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传说,神农尝百草时偶然发现了一种植物,把叶子浸泡在水里,水就有了清香之气,神农把这种植物叫作茶。几千年来,人们对茶的钟爱从未改变,茶文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茶文化,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以下简称北京25中)专门开设了茶文化课。快跟着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茶香让心静下来
每周四的下午,是北京25中的学生们上茶艺课的时间。茶艺教室位于教学楼二楼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比起普通的教室,这里显得轻松许多。一进门,你的注意力就会被讲台上一整套复杂的茶具所吸引。茶壶、茶杯、茶盘、茶宠……还有很多外行人根本叫不上名字来的煮茶器具,配上充满着禅意的音乐,倒真让人以为自己走进了一间茶馆。
教室的中间是几组桌子,上面都摆放着茶具。学生来这里上茶艺课不必像平时那样端坐在自己的桌前,而是几个人一组,围着茶具边品茶边听课。
给大家上茶艺课的是科技主任刘士明老师,早在2000年,他就在学校创建了茶艺小组。2004年,茶艺课成为北京25中的校本课程。学校秉承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让每名学生都拥有成就感的办学思想,在区教委“蓝天工程”和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引领下,学校的茶文化教育始终奉行“清茶一盏也能育人”的教育理念,以茶言德,以德育人,引导学生在继承传统茶文化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新。
在课上,刘老师给同学们讲解每种茶的不同,教同学们如何辨别茶叶。讲课的间隙还会泡上一壶茶,给每位同学斟上一杯。茶香四溢,让人从心里安静下来,感受茶文化的美。
有时候,热心的学生家长也会来一起听课。孩子在学校上了茶艺课,回家就开始自己喝茶、泡茶。家长看到了,同样觉得很感兴趣,于是全家人都开始喝茶,都开始学习茶文化。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很重,培养一些业余爱好,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
不同的茶要用不同的器具来冲泡
普洱茶
可选用紫砂壶、白瓷杯具,或是飘逸杯等茶具。
绿茶
可选用透明无花纹的玻璃杯,或是白瓷、青瓷、青花瓷无盖杯等。以无花纹的玻璃杯为最佳,因为这种茶具可以更好的观赏绿茶的形态和色泽。
黄茶
可选用奶白瓷、黄釉瓷器和以黄、橙为主色的五彩瓷壶、杯具、盖碗、盖杯等。能够使茶的颜色被衬托得更艳丽。
白茶
可选用白瓷壶杯具,或反差很大的内壁施黑釉的黑瓷茶具,以衬托出茶的白毫。
红茶
可选用内壁施白釉的紫砂茶具,白瓷、红釉瓷的瓷壶、盖碗、盖杯等。能更好地烘托红茶如玛瑙般的茶色。
乌龙茶
可选用白瓷质地的壶、盖碗、盖杯,或是紫砂质地的茶具。衬茶色,聚拢茶香。
花茶
可选用青瓷、青花瓷、粉彩瓷器的瓷壶、盖碗、盖杯等。因为花茶是需要闷泡的茶品,盖子可使香气聚拢,揭开盖的时候,才能香气扑鼻,最好地体现出花茶的品质。
教师感言
作为教育者,我深深认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茶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现代教育中增加茶文化教育内容,能够推进育人立德的理念与实践,对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北京25中科技主任
刘士明老师
茶事了解有趣的茶文化
茶艺课的授课形式多种多样,老师讲完一段,会给同学们放一段视频,直观感受茶的制作工艺和制作过程。有的时候,会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泡一壶茶,通过茶汤的香气来辨别不同种类的茶叶。
学习茶文化的同时,老师也会讲一些泡茶的小技巧。例如在取茶叶的时候一定要用工具,人的手是不能直接接触茶叶的。而我们平时习惯的那种把茶叶一直泡在杯子里的方式会让茶叶失去应有的香气,被称为“熟汤失味”。用茶盏把茶冲泡开,把茶汤全部倒入公道杯里,才是较为正确的泡茶方式。
课上,刘老师还会用一些很生动形象的方式给同学们讲关于茶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南方人喜欢喝乌龙茶,那么乌龙茶是怎么出现的呢?原来,在南方产茶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名叫乌龙的人。某一天他采完茶,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只兔子。他想要把兔子抓住炖肉,就背着新鲜的茶叶去追兔子。兔子跑得很快,乌龙一路背着茶叶翻山越岭也没追到。等他反应过来,天已经黑了。他急忙赶回家,把茶叶放在地上倒头便睡。因为被颠了一路,又放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那些本来新鲜的茶叶边上已经泛红。大家都以为这茶叶不能要了,没想到泡开之后香气格外醉人。从此以后,这种制茶方法就流传开来,这种茶就被称作乌龙茶。
这些有趣的小故事非常吸引人,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还想要自己动手试试制茶的过程。能在亲身体会中获取知识,在弥漫的茶香中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何乐不为呢?
北京25中作为北京市青少年茶文化传统基地校和北京市民族民俗基地校,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和宣传推广茶文化精髓。在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以茶为媒,充分展示青少年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制造文化氛围,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从青少年抓起。在多年的茶艺教学中,刘士明老师带领学生参加茶艺活动并多次获奖,曾经被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使领馆邀请,以青少年茶艺交流为主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青少年做起,把茶文化精髓渗透到世界。
茶礼感受古代文人的风雅
在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的指导下,部分学校在“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化开发”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多所学校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开展了以“茶·礼”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感受茶文化,了解“礼”的内涵,感悟四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在近期召开的以“茶·礼”为主题的“冬之雅集”活动中,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和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的学生们以 “茶·礼”为主题开展对诗活动。
活动的消息一公布,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两个学校的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打算仿照《红楼梦》,以文会友。下面就来展示一些他们的作品,我们还特别邀请了有着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老师为优秀作品作了点评。
品茗
薄暮溪边映露光,青溪流水入诗肠。
小亭且闻香茗曲,影斜更知茗味长。
作者以七绝的格律来写诗,韵脚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平仄虽不严整,但也不易了。首联对仗工整,尾联也尽力实现了五字对仗,很出彩。全诗描绘了品茗人在山林溪水间悠然打发时光的惬意,心与境默然一体,让人读来有夏日凉风袭人之感。缺点在于,首联用了两个“溪”字,尾联用了两个“茗”字,这种重复影响了诗意的延伸,可以再做修改。
茗韵
瓷盏木桌品香茗,暖水润浸茶旋轻。
一口细抿沐晓雾,两口细品扣心韵。
敢问何茶浓亦此?唯有普洱忆思情。
此诗是六句古体诗,格律不似律诗严格。韵脚虽在第四句处转韵,但也不算不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本诗以古诗为表现形式生动描绘了当下的茶艺场景,写实动人,有感而发,诗意不落空处。只是第三句与第四句在用字上稍嫌重复,最后一句中“忆思情”也略显生拗,读者难寻其意,若能更换字词,当为佳句。
茶
江南水暖好风光,碧茶更添几分意。
茶香流连返枝头,小斟一壶品暗香。
作为七绝,此诗的格律有很多需要修改之处,比如一、二、四句必须押韵、韵脚必须是平声、平仄应当更合格律等等。但作者是一位初中生,似乎不能太过苛求。此诗的妙处在于诗意的营造。首句“江南水暖好风光”开门见山把读者引入饮茶的最佳时节,文风清新。第三句“茶香流连返枝头”将茗茶之香与茶树之香以通感的笔法写出也颇有意趣。这首写江南绿茶的诗虽稚嫩却自然,正如一杯雨前茶啊。
茶艺课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开设茶艺课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同学们形成一种对茶文化的兴趣,进而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自然而然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希望在袅袅茶香中,每个孩子都拥有平和的心境,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刘阳)
茶香让心静下来
每周四的下午,是北京25中的学生们上茶艺课的时间。茶艺教室位于教学楼二楼一个安静的角落里,比起普通的教室,这里显得轻松许多。一进门,你的注意力就会被讲台上一整套复杂的茶具所吸引。茶壶、茶杯、茶盘、茶宠……还有很多外行人根本叫不上名字来的煮茶器具,配上充满着禅意的音乐,倒真让人以为自己走进了一间茶馆。
教室的中间是几组桌子,上面都摆放着茶具。学生来这里上茶艺课不必像平时那样端坐在自己的桌前,而是几个人一组,围着茶具边品茶边听课。
给大家上茶艺课的是科技主任刘士明老师,早在2000年,他就在学校创建了茶艺小组。2004年,茶艺课成为北京25中的校本课程。学校秉承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让每名学生都拥有成就感的办学思想,在区教委“蓝天工程”和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引领下,学校的茶文化教育始终奉行“清茶一盏也能育人”的教育理念,以茶言德,以德育人,引导学生在继承传统茶文化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新。
在课上,刘老师给同学们讲解每种茶的不同,教同学们如何辨别茶叶。讲课的间隙还会泡上一壶茶,给每位同学斟上一杯。茶香四溢,让人从心里安静下来,感受茶文化的美。
有时候,热心的学生家长也会来一起听课。孩子在学校上了茶艺课,回家就开始自己喝茶、泡茶。家长看到了,同样觉得很感兴趣,于是全家人都开始喝茶,都开始学习茶文化。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课业负担很重,培养一些业余爱好,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
不同的茶要用不同的器具来冲泡
普洱茶
可选用紫砂壶、白瓷杯具,或是飘逸杯等茶具。
绿茶
可选用透明无花纹的玻璃杯,或是白瓷、青瓷、青花瓷无盖杯等。以无花纹的玻璃杯为最佳,因为这种茶具可以更好的观赏绿茶的形态和色泽。
黄茶
可选用奶白瓷、黄釉瓷器和以黄、橙为主色的五彩瓷壶、杯具、盖碗、盖杯等。能够使茶的颜色被衬托得更艳丽。
白茶
可选用白瓷壶杯具,或反差很大的内壁施黑釉的黑瓷茶具,以衬托出茶的白毫。
红茶
可选用内壁施白釉的紫砂茶具,白瓷、红釉瓷的瓷壶、盖碗、盖杯等。能更好地烘托红茶如玛瑙般的茶色。
乌龙茶
可选用白瓷质地的壶、盖碗、盖杯,或是紫砂质地的茶具。衬茶色,聚拢茶香。
花茶
可选用青瓷、青花瓷、粉彩瓷器的瓷壶、盖碗、盖杯等。因为花茶是需要闷泡的茶品,盖子可使香气聚拢,揭开盖的时候,才能香气扑鼻,最好地体现出花茶的品质。
教师感言
作为教育者,我深深认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茶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现代教育中增加茶文化教育内容,能够推进育人立德的理念与实践,对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北京25中科技主任
刘士明老师
茶事了解有趣的茶文化
茶艺课的授课形式多种多样,老师讲完一段,会给同学们放一段视频,直观感受茶的制作工艺和制作过程。有的时候,会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泡一壶茶,通过茶汤的香气来辨别不同种类的茶叶。
学习茶文化的同时,老师也会讲一些泡茶的小技巧。例如在取茶叶的时候一定要用工具,人的手是不能直接接触茶叶的。而我们平时习惯的那种把茶叶一直泡在杯子里的方式会让茶叶失去应有的香气,被称为“熟汤失味”。用茶盏把茶冲泡开,把茶汤全部倒入公道杯里,才是较为正确的泡茶方式。
课上,刘老师还会用一些很生动形象的方式给同学们讲关于茶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南方人喜欢喝乌龙茶,那么乌龙茶是怎么出现的呢?原来,在南方产茶的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名叫乌龙的人。某一天他采完茶,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只兔子。他想要把兔子抓住炖肉,就背着新鲜的茶叶去追兔子。兔子跑得很快,乌龙一路背着茶叶翻山越岭也没追到。等他反应过来,天已经黑了。他急忙赶回家,把茶叶放在地上倒头便睡。因为被颠了一路,又放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那些本来新鲜的茶叶边上已经泛红。大家都以为这茶叶不能要了,没想到泡开之后香气格外醉人。从此以后,这种制茶方法就流传开来,这种茶就被称作乌龙茶。
这些有趣的小故事非常吸引人,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还想要自己动手试试制茶的过程。能在亲身体会中获取知识,在弥漫的茶香中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何乐不为呢?
北京25中作为北京市青少年茶文化传统基地校和北京市民族民俗基地校,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和宣传推广茶文化精髓。在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下,同学们以茶为媒,充分展示青少年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制造文化氛围,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从青少年抓起。在多年的茶艺教学中,刘士明老师带领学生参加茶艺活动并多次获奖,曾经被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使领馆邀请,以青少年茶艺交流为主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青少年做起,把茶文化精髓渗透到世界。
茶礼感受古代文人的风雅
在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的指导下,部分学校在“传统文化资源的教学化开发”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多所学校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开展了以“茶·礼”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感受茶文化,了解“礼”的内涵,感悟四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在近期召开的以“茶·礼”为主题的“冬之雅集”活动中,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和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的学生们以 “茶·礼”为主题开展对诗活动。
活动的消息一公布,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两个学校的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打算仿照《红楼梦》,以文会友。下面就来展示一些他们的作品,我们还特别邀请了有着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老师为优秀作品作了点评。
品茗
薄暮溪边映露光,青溪流水入诗肠。
小亭且闻香茗曲,影斜更知茗味长。
作者以七绝的格律来写诗,韵脚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平仄虽不严整,但也不易了。首联对仗工整,尾联也尽力实现了五字对仗,很出彩。全诗描绘了品茗人在山林溪水间悠然打发时光的惬意,心与境默然一体,让人读来有夏日凉风袭人之感。缺点在于,首联用了两个“溪”字,尾联用了两个“茗”字,这种重复影响了诗意的延伸,可以再做修改。
茗韵
瓷盏木桌品香茗,暖水润浸茶旋轻。
一口细抿沐晓雾,两口细品扣心韵。
敢问何茶浓亦此?唯有普洱忆思情。
此诗是六句古体诗,格律不似律诗严格。韵脚虽在第四句处转韵,但也不算不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本诗以古诗为表现形式生动描绘了当下的茶艺场景,写实动人,有感而发,诗意不落空处。只是第三句与第四句在用字上稍嫌重复,最后一句中“忆思情”也略显生拗,读者难寻其意,若能更换字词,当为佳句。
茶
江南水暖好风光,碧茶更添几分意。
茶香流连返枝头,小斟一壶品暗香。
作为七绝,此诗的格律有很多需要修改之处,比如一、二、四句必须押韵、韵脚必须是平声、平仄应当更合格律等等。但作者是一位初中生,似乎不能太过苛求。此诗的妙处在于诗意的营造。首句“江南水暖好风光”开门见山把读者引入饮茶的最佳时节,文风清新。第三句“茶香流连返枝头”将茗茶之香与茶树之香以通感的笔法写出也颇有意趣。这首写江南绿茶的诗虽稚嫩却自然,正如一杯雨前茶啊。
茶艺课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开设茶艺课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同学们形成一种对茶文化的兴趣,进而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自然而然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希望在袅袅茶香中,每个孩子都拥有平和的心境,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