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在网络的强劲冲击下,教育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针对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其具体意义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其具体开展过程。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网络的强劲冲击下,教育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实践表明,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网络资源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意义
1.顺应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顺应了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
2.符合诸多教育理论的要求
(1)符合人本主义理论原理。人本主义理论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能使学生在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2)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原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能使学生将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有效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3.活化语文教学过程,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习的容量和节奏。语文与网络技术整合使学习中的知识、思想呈现出博大、密集与丰厚的境界,同时学生的积累也变得丰厚。(2)利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上网搜集、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利用网络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互相在网上发表见解,有时还可通过在线互相讨论、交流、评议所完成的研究成果,或提出修改建议,从而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开展
1.网络——激发阅读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缺乏,较难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然而,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可充分利用英特网庞大的资源宝库有效呈现声音的高与低、色彩的明与暗、物体的动与静等多方面的优势,从而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学《九寨沟》一文时,教者可利用网络向学生边展示九寨沟那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等美丽迷人的景色,边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在充满激情、悠扬动听的旋律声中,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教者进行了生动地讲解。在此基础上,教者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此设计,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无需教者冗长的语言描述,学生便仿佛身临其境九寨沟那美丽神奇的胜景之中,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倾倒。
2.网络——促进内容理解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赞美古今中外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课文,由于受教学时间和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这些课文中往往只选取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断或通过记叙一些典型的事例展示人物的光辉业绩。因此,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课文理解上的困难。而此时借助网络,及时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充分阅读,则能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及人物命运的全面理解。教学《钱学森》一文前,可布置学生访问“中国名人网”等系列网站,利用网络查找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些事迹,并进行深入阅读。通过查找阅读,学生了解到了有关钱学森的许多内容。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全面了解了钱学森热爱祖国,不怕困难,敢于创造,历尽千辛万苦,为国防和航天事业献身精神和卓越贡献,更好地为新课的学习提供充分的铺垫。
3.网络——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实践表明,网络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能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中形象直观的资源对其抽象的语言文字加以生动显现,从而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例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学生往往会对文中“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一句中的“飞过”、“穿过”、“越过”三个动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于是教者利用网络下载并制作了三幅动画:(1)“飞过花丛图”;(2)“穿过树林图”;(3)“越过小溪图”。教学时,边播放演示,边引导学生选择填空。通过对形象直观动画的观看,学生对动词的用法及原因能轻松理解并准确表达。
4.网络——拓展阅读任务
如何更好地沟通课内与课外,更好地扩大阅读量,更好地通过寻找课文拓展阅读的延伸点,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例教学《三借芭蕉扇》一文,教者布置学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网上提供的资源,选择一种最擅长的表达方式表现孙悟空在三借芭蕉扇过程中的大智大勇。”且看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有的同学戴着耳机听课文录音,练习课文朗读与复述;有的欣赏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和《大圣歌》,有主见地修改歌词并练习演唱;有的边观看动画片边合作练习表演;有的通过阅读不同版本的“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比较它们在用词造句方面的不同。本节课的教学中,同学们借助网络,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入拓展。通过合作表现,充分发挥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智力优势,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5.网络——强化方法学习
利用网络开展教学,不仅有助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获得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方法,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一位老师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文,利用网络精心设计了含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背景资料”“交流平台”四大板块的学习软件,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进行浏览学习与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将自己拥有的信息放入“交流平台”与同学们讨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如此教学安排,则能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进行小组交流共享他人资源的学习方法。
总之,网络的发展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大力践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网络的环境下呈现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沈丽娟.巧用网络互动探究——小学语文“互动探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5,(01).
[2]蒋丽清,薛辉.网络环境下专题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J].中小学电教,2005,(07).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网络的强劲冲击下,教育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实践表明,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网络资源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意义
1.顺应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顺应了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
2.符合诸多教育理论的要求
(1)符合人本主义理论原理。人本主义理论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能使学生在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2)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原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能使学生将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有效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3.活化语文教学过程,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习的容量和节奏。语文与网络技术整合使学习中的知识、思想呈现出博大、密集与丰厚的境界,同时学生的积累也变得丰厚。(2)利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上网搜集、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利用网络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互相在网上发表见解,有时还可通过在线互相讨论、交流、评议所完成的研究成果,或提出修改建议,从而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开展
1.网络——激发阅读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缺乏,较难培养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然而,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可充分利用英特网庞大的资源宝库有效呈现声音的高与低、色彩的明与暗、物体的动与静等多方面的优势,从而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学《九寨沟》一文时,教者可利用网络向学生边展示九寨沟那茂密的森林,神奇的湖泊,壮观的瀑布等美丽迷人的景色,边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在充满激情、悠扬动听的旋律声中,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教者进行了生动地讲解。在此基础上,教者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此设计,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无需教者冗长的语言描述,学生便仿佛身临其境九寨沟那美丽神奇的胜景之中,被其迷人的景色所倾倒。
2.网络——促进内容理解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赞美古今中外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课文,由于受教学时间和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这些课文中往往只选取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断或通过记叙一些典型的事例展示人物的光辉业绩。因此,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课文理解上的困难。而此时借助网络,及时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充分阅读,则能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及人物命运的全面理解。教学《钱学森》一文前,可布置学生访问“中国名人网”等系列网站,利用网络查找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一些事迹,并进行深入阅读。通过查找阅读,学生了解到了有关钱学森的许多内容。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全面了解了钱学森热爱祖国,不怕困难,敢于创造,历尽千辛万苦,为国防和航天事业献身精神和卓越贡献,更好地为新课的学习提供充分的铺垫。
3.网络——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实践表明,网络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能帮助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中形象直观的资源对其抽象的语言文字加以生动显现,从而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例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学生往往会对文中“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一句中的“飞过”、“穿过”、“越过”三个动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于是教者利用网络下载并制作了三幅动画:(1)“飞过花丛图”;(2)“穿过树林图”;(3)“越过小溪图”。教学时,边播放演示,边引导学生选择填空。通过对形象直观动画的观看,学生对动词的用法及原因能轻松理解并准确表达。
4.网络——拓展阅读任务
如何更好地沟通课内与课外,更好地扩大阅读量,更好地通过寻找课文拓展阅读的延伸点,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例教学《三借芭蕉扇》一文,教者布置学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网上提供的资源,选择一种最擅长的表达方式表现孙悟空在三借芭蕉扇过程中的大智大勇。”且看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有的同学戴着耳机听课文录音,练习课文朗读与复述;有的欣赏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和《大圣歌》,有主见地修改歌词并练习演唱;有的边观看动画片边合作练习表演;有的通过阅读不同版本的“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比较它们在用词造句方面的不同。本节课的教学中,同学们借助网络,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入拓展。通过合作表现,充分发挥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智力优势,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5.网络——强化方法学习
利用网络开展教学,不仅有助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获得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方法,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一位老师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文,利用网络精心设计了含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背景资料”“交流平台”四大板块的学习软件,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进行浏览学习与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将自己拥有的信息放入“交流平台”与同学们讨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如此教学安排,则能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进行小组交流共享他人资源的学习方法。
总之,网络的发展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大力践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网络的环境下呈现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沈丽娟.巧用网络互动探究——小学语文“互动探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5,(01).
[2]蒋丽清,薛辉.网络环境下专题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J].中小学电教,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