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我校的校本研修正在逐渐发生着转变,从以往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到对师生行为的关注,从关注外在的活动形式到关注培育研究的状态,从关注理念的更新到关注理念与实践的转化效果。在将关注点回归课堂的同时,研究也在逐渐走向深入,更加追求研究的实效性、常态化。这些转变要求我们寻求校本研训的有效途径。这时,视频案例因能提供真实可信的课堂情境、呈现隐性知识、提供多元表征而进入我们的视线。
在研究初期,我们主要将视频案例运用于常规教学重要性的意识培养上,将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进行拍摄,制作成视频,上传至校园网展开评论。由于视频可重复观看、真实可信,为后期的网络评论和集中研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视频案例所描述现象中的问题指向很明确,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因此大大提高了研训的实效性,教师的教学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将拍摄的视角转向了课堂内部,期望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善“教”与“学”的行为,与此同时,研究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问题一:主题不突出。我们将整堂课进行拍摄,所制作的视频中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反而使得研讨不聚焦,主题不突出,直接导致研究的目的性不强,形神俱散。
问题二:视频利用不充分。由于在拍摄的同时,教师也在进行着同步的现场观察,后期不再需要进行二次的观看,或者是部分教师因课务问题而无法进行现场观察,在事后通过视频观看教学流程。这样做,视频仅仅起到了记录的作用,利用率较低,最后只能作为“资源积累”沉睡于校园网上。
根据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在思考:怎样的视频案例才能真正发挥校本研修平台的作用?怎样利用视频案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循着这些问题,我们阅读了许多相关资料,在获得更多理论支撑的同时,也在践行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进。下面,就以我校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对视频案例的合理利用,提升校本研训的实效性。
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确立了“如何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一研究主题,同时分设三个小主题,分别为:组织教学情况(低年段)、问题设计情况(中年段)、理答情况(高年段)。实施一学期后,发现研究的效果不佳,与以往教研活动相比,只是增加了主题的确定,但主题的引领作用不明显,又因三个小主题的确定,使得部分教师即便有主题意识,关注点也相对分散。而且,每次的视频拍摄活动连记录的完整性都达不到,更别提利用率了。反思之后,我们除了针对实施过程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外,还对视频案例的利用方式进行了改进,强化主题意识、合作意识,充分利用视频案例提升主题教研的实效性。
硬件、技术的保障:为了摆脱对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过度依赖,学校为教研组购置了摄像头,与电脑直接相连,利用相关软件制作视频案例非常方便,并对数学教研组三个学段的负责教师进行了摄像头使用和视频制作技术的培训,每次教研活动都由各学段负责人自行拍摄、剪辑、上传。这样,在技术层面扫清了障碍,保证了视频案例的拍摄质量,使视频案例的及时提供得到了保障。
完整课例视频的运用:为了使每次研讨的主题更突出,我们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在看完课例视频后,先由执教者阐述自己对教学总目标的设定和各个教学活动的目标设定,并根据课堂自我观察对目标达成情况作估计。接着,再由全体数学教师围绕“目标达成”进行研讨,既关注目标的制定,又对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为了达成目标而采取的策略展开讨论。为了保证每次教研活动的后期跟进质量,我们要求每一位执教者在全体教师的现场评述后,重新观看自己的执教视频,从中发现问题。很多教师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许多原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进入了执教者的眼睛:提问的区域存在明显的盲点甚至是盲区、有几个孩子总不在听课自己却根本没发现、执教过程中走动过于频繁、点与面的关注总是顾此失彼等。当然,执教者带着大家提出的意见反观自己的课堂,更深层次的问题也能更清晰地暴露在眼前:理答方式的不当、介入的时机不准、生成的资源捕捉不及时、资源利用不充分、追问时问题设计得不合理等等。林林总总的问题,通过视频案例得以真实再现,使每一位执教者开始主动寻找影响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根本原因,使教师在寻求改进的道路上既找到了出发点,又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完整课例视频运用的大致流程:执教者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其他数学教师提出修改意见→执教者修改教学设计→执教者实施课堂教学,同步拍摄视频并上传→其他数学教师观看视频→现场研讨(执教者阐述设想,观课者展开评述讨论)→执教者重新观看视频→执教者再次实施课堂教学,教师评课。
片段式视频案例的运用:在拍摄本校教师的课堂实录的同时,我们也留意收集相关的视频资源。在进行了若干次的拍摄后,积累了一些视频素材。我们发现,有些案例的教学内容相似,目标达成度却大相径庭,有些案例的教学内容属同一领域,因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造成目标设置的不同,或因教学方法的不同,而造成目标达成的不同。这些的相同和不同,使视频案例的对比成为可能。但为了使视线更聚焦,我们对原视频进行二次利用,重新剪辑,选择性地制作片段式的视频案例,使对比更鲜明,主题更突出,目的更明确,引领更到位。
例如:《6的乘法口诀》(本校)与《三位数乘一位数》(外校)片段式视频案例对比的活动流程。
制作视频片段:首先将选取的两个视频重新进行剪辑,根据这两个教学片段,设计了三个思考问题(1)请分析两个教学片段中问题设计有什么不同?每个问题分别指向什么教学目标的达成?(2)你认为两个片段中有效问题、低效问题、无效问题所占比例分别是多少?低效或无效问题可以怎样重设?(3)在计算教学中,为了提高目标达成度,你还有哪些困惑?
观看视频,网络讨论:教师带着三个问题观看两个视频片段,并以“发表评论”的形式进行网络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部分评论如下。
教师A:从画面中,我们看到教师始终把“主角”的位置留给了学生,自己当起了一名“配角”。但她又是一名很重要的“配角”,时不时会搭上两句,如,“我们把这两道题做个对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是怎么想的?”教师穿插在学生中的有效点拨,无疑是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学生却在一种完全以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陈述的课堂中相互地学习。
教师B:第一节课,王老师对每一个学习环节都是谨小慎微地处理,没能做到真正放手,牵着学生走的味道还是比较重,从学生学习的状态上来看,有点拘谨,感觉课堂有点压抑,孩子总是有点不敢说的样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如,王老师课堂上的一问一答频频出现,问题过于细碎,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教师限制,感觉教师刚刚“放”了一点点,就急于把目标“收”回来……
教师C:在片段一中,尽管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学生参与思考,但从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并不乐观,而在片段二中教师没有创设任何的情境,没有任何花哨的形式,学生却仍能全情投入并保持始终,除了因为有人在听课这一客观因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教师设计的每个“点穴之问”为学生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有了思维的主动参与,哪里还需要其他形式的辅助呢?
集中交流,深入研讨:根据网络评论的情况,选择突出的观点、争论的焦点、教师的困惑(如,对预习的看法、如何确定适当的练习量、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开展进一步的现场讨论,使教师的视角更逼近本质,分析走向深入,认识趋于清晰。
实践跟进,关注问题设计:在紧接着的一阶段中,我们围绕“问题设计”看目标达成度,有教师的常态课,也有团队合作的汇报课,在这些视频案例的运用过程中,既要求执教者观看视频并整理实录,也要求其他教师观看,并同样以“发表评论”的形式提出修改意见。
从运用视频案例进行校本培训至今,改变的不仅是培训的形式、操作的流程,也改变了我们对“视频案例”的认识,从而改变了我们的教学行为,改变了我们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
在研究初期,我们主要将视频案例运用于常规教学重要性的意识培养上,将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进行拍摄,制作成视频,上传至校园网展开评论。由于视频可重复观看、真实可信,为后期的网络评论和集中研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视频案例所描述现象中的问题指向很明确,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因此大大提高了研训的实效性,教师的教学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将拍摄的视角转向了课堂内部,期望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善“教”与“学”的行为,与此同时,研究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问题一:主题不突出。我们将整堂课进行拍摄,所制作的视频中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反而使得研讨不聚焦,主题不突出,直接导致研究的目的性不强,形神俱散。
问题二:视频利用不充分。由于在拍摄的同时,教师也在进行着同步的现场观察,后期不再需要进行二次的观看,或者是部分教师因课务问题而无法进行现场观察,在事后通过视频观看教学流程。这样做,视频仅仅起到了记录的作用,利用率较低,最后只能作为“资源积累”沉睡于校园网上。
根据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在思考:怎样的视频案例才能真正发挥校本研修平台的作用?怎样利用视频案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循着这些问题,我们阅读了许多相关资料,在获得更多理论支撑的同时,也在践行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进。下面,就以我校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对视频案例的合理利用,提升校本研训的实效性。
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确立了“如何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这一研究主题,同时分设三个小主题,分别为:组织教学情况(低年段)、问题设计情况(中年段)、理答情况(高年段)。实施一学期后,发现研究的效果不佳,与以往教研活动相比,只是增加了主题的确定,但主题的引领作用不明显,又因三个小主题的确定,使得部分教师即便有主题意识,关注点也相对分散。而且,每次的视频拍摄活动连记录的完整性都达不到,更别提利用率了。反思之后,我们除了针对实施过程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外,还对视频案例的利用方式进行了改进,强化主题意识、合作意识,充分利用视频案例提升主题教研的实效性。
硬件、技术的保障:为了摆脱对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过度依赖,学校为教研组购置了摄像头,与电脑直接相连,利用相关软件制作视频案例非常方便,并对数学教研组三个学段的负责教师进行了摄像头使用和视频制作技术的培训,每次教研活动都由各学段负责人自行拍摄、剪辑、上传。这样,在技术层面扫清了障碍,保证了视频案例的拍摄质量,使视频案例的及时提供得到了保障。
完整课例视频的运用:为了使每次研讨的主题更突出,我们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在看完课例视频后,先由执教者阐述自己对教学总目标的设定和各个教学活动的目标设定,并根据课堂自我观察对目标达成情况作估计。接着,再由全体数学教师围绕“目标达成”进行研讨,既关注目标的制定,又对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为了达成目标而采取的策略展开讨论。为了保证每次教研活动的后期跟进质量,我们要求每一位执教者在全体教师的现场评述后,重新观看自己的执教视频,从中发现问题。很多教师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许多原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进入了执教者的眼睛:提问的区域存在明显的盲点甚至是盲区、有几个孩子总不在听课自己却根本没发现、执教过程中走动过于频繁、点与面的关注总是顾此失彼等。当然,执教者带着大家提出的意见反观自己的课堂,更深层次的问题也能更清晰地暴露在眼前:理答方式的不当、介入的时机不准、生成的资源捕捉不及时、资源利用不充分、追问时问题设计得不合理等等。林林总总的问题,通过视频案例得以真实再现,使每一位执教者开始主动寻找影响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根本原因,使教师在寻求改进的道路上既找到了出发点,又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完整课例视频运用的大致流程:执教者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其他数学教师提出修改意见→执教者修改教学设计→执教者实施课堂教学,同步拍摄视频并上传→其他数学教师观看视频→现场研讨(执教者阐述设想,观课者展开评述讨论)→执教者重新观看视频→执教者再次实施课堂教学,教师评课。
片段式视频案例的运用:在拍摄本校教师的课堂实录的同时,我们也留意收集相关的视频资源。在进行了若干次的拍摄后,积累了一些视频素材。我们发现,有些案例的教学内容相似,目标达成度却大相径庭,有些案例的教学内容属同一领域,因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造成目标设置的不同,或因教学方法的不同,而造成目标达成的不同。这些的相同和不同,使视频案例的对比成为可能。但为了使视线更聚焦,我们对原视频进行二次利用,重新剪辑,选择性地制作片段式的视频案例,使对比更鲜明,主题更突出,目的更明确,引领更到位。
例如:《6的乘法口诀》(本校)与《三位数乘一位数》(外校)片段式视频案例对比的活动流程。
制作视频片段:首先将选取的两个视频重新进行剪辑,根据这两个教学片段,设计了三个思考问题(1)请分析两个教学片段中问题设计有什么不同?每个问题分别指向什么教学目标的达成?(2)你认为两个片段中有效问题、低效问题、无效问题所占比例分别是多少?低效或无效问题可以怎样重设?(3)在计算教学中,为了提高目标达成度,你还有哪些困惑?
观看视频,网络讨论:教师带着三个问题观看两个视频片段,并以“发表评论”的形式进行网络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部分评论如下。
教师A:从画面中,我们看到教师始终把“主角”的位置留给了学生,自己当起了一名“配角”。但她又是一名很重要的“配角”,时不时会搭上两句,如,“我们把这两道题做个对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是怎么想的?”教师穿插在学生中的有效点拨,无疑是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学生却在一种完全以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陈述的课堂中相互地学习。
教师B:第一节课,王老师对每一个学习环节都是谨小慎微地处理,没能做到真正放手,牵着学生走的味道还是比较重,从学生学习的状态上来看,有点拘谨,感觉课堂有点压抑,孩子总是有点不敢说的样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如,王老师课堂上的一问一答频频出现,问题过于细碎,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教师限制,感觉教师刚刚“放”了一点点,就急于把目标“收”回来……
教师C:在片段一中,尽管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学生参与思考,但从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并不乐观,而在片段二中教师没有创设任何的情境,没有任何花哨的形式,学生却仍能全情投入并保持始终,除了因为有人在听课这一客观因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教师设计的每个“点穴之问”为学生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有了思维的主动参与,哪里还需要其他形式的辅助呢?
集中交流,深入研讨:根据网络评论的情况,选择突出的观点、争论的焦点、教师的困惑(如,对预习的看法、如何确定适当的练习量、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开展进一步的现场讨论,使教师的视角更逼近本质,分析走向深入,认识趋于清晰。
实践跟进,关注问题设计:在紧接着的一阶段中,我们围绕“问题设计”看目标达成度,有教师的常态课,也有团队合作的汇报课,在这些视频案例的运用过程中,既要求执教者观看视频并整理实录,也要求其他教师观看,并同样以“发表评论”的形式提出修改意见。
从运用视频案例进行校本培训至今,改变的不仅是培训的形式、操作的流程,也改变了我们对“视频案例”的认识,从而改变了我们的教学行为,改变了我们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红梅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