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学校以后就没了寒暑假,好在还有我们自己发明创造的黄金周:“五一”“十一”,加起来小半个月时间,对习惯了朝九晚五的上班一族实在是一年之中极难得的休息日。
我从后来的经验得出结论,黄金周取意有二:从季节来看,地不分东西南北,五月和十月都是一年之中难得的黄金段的天气,不冷不热正适合户外玩耍。人不分大小老幼,遇着好天气心情也不会太差,想玩想出去的冲动充盈心间,拦也拦不住,此乃黄金之一重涵义;其二,黄金周的效应辐射到各个领域,和黄金周相关的东西也被像镀了金一样,对很多行业而言,这里的黄金不再是修辞学意义上的黄金,而是真金白银哗哗地来。
国外说休假就是用来休假的,但我们说休假又说是黄金周,摆明了是要整点真金白银出来,前提不同,当然结果也不同。所以我们的黄金周多是用数字考量,比如,客流量、商场营业额、门票收入等。但如果有一个类似“幸福指数”,设置一些参数,比如,身心是否得到放松和休息、是否感到愉悦、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等等来考量,黄金周的含金量就该另当别论。
与春节举国举家团圆的诉求不同,黄金周做的事情主要有旅游、结婚、购物。
旅游就要出门,出门就要买票,比如,平时打五折的机票到黄金周一定是恢复了原价,火车票虽然没涨,但一票难求,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买到。再比如,景点门票,到黄金周一定比平时翻了几倍。
黄金周已经越来越有全国人口大迁徙的味道,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像候鸟迁徙一样,一到黄金周,大家就北上南下地迁徙,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总之是一幅熙熙攘攘在路上的画面,这让“黄金周”更多了些集体狂欢的意味。
因为都向景点扎堆的地方迁徙,所以在景点常常被人海淹没。去年“五一”,我去的是一个小镇,很不起眼很破旧,但因为参加过中国十大名镇的评选,竟然也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估计大家和我的想法一致,我又得出一个结论,只要被传媒染指的地方,就一定会人潮涌动。
虽然也依着生辰八字算黄道吉日,但黄金周结婚的人还是很多。难得结婚的人和被请的人都有假期,不婚的人收到喜帖就得上礼。饭店酒楼影楼忙得排起了长队,饭店得提前订,婚车得提前订,连司仪也得提前选好,而且价格飚升得很高,平时拍照还搭配的送点牛奶啊花生油啊什么东西,到黄金周就完全是一副你爱照不照爱来不来的架势。
只有购物算个例外,因为商场会疯狂打折,是比平时所谓跳楼价还让人心动的价格,所以黄金周是商场搞促销的黄金周,也是消费者的黄金周。但消费者看着东西便宜,就觉着是白送的一样,经常一冲动把不需要的东西也买回去了,还以为自己赚了便宜。
黄金周做的事情很多,算来都是敛金之术,完全符合了拉动内需的初衷。但,有一年的“黄金周”是个例外:2003年,遭遇“非典”的“五一”。
那年,北京和北京人最不招人待见,出去的人都被当贼一样防着,人人出门都带着口罩,自己看自己都烦。外面的人不敢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又出不去,像围城,被困着动弹不得。去饭店吃饭,进门就得量体温,稍微咳嗽一下就会被当作重症病人一样遭人白眼。黄磊以此为题材,专门还演过一部电影《38度》,正好是一个高烧的临界点,也算对那段非常时期的一个真实记录。
原计划的回家泡汤了,只好呆着,遥望家乡的小山村,每天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偶尔打球跑步,看的就那么些人,做的就那么些事,日子干巴得拧不出一点水来,本应色彩缤纷的五月,突然单调得只剩下白色。于是,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看升旗。
担心人多,所以半夜就爬起来赶到广场占位子,结果广场出奇地冷清,人头攒动的场面没有,偌大的地方零星点缀着几个人。所以我们居然不用挤,就轻松地就站到最前面,所以就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出现在电视上,而且是《新闻联播》《新闻三十分》《晚间新闻》等重要栏目。
结果一天接了N个电话,都是亲朋好友打来,说我们上电视的事情,说我们神情如何庄严肃穆,穿着又如何的与庄严肃穆的神情不协调,最后都会说一句:“好样的!”潜台词是:在这种非常态的情况下,你们不顾个人安危,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信任和关爱,所以是好样的。有点言重了。但,当时我们脸上真的写满了倾情抗击“非典”的悲壮,以及众志成城的信心与决心,完全契合了升旗所要传达的情感。
那年的黄金周丝毫没有集体狂欢的意味,有的只是一些关于个体的温暖的记忆。
有黄金周的时候,我们的一年基本上这样分割,春节过后,“两会”,两会之后就有“五一”,再后来有“十一”长假,最后就是春节了,一年一个轮回,而“五一”正好是一年的“中转站”,是身心疲惫的时候一个很好的停靠点。如今,“五一”黄金周没了,少了一次迁徙的机会,所有和黄金周相关的喜怒哀乐突然也没了,这次是真的感觉冷清,自然很怀念那些曾经的熙熙攘攘到处迁徙的岁月。
人累了,就想换个地方呆着,找个地图上没标出来电视里没演出来广播里没播出来报纸上没报出来的地儿找个可心的人儿,美美地睡个地老天荒,这就是我梦想的黄金周。南北的“迁徙”有点够不着了,就往近了走走,一年总得“迁徙”个把次吧,否则还真有点寂寞。
我从后来的经验得出结论,黄金周取意有二:从季节来看,地不分东西南北,五月和十月都是一年之中难得的黄金段的天气,不冷不热正适合户外玩耍。人不分大小老幼,遇着好天气心情也不会太差,想玩想出去的冲动充盈心间,拦也拦不住,此乃黄金之一重涵义;其二,黄金周的效应辐射到各个领域,和黄金周相关的东西也被像镀了金一样,对很多行业而言,这里的黄金不再是修辞学意义上的黄金,而是真金白银哗哗地来。
国外说休假就是用来休假的,但我们说休假又说是黄金周,摆明了是要整点真金白银出来,前提不同,当然结果也不同。所以我们的黄金周多是用数字考量,比如,客流量、商场营业额、门票收入等。但如果有一个类似“幸福指数”,设置一些参数,比如,身心是否得到放松和休息、是否感到愉悦、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等等来考量,黄金周的含金量就该另当别论。
与春节举国举家团圆的诉求不同,黄金周做的事情主要有旅游、结婚、购物。
旅游就要出门,出门就要买票,比如,平时打五折的机票到黄金周一定是恢复了原价,火车票虽然没涨,但一票难求,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买到。再比如,景点门票,到黄金周一定比平时翻了几倍。
黄金周已经越来越有全国人口大迁徙的味道,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像候鸟迁徙一样,一到黄金周,大家就北上南下地迁徙,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总之是一幅熙熙攘攘在路上的画面,这让“黄金周”更多了些集体狂欢的意味。
因为都向景点扎堆的地方迁徙,所以在景点常常被人海淹没。去年“五一”,我去的是一个小镇,很不起眼很破旧,但因为参加过中国十大名镇的评选,竟然也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估计大家和我的想法一致,我又得出一个结论,只要被传媒染指的地方,就一定会人潮涌动。
虽然也依着生辰八字算黄道吉日,但黄金周结婚的人还是很多。难得结婚的人和被请的人都有假期,不婚的人收到喜帖就得上礼。饭店酒楼影楼忙得排起了长队,饭店得提前订,婚车得提前订,连司仪也得提前选好,而且价格飚升得很高,平时拍照还搭配的送点牛奶啊花生油啊什么东西,到黄金周就完全是一副你爱照不照爱来不来的架势。
只有购物算个例外,因为商场会疯狂打折,是比平时所谓跳楼价还让人心动的价格,所以黄金周是商场搞促销的黄金周,也是消费者的黄金周。但消费者看着东西便宜,就觉着是白送的一样,经常一冲动把不需要的东西也买回去了,还以为自己赚了便宜。
黄金周做的事情很多,算来都是敛金之术,完全符合了拉动内需的初衷。但,有一年的“黄金周”是个例外:2003年,遭遇“非典”的“五一”。
那年,北京和北京人最不招人待见,出去的人都被当贼一样防着,人人出门都带着口罩,自己看自己都烦。外面的人不敢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又出不去,像围城,被困着动弹不得。去饭店吃饭,进门就得量体温,稍微咳嗽一下就会被当作重症病人一样遭人白眼。黄磊以此为题材,专门还演过一部电影《38度》,正好是一个高烧的临界点,也算对那段非常时期的一个真实记录。
原计划的回家泡汤了,只好呆着,遥望家乡的小山村,每天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偶尔打球跑步,看的就那么些人,做的就那么些事,日子干巴得拧不出一点水来,本应色彩缤纷的五月,突然单调得只剩下白色。于是,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看升旗。
担心人多,所以半夜就爬起来赶到广场占位子,结果广场出奇地冷清,人头攒动的场面没有,偌大的地方零星点缀着几个人。所以我们居然不用挤,就轻松地就站到最前面,所以就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出现在电视上,而且是《新闻联播》《新闻三十分》《晚间新闻》等重要栏目。
结果一天接了N个电话,都是亲朋好友打来,说我们上电视的事情,说我们神情如何庄严肃穆,穿着又如何的与庄严肃穆的神情不协调,最后都会说一句:“好样的!”潜台词是:在这种非常态的情况下,你们不顾个人安危,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信任和关爱,所以是好样的。有点言重了。但,当时我们脸上真的写满了倾情抗击“非典”的悲壮,以及众志成城的信心与决心,完全契合了升旗所要传达的情感。
那年的黄金周丝毫没有集体狂欢的意味,有的只是一些关于个体的温暖的记忆。
有黄金周的时候,我们的一年基本上这样分割,春节过后,“两会”,两会之后就有“五一”,再后来有“十一”长假,最后就是春节了,一年一个轮回,而“五一”正好是一年的“中转站”,是身心疲惫的时候一个很好的停靠点。如今,“五一”黄金周没了,少了一次迁徙的机会,所有和黄金周相关的喜怒哀乐突然也没了,这次是真的感觉冷清,自然很怀念那些曾经的熙熙攘攘到处迁徙的岁月。
人累了,就想换个地方呆着,找个地图上没标出来电视里没演出来广播里没播出来报纸上没报出来的地儿找个可心的人儿,美美地睡个地老天荒,这就是我梦想的黄金周。南北的“迁徙”有点够不着了,就往近了走走,一年总得“迁徙”个把次吧,否则还真有点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