境相似,在长期的留守过程中,逐渐形成不良行为。其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成长困境更引起人们的注意,且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缺乏家长的指导与管束
在实例之中,该留守儿童家境一般,母亲长期在外打工,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去世。母亲文化水平较低,收入不高,但是依然要承担所有的经济收入,没有时间与精力对他进行指导与教养,姥姥成为他在老家的唯一家人,但是姥姥对其较为溺爱,可照顾饮食起居已然十分吃力,文化水平不高,更是不会关心学习成绩,只盼孩子能够早日长大,进城务工,分担家中的经济负担。长此以往,孩子心中缺乏家庭管束,养成“无人看管,无人负责,自由自在,从心所欲”的行为习惯。孩子在长期的成长之中没有与家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与家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最终形成疏离型的儿童性格。
(二)学校与监护人没有管理衔接
学校只能够保证留守儿童会在学校中不出现安全事故,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德育、人格等方面的培养有限,双方对于留守儿童的日常表现,及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表现缺乏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学生和家庭都是极为不利的。监护人和学校之间没有良好的配合与沟通,对消除儿童不良行为与成长障碍存在概念上的隔阂。即家庭因为过重的经济负担需要王某尽早有经济收入,但学校出于孩子前程考虑想要其能够继续学业,两方面都有其现实意义,但是监护人始终缺乏对王某进行管控的精力,没有立即采取措施。致使留守儿童成为了家庭与学校共有的问题,现实条件成为其成长障碍。
(三)监护人缺乏生活存在感
在王某年幼时,其母外出打工,目前虽然想要为孩子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母亲无法为其提供更多的母爱,虽然在经济上有一定的补贴,但是难以弥补孩子内心的孤独、迷茫与缺乏安全感,母亲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其心理、情感上的照顾较少,无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但是母亲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想法也造成留守儿童巨大的心理压力,王某也无数次在在想,为什么母亲要离开自己,为什么自己不能走出大山?自己的成绩决定了不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家长重视不够,难以对留守儿童成长扫除思想障碍。
三、改变留守儿童成长困境策略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广大留守儿童综合教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在留守儿童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时候,就必须依赖学校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关爱。但是在关注期间要与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并遵循心理学规律,不能时刻强调其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的特殊身份,要避免“自我感动”式的关注教育。目前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较为深入,通过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关心与资助,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有了很大起色,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是学校依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方面,学校要能够承担起更多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责,教育的内容除了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公共卫生等,帮助留守儿童能享受到更多的关怀。
另一方面,学校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期间,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及孩子的实际情况,需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关爱计划。但是关爱的前提是尊重与同等对等,所以学校要求各科老师,在上课及日常管理中,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一一颗仁者之心去关心孩子。
(二)家长方面
家长方面本来能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出更大的一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单亲家庭与留守儿童相结合就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家长很难去了解到孩子的实际表现与内心真实的想法,尤其是家庭之中还有老人的时候,这种问题就更加难以处理。家长唯一能够直观感受到孩子具体表现的机会是在每一次考试结束之后,以成绩来衡量孩子。但是王某的母亲并不完全支持孩子上学,甚至中间有过辍学现象,在调查之中多次表露想要让他出去打工的意愿。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也要转变思维,让家长认识到上学的重要性,让孩子上学是唯一能够改变家庭命运的方法。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得到缓解,且为单亲母亲找了一份离家近的工作,这样就能为留守儿童予以更多的关爱,也能让亲情不因为贫困而褪色,不因为距离而疏远。当物质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后,就要对留守儿童心灵的创伤进行解决,在国家与政府的积极帮助下,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怀,并让其参与到一些活动中,从而对其心理问题进行解决。
(三)社会方面
社会扶贫工程的进展速度虽然相对较为迅速,但是受到巨大总量的影响总体进展较为缓慢。王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经济因素的影响,解决王某等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成长障碍,第一阶段最大的目标就是让其母亲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社会也要加强对单亲留守儿童方面的宣传,让更多的人投身此项事业,帮助单亲留守儿童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当然社会方面要以正能量的话题为主,在宣传期间,也要做好隐私的保护,防止对其单亲家庭及留守儿童造成二次伤害。
四、结语
留守儿童被本身就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单亲家庭更加重了其弱势地位,为了克服其在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更加需要社会大众的关心与爱护。家长与学校更加应该共同努力,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稳步学习。少年强则国强,单亲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社会注意事业建设的一员,也要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实现全面脱贫,共同步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晏小霞. 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成因探析[C]. 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284-286.
[2]王英蓉,张紫薇,王孟妍,高雅斌,徐祗坤.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10):171.
[3]熊猛,刘若瑾.相对剥夺感与留守儿童抑郁的关系:控制感与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48-157+171-172.
关键词:乡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成长困境
引言:
乡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乡村离婚率,现在的乡村留守儿童之中,有一部分属于单亲家庭,对于这一群体的教育至今面临很大的困难。本文从一个乡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实例展开分析,对该儿童成长困境的成因和突破策略进行探讨。
一、乡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实例
本文援引某县乡村之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王某(非真实姓氏)作为实例分析。王某生于2007年,父亲于2010年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去世,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家庭之中还有外婆一人,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依靠母亲的打工收入作为支撑,虽然政府有一定的贫困补偿,但是依然对现状的改变有限。该名学生2014年进入村小学就读,2016年因各種因素导致辍学,2017年经村集体资助重新入学,平日屡次表达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不理想,喜好手机游戏,上课积极性不高。在学校脾气日益焦躁,性格逐渐内向,有逃课现象,教育难度较大。
二、留守儿童成长困境成因分析
该名留守儿童行为不端、态度不正、有逃学厌学现象发生,做事不计后果等。通过了解发现,这是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长长期的管束,行为缺乏示范与指导造成的,在当地有很多留守儿童与他处境相似,在长期的留守过程中,逐渐形成不良行为。其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成长困境更引起人们的注意,且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缺乏家长的指导与管束
在实例之中,该留守儿童家境一般,母亲长期在外打工,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去世。母亲文化水平较低,收入不高,但是依然要承担所有的经济收入,没有时间与精力对他进行指导与教养,姥姥成为他在老家的唯一家人,但是姥姥对其较为溺爱,可照顾饮食起居已然十分吃力,文化水平不高,更是不会关心学习成绩,只盼孩子能够早日长大,进城务工,分担家中的经济负担。长此以往,孩子心中缺乏家庭管束,养成“无人看管,无人负责,自由自在,从心所欲”的行为习惯。孩子在长期的成长之中没有与家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与家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最终形成疏离型的儿童性格。
(二)学校与监护人没有管理衔接
学校只能够保证留守儿童会在学校中不出现安全事故,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德育、人格等方面的培养有限,双方对于留守儿童的日常表现,及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表现缺乏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学生和家庭都是极为不利的。监护人和学校之间没有良好的配合与沟通,对消除儿童不良行为与成长障碍存在概念上的隔阂。即家庭因为过重的经济负担需要王某尽早有经济收入,但学校出于孩子前程考虑想要其能够继续学业,两方面都有其现实意义,但是监护人始终缺乏对王某进行管控的精力,没有立即采取措施。致使留守儿童成为了家庭与学校共有的问题,现实条件成为其成长障碍。
(三)监护人缺乏生活存在感
在王某年幼时,其母外出打工,目前虽然想要为孩子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母亲无法为其提供更多的母爱,虽然在经济上有一定的补贴,但是难以弥补孩子内心的孤独、迷茫与缺乏安全感,母亲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其心理、情感上的照顾较少,无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但是母亲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想法也造成留守儿童巨大的心理压力,王某也无数次在在想,为什么母亲要离开自己,为什么自己不能走出大山?自己的成绩决定了不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家长重视不够,难以对留守儿童成长扫除思想障碍。
三、改变留守儿童成长困境策略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广大留守儿童综合教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在留守儿童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时候,就必须依赖学校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关爱。但是在关注期间要与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并遵循心理学规律,不能时刻强调其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的特殊身份,要避免“自我感动”式的关注教育。目前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较为深入,通过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关心与资助,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有了很大起色,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是学校依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方面,学校要能够承担起更多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责,教育的内容除了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公共卫生等,帮助留守儿童能享受到更多的关怀。
另一方面,学校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期间,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及孩子的实际情况,需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关爱计划。但是关爱的前提是尊重与同等对等,所以学校要求各科老师,在上课及日常管理中,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一一颗仁者之心去关心孩子。
(二)家长方面
家长方面本来能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出更大的一份力,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单亲家庭与留守儿童相结合就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家长很难去了解到孩子的实际表现与内心真实的想法,尤其是家庭之中还有老人的时候,这种问题就更加难以处理。家长唯一能够直观感受到孩子具体表现的机会是在每一次考试结束之后,以成绩来衡量孩子。但是王某的母亲并不完全支持孩子上学,甚至中间有过辍学现象,在调查之中多次表露想要让他出去打工的意愿。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也要转变思维,让家长认识到上学的重要性,让孩子上学是唯一能够改变家庭命运的方法。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得到缓解,且为单亲母亲找了一份离家近的工作,这样就能为留守儿童予以更多的关爱,也能让亲情不因为贫困而褪色,不因为距离而疏远。当物质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后,就要对留守儿童心灵的创伤进行解决,在国家与政府的积极帮助下,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怀,并让其参与到一些活动中,从而对其心理问题进行解决。
(三)社会方面
社会扶贫工程的进展速度虽然相对较为迅速,但是受到巨大总量的影响总体进展较为缓慢。王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经济因素的影响,解决王某等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成长障碍,第一阶段最大的目标就是让其母亲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社会也要加强对单亲留守儿童方面的宣传,让更多的人投身此项事业,帮助单亲留守儿童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当然社会方面要以正能量的话题为主,在宣传期间,也要做好隐私的保护,防止对其单亲家庭及留守儿童造成二次伤害。
四、结语
留守儿童被本身就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单亲家庭更加重了其弱势地位,为了克服其在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更加需要社会大众的关心与爱护。家长与学校更加应该共同努力,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稳步学习。少年强则国强,单亲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社会注意事业建设的一员,也要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实现全面脱贫,共同步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晏小霞. 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成因探析[C]. 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284-286.
[2]王英蓉,张紫薇,王孟妍,高雅斌,徐祗坤.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10):171.
[3]熊猛,刘若瑾.相对剥夺感与留守儿童抑郁的关系:控制感与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48-157+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