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必须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核心。课堂回答问题是学生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信号,是学生知识基础、学科能力、思维状况的集中反映,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标杆。新课程强调学生转变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一切都要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课堂回答老师的提问,便是师生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对话,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虽然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全面推进,但是,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现状并没有引起教师和教研人员的足够关注。日前,笔者集中听取了一些高中语文随堂课,从几个不同的视角统计了其中6节语文课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见文末表)。认真研究统计数据,从学生回答问题的现状可以折射出高中语文课低效的严峻形势。
从统计表看出,语文课堂学生的回答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被动沉闷不积极。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的现状依然如故,6节语文课学生回答问题平均14次,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回答问题时被动无奈,有的站起来不回答,有的未加思考应付了事,几乎没有一名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回答问题的欲望。很少有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作完整、透彻的分析,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更没有学生阐述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回答问题几乎是强扭的瓜,只是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调整教学方式的一种点缀。
二是零乱无序不严密。本来语文课是学习体悟语言的,最讲究语言的规范、准确和主动,但是很多学生回答问题却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支离破碎,6节课中有27人次吐词不清,同班学生无法听清楚。即使比较完整地作了回答,但仔细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语义含混不清、缺乏逻辑联系的不在少数。
三是似是而非不严谨。学生回答问题前,对老师的提问缺少必要的审题,或者审题不严谨,对于略有一些思维量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常常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答非所问、偏离话题。6节课中,回答问题基本错误的25人次,基本正确的26人次,正确的18人次,言之成理、答案正确的少,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多。
四是表达生涩不流畅。有不少学生回答问题是在老师的反复启发下完成的,是老师怀着极大的耐心在等待中完成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断断续续,6节课中,18人次用独词句回答,33人次用一句话回答,只有14人次能用一个语段比较全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整节课没有一名学生能用几句完整的话表达观点,很少有学生能使用准确、贴切、严密而又充满激情的一段话来回答问题。
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现状,暴露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诸多薄弱环节。早在1924年,叶圣陶先生就专门写过一篇《说话训练》的文章,把训练学生说话看得十分重要。他认为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说话的严格训练,否则的话,“他们出了学校不善说话,甚至终其身不善说话”。在今天实施有效教学的新形势下,学生说话交流的能力应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对此,语文教学责无旁贷。语文教师必须顺应改革的形势,研究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现状,不仅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更要研究课堂回答问题的质量,让学生每一次回答问题都能得到锻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是重视表达训练,提高语言表达的基本素养。因为高考是纸笔考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便直接迎合了这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追求,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一直处于语文教学的边缘。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水平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就语文教学的规律讲,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也密不可分,书面与口头只是形式不同,其核心是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而这正是高考语文所要检测的。新课改追求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追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师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可等闲视之。
二是激发表达欲望,营造宽松民主的表达氛围。长期的应试学习使我们的学生不善表达、羞于表达,语文课堂要适应课改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就必须扭转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对语文教师来说,首要的是转变观念,从激发学生学、服务学生学的角度构建课堂,尊重学生,倾听意见,耐心等待学生的答案,宽容学生回答的简单粗糙甚至表达错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是注重审题训练,提高回答问题的针对性。从调查统计看,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偏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不会审题。课堂教学应该告诫学生,审题是准确回答问题的第一步,笔试要审题,口头表达同样要审题;而且,口头表达的审题要求更高,它不允许充分酝酿,必须瞬间思考。课堂训练要引领学生学会倾听问题,学会靠船下篙思考问题,迅速形成解答思路,还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发现思考的差异点,从而有个性地解答问题。
四是注重表达技巧,培养学生严密表达的习惯。有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思维到位了,但是表达常常打折扣。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提问时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表达技巧,让表达者的主观愿望能顺利地通过语言传达给所有的同学。比如语音、语调、句式,等等。要积极引导高中学生努力使用语段回答问题,因为高中语文课堂上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思维量,一个词、一句话很难准确全面地解答,要学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剖析的方法,学会运用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观点的方法,学会善于抓住关键寻找突破点的方法。
语文教师必须正视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现状,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的新途径、新方法。除了课堂回答问题的训练外,教师还可以辅以诵读、复述、演讲、讨论等手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持续发展的能力一定会增强。这正是语文学科策应课改、顺应人才培养需求的责任。
(作者单位:如东县教育局教研室)
从统计表看出,语文课堂学生的回答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被动沉闷不积极。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的现状依然如故,6节语文课学生回答问题平均14次,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回答问题时被动无奈,有的站起来不回答,有的未加思考应付了事,几乎没有一名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回答问题的欲望。很少有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作完整、透彻的分析,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更没有学生阐述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回答问题几乎是强扭的瓜,只是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调整教学方式的一种点缀。
二是零乱无序不严密。本来语文课是学习体悟语言的,最讲究语言的规范、准确和主动,但是很多学生回答问题却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支离破碎,6节课中有27人次吐词不清,同班学生无法听清楚。即使比较完整地作了回答,但仔细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语义含混不清、缺乏逻辑联系的不在少数。
三是似是而非不严谨。学生回答问题前,对老师的提问缺少必要的审题,或者审题不严谨,对于略有一些思维量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常常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答非所问、偏离话题。6节课中,回答问题基本错误的25人次,基本正确的26人次,正确的18人次,言之成理、答案正确的少,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多。
四是表达生涩不流畅。有不少学生回答问题是在老师的反复启发下完成的,是老师怀着极大的耐心在等待中完成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断断续续,6节课中,18人次用独词句回答,33人次用一句话回答,只有14人次能用一个语段比较全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整节课没有一名学生能用几句完整的话表达观点,很少有学生能使用准确、贴切、严密而又充满激情的一段话来回答问题。
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现状,暴露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诸多薄弱环节。早在1924年,叶圣陶先生就专门写过一篇《说话训练》的文章,把训练学生说话看得十分重要。他认为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说话的严格训练,否则的话,“他们出了学校不善说话,甚至终其身不善说话”。在今天实施有效教学的新形势下,学生说话交流的能力应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对此,语文教学责无旁贷。语文教师必须顺应改革的形势,研究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现状,不仅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更要研究课堂回答问题的质量,让学生每一次回答问题都能得到锻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是重视表达训练,提高语言表达的基本素养。因为高考是纸笔考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便直接迎合了这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追求,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一直处于语文教学的边缘。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水平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就语文教学的规律讲,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也密不可分,书面与口头只是形式不同,其核心是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而这正是高考语文所要检测的。新课改追求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追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师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可等闲视之。
二是激发表达欲望,营造宽松民主的表达氛围。长期的应试学习使我们的学生不善表达、羞于表达,语文课堂要适应课改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就必须扭转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对语文教师来说,首要的是转变观念,从激发学生学、服务学生学的角度构建课堂,尊重学生,倾听意见,耐心等待学生的答案,宽容学生回答的简单粗糙甚至表达错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是注重审题训练,提高回答问题的针对性。从调查统计看,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偏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不会审题。课堂教学应该告诫学生,审题是准确回答问题的第一步,笔试要审题,口头表达同样要审题;而且,口头表达的审题要求更高,它不允许充分酝酿,必须瞬间思考。课堂训练要引领学生学会倾听问题,学会靠船下篙思考问题,迅速形成解答思路,还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发现思考的差异点,从而有个性地解答问题。
四是注重表达技巧,培养学生严密表达的习惯。有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思维到位了,但是表达常常打折扣。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提问时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表达技巧,让表达者的主观愿望能顺利地通过语言传达给所有的同学。比如语音、语调、句式,等等。要积极引导高中学生努力使用语段回答问题,因为高中语文课堂上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思维量,一个词、一句话很难准确全面地解答,要学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剖析的方法,学会运用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观点的方法,学会善于抓住关键寻找突破点的方法。
语文教师必须正视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现状,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的新途径、新方法。除了课堂回答问题的训练外,教师还可以辅以诵读、复述、演讲、讨论等手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持续发展的能力一定会增强。这正是语文学科策应课改、顺应人才培养需求的责任。
(作者单位:如东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