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所强调的素质化教育要求教育者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同时还要注重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的提升。而初中阶段的美术欣赏课堂则是学生提高自身审美素养的重要路径,在美术欣赏课堂当中,初中生借助于对于美术作品的赏析和理解,会逐渐产生对于生活及艺术的热爱感,同时使美术所具备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本篇文章就围绕着初中阶段的美术欣赏课堂能够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进行探讨,进一步分析其有效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够为提高初中生审美能力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社会文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提升了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也使得各种艺术风格逐渐形成每一风格都有相应的受众群体,初中阶段学校开展美术鉴赏课堂,就可以从这一时期起培养初中生對于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让学生养成在艺术方面的良好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美术知识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
1初中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开展美术欣赏课是一种关键且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一定要求教师对于美术欣赏课堂施加足够的重视。对于初中生展开美术教育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也是美术鉴赏课所发挥的重要教育功能,而如今在应试思想仍旧根深蒂固的教育环境当中,部分学校对于美术鉴赏课堂的重要性却有所忽视,从而使得该课堂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这类美术欣赏课的认知,意识到展开美术欣赏课堂教育对于提高初中生艺术审美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1]。
2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1提倡教师将个人情感与美术教学相结合
在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将情感方面的内容与美术鉴赏相互结合,任何对于艺术品的欣赏都一定要出自于内心情感,这样才会使课堂教育氛围充满着艺术气息和人文气息。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每一件艺术品的理解也具有不同的自主性的理解,会影响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理念。在讲解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美术教师一定要基于自身对于该艺术品的理解来剖析自身对于该作品的感悟,表达自身对于美术的热爱,并且积极将这些情感传递给初中生,让初中生在课堂上的艺术热情被点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若能体会到教师的高素质职业精神和专业的艺术素养,那么必然也会在课堂上引起一阵忠实的学习风气,进而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逐渐开始拓展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养成独到的美术作品鉴赏角度和能力。
比如在教学到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生肖的联想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些十二生肖的经典图案,可以是卡通的,也可以是国风的,也可以是彩绘的。想必每一种不同绘画风格的十二生肖都会给学生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刺激和艺术享受,教师则可以在多类型十二生肖图案的对比之下表达出自己对于每一种类型的理解,譬如卡通类型的十二生肖必然是较为可爱的,容易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国风类型的十二生肖图案显得比较经典,细节上的创作感也会更强,艺术审美也会更加深入。教师可以率先表达自己对于十二生肖的理解以及艺术上创作的感悟,然后再引导学生表达出他们的观感。
2.2积极培养初中学生对于美术的欣赏兴趣
长此以往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初中学生们,可能对于除了专业课程以外的艺术类课程参与热情不是很高。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积极激发学生们对于美术的欣赏兴趣,只有在自主展开鉴赏行为之后,才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并不断提高审美情绪。在开展美术欣赏课时,教师不能仅仅把目光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更重要的是看重初中生美术鉴赏的过程,要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来接触艺术作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较为活跃的年龄,可以积极采取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利用外部环境以及自我创造来从作品中收集有效的鉴赏信息[2]。想象力的极大拓展能够激发出学生们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热情。
比如在学习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神秘的唐卡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设备将一些比较经典的唐卡图案投放在黑板上,经典的唐卡图案当中包含着唐卡流传前世的记忆以及藏乡经堂的佛语,还有高原上古老的梦境,这些神秘又鲜艳的图像虽然是静态的,但却向学生们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在吸引学生的艺术鉴赏兴趣之前,教师们可以就唐卡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唐卡指的是用彩缎装裱之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其中的唐指的是广袤的空间,而卡指的是追求极致的圆满,这作为藏族文化当中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也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而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教育是吸引学生兴趣的关键之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是开展美术鉴赏课进而培养初中生审美艺术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们需要基于自身对于美术鉴赏课的理解,来对于其课堂开展进行合理的设计。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广阔的艺术内容必然能够激发初中生对于美术作品的好奇和探索心理,进而提升其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
参考文献
[1]丁长华.略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60):151-152.
[2]林娟.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2020,17(19):244,247.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社会文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提升了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也使得各种艺术风格逐渐形成每一风格都有相应的受众群体,初中阶段学校开展美术鉴赏课堂,就可以从这一时期起培养初中生對于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让学生养成在艺术方面的良好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美术知识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
1初中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开展美术欣赏课是一种关键且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一定要求教师对于美术欣赏课堂施加足够的重视。对于初中生展开美术教育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也是美术鉴赏课所发挥的重要教育功能,而如今在应试思想仍旧根深蒂固的教育环境当中,部分学校对于美术鉴赏课堂的重要性却有所忽视,从而使得该课堂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这类美术欣赏课的认知,意识到展开美术欣赏课堂教育对于提高初中生艺术审美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1]。
2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1提倡教师将个人情感与美术教学相结合
在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将情感方面的内容与美术鉴赏相互结合,任何对于艺术品的欣赏都一定要出自于内心情感,这样才会使课堂教育氛围充满着艺术气息和人文气息。每一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独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每一件艺术品的理解也具有不同的自主性的理解,会影响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理念。在讲解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美术教师一定要基于自身对于该艺术品的理解来剖析自身对于该作品的感悟,表达自身对于美术的热爱,并且积极将这些情感传递给初中生,让初中生在课堂上的艺术热情被点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若能体会到教师的高素质职业精神和专业的艺术素养,那么必然也会在课堂上引起一阵忠实的学习风气,进而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逐渐开始拓展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养成独到的美术作品鉴赏角度和能力。
比如在教学到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生肖的联想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些十二生肖的经典图案,可以是卡通的,也可以是国风的,也可以是彩绘的。想必每一种不同绘画风格的十二生肖都会给学生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刺激和艺术享受,教师则可以在多类型十二生肖图案的对比之下表达出自己对于每一种类型的理解,譬如卡通类型的十二生肖必然是较为可爱的,容易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国风类型的十二生肖图案显得比较经典,细节上的创作感也会更强,艺术审美也会更加深入。教师可以率先表达自己对于十二生肖的理解以及艺术上创作的感悟,然后再引导学生表达出他们的观感。
2.2积极培养初中学生对于美术的欣赏兴趣
长此以往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初中学生们,可能对于除了专业课程以外的艺术类课程参与热情不是很高。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积极激发学生们对于美术的欣赏兴趣,只有在自主展开鉴赏行为之后,才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并不断提高审美情绪。在开展美术欣赏课时,教师不能仅仅把目光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更重要的是看重初中生美术鉴赏的过程,要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来接触艺术作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较为活跃的年龄,可以积极采取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利用外部环境以及自我创造来从作品中收集有效的鉴赏信息[2]。想象力的极大拓展能够激发出学生们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热情。
比如在学习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神秘的唐卡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设备将一些比较经典的唐卡图案投放在黑板上,经典的唐卡图案当中包含着唐卡流传前世的记忆以及藏乡经堂的佛语,还有高原上古老的梦境,这些神秘又鲜艳的图像虽然是静态的,但却向学生们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在吸引学生的艺术鉴赏兴趣之前,教师们可以就唐卡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唐卡指的是用彩缎装裱之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其中的唐指的是广袤的空间,而卡指的是追求极致的圆满,这作为藏族文化当中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也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而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教育是吸引学生兴趣的关键之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是开展美术鉴赏课进而培养初中生审美艺术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们需要基于自身对于美术鉴赏课的理解,来对于其课堂开展进行合理的设计。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广阔的艺术内容必然能够激发初中生对于美术作品的好奇和探索心理,进而提升其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
参考文献
[1]丁长华.略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60):151-152.
[2]林娟.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2020,17(19):2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