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想】
《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令人叹为观止。“点染”艺术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期提高同学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及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中“点染”的艺术特色。
3.通过赏析词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及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歌曲《送别》,为学习本词营造氛围。
一、导入新课
长亭古道、芳草拂柳、晚风残笛、夕阳远山,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在各处演绎着,那么一曲《雨霖铃》又演绎了一段怎样的悲欢离合呢?本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雨霖铃》柳永)
二、目标展示
三、初读,整体感知
师:古典诗词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理解它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初读本词,并思考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本词主要写了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告别。
师:很准确,李叔同为他的歌曲命名《送别》,那么《雨霖铃》我们可以帮它加上一个什么题目呢?
生:“离别”。(板书:离别)
师: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生:哀婉悲伤。
师:如将此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觉得哪个字最合适?
生:伤!(板书:伤)
师:所以我们读词时语速一定要怎样?
生:慢下来,要读出“伤情”。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配上哀婉悲伤的伴奏,集体来读一读吧。
(背景音乐:《凤凰台上忆吹箫》)生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也很整齐,但伤之味似乎还不够浓。要读出词的情感,还要深入理解全词。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份离别之伤?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
师: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普遍的,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举几个例子。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四、深读,体会手法
(出示幻灯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师:这两句都表达离别之情,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更喜欢柳句,因他处直抒离别之情外,还用秋景来渲染。
(出示幻灯片,师讲解。)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板书:点染)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刘熙载的这个评论赏析句子。
(生评论并用幻灯片展示。)
“多情自古伤离别”先直接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是“点”,“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秋天萧条、冷清的景物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染”。(板书: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师:“当秋而悲,胜于常情”这样也使作者的这份“离别之伤”有了别样风情。所以我们在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读得稍重、稍停,“更”要有点拖音。试着读一读。
生齐声诵读此句。
师:根据此句的赏析,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雨霖铃》,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
生自读,小组讨论后回答,幻灯片展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分工,1~3组第一句,4~6组第二句,根据“点染”手法的定义进行赏析。可以参照老师的表达形式来表述。
1~3组赏析第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生:“念去去”是“想到这次我要离别远去”,先点明离别之情,是“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了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傍晚云雾笼罩着南方天空,深远广阔,不知尽头的景象。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渲染,烘托远别的离情。是“染”。
师:那么这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實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烟波”是眼前所见景,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
师:结合以前所学,想想还有哪些类似的字眼?
生:“念”是想的意思;还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忆”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想”。
师:所以我们在读“念去去”三字时,要读得稍重、略停,“念”要有点拖音。试着读一读。
生齐声诵读此句。
《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令人叹为观止。“点染”艺术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期提高同学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及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中“点染”的艺术特色。
3.通过赏析词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及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歌曲《送别》,为学习本词营造氛围。
一、导入新课
长亭古道、芳草拂柳、晚风残笛、夕阳远山,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在各处演绎着,那么一曲《雨霖铃》又演绎了一段怎样的悲欢离合呢?本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雨霖铃》柳永)
二、目标展示
三、初读,整体感知
师:古典诗词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理解它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初读本词,并思考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本词主要写了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告别。
师:很准确,李叔同为他的歌曲命名《送别》,那么《雨霖铃》我们可以帮它加上一个什么题目呢?
生:“离别”。(板书:离别)
师: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生:哀婉悲伤。
师:如将此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觉得哪个字最合适?
生:伤!(板书:伤)
师:所以我们读词时语速一定要怎样?
生:慢下来,要读出“伤情”。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配上哀婉悲伤的伴奏,集体来读一读吧。
(背景音乐:《凤凰台上忆吹箫》)生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也很整齐,但伤之味似乎还不够浓。要读出词的情感,还要深入理解全词。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份离别之伤?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
师: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普遍的,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举几个例子。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四、深读,体会手法
(出示幻灯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师:这两句都表达离别之情,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更喜欢柳句,因他处直抒离别之情外,还用秋景来渲染。
(出示幻灯片,师讲解。)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板书:点染)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刘熙载的这个评论赏析句子。
(生评论并用幻灯片展示。)
“多情自古伤离别”先直接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是“点”,“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秋天萧条、冷清的景物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染”。(板书: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师:“当秋而悲,胜于常情”这样也使作者的这份“离别之伤”有了别样风情。所以我们在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读得稍重、稍停,“更”要有点拖音。试着读一读。
生齐声诵读此句。
师:根据此句的赏析,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雨霖铃》,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
生自读,小组讨论后回答,幻灯片展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分工,1~3组第一句,4~6组第二句,根据“点染”手法的定义进行赏析。可以参照老师的表达形式来表述。
1~3组赏析第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生:“念去去”是“想到这次我要离别远去”,先点明离别之情,是“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了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傍晚云雾笼罩着南方天空,深远广阔,不知尽头的景象。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渲染,烘托远别的离情。是“染”。
师:那么这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實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烟波”是眼前所见景,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
师:结合以前所学,想想还有哪些类似的字眼?
生:“念”是想的意思;还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忆”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想”。
师:所以我们在读“念去去”三字时,要读得稍重、略停,“念”要有点拖音。试着读一读。
生齐声诵读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