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是指对自己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学会了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思维成熟的标志;同时反思能力的强弱也是区分学生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数学课程作为一门思维训练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犯一些低级错误,如:在解决“小华有邮票24张,小东的张数比小华的3倍少20张,小东有多少张邮票”时,列式为:24×3=72(张);72+20=92(张)。
实际上只要学生稍微反思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并能独立地加以改正,可我们的学生却缺少反思的意识,缺少反思的习惯,缺少反思的方法。因此,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是我们数学老师迫在眉睫的一大任务。我们应该使我们的学生能在不断反思中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调整、主动修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
一、重思维表露,抓住 “错” 例,在辨析中总结反思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借助学生的错例,引导学生找错、辨错、纠错,及时地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帮助学生知错、防错、治错,就能收到“化错为利”的效果,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用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时,要求学生先估算再笔算。如计算397+192时,学生先估算出得数大约是600,然后笔算出得数是589,接着我提出问题:看到这两个得数你想说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激发下,有学生说:我在估算时,把397和192估大了,所以估算的得数超过笔算的得数了;有学生说:我发现笔算的得数和估算的得数非常接近;有学生说:我发现可以用估算的得数和笔算的得数互相检查……
接着我出示了如下四个同学的答案:
小华:397+192=594。
小明:397+192=202。
小军:397+192=489。
小红:397+192=599。
让学生找错、议错、纠错。我要求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把自己发现错误的过程和方法讲给同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听。学生的思维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了发展完善。
这里我们发现学生思维是灵活的,方法是多样的,反思是深刻而有效的,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二、善于追问,使思维得到及时优化和提高。
适时的追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造成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的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反思,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用书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拼一拼”时,我就巧用追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使学生不断拥有了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动力。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发现,追问有利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学生展开有条理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发散性、灵活性的形成。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经常问“谁有不同意见或算法”、“谁有补充”、“评价一下×××的发言”……
三、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辩论,在辩论中闪现学生的智慧火花。
著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就是一个善于运用“辩论”的教学专家,下面摘录她在《统计的初步知识——平均数》中精彩的课堂实录:
吴老师提供了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请你帮他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同学们用反馈器进行了选择,形成了三种意见。吴老师请出三位代表对他们说:“你能通过提问,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争论。请听正确方的发问:“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你除以4,求出来的是什么?”“请问一年有多少个月?”在正确方的反问下,错误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反思、自我剖解、自我否定、自我纠正,终于心服口服,惭愧地说:“我选择的算式求的是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我选择的算式求的是平均每天用水多少吨。”对话在延续……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许多教师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实际上,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反思、优化、推广,能带領学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能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刻。用好反思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早就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数学课程作为一门思维训练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犯一些低级错误,如:在解决“小华有邮票24张,小东的张数比小华的3倍少20张,小东有多少张邮票”时,列式为:24×3=72(张);72+20=92(张)。
实际上只要学生稍微反思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并能独立地加以改正,可我们的学生却缺少反思的意识,缺少反思的习惯,缺少反思的方法。因此,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是我们数学老师迫在眉睫的一大任务。我们应该使我们的学生能在不断反思中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调整、主动修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
一、重思维表露,抓住 “错” 例,在辨析中总结反思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借助学生的错例,引导学生找错、辨错、纠错,及时地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帮助学生知错、防错、治错,就能收到“化错为利”的效果,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用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时,要求学生先估算再笔算。如计算397+192时,学生先估算出得数大约是600,然后笔算出得数是589,接着我提出问题:看到这两个得数你想说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激发下,有学生说:我在估算时,把397和192估大了,所以估算的得数超过笔算的得数了;有学生说:我发现笔算的得数和估算的得数非常接近;有学生说:我发现可以用估算的得数和笔算的得数互相检查……
接着我出示了如下四个同学的答案:
小华:397+192=594。
小明:397+192=202。
小军:397+192=489。
小红:397+192=599。
让学生找错、议错、纠错。我要求先独立思考几分钟,再把自己发现错误的过程和方法讲给同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听。学生的思维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了发展完善。
这里我们发现学生思维是灵活的,方法是多样的,反思是深刻而有效的,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二、善于追问,使思维得到及时优化和提高。
适时的追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造成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的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反思,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苏教版课程标准用书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拼一拼”时,我就巧用追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使学生不断拥有了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动力。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发现,追问有利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学生展开有条理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发散性、灵活性的形成。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经常问“谁有不同意见或算法”、“谁有补充”、“评价一下×××的发言”……
三、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辩论,在辩论中闪现学生的智慧火花。
著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就是一个善于运用“辩论”的教学专家,下面摘录她在《统计的初步知识——平均数》中精彩的课堂实录:
吴老师提供了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请你帮他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同学们用反馈器进行了选择,形成了三种意见。吴老师请出三位代表对他们说:“你能通过提问,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争论。请听正确方的发问:“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你除以4,求出来的是什么?”“请问一年有多少个月?”在正确方的反问下,错误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反思、自我剖解、自我否定、自我纠正,终于心服口服,惭愧地说:“我选择的算式求的是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我选择的算式求的是平均每天用水多少吨。”对话在延续……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许多教师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实际上,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反思、优化、推广,能带領学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能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刻。用好反思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早就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实践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