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在《原道》一文中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儒家道统传承的脉络,故有极高的价值。仔细思考,韩愈的这一提法是其深思熟虑的结果。孟子死后,便是荀子和扬雄。而荀子更重要,因为他离孟子更近。在《读荀》一文中,又说:“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庛。”都指出荀子在儒家道统传承中的地位。的确,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入齐国稷下学宫,三为祭酒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比孟子小接近六十岁,死于前238年,比孟子晚近半个世纪,故在时间的结点上是非常关键的时期。
荀子早年的经历不太清楚,但他经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刻苦发奋阶段并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学者,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他反复强调和尊崇孔子和子弓来看,有人认为他是孔子四传弟子馯臂子弓的弟子,这一提法有启发性,但难以定论。孔子传承《易经》的前几位传人是孔子-商瞿-桥庇子庸-馯臂子弓-周丑-孙虞-田何-王同-杨何-京房。馯臂子弓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如果从年代上推论,他是有可能成为荀子老师的。但这缺乏证据,故暂时无法确定。也有人说子弓就是子贡,但子贡有时称子赣,还无人称子弓,荀子也不应该这样称呼。《荀子》一书中曾经五次把孔子和子弓并提,我曾经仔细体会思索过,还看不出是其老师,或许是其师爷。
在孟子死后的几十年里,儒家思想仍然没有受到重视,而天下更加混乱,已进入七雄争霸的时代。作为当时最有希望兼并天下的三个大国之一的齐国,因田姓篡夺姜姓,更需要舆论和文化的支持,因此田姓的齐桓公田午创办了当时最高的学府,而且没有国籍限制,天下所有学者都可以来齐国发展。因其在齐国城门稷门以里,故称稷下学宫,天下的学术中心便转移到了这里。据《风俗通义·穷通》说,在齐威王、齐宣王之时,稷下聚集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如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非常多,有的封大夫之职,政治地位和待遇都很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这里没有明确提到荀子,但荀子曾三次成为稷下学宫的祭酒,即最高领导人,这是有明确记载的。
齐襄王在位时,荀子曾到齐国。这时的荀子大约四十多岁,老一辈学者多数已去世,荀子则是学问最渊博,资历最老的人物,故三次被推为祭酒。既然三次,就应该是很长时间的事,可以想见荀子当年在稷下学宫中是很风光而有很大影响的,这为他后来收到韩非、李斯那样的学生奠定了基础。但后来他遭受谗言,被迫离开齐国而到秦国进行考察。这对于荀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机遇。
走访强秦,与秦昭王和范雎有交往
就当世的形势看,秦国正在蒸蒸日上,这次去秦国对于荀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机遇和经历。他见到了秦昭王,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二人还有对话。荀子在《儒效》篇中记载了他和秦昭王对话的主要内容,是非常可信的。
当时秦昭王很不客气,开篇就说:“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应该是很尴尬的,但他从容不迫,用孔子的事实说明“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昭王接著问:“然则其为人上何如?”荀子回答道:“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若义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最后荀子概括到“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秦昭王连连称善。可知荀子是说服了秦昭王的。但不知什么原因,秦昭王并没有重用荀子。
荀子还见到了当时炙手可热的秦国丞相,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应侯范雎,是被司马迁写进《列传》的人物。范雎问荀子“入秦何见?”荀子很客观地谈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对于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井井有条的行政管理和纯朴的民风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最后词锋一转说:“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荀子认为秦国对于王者的功名事业还很遥远,原因大概就是没有儒者,这便是秦国的短处。范雎是位有实际能力的人,但没有记载他有学问,当然也认识不到荀子以及儒家思想的价值。这样,荀子在秦国没有得到重视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儒学式微时的力挺与坚持
在《进学解》中,韩愈深情地说:“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把荀子和孟子完全并列,等量齐观。草草数语,也把二人各自的历史作用概括出來,真的很令人敬佩。“孟轲好辩,孔道以明”,孟子的作用是在思想界极其混乱,非杨即墨的情况下,极力维护孔子学说以及思想的地位,使儒家之道开始在混乱的意识形态中突出出来,彰明天下。而荀子的作用是“荀卿守正,大论是弘”,坚守儒学的正道,使儒学的理论得以发扬光大。
荀子离开秦国后,还曾经到过赵国,和当时楚国的一位将军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讨论过军事问题,当时的发言都记录在《议兵》篇中,应该是荀子自己记录后整理的,完全口语化,也表现出荀子有很高的军事理论。应该是在秦国不被重视而投奔当时纵约国的集团中来,楚国派将军代表春申君到赵国谈判时被荀子赶上,才会有那样的对话。也可能正是这次对话才是楚国的重要人物春申君黄歇发现了荀子的才能。从此二人便结下不解之缘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其后,春申君起用荀子作了兰陵县令。这是荀子一生最高的官职,也是唯一的行政官职。此后,荀子一边从政一边著书。得以完成著书立说的夙愿。后来春申君被小人李园害死,荀子被废弃在家,数年后病终。
荀子是孟子之后半个多世纪中最重要的儒家学者,是他的学术和教学活动使儒家道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继续产生着强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儒家传承的统序中,荀子有其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入齐国稷下学宫,三为祭酒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比孟子小接近六十岁,死于前238年,比孟子晚近半个世纪,故在时间的结点上是非常关键的时期。
荀子早年的经历不太清楚,但他经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刻苦发奋阶段并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学者,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他反复强调和尊崇孔子和子弓来看,有人认为他是孔子四传弟子馯臂子弓的弟子,这一提法有启发性,但难以定论。孔子传承《易经》的前几位传人是孔子-商瞿-桥庇子庸-馯臂子弓-周丑-孙虞-田何-王同-杨何-京房。馯臂子弓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如果从年代上推论,他是有可能成为荀子老师的。但这缺乏证据,故暂时无法确定。也有人说子弓就是子贡,但子贡有时称子赣,还无人称子弓,荀子也不应该这样称呼。《荀子》一书中曾经五次把孔子和子弓并提,我曾经仔细体会思索过,还看不出是其老师,或许是其师爷。
在孟子死后的几十年里,儒家思想仍然没有受到重视,而天下更加混乱,已进入七雄争霸的时代。作为当时最有希望兼并天下的三个大国之一的齐国,因田姓篡夺姜姓,更需要舆论和文化的支持,因此田姓的齐桓公田午创办了当时最高的学府,而且没有国籍限制,天下所有学者都可以来齐国发展。因其在齐国城门稷门以里,故称稷下学宫,天下的学术中心便转移到了这里。据《风俗通义·穷通》说,在齐威王、齐宣王之时,稷下聚集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如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非常多,有的封大夫之职,政治地位和待遇都很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这里没有明确提到荀子,但荀子曾三次成为稷下学宫的祭酒,即最高领导人,这是有明确记载的。
齐襄王在位时,荀子曾到齐国。这时的荀子大约四十多岁,老一辈学者多数已去世,荀子则是学问最渊博,资历最老的人物,故三次被推为祭酒。既然三次,就应该是很长时间的事,可以想见荀子当年在稷下学宫中是很风光而有很大影响的,这为他后来收到韩非、李斯那样的学生奠定了基础。但后来他遭受谗言,被迫离开齐国而到秦国进行考察。这对于荀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机遇。
走访强秦,与秦昭王和范雎有交往
就当世的形势看,秦国正在蒸蒸日上,这次去秦国对于荀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机遇和经历。他见到了秦昭王,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二人还有对话。荀子在《儒效》篇中记载了他和秦昭王对话的主要内容,是非常可信的。
当时秦昭王很不客气,开篇就说:“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应该是很尴尬的,但他从容不迫,用孔子的事实说明“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昭王接著问:“然则其为人上何如?”荀子回答道:“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若义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最后荀子概括到“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秦昭王连连称善。可知荀子是说服了秦昭王的。但不知什么原因,秦昭王并没有重用荀子。
荀子还见到了当时炙手可热的秦国丞相,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应侯范雎,是被司马迁写进《列传》的人物。范雎问荀子“入秦何见?”荀子很客观地谈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对于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井井有条的行政管理和纯朴的民风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最后词锋一转说:“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荀子认为秦国对于王者的功名事业还很遥远,原因大概就是没有儒者,这便是秦国的短处。范雎是位有实际能力的人,但没有记载他有学问,当然也认识不到荀子以及儒家思想的价值。这样,荀子在秦国没有得到重视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儒学式微时的力挺与坚持
在《进学解》中,韩愈深情地说:“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把荀子和孟子完全并列,等量齐观。草草数语,也把二人各自的历史作用概括出來,真的很令人敬佩。“孟轲好辩,孔道以明”,孟子的作用是在思想界极其混乱,非杨即墨的情况下,极力维护孔子学说以及思想的地位,使儒家之道开始在混乱的意识形态中突出出来,彰明天下。而荀子的作用是“荀卿守正,大论是弘”,坚守儒学的正道,使儒学的理论得以发扬光大。
荀子离开秦国后,还曾经到过赵国,和当时楚国的一位将军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讨论过军事问题,当时的发言都记录在《议兵》篇中,应该是荀子自己记录后整理的,完全口语化,也表现出荀子有很高的军事理论。应该是在秦国不被重视而投奔当时纵约国的集团中来,楚国派将军代表春申君到赵国谈判时被荀子赶上,才会有那样的对话。也可能正是这次对话才是楚国的重要人物春申君黄歇发现了荀子的才能。从此二人便结下不解之缘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
其后,春申君起用荀子作了兰陵县令。这是荀子一生最高的官职,也是唯一的行政官职。此后,荀子一边从政一边著书。得以完成著书立说的夙愿。后来春申君被小人李园害死,荀子被废弃在家,数年后病终。
荀子是孟子之后半个多世纪中最重要的儒家学者,是他的学术和教学活动使儒家道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继续产生着强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儒家传承的统序中,荀子有其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