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eng19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以稀为贵,姓以少为珍。我的姓是一个特别少见的姓“奎”。因为少见,上网查询,居然没查到一个跟我重名的。这一查,还查出了我曾发表过的新闻报道、通讯和散文集名称。
  奎字儿多出现在人名中。作为姓氏,真是凤毛麟角。
  字典上对奎字的解释是这样的:1、星名,二十八宿之一。2、奎宁,药名,白色结晶或无定型粉末,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亦称“金鸡纳碱”、“金鸡纳霜”。3、姓。寥寥四十二个字,便解释了奎字。
  奎星在西方,西方在四象中属于白虎,奎星位于白虎两蹄间,有奎蹄之说,常比喻狭小之地。有资料表明,奎字是星宿排列的形状,奎宿在西方,西方属白虎,白虎有七宿,第一宿肉眼看上去有十六颗星,排列形状下如“圭”,上面其形如“大”,古人认为像人叉开腿站立时的两胯,故而称作“奎”。
  在古代传说中奎星主文章,有关文章、文运、文字的事,多加奎字。帝王的诗书书法叫奎章,帝王的墨迹叫奎画,收藏珍贵典籍文物的楼阁叫奎阁。
  我猜想,字典中第二个解释“奎宁”,应该是舶来品,奎宁的奎只是一个译音。
  至于奎姓的来历,一直没有个准确的说法。百家姓里查不到,网络上也没有个明确的说法,难不成奎姓的来龙去脉要成为谜团?
  在我的故乡塔崖湾,姓奎的人家占了将近一半。据家谱记载,先祖原居南京朱士行,明朝时西迁,途中在甘肃某地停留多年,后迁徙到青海湟中至今。
  奎姓人居住在塔崖湾至少有一百五十年之久,其中少部分人从塔崖湾迁居别处的,比如:青海海西州海晏县、湟中县卫星乡、大通县、西宁市区等。
  一位在青海省财经学院任教的堂哥,对村里奎氏家族做了详细的调查,捋清了个分支,做出一个图表。他还几次前往大通县等寻访,据说大通县那边的奎氏已皈依伊斯兰教。
  我单位人事档案室的工作人员曾告诉我,在单位一万多名职工中,姓奎的人有八九个:青海籍的有五六个,其余都是甘肃籍的。这些同姓的人中,我只认识三个。
  早年间,我在西宁市团结桥的农业银行里,发现一位工作人员的桌牌显示奎明X,从明字上看出,是我们的侄子辈。问其籍贯,说是西宁人。2004年出差到昆明,在一个酒店的电子屏幕的广告上,发现联系人姓奎,当时还记下了他的联系电话,想闲下来时打电话问个究竟,等想起来时,那张记电话号码的纸条找不到了。
  常有陌生人惊奇于我的姓,总会说:还有这个姓,第一次听说哎。的确,这个姓少之又少,连个名人都没有,网上有个明盟的人叫奎绍富,云南通海人。十多年前还有一个叫奎媛媛的的体操运动员,北京人,除此之外,好像再无姓奎的名人。
  奎姓人究竟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是谁?在承前启后的茫茫长途中,我们的祖先都经历了什么?他们行走的轨迹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西迁?是民族迁徙,还是发配流放?是犯了王法,还是触怒了王权?在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的年代,他们靠什么走到了青藏高原?是步行还是坐车骑马?他们怎样舍下的故土家园?踏上了漫漫的路途?他们怎样选择了塔崖湾?怎样用黄土夯起了第一院庄廓?怎样开垦的第一块春种秋收的土地?
  没有文字没有传说,一切都埋没在时间的荒野里。祖先我奎姓的祖先,你们一个个躺在黄土坟中默默不语。祖先我奎姓的祖先,你们开辟家园,开垦肥沃的土地让我们耕耘,你们把欢乐苦难和家族的历史也带走了吗?清明节我们用馒头油香祭奠你们,那是在你们留下的土地上种出的粮食做的。我们带着儿孙来祭拜你们,儿孙是你们生命之河中的傳承下来的。你们留下了土地家园和新的生命,把一切都带走了,只留下一个个坟头和一本泛黄的家谱。
  每次介绍自己的姓氏,我总是向对方这样描述:大小的大字下面两个摞起来的土,土地的土。对方会惊奇地说:还有这个姓,第一次听说。
  后来移居新疆后,介绍我的姓再也不用那么费劲了,因为新疆有个奎屯市,介绍起来简单又干脆:姓奎,奎屯的奎。对方一下就明白了,但依然好奇:哦吼,还有这个姓,头一次听说。
  刚来新疆,我发现有个奎屯市,幻想这个地名最好与我的姓有关,结果奎屯这个的名字来源于乌苏境内的奎屯河,蒙古语意为寒冷的河,与我的姓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好一阵失落。
  有一次陪《中国电力》杂志社的记者到新疆乌苏热电厂采访,因正值乌苏啤酒节住宿紧张,晚上只好由一个乌苏籍的司机带着夜宿奎屯。晚上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两句:奎姓人居奎屯市,一宿一百六;乌苏人开乌苏车,行程二十里。
  我在新疆伊犁州伊宁市居住时,网购了一个物件,左等右等不见踪影,上网一查,居然发到了奎屯,我与快递交涉,对方辩解说,上面明明有一个奎字……我说:有个奎字就要发到奎屯吗?几天后,快递终于到了。我猜测,是因为奎姓太少,邮件太多,快递分拣邮件时只见了一个奎字,立即联想到了奎屯,就想当然地把邮件归到奎屯那一波里了,谁会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个姓奎的。
  无聊时曾上网预测了姓名,记得上边说,奎字云遮雾绕,难以出名。可不是吗,从笔画上看五横一竖一撇一捺,光看那层层叠叠的横,不就是云遮雾绕吗?不过这是不靠谱的网站的胡编乱造,谁人能信。出不出名无关紧要了,关键是我想知道奎姓的来历。
  百度上对于奎姓姓氏的起源有三种解释:一是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二是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三是源于官位,出自古代管理仓库官吏奎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看起来,奎姓可能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我的血管中,可能流淌着好几个民族的血液。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星转斗移,沧海桑田,很多事情已经无法追踪无法深究,深究起来也是一团乱麻,毫无头绪,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史学家们去研究吧。
  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中,奎姓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四百零一位。在中华民族十几亿的大家族中,奎姓虽然少而又少,却星罗棋布,如珍珠般分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如今奎姓主要分布在今北京市、河南省的洛阳市、云南省的通海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土默特左旗、台湾省等地。
  奎姓无论来自哪个源流哪个地方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千万个姓氏中的一分子。
  祖先给了我们这样稀有的姓氏,干吗留着不用,我的微信名是“奎奎”,再看看我们家人的微信名:“奎”、“奎儿”、“小奎奎”……
  我只要记着物以稀为贵,姓以少为珍就好。感谢祖先给了我这样一个稀有的姓氏,“奎奎”一定要用好这个奎字,愿我的奎姓同胞们生命之路上“奎”星高照,大吉大利。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昨天满天星斗的时候,久没联系的朋友阿洁给我来了个电话,她用甜甜的声音对我说,你妈妈做的干笋和腊肉真的太好吃了,腊肉香香的,干笋又脆又甜……这样的美味,真的是只有亲人用心才能做得出来。阿洁意思是说,市场上是买不到这么好的东西的。“你妈妈多大年纪啦?”阿洁问我。“已经80高龄。”我答。她惊讶,说真应该给老人一个红包才对。我说不用不用,我把你的话转告我妈,她就会很高兴了的。  确实,每次回家,不管是否逢
期刊
早春二月,我们追随着春的脚步,来到了藤县东荣镇这片荡漾着初春气息的土地,在这里见证东荣镇春日融融的景象,以及东荣人那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风采……  一、蕴藏在民居中历久弥新的创造精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风云际月里,涌现了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等一大批思想巨匠,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文物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与文化基因,这种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创
期刊
故事与歌谣  月亮粑粑,踩着瓦渣。  一跤跌倒,怪我打他。  我没有打着他,回家告诉妈妈。  妈妈不在屋,躲在门背哭……  今夜无月,却在不经意间想起儿时唱过的歌谣。大约是在很久以前,简单的童谣,曾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个停电的夜晚。  月亮光,照四方,照到鲤鱼塘。  鲤鱼鲤鱼你也好,你有一身鳞,可怜螺蛳夜夜行。  螺蛳螺蛳你也好,你有一层壳,可怜蚂拐打赤膊。  蚂拐蚂拐你也好,你有一双跳,可怜公鸡早
期刊
漓江的河床祼露着,一些人在上边玩耍。有的捡薄石片儿扔向河中,打水漂儿;有的弯腰撅臀,翻寻脚下的鹅卵石,突然曝光的小螃蟹惊慌失措地逃奔,亦或有正在呼吸的螺蛳赶紧缩回它肥嫩的白肉,然而一切努力都是徒劳,这些水里的生物很快便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一名男子背对着河岸,坐在沙堆上,一针一线,埋头缝他的渔网,什么风声、水声、鸟鸣声、人语声皆充耳不闻。如伏案奋笔的巨匠,心无旁骛。有轻风徐来,将倒影扯起几道浅
期刊
我要向艺术的人生致敬,向未来的艺术人生致敬。  歌海溢满诗芳华,八桂大地就是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地方。我出生在广西博白县永安镇一个叫大车坪屯的小山村,这里人杰地灵,山青水秀。虽没有出现过轰轰烈烈、远扬四海的大名人名家,但各朝代都出现在当地有才气、有一定影响力的小官小吏。我从出生记忆中的太爷爷,便是当时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名人”,他能吟诗作对、能书善讲,是当地一个远近闻名的医生;他还是一名有正义感的人,
期刊
你曾说过就住在这山中,我这就去寻你。  迎着清凉的惠风,我跋山涉水而来。穿越深林山涧,淌过溪水潺潺,扑着流萤,听着鸟鸣。在小路上,想着你,喃喃自语念着你。我踏着月光拾阶而上,从深夜走到黎明,从黎明走到黄昏,自此轮回。  我从山脚走到山顶,又从山顶转到山脚,翻遍了每片树叶,踏过了每寸土地。连精灵般的蝴蝶、蜜蜂和青蛙都知悉了我,却寻不见你的影子。我只听见深山里的秋蝉还在执着的鸣叫,看见古老的树枝上一雙
期刊
身处黄土地,无论是晨曦的万道霞光,还是黄昏的一缕斜阳,都会在某一时刻镶嵌上我的窗棂,分解成怦然心动的弧光。我只需静坐在窗下,让光照着我的脸,诚请它陪着我,便能进入到朦胧而遥远的梦里——那儿也有一片黄土地,满山花树,次第芳菲,我在丛中笑。  城市永远在建、在修、在改造,离得稍久一点便能发现又有了崭新的变化,像是久别重逢,看哪里都是即陌生又熟悉。  而黄土地总是一成不变,质朴无华。灰黄色的土山、土路、
期刊
一、银滩漫步  我已经四五年没有去北海了。  记得第一次去北海,是二十多年前。那时,我青春年少,对世间充满好奇。  当时去银滩旅游的人不多,美丽的银滩,在我眼里,就像空谷佳人,自然,素净,明艳照人。我赤着双足,在银白的沙滩上,在温润而透明的海水里走来走去,惊喜地追逐着洁白的浪花,好奇地观察沙滩上探头探脑的沙蟹,弯腰拣拾着被海水淘洗得干净而发白的海贝海螺,在海边的木麻黄树下笑看天蓝云白。  离开之际
期刊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何时归来?我何时归去?  这样的问讯似乎从我们相识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今夜失眠,失眠在这样一个细雨蒙蒙如烟似雾的夜晚。  窗外,细细的小雨洒落在龙眼树叶上,沙……沙……沙……似一段美妙的音乐。  他们像久别的情人,低低地呢喃,爱的雨水在树叶上轻轻地滚落……  有闪电从天际划过
期刊
夜幕,华灯初上,丝丝细雨如梦如幻般飘入这淺浅的夜色。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都说春夜喜雨润物无声,可这无声的细雨似乎在这样的时候来的稍显清冷。  都说年少无忧不识愁滋味。而立之年的我却更感世事无常,缘聚缘散从来只凭天意。还记得有个多情的男子洒脱地说过,“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缘是劫。”少时看总是觉得凄楚而美丽,而今再读不觉多了几分无奈和智慧。世事本来如此,计较太多便徒增无尽的烦恼,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