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内需,指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发散到课外阅读。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让阅读成为他们闲暇时最想做的一件事,让学生一生受益。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载体 发散
閱读,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阅读,可以积累好词好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可见,阅读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一点方法,学生并不会轻易爱上阅读。我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利用“发散式”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发散式”阅读现状调查及思考
目前,大多数小学生除了课本,很少会主动去购买或阅读其他的课外书籍。经调查发现,部分小学生课外痴迷于电视、手机、电脑或在外疯玩,很少会静下心来专心读一本书。好多家长苦恼不知该如何给孩子选择课外书籍,买了一些觉得比较好的书,可是孩子很少会去看,慢慢地家长不买了,孩子也不读了。因此,家长和孩子就把课本看得尤为重要,认为只要把课本里的知识学会就足够了。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视野狭小,理解能力薄弱,知识积累匮乏,写作技巧单一等一连串问题接踵而来。课本是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书,因此,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发散式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发散式”阅读教学模式
如何凭借语文教材指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发散到课外阅读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以课文作者为载体发散
教科书里面的文章非常具有示范性,大多数的作者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笔下优美的语言,体会写作手法的巧妙,从而喜欢上文章的作者,再推荐学生阅读这位作者的其他文章或书籍。比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朴实、用词的准确性,从而发现作者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人。虽然是一墙普通的爬山虎,通过作者的描写不仅让我们知道了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还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叶圣陶的生平事迹及出版过的书籍和文章,如:《叶圣陶短篇小说集》《叶绍钧选集》《稻草人》等,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这些书籍并相互交流。
(二)以单元题材为载体发散
我们的教科书上经常会将同一题材的课文编排在同一单元。如《白鹅》《白公鹅》两位不同作家描写相同的动物,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比较丰子恺先生和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同一题材由不同的人来写,文章内容肯定会不相同,风格也会有所差异。学完了这两篇课文之后,就可以进行发散式阅读,引导学生去搜集同类题材的文章。如学习完作家老舍的《猫》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去搜集关于猫的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家写法的特点。推荐学生课后去阅读作家多莉丝·莱辛的《特别的猫》和作家郑振铎写的《猫》,这位作家也爱猫如痴,笔下的猫非常有个性。
在学完古诗《望庐山瀑布》后,也可以进行发散式阅读,引导学生再去搜集一些关于描写瀑布的古诗。如诗人张九龄写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徐凝写的《庐山瀑布》。阅读之后,比较不同诗人给我们呈现出的庐山瀑布不同的姿态。
(三)以文章体裁为载体发散
教材中的作品体裁不一,有记叙文、说明文、童话故事、散文、小说、古诗等等。在学习《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这一单元的课文后,可对学生进行发散式阅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书。推荐学生阅读著名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籍。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在班上举办“童话故事会”,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评选出“小小故事家”。通过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童话故事的写作技巧,为学生的编写童话故事积累大量的素材。
(四)以文章写法为载体发散
小学生对于写作比较害怕,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写法的渗透,学生的阅读是为写作服务。如在课文中经常遇到“总分总”结构的文章,鼓励学生去搜集同一写法的文章,在写作时也可以用这种写法。比如在学习《火烧云》一文时,讲解作者的写作特点,以时间为顺序,把看到的火烧云的不同形态进行想象,用精美的文字串联起来,就成了一篇特别好的文章。这种边看边想的表现手法也深受作家们的喜欢,比如《长城》《秦兵马俑》等课文都是采用这种写法,鼓励学生课后去搜集类似的文章,在平时写景写物的习作中运用这种边看边想象的写法。
(五)以思想感情为载体发散
课文中有的作家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有的作家叙述与友人别离的忧伤,有的作家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学习完这类课文后,进行发散式阅读。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学生能从文中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又能让学生领略深沉、无私的母爱。在这基础上推荐学生阅读与父爱母爱相关的文章,如:学完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离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推荐学生课后阅读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赋得古草原送别》《别董大》等等脍炙人口的古诗,在班上举办“送别诗”交流会,以书写、朗诵、歌表演、绘画等多种方式展示,促使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发散式”阅读教学将教材作为载体,推广开来,借助于阅读活动的开展,发挥其有效价值,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认识文本内在的特点与价值。“发散式”阅读的教学还需要注意阅读策略、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时间的训练,从课内阅读发散到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发散式”阅读的价值才得以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于子琪.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探讨[J].新课程.上旬,2016,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载体 发散
閱读,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阅读,可以积累好词好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可见,阅读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一点方法,学生并不会轻易爱上阅读。我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利用“发散式”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发散式”阅读现状调查及思考
目前,大多数小学生除了课本,很少会主动去购买或阅读其他的课外书籍。经调查发现,部分小学生课外痴迷于电视、手机、电脑或在外疯玩,很少会静下心来专心读一本书。好多家长苦恼不知该如何给孩子选择课外书籍,买了一些觉得比较好的书,可是孩子很少会去看,慢慢地家长不买了,孩子也不读了。因此,家长和孩子就把课本看得尤为重要,认为只要把课本里的知识学会就足够了。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视野狭小,理解能力薄弱,知识积累匮乏,写作技巧单一等一连串问题接踵而来。课本是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书,因此,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发散式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发散式”阅读教学模式
如何凭借语文教材指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发散到课外阅读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以课文作者为载体发散
教科书里面的文章非常具有示范性,大多数的作者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笔下优美的语言,体会写作手法的巧妙,从而喜欢上文章的作者,再推荐学生阅读这位作者的其他文章或书籍。比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朴实、用词的准确性,从而发现作者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人。虽然是一墙普通的爬山虎,通过作者的描写不仅让我们知道了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还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叶圣陶的生平事迹及出版过的书籍和文章,如:《叶圣陶短篇小说集》《叶绍钧选集》《稻草人》等,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这些书籍并相互交流。
(二)以单元题材为载体发散
我们的教科书上经常会将同一题材的课文编排在同一单元。如《白鹅》《白公鹅》两位不同作家描写相同的动物,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比较丰子恺先生和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同一题材由不同的人来写,文章内容肯定会不相同,风格也会有所差异。学完了这两篇课文之后,就可以进行发散式阅读,引导学生去搜集同类题材的文章。如学习完作家老舍的《猫》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去搜集关于猫的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家写法的特点。推荐学生课后去阅读作家多莉丝·莱辛的《特别的猫》和作家郑振铎写的《猫》,这位作家也爱猫如痴,笔下的猫非常有个性。
在学完古诗《望庐山瀑布》后,也可以进行发散式阅读,引导学生再去搜集一些关于描写瀑布的古诗。如诗人张九龄写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徐凝写的《庐山瀑布》。阅读之后,比较不同诗人给我们呈现出的庐山瀑布不同的姿态。
(三)以文章体裁为载体发散
教材中的作品体裁不一,有记叙文、说明文、童话故事、散文、小说、古诗等等。在学习《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这一单元的课文后,可对学生进行发散式阅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书。推荐学生阅读著名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籍。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在班上举办“童话故事会”,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评选出“小小故事家”。通过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童话故事的写作技巧,为学生的编写童话故事积累大量的素材。
(四)以文章写法为载体发散
小学生对于写作比较害怕,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写法的渗透,学生的阅读是为写作服务。如在课文中经常遇到“总分总”结构的文章,鼓励学生去搜集同一写法的文章,在写作时也可以用这种写法。比如在学习《火烧云》一文时,讲解作者的写作特点,以时间为顺序,把看到的火烧云的不同形态进行想象,用精美的文字串联起来,就成了一篇特别好的文章。这种边看边想的表现手法也深受作家们的喜欢,比如《长城》《秦兵马俑》等课文都是采用这种写法,鼓励学生课后去搜集类似的文章,在平时写景写物的习作中运用这种边看边想象的写法。
(五)以思想感情为载体发散
课文中有的作家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有的作家叙述与友人别离的忧伤,有的作家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学习完这类课文后,进行发散式阅读。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学生能从文中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又能让学生领略深沉、无私的母爱。在这基础上推荐学生阅读与父爱母爱相关的文章,如:学完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离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推荐学生课后阅读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赋得古草原送别》《别董大》等等脍炙人口的古诗,在班上举办“送别诗”交流会,以书写、朗诵、歌表演、绘画等多种方式展示,促使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发散式”阅读教学将教材作为载体,推广开来,借助于阅读活动的开展,发挥其有效价值,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认识文本内在的特点与价值。“发散式”阅读的教学还需要注意阅读策略、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时间的训练,从课内阅读发散到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发散式”阅读的价值才得以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于子琪.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探讨[J].新课程.上旬,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