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饮台茶满室香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这样,这三泡台湾乌龙茶被馋嘴的茶友们请上茶桌,一顿豪饮与七嘴八舌之后,却毫无结果。一饱口福的茶友们不仅喝下了那难得的乌龙芳香,也饮去了主人对这些茶的疑惑和猜测。不过谁都不在乎了,有好茶好友相伴,满屋飞舞的乌龙芳香,暂时可忘却所有。
  然。并非空无一物,至少记录下品鉴报告。
  
  霸气有余
  
  颗粒大,紧结乌润,投入白瓷盖碗声音清脆,很有分量。外形呈红褐色,发酵程度高,远远便能闻到轻微的火香,近闻就像是灶台边常年弥散着的烟火熏香,远远盖过茶的本香。
  沸水冲杯,再投入茶叶,轻轻摇晃盖碗,让茶叶在余留的高温和热气中湿润,像清晨的露气打湿叶子一样,再闻湿茶香,居然甩去了火香,露出茶原本的果蜜香。
  第一道,滋味稍显浓郁,炭香显,几近武夷岩茶的岩火之气。顺下喉腔,化作一缕清甜。
  第二道,保有火香的强劲滋味,浓郁的果蜜香也毫不示弱冲鼻而上,两者交融。耐人寻味。涩味加重,转化后。回甘中舌根涌上微微酸涩的果昧。带着淡淡的兰香。
  第三道,火香与果蜜香交杂,分辨不出谁更胜一筹。火香倒不再显霸气,变成夏日干草中的炎热之气,交融其中的果味的甜腻香气,更让这火香带上几分柔情,茶汤的滋味轻柔绵长。回甘仍有酸涩之感,刺激味蕾,一时霸气又显。
  
  叶底完整度不够,叶张小,柔软却有韧度。
  
  青韵流转
  
  干茶很干净,几乎无杂碎之物。颜色呈黄绿色,带着淡淡烤火香,蜜兰香显。而闻湿茶香,和霸气有余一样也发生了逆转。火味加重,甚至盖过浓郁的蜜兰香。
  第一道,火香与蜜香参杂,水的滋味很淡薄,可能是茶叶包揉较紧和出水快的缘故,茶的内质还未溶进水中,茶汤呈黄绿色。’微带红棕色。
  第二道-,汤色加深,由绿转深黄,呈橙黄色,叶片也开始展开,看来这道水可以品出点内容。火味有些褪去,蜜兰香开始占据上风,汤的滋味有明显加厚,在口腔稍加停留,涩味便粘上舌面,转化回甘之余,稍带喉韵。
  第三道,兰香开始变得微弱,留下蜜香,感觉像包裹精致的礼物在一层层剥去外衣,很好奇,会留下什么。涩感在加重,开始让舌面产生负担,一时半会化不开去,只好放慢品饮节奏,让口腔恢复常态再接着喝下一道茶。
  叶底黄中带绿,棕红色边,柔软有亮度,叶张大而薄,捏在手中如棉花般轻盈。
  
  微风拂面
  
  这款茶的外形呈砂绿色,颗粒大而紧实,既清爽又显厚重,发酵程度明显低于前两款茶。闻干香,很雅致的兰香,而此兰非彼兰,并非常见的高扬的兰花香,而是寻常百姓家清冽的白玉兰花香。同样试试湿茶香,变化不明显,只是那香中带着雨润后的湿气。
  第一道,奶香明显。带一点兰花香。黄绿色茶汤,水中带香。微有青涩感,挂杯香好。
  第二道,蜜兰香被激发出来,稍稍靠近便扑鼻而来。这种香不同于前款茶,虽同是花果的甜香,前者有秋天般的成熟,后者像春天那样微风拂面。汤水里仍有奶香,且愈发浓郁,这让汤质显得稠厚,有内涵。汤水掠过口腔,鲜爽微涩,回甘快,甜中带香。
  第三道,汤色由黄绿色转变呈芥黄色。香气急转而下,滋味却加重,如饮米汤般稠滑。
  后面几道香气开始变得平稳,汤质保持有厚度。
  观看叶底,叶张大而且完整,柔软肥厚,鲜嫩微带红边,叶梗保留完好,如同刚采摘下来。
其他文献
常遇友人一问:茶道何为?其实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试图放弃评茶的模式,以一种平常心来喝茶,潜心自问,希望能在茶的路上有所进益。试将这一段时间的心得予以文字化,供大家笑玩和批判。  我将自己的茶之路归纳成为三个字:静、真、通。是否以后还有,尚不得知,因为我自觉还未有达到那个更高的境界。  静,是一个习茶之人首先要领悟的。  静,康熙字典释义:徐锴曰:丹青明审也。又《增韵》动之对也。《易·坤卦》至静而德方
期刊
尽管西式咖啡与罐装饮料近年不断挟强势广告,逐渐改变消费者的喝茶习惯,但在台北,今天仍保有一千多家茶行,以及栖身在闹区巷弄或古建筑中的大小茶馆。  台北文人爱喝茶,重要聚会往往选择气氛十足的茶馆,彼此促膝煮茶论剑,仿佛纵横天下尽在暖壶温杯之间。而台湾荼艺馆的出现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蓬勃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没落。目前除了天仁吃茶趣、春水堂、翰林茶馆、古典玫瑰园等大型企业以复合式茶馆
期刊
今年年初,西湖龙井茶还没开采,就有茶企开出明前茶3万元/斤的天价,当业界闻此在瞠目结舌的时候,有媒体声称,“龙井茶3万元1斤,能换3个LV包。”就这样,两件毫无瓜葛的商品就被“等价交换”了,并且还隐含着这么一层意思:高价茶-奢侈品。  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先对中国高价茶“成长故事”做个简单的回顾:  2006年,原先处于茶市“非主流”地位的普洱茶,遭遇“牛市”,被加冕為“能喝的古董”,价格普涨
期刊
寒意渐消,又是一年阳春三月。  风细细,雨纤纤。桃红柳绿,春日融融。  眼前这充满诗意、富有节奏的骀荡春色,都是为了奔赴一场旖旎芬馥的盛宴。  这个季节只属于女人。  有人说,女人如水;也有人说,女人像诗;还有人说,女人似梦……仿佛世间一切最美丽、最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用来比喻她。不过,似乎还是1000多年前的大文豪苏轼最能读懂女人,他把西湖比西子,将佳茗喻佳人。好事者把这两句出自不同首的诗揉成传世咏
期刊
铁观音香正“浓”    记者在各大卖场、超市发现,消费者选择健康养生的礼品,茶叶等产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其中八马茶业、华祥苑等茶企旗下的浓香铁观音系列一路热销。浓香型铁观音在沉寂多年之后,可谓来势汹汹。  作为铁观音的传统口味——浓香型铁观音,被清香型铁观音“压抑”数年之后,近两年开始走红,各家大型茶企争先推出浓香铁观音产品,将销售重点转向浓香型铁观音。    “赛珍珠”开启了浓香铁观音之门  真
期刊
太湖,古称具区、震泽,分界苏、浙,为天下名湖,它仿佛一颗晶莹剔透的茶蓓蕾,光华四射于钟灵毓秀的江南胜境。  太湖,清丽水乡的母亲湖,太湖流域不仅包孕灿烂悠久的吴越文化,更衍生了清婉两千载的江南茶文化。不论是古时的温山御荈、阳羡茶、顾渚紫笋、虎丘白云茶、岕茶,还是后世闻名遐迩的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太湖周边与泛太湖地区堪称中华名优茶的故乡及主要发祥地。  唐代,青年陆羽辗转漂泊至南太湖之滨的湖州,许
期刊
关于斗茶,宋人唐庚在《斗茶记》里写到:  “政和二年三月壬戊,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  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由此有人以为,斗茶始于爱茶至极的宋徽宗。其实,斗茶之风始于唐代而风行于宋。古代的斗茶,是茶农茶商为了选择出最佳的贡茶而开展的一场没有硝烟的“茗战”。自唐朝起,斗茶之风渐渐传续下来,先于贡茶之地,后于宫廷、富豪、文人雅士之间,再到黎民百姓,至宋代
期刊
祥云飘逸    古语有云:“祥云入境,行雨随轩”。祥云即为吉祥的云彩,能给大地带来甘霖,滋润万物孕育生灵;能唤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寄情对未来的期盼。祥云文化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此套茶具组引入祥云的概念,名为“祥云浮动”,寄托了幸福吉祥的寓意。  “祥云浮动”的组合高低错落有致,优雅而不乏俏皮。“祥云”精致地浮动在每件茶具上,质朴的泥土原色与温润的汝窑天青釉色形成强烈的
期刊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在清丽倩美的杭嘉湖平原,一颗颗晶莹夺目的珍珠点缀其上,如南浔、乌镇、西塘、菱湖、新市等。这儿,虽然不出产茶叶,但人们对茶——春季的新茶,却别样地钟情。这些旖旎的水乡古镇,宛如茶水里滋养的精灵,在梦幻般的似水年华中,不经意流衍着酽酽的茶俗茗风。    南浔别名浔溪、南林,地处苕城湖州东首,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素有“丝绸之府、诗书之邦、镇志之乡”等诸多美誉。  南浔彝鼎圭璋,物
期刊
这里是唯一幸存至今的榕城四大著名古刹,它的下院遍布东南亚,每年有众多慕名而来的信徒;  这里是喧闹都市里的幽静处:香甜的茶、静心的佛经、可口的素食、精致的器血、考究的桌椅……应有尽有;  这里就是位于榕城著名寺院西禅寺内的西禅茶缘。    漂浮于茶坊与佛国之间    自古名寺出好茶。寺庙和茶有着割不断的关系,西禅茶坊和西禅寺也是如此。  茶坊外,透过一面墙的落地窗,寺院的美景尽收眼底。  远处是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