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带动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同家的共同发展,开肩了整个世界联动发展的历史新时代。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步伐亦不断加快,领域不断拓展,伙伴不断增加,成果不断显现。中国企业与中国制造走向全世界、开创共享经济新格局的道路也越走越宽广。
国际产能合作是全球化必不可少的经济现象
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诞生时起,资本便为利益驱使而奔走全球。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管理方式乃至制造业链条则如影随形。可见,产能合作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断扩张的必然产物,也是全球化时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现象。因此,产能合作也就不单纯是制造业技术转移,同时也是对外投资、产品交换、金融合作、全球价值链重组、世界经济关系再造等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
资本主义早期国际产能合作带有殖民掠夺色彩,通常与西方列强争夺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以及产品倾销市场密切相关。当今时代的国际产能合作,虽然仍不免带有殖民主義和帝国主义经济扩张的遗痕,但经济全球化和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竞争的背景下,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寻求合作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通过优势互补谋求合作发展,进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特点较为鲜明。
一般说来,国际产能合作包括产业转移与投资合作,通常做法是通过引入或输出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使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落后一方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现代化水平。国际产能合作既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既可以通过技术输出方式实现,也可以表现为产品输出。因而,国际贸易自然而然地属于国际产能合作的范畴。涉及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园区建设、民生设施建设的对外投资活动,属于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内容,也可纳入国际产能合作范畴。
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长期处于世界经济分工的末端,过去根本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更谈不上装备、技术与资本输出。即使经历过某种国际产能合作,也是西方国家对本国的产能转移、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制造技术较为发达、资金相对充裕的外企纷纷来华投资办厂,也是一种国际产能合作。中方虽是被动参与,有时是被迫接受,但经济发展有了新动能,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技能。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由于多年迅猛发展,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产能富足和过剩问题逐渐显现。在“开辟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中国装备、技术、产品和某些标准,随之走向世界。中国进入与世界开展产能合作的新阶段。产能合作伙伴这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项目大多以工程承包为主。自发性、粗放性、同质性、水平与效益的低下性较为明显,更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政策。
产能合作既是我国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当今时代潮流。
在推动和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深切地感受到发展中国家对产能合作、制造业合作的巨大需要,感受到通过合作发展走向共同繁荣的无限机遇和可能。
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的就是要使欧、哐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习主席建议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主张共同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习主席在访问印尼时又指出,中国愿支持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亚国家与东盟各国对中方谋求合作发展的真诚意愿和决心反应良好,与中国合作信心增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产能合作与装备制造业合作,顺理成章地提上日程。
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访哈,与哈疗探讨了将中同优势产能与哈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相互对接的可能性,中哈产能合作应运而生。次年3月,李克强访问印尼,建议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工业化方面深度合作,以经贸对话机制为基础建立产能合作机制。此后,他向亚美尼亚表示,中方愿契合亚方新发展规划,开展铁路、公路、核电、电力等领域合作,同时帮助亚方建设多种生产线,就地取材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亚的工业化进程。他还对斯里兰卡表示,中方愿继续鼓励中国企业赴斯投资兴业,参与斯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帮助斯提高工业化水平。
中方与“一带一路”沿线同家开展产能合作的建议和构想,无一例外地得到积极响应。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将中哈产能合作命名为“李计划”。2015年春,中哈签署33份产能合作文件,涵盖领域极广,项目总额达236亿美元。为支持两国产能合作走向深入,中同丝路基金还出资20亿美元,设立中哈产能合作基金。
到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召开时,中哈双方不仅有政府间产能合作协议,同时还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确定了总额270亿美元的重点合作项目。首批34个项曰如期完工,包括铜选矿厂、电解铝厂、沥青厂、水泥厂等。石油深加工、钢化玻璃、大口径螺旋焊钢管等另外4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企业实施的聚氯乙烯项目,成为该国最大的单体工程承包项目。中哈产能合作产生了超乎预期的示范效应。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时,我国已在30多国家展开了不同规模的产能合作。在多边层面,中方推动发表了《中国一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等文件,通过产能合作引领区域次区域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马来西亚350万吨钢铁厂,南亚大陆中巴经济走廊等各种形式的产能合作在稳步推进。在非洲,首条海外全中国标准铁路、投资38亿美元的肯尼亚蒙内铁路正式通车。在东欧,中国与塞尔维亚产能合作的样板斯梅代雷沃钢铁厂投入运营,中方参与建造的匈牙利至塞尔维亚高铁开始动工。
为了推动中国对外产能合作,中方不仅出资设立了中哈产能合作基金,同时还设立了同样由中方出资、规模100亿美元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规模300亿美元的中拉产能合作基金,总规模1000亿人民币的中俄地区合作发展基金,另外与阿联酋合资设立了规模100亿美元的中阿共同投资基金。宁夏自治区和国内有关企业和机构,联手部分海湾国家,设立了中阿产业投资基金会。中国倡导和推动的“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方兴未艾,格局初成。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明确合作方向和目标
为了加强对国际产能合作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国务院2015年5月印发《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阐明了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意见》特别强调,对外开展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应坚持“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注重实效、互利共赢,积极稳妥、防控风险”的基本原则,并要兼顾两个重点:一是要把那些与我国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合作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国别,同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二是要把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同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2018年8月,在“一带一路”五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做好“一带一路”这篇大文章,又阐述了新的构想,提出了新的指示,要求把“一带一路”由大写意变成工笔画。这些重要指示,在“一带一路”已经取得非凡成果、国际经济形势和经贸关系趋于复杂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及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更为强劲的思想指南和精神力最。
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关系网,推进境外生产力新布局
目前,世界经济秩序和力量对比已发生深刻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对外合作能力显著增强。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和垄断国际产能合作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
面对国内国外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国“走出去”的企业注意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坚持按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参与和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继续发挥传统工程承包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以及建设经营移交、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各种新的合作模式,创造了不少新范式,积累了不少新经验。
更重要的是,虽然总体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属于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弱势群体,仍处于国际产业链条的中下端,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诉求旺盛,城镇化进程普遍加快,发达国家基础设施需要更新换代,补齐短板,国际上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需求一如既往。中国有数百種工业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这些优质而富余的产能,构成了中国持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对外产能合作与装备制造合作,在境外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建立更广泛更坚实的产能合作伙伴关系网。
2018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之际,“中哈产能与投资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哈产能合作促进中心正式揭牌。与此同时,国际产能合作论坛暨第十届中国对外投资洽谈会亦在北京举行,论坛期间同时举行了中国一拉丁美洲国际产能合作专题论坛、中国一东盟产能与合作投资论坛、中国一非洲国际产能投资合作论坛、“一带一路”产业园区论坛。不久后,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94个国家的757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参与了论坛研讨。论坛期间签署的合作文件多达65份,协议金额超过1427亿人民币。
为迎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从大型国企到民营资本,都在认真谋划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不少省区还专门出台文件,就本地区对外产能合作做出具体规划和部署。我国“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的国际产能合作总思路,正在得到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国产品、装备、技术、标准走向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国际共识,也在进一步增强。
当然,中国对外产能合作仍处于初始阶段。促进产能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政策不配套,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不同步等问题有待解决。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合作经验,不善于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规则,合规经营意识较差,风险应对手段比较单一、国际化本土化程度低下等问题,必须在实践中认真研究和解决。
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同时也应是中国走向世界而世界也进入中国的双方互动进程。二者不可分割,也不可偏废。即便未来我国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优质产能大面积增加,国际产业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局面不会改变,互有需求和优势补充的格局也不会改变。所以,严格意义的国际产能合作,应包括外国优质产能、先进设备及标准、理念走进中国,融入中国经济,被中国市场消化吸收。
(于洪君:中联部原副部长)
国际产能合作是全球化必不可少的经济现象
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诞生时起,资本便为利益驱使而奔走全球。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管理方式乃至制造业链条则如影随形。可见,产能合作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断扩张的必然产物,也是全球化时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现象。因此,产能合作也就不单纯是制造业技术转移,同时也是对外投资、产品交换、金融合作、全球价值链重组、世界经济关系再造等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
资本主义早期国际产能合作带有殖民掠夺色彩,通常与西方列强争夺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以及产品倾销市场密切相关。当今时代的国际产能合作,虽然仍不免带有殖民主義和帝国主义经济扩张的遗痕,但经济全球化和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竞争的背景下,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寻求合作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通过优势互补谋求合作发展,进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特点较为鲜明。
一般说来,国际产能合作包括产业转移与投资合作,通常做法是通过引入或输出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使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落后一方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现代化水平。国际产能合作既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既可以通过技术输出方式实现,也可以表现为产品输出。因而,国际贸易自然而然地属于国际产能合作的范畴。涉及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园区建设、民生设施建设的对外投资活动,属于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内容,也可纳入国际产能合作范畴。
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长期处于世界经济分工的末端,过去根本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更谈不上装备、技术与资本输出。即使经历过某种国际产能合作,也是西方国家对本国的产能转移、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制造技术较为发达、资金相对充裕的外企纷纷来华投资办厂,也是一种国际产能合作。中方虽是被动参与,有时是被迫接受,但经济发展有了新动能,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技能。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由于多年迅猛发展,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产能富足和过剩问题逐渐显现。在“开辟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中国装备、技术、产品和某些标准,随之走向世界。中国进入与世界开展产能合作的新阶段。产能合作伙伴这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项目大多以工程承包为主。自发性、粗放性、同质性、水平与效益的低下性较为明显,更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政策。
产能合作既是我国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当今时代潮流。
在推动和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深切地感受到发展中国家对产能合作、制造业合作的巨大需要,感受到通过合作发展走向共同繁荣的无限机遇和可能。
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的就是要使欧、哐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习主席建议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主张共同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习主席在访问印尼时又指出,中国愿支持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亚国家与东盟各国对中方谋求合作发展的真诚意愿和决心反应良好,与中国合作信心增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产能合作与装备制造业合作,顺理成章地提上日程。
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访哈,与哈疗探讨了将中同优势产能与哈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相互对接的可能性,中哈产能合作应运而生。次年3月,李克强访问印尼,建议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工业化方面深度合作,以经贸对话机制为基础建立产能合作机制。此后,他向亚美尼亚表示,中方愿契合亚方新发展规划,开展铁路、公路、核电、电力等领域合作,同时帮助亚方建设多种生产线,就地取材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亚的工业化进程。他还对斯里兰卡表示,中方愿继续鼓励中国企业赴斯投资兴业,参与斯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帮助斯提高工业化水平。
中方与“一带一路”沿线同家开展产能合作的建议和构想,无一例外地得到积极响应。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将中哈产能合作命名为“李计划”。2015年春,中哈签署33份产能合作文件,涵盖领域极广,项目总额达236亿美元。为支持两国产能合作走向深入,中同丝路基金还出资20亿美元,设立中哈产能合作基金。
到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召开时,中哈双方不仅有政府间产能合作协议,同时还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确定了总额270亿美元的重点合作项目。首批34个项曰如期完工,包括铜选矿厂、电解铝厂、沥青厂、水泥厂等。石油深加工、钢化玻璃、大口径螺旋焊钢管等另外4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企业实施的聚氯乙烯项目,成为该国最大的单体工程承包项目。中哈产能合作产生了超乎预期的示范效应。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时,我国已在30多国家展开了不同规模的产能合作。在多边层面,中方推动发表了《中国一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等文件,通过产能合作引领区域次区域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马来西亚350万吨钢铁厂,南亚大陆中巴经济走廊等各种形式的产能合作在稳步推进。在非洲,首条海外全中国标准铁路、投资38亿美元的肯尼亚蒙内铁路正式通车。在东欧,中国与塞尔维亚产能合作的样板斯梅代雷沃钢铁厂投入运营,中方参与建造的匈牙利至塞尔维亚高铁开始动工。
为了推动中国对外产能合作,中方不仅出资设立了中哈产能合作基金,同时还设立了同样由中方出资、规模100亿美元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规模300亿美元的中拉产能合作基金,总规模1000亿人民币的中俄地区合作发展基金,另外与阿联酋合资设立了规模100亿美元的中阿共同投资基金。宁夏自治区和国内有关企业和机构,联手部分海湾国家,设立了中阿产业投资基金会。中国倡导和推动的“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方兴未艾,格局初成。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明确合作方向和目标
为了加强对国际产能合作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国务院2015年5月印发《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阐明了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意见》特别强调,对外开展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应坚持“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注重实效、互利共赢,积极稳妥、防控风险”的基本原则,并要兼顾两个重点:一是要把那些与我国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合作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国别,同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二是要把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同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2018年8月,在“一带一路”五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做好“一带一路”这篇大文章,又阐述了新的构想,提出了新的指示,要求把“一带一路”由大写意变成工笔画。这些重要指示,在“一带一路”已经取得非凡成果、国际经济形势和经贸关系趋于复杂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及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更为强劲的思想指南和精神力最。
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关系网,推进境外生产力新布局
目前,世界经济秩序和力量对比已发生深刻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对外合作能力显著增强。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和垄断国际产能合作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
面对国内国外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国“走出去”的企业注意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坚持按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参与和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继续发挥传统工程承包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以及建设经营移交、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各种新的合作模式,创造了不少新范式,积累了不少新经验。
更重要的是,虽然总体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属于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弱势群体,仍处于国际产业链条的中下端,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诉求旺盛,城镇化进程普遍加快,发达国家基础设施需要更新换代,补齐短板,国际上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需求一如既往。中国有数百種工业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这些优质而富余的产能,构成了中国持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对外产能合作与装备制造合作,在境外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建立更广泛更坚实的产能合作伙伴关系网。
2018年9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之际,“中哈产能与投资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哈产能合作促进中心正式揭牌。与此同时,国际产能合作论坛暨第十届中国对外投资洽谈会亦在北京举行,论坛期间同时举行了中国一拉丁美洲国际产能合作专题论坛、中国一东盟产能与合作投资论坛、中国一非洲国际产能投资合作论坛、“一带一路”产业园区论坛。不久后,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94个国家的757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参与了论坛研讨。论坛期间签署的合作文件多达65份,协议金额超过1427亿人民币。
为迎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从大型国企到民营资本,都在认真谋划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不少省区还专门出台文件,就本地区对外产能合作做出具体规划和部署。我国“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的国际产能合作总思路,正在得到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国产品、装备、技术、标准走向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国际共识,也在进一步增强。
当然,中国对外产能合作仍处于初始阶段。促进产能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政策不配套,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不同步等问题有待解决。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合作经验,不善于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规则,合规经营意识较差,风险应对手段比较单一、国际化本土化程度低下等问题,必须在实践中认真研究和解决。
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同时也应是中国走向世界而世界也进入中国的双方互动进程。二者不可分割,也不可偏废。即便未来我国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优质产能大面积增加,国际产业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局面不会改变,互有需求和优势补充的格局也不会改变。所以,严格意义的国际产能合作,应包括外国优质产能、先进设备及标准、理念走进中国,融入中国经济,被中国市场消化吸收。
(于洪君:中联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