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量越来越大,而与之相反的是对于需要动手完成的一些工作和任务,大学生却产生了"拖延症"现象,在明知道需要完成这项任务而且也愿意完成的时候对这项任务产生消极的拖延行为,与此同时,他们内心有强烈的焦虑感和负罪感。当今拖延症被冠之“时代病”,“社会病”,拖延现象开始在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大学校园里也不例外。从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拖延水平很高。本文对拖延症的实质和现状进行探讨,并试图寻找适当的干预对策,更好的改善大学生拖延症。
关键词:大学;拖延症;干预对策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朝诗人钱鹤滩写下《明日歌》规劝人们不要虚度光阴、浪费青春。颜真卿也曾告诉我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可是在我们身边却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明天计划才开始呢,我今天晚上就再道遥一下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我们的拖延问题却日益严重,拖延人群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拖延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调查表明,大学生逐渐成为拖延症的高发人群,85%的大学生都存在拖延行为,95%以上的大学生拖延者都有摆脱这一不良行为的意图。此外,学业拖延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国外有学者指出,大约30%-60%的本科生报告无规律的对待学习任务,如准备考试,写学期论文或完成每周阅读任务的拖延。国内也有学者指出,我国不同区域,类别的高校中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拖延现象。
鉴于拖延症的结果会令大学生感到沮丧,长期的拖延,不但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还会引发大学生不自信、也情郁闷甚至抑郁等不良心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表现,阻碍其学习进步,增加其学习压力并降低生活质量,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生拖延症的讨论可以让大学生们对拖延症有所认识,并意识到拖延症对自身的不良影响,渐渐地改掉这个拖延的毛病,降低拖延,提高执行力和决策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拖延的概念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指自我调节失败,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症者会对开始或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感到焦虑,将拖延作为应付焦虑的一种机制。这种行为常伴有自责情绪、负罪感、自我否定、贬低,重的会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拖延症的英文词汇“procrastination”起源于拉丁语动词“proerastinare”,其字面意思为“推迟到第二天”。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对拖延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Solomon和Rothblum(1984)把拖延定义为不必要地推迟任务以至于产生主观不适体验的行为。Lay(1986)强调拖延行为的认知因素,认为拖延是把该做的事情推后的非理性倾向。Tuckman等人(1991)认为,拖延是推迟或者完全逃避必须承担的责任、作出的决策和执行的任务的倾向。
Steel(2002)总结拖延的含义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行为意向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差距,(2)心境变化,(3)不良的行为表现。此外,行为主义者还从实验研究的可操作性,将拖延定义为起源于人类偏好短期奖赏的习得性习惯(Holloway,2003)。
学业拖延是拖延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与学习任务的完成有关。有学者认为,学习拖延是对要在预期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的一种自愿延迟,即使知道这种延迟会带来不良后果。也有学者将学业拖延理解为因为个体迟迟不着手一项最终必须完成的任务而经历到的情绪。
二、拖延症的形成原因
(1)内部原因
动机是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因,它会引起个体将此行为导向目标。个体因为缺乏动机,倾向于把事情往后一拖再拖。动机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内部动机是个体行动的主要动力,但如果外部动机足够强大,例如物质奖励等,也会促使个体积极地行动。就内部动机而言,存在两种不良的行为动机,即回避失败与追求完美。这两种动机都是由于害怕收到消极的反馈,导致拖延行为。具有回避失败动机的人,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或任务太难,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最终导致拖延。具有追求完美动机的人由于给自己制定了过高的目标、过分苛求完美,在没有完全的把握能成功完成任务或符合自己的期望之前,不愿意动手去做或结束任务,因为苛求完美,反而不容易制定出可行的行动计划,导致拖延行为。
同时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如果个体认为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较低或任务价值较小,那么拖延的可能性就会较大。自我效能感是与期望有关的心理结构,任务价值可以用任务厌恶来表示,这两个因素已被证明与拖延有关。整合后的理论可以对目前有关拖延的研究結果做出有效解释:首先,拖延与期望有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或自尊水平低的学生更易拖延;其次,拖延与任务价值有关,人们对任务的抱怨越多,越易拖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的乐趣越少,越易拖延;第三,拖延存在个体差异,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更易拖延。
人格特质影响个体的拖延行为。讨论人格特质因素对拖延的影响主要是针对特质拖延而言的。前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格与拖延的关系,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依据人格的三因素模型、大五人格理论来探讨两者的关系。通过整理前人研究发现,公正严谨性与神经质是影响特质拖延的重要因素。
公正严谨性在大五人格理论中被描述为“有计划、勤劳、坚持、目标导向和自我控制”,Costa和McCrae认为公正严谨为“明智和理性地做出决定”。公正严谨性的人做事坚决果断,意志坚强,有很强的“成就动机”,这些特点让他们在完成任务时有目标导向、坚持而不易拖延。尽责性较低的个体缺少胜任感、责任心,做事缺乏条理性,不够谨慎,自律性较差,这样的特征会使其不能进行较好的自我管理,从而产生拖延行为。一般来说,拖延者往往缺乏圆满完成任务的计划策略。总是选择完成简单的任务。大量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外部原因
拖延可以作为一种特质或自我养成的习惯,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然而它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拖延行为。很多拖延的孩子都有一个或两个要求很高的家长,这些家长给孩子设立不现实的目标,如果目标完成了,就是父母的好孩子,就会得到父母的疼爱和夸奖,如果完成不了,就会得到父母的冷淡,甚至是冷嘲热讽。
Robert.J通过对105名初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父母亲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与孩子拖延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父亲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与子女拖延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来调节的。此外,研究还发现,拖延与淡漠的家庭关系和充满冲突的社会关系有关。
任务性质也是影响个体拖延的重要情境因素。拖延是个体自愿的选择,选择了执行一部分任务的同时,推迟了其他的任务。但这种选择不是随机的,个体会根据任务的性质,决定是否拖延。Briody(1980)的研究表明,有50%的人反映,是任务性质造成了他们的拖延。与任务性质相关的情境因素有两个:任务厌恶、奖励和惩罚的时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人们往往立即完成那些短时间内能给自己带来愉悦的任务;而对于那些不愉快的刺激,人们倾向于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量延迟去做。无论是开放式问卷调查还是拖延量表测查的结果,都表明任务厌恶性是拖延的重要原因。
三、拖延症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1)拖延症的危害
拖延是一种自我设障,个体将是否能够成功完成任务和自我价值相联结。因此他们会尽力回避将失败与个体能力相联系,从而出现为自己设置障碍的拖延行为。拖延者会为回避具有诊断自我能力的信息而选择简单的任务。他们开始觉得自己各种不自信,各种没能力,各种没成就,因此他们开始否定自己,贬低自己,担心自己,从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会厌世情绪。拖延者在经历过因为拖延而造成的失败以后,慢慢就会有一种否定自己的感觉。在认知上对自己不接纳。觉得自己把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浪费在无关紧要的周边事物上。却没有集中精力去做最重要的工作。
拖延者通常不会主动追求目标,去努力完成任务。日常生活学习上,通常表现比较散漫。往往一味的纵容自己,去做更能给自己带来愉快的心理体验的事情。缺乏上进心,不会或者很少出现按计划工作或者学习。
拖延者在经历一次次心理活动之后,可能在工作截止之前还是没有开始去做工作,或者距离最后目标还有很远的时候,心理就会出现“不抵抗”的情况,而这种心理表現在行为上就是“不作为”。以至于到了最后,拖延者往往觉得再无可能完成。即使开始了也不会完成,最后干脆放弃了。
(2)拖延症应对策略
学生们总是会因为任务或者作业太难或者不喜欢某个老师的做事风格、教学方式当成各种借口,拖延各种任务以及作业,并且拖延症患者还自认为很享受拖延带来的刺激性快乐。在这些情况下,转变其认知观念是减少拖延发生的有效手段。首先,我们要让个体意识到拖延的危害,以及拖延结束后个体所需要付出的代价。面对这些情况,拖延症患者要冷静理智地分析“拖延”和”立即行动”所带来的利益和影响,学会忍耐和延迟满足,注重目标的长远发展,明白即使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学习方法的落差也是大学生拖延症不可忽视的另一主要因素。相较于高中阶段的“老师中心”监督下的学习,学非常注重自学能力,除了上课时间,老师不会像高中那样每天督促学生交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此,自我管理与监督在大学时期非常重要。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学生们习惯了老师的管理与监督,一旦没有了这种压力,拖延症在大学生急剧增加。
跟着计划走拖延行为的产生经常由于自己意志力薄弱,时间管理能力不强。这一点在大学生中尤为明显。在时间管理方面研究显示:35.8%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因为分心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任务”;29.3%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没安排好时间”;25.5%的学生是“因为实际完成时间超过计划时间”。拖延者与非拖延者之间的时间感知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不太拖延的学生能够把时间焦点延伸至未来,而有拖延习惯的学生则只能将时间焦点仅限在当下。有较好目的和组织性的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高效的学习习惯。非拖延者能够很好地完成他们的活动,他们会高效率、有层次的运用自己的时间。拖延症的突出共性是一个人单独地做一项任务时容易产生拖延现象,学生在与其他人合作做这项任务时,于群体的压力,人的拖延症会削弱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在感觉自己在做某一件事上有拖延倾向的时候邀请身边小伙伴共同来做事。
针对大学生自学能力欠缺的情况,校老师与辅导员除了在思想上提高学生对自我管理,我监督的重视外,可以通过对课程、作业、考试等设置从侧面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克服拖延。例如,某一阶段的课程设置为专题研究,与作业结合起来,学生分为几个大组,组负责不同的专题,通过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制作学术海报、课堂展示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教学与评估作业。教学不局限于课堂的讲授,业也不局限于单人完成论文,更多丰富的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高自学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有效改善拖延情况。另外,教师也可以适当提高评分标准,学生意识到拖到最后匆忙完成的作业是很难合格的。
针对大学生学习目标欠缺的情况,高校老师与辅导员的责任不仅在于日常的思想教育,在于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与方向指导,便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兴趣尽早选择未来发展方向。有了目标定位,一步就可以通过选择相关课程来武装自己,储备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竞争力。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学生则不再因为迷茫未来而选择享受当下的轻松与闲适,时刻鞭策自己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机会来临时就可以稳稳的抓住,时间管理能力欠缺等都将被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克服,延症自然而然便不复存在。如果学生打算继续深造,老师则是引导其选择具体方向,确立目标,选择课程,激励学生尽早复习,避免大学四年荒废时间。
在完成平时作业,期中期末考试以及参加学校活动方面,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对按时按量完成的学生给予精神表扬和物质奖励,对有进步的学生更是要给予奖励,通过不断的鼓励、奖励措施,激励学生们的好胜心,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动力。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取奖励以及任务失败所得到的惩罚,迫使拖延症患者立即行动,并且及时而有效地对拖延症患者的行为进行反馈,来对拖延症患者形成压力。这对克服拖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燕,崔莉,刘爱书.拖延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8.
[2]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索涛.个体人格特质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2.
[4]王轲娜,赵蕊,钟元.大学生拖延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13.
[5]闫云霞,王启成,李丽涛.学业拖延测量的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12,27(2):101-104.
[6]楚臖蘩.大学生拖延症的危害及应对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6.
[7]蒙茜,郑涌.拖延研究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8]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关键词:大学;拖延症;干预对策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朝诗人钱鹤滩写下《明日歌》规劝人们不要虚度光阴、浪费青春。颜真卿也曾告诉我们“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可是在我们身边却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明天计划才开始呢,我今天晚上就再道遥一下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我们的拖延问题却日益严重,拖延人群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拖延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调查表明,大学生逐渐成为拖延症的高发人群,85%的大学生都存在拖延行为,95%以上的大学生拖延者都有摆脱这一不良行为的意图。此外,学业拖延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国外有学者指出,大约30%-60%的本科生报告无规律的对待学习任务,如准备考试,写学期论文或完成每周阅读任务的拖延。国内也有学者指出,我国不同区域,类别的高校中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拖延现象。
鉴于拖延症的结果会令大学生感到沮丧,长期的拖延,不但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还会引发大学生不自信、也情郁闷甚至抑郁等不良心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表现,阻碍其学习进步,增加其学习压力并降低生活质量,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生拖延症的讨论可以让大学生们对拖延症有所认识,并意识到拖延症对自身的不良影响,渐渐地改掉这个拖延的毛病,降低拖延,提高执行力和决策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拖延的概念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指自我调节失败,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症者会对开始或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感到焦虑,将拖延作为应付焦虑的一种机制。这种行为常伴有自责情绪、负罪感、自我否定、贬低,重的会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拖延症的英文词汇“procrastination”起源于拉丁语动词“proerastinare”,其字面意思为“推迟到第二天”。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出发,对拖延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Solomon和Rothblum(1984)把拖延定义为不必要地推迟任务以至于产生主观不适体验的行为。Lay(1986)强调拖延行为的认知因素,认为拖延是把该做的事情推后的非理性倾向。Tuckman等人(1991)认为,拖延是推迟或者完全逃避必须承担的责任、作出的决策和执行的任务的倾向。
Steel(2002)总结拖延的含义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行为意向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差距,(2)心境变化,(3)不良的行为表现。此外,行为主义者还从实验研究的可操作性,将拖延定义为起源于人类偏好短期奖赏的习得性习惯(Holloway,2003)。
学业拖延是拖延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与学习任务的完成有关。有学者认为,学习拖延是对要在预期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的一种自愿延迟,即使知道这种延迟会带来不良后果。也有学者将学业拖延理解为因为个体迟迟不着手一项最终必须完成的任务而经历到的情绪。
二、拖延症的形成原因
(1)内部原因
动机是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因,它会引起个体将此行为导向目标。个体因为缺乏动机,倾向于把事情往后一拖再拖。动机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内部动机是个体行动的主要动力,但如果外部动机足够强大,例如物质奖励等,也会促使个体积极地行动。就内部动机而言,存在两种不良的行为动机,即回避失败与追求完美。这两种动机都是由于害怕收到消极的反馈,导致拖延行为。具有回避失败动机的人,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或任务太难,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最终导致拖延。具有追求完美动机的人由于给自己制定了过高的目标、过分苛求完美,在没有完全的把握能成功完成任务或符合自己的期望之前,不愿意动手去做或结束任务,因为苛求完美,反而不容易制定出可行的行动计划,导致拖延行为。
同时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如果个体认为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较低或任务价值较小,那么拖延的可能性就会较大。自我效能感是与期望有关的心理结构,任务价值可以用任务厌恶来表示,这两个因素已被证明与拖延有关。整合后的理论可以对目前有关拖延的研究結果做出有效解释:首先,拖延与期望有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或自尊水平低的学生更易拖延;其次,拖延与任务价值有关,人们对任务的抱怨越多,越易拖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的乐趣越少,越易拖延;第三,拖延存在个体差异,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更易拖延。
人格特质影响个体的拖延行为。讨论人格特质因素对拖延的影响主要是针对特质拖延而言的。前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格与拖延的关系,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依据人格的三因素模型、大五人格理论来探讨两者的关系。通过整理前人研究发现,公正严谨性与神经质是影响特质拖延的重要因素。
公正严谨性在大五人格理论中被描述为“有计划、勤劳、坚持、目标导向和自我控制”,Costa和McCrae认为公正严谨为“明智和理性地做出决定”。公正严谨性的人做事坚决果断,意志坚强,有很强的“成就动机”,这些特点让他们在完成任务时有目标导向、坚持而不易拖延。尽责性较低的个体缺少胜任感、责任心,做事缺乏条理性,不够谨慎,自律性较差,这样的特征会使其不能进行较好的自我管理,从而产生拖延行为。一般来说,拖延者往往缺乏圆满完成任务的计划策略。总是选择完成简单的任务。大量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外部原因
拖延可以作为一种特质或自我养成的习惯,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然而它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拖延行为。很多拖延的孩子都有一个或两个要求很高的家长,这些家长给孩子设立不现实的目标,如果目标完成了,就是父母的好孩子,就会得到父母的疼爱和夸奖,如果完成不了,就会得到父母的冷淡,甚至是冷嘲热讽。
Robert.J通过对105名初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父母亲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与孩子拖延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父亲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与子女拖延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来调节的。此外,研究还发现,拖延与淡漠的家庭关系和充满冲突的社会关系有关。
任务性质也是影响个体拖延的重要情境因素。拖延是个体自愿的选择,选择了执行一部分任务的同时,推迟了其他的任务。但这种选择不是随机的,个体会根据任务的性质,决定是否拖延。Briody(1980)的研究表明,有50%的人反映,是任务性质造成了他们的拖延。与任务性质相关的情境因素有两个:任务厌恶、奖励和惩罚的时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人们往往立即完成那些短时间内能给自己带来愉悦的任务;而对于那些不愉快的刺激,人们倾向于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量延迟去做。无论是开放式问卷调查还是拖延量表测查的结果,都表明任务厌恶性是拖延的重要原因。
三、拖延症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1)拖延症的危害
拖延是一种自我设障,个体将是否能够成功完成任务和自我价值相联结。因此他们会尽力回避将失败与个体能力相联系,从而出现为自己设置障碍的拖延行为。拖延者会为回避具有诊断自我能力的信息而选择简单的任务。他们开始觉得自己各种不自信,各种没能力,各种没成就,因此他们开始否定自己,贬低自己,担心自己,从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会厌世情绪。拖延者在经历过因为拖延而造成的失败以后,慢慢就会有一种否定自己的感觉。在认知上对自己不接纳。觉得自己把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浪费在无关紧要的周边事物上。却没有集中精力去做最重要的工作。
拖延者通常不会主动追求目标,去努力完成任务。日常生活学习上,通常表现比较散漫。往往一味的纵容自己,去做更能给自己带来愉快的心理体验的事情。缺乏上进心,不会或者很少出现按计划工作或者学习。
拖延者在经历一次次心理活动之后,可能在工作截止之前还是没有开始去做工作,或者距离最后目标还有很远的时候,心理就会出现“不抵抗”的情况,而这种心理表現在行为上就是“不作为”。以至于到了最后,拖延者往往觉得再无可能完成。即使开始了也不会完成,最后干脆放弃了。
(2)拖延症应对策略
学生们总是会因为任务或者作业太难或者不喜欢某个老师的做事风格、教学方式当成各种借口,拖延各种任务以及作业,并且拖延症患者还自认为很享受拖延带来的刺激性快乐。在这些情况下,转变其认知观念是减少拖延发生的有效手段。首先,我们要让个体意识到拖延的危害,以及拖延结束后个体所需要付出的代价。面对这些情况,拖延症患者要冷静理智地分析“拖延”和”立即行动”所带来的利益和影响,学会忍耐和延迟满足,注重目标的长远发展,明白即使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学习方法的落差也是大学生拖延症不可忽视的另一主要因素。相较于高中阶段的“老师中心”监督下的学习,学非常注重自学能力,除了上课时间,老师不会像高中那样每天督促学生交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此,自我管理与监督在大学时期非常重要。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学生们习惯了老师的管理与监督,一旦没有了这种压力,拖延症在大学生急剧增加。
跟着计划走拖延行为的产生经常由于自己意志力薄弱,时间管理能力不强。这一点在大学生中尤为明显。在时间管理方面研究显示:35.8%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因为分心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任务”;29.3%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没安排好时间”;25.5%的学生是“因为实际完成时间超过计划时间”。拖延者与非拖延者之间的时间感知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不太拖延的学生能够把时间焦点延伸至未来,而有拖延习惯的学生则只能将时间焦点仅限在当下。有较好目的和组织性的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高效的学习习惯。非拖延者能够很好地完成他们的活动,他们会高效率、有层次的运用自己的时间。拖延症的突出共性是一个人单独地做一项任务时容易产生拖延现象,学生在与其他人合作做这项任务时,于群体的压力,人的拖延症会削弱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在感觉自己在做某一件事上有拖延倾向的时候邀请身边小伙伴共同来做事。
针对大学生自学能力欠缺的情况,校老师与辅导员除了在思想上提高学生对自我管理,我监督的重视外,可以通过对课程、作业、考试等设置从侧面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克服拖延。例如,某一阶段的课程设置为专题研究,与作业结合起来,学生分为几个大组,组负责不同的专题,通过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制作学术海报、课堂展示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教学与评估作业。教学不局限于课堂的讲授,业也不局限于单人完成论文,更多丰富的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高自学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有效改善拖延情况。另外,教师也可以适当提高评分标准,学生意识到拖到最后匆忙完成的作业是很难合格的。
针对大学生学习目标欠缺的情况,高校老师与辅导员的责任不仅在于日常的思想教育,在于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的就业信息与方向指导,便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兴趣尽早选择未来发展方向。有了目标定位,一步就可以通过选择相关课程来武装自己,储备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竞争力。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学生则不再因为迷茫未来而选择享受当下的轻松与闲适,时刻鞭策自己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机会来临时就可以稳稳的抓住,时间管理能力欠缺等都将被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克服,延症自然而然便不复存在。如果学生打算继续深造,老师则是引导其选择具体方向,确立目标,选择课程,激励学生尽早复习,避免大学四年荒废时间。
在完成平时作业,期中期末考试以及参加学校活动方面,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对按时按量完成的学生给予精神表扬和物质奖励,对有进步的学生更是要给予奖励,通过不断的鼓励、奖励措施,激励学生们的好胜心,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动力。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取奖励以及任务失败所得到的惩罚,迫使拖延症患者立即行动,并且及时而有效地对拖延症患者的行为进行反馈,来对拖延症患者形成压力。这对克服拖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燕,崔莉,刘爱书.拖延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8.
[2]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索涛.个体人格特质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2.
[4]王轲娜,赵蕊,钟元.大学生拖延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13.
[5]闫云霞,王启成,李丽涛.学业拖延测量的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12,27(2):101-104.
[6]楚臖蘩.大学生拖延症的危害及应对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6.
[7]蒙茜,郑涌.拖延研究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8]李晓东,关雪菁,薛玲玲.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