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俄罗斯《政权》新闻周刊登载了一篇记者对一位前克格勃人员的专访。这个不愿透露姓名的老特工,曾在克格勃第一总局工作多年,亲身经历过克格勃招募、培训、派遣情报人员的全过程。他在谈话中讲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揭开了克格勃神秘面纱的一角。
克格勃最重心理素质
克格勃的全称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下设若干直属机构,其中第一总局专门负责对外情报工作。在苏联时期,克格勃作为一个特殊机构,拥有其他国家机关无法相比的特权:他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任何单位选拔工作人员。当某个大学的学生或者哪个工厂的技术人员落入克格勃人事部门的视线,这个目标的所有档案材料马上就会摆在克格勃有关部门的办公桌上。
初步审查通过以后,考核工作就进入第二个环节:单独谈话。首次谈话一般是在候选者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克格勃专家会提一些比较平常的问题,主要是了解对方对工作、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如果这一次谈话能顺利通过,候选人就会被请到克格勃指定的地点,进行下一轮谈话,这一次考核由克格勃人事部门和具体业务部门的专家共同主持,主要是测试对方的反应能力,问题千奇百怪,无所不包。
克格勃吸收新成员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宁愿对工作无益,但绝不能对事业有害。按照这个原则,克格勃不仅对招收新人非常挑剔,而且对几个特殊人群有自己特别的看法和观点,有些甚至违反思维常规。
第一是坚决不收自告奋勇者。克格勃在苏联时期的威望,使一些年轻人对这个神秘机构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主动提出加入克格勃队伍的志愿者大有人在。按照克格勃的逻辑,主动投靠者,肯定动机不纯,说不定是想借克格勃这块跳板叛逃出国。
第二是不要智商特别高的人。按照克格勃的用人经验,高智商者,特别是自认为比别人聪明的人,往往心理素质比较差,而对一个情报人员来说,心理素质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是不要野心大的人。这种人的优点是为了能在事业和仕途上不断进步而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干起工作一定非常卖力气;但他们的最大弱点是,一旦感到前途无望,就会心灰意冷情绪消极,发展到极端甚至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在阶级斗争时代,采用任何方法都是正确的。”
刚刚进入克格勃的新人,在正式开始工作以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外语、技术、心理等很多方面。具体培训时间主要取决于未来从事的工作和即将前往的国家。
克格勃拥有一个规模很大、设施很全的培训中心,授课教师几乎都是各个行当第一流的专家。尽管应召进入克格勃的年轻人对未来工作的性质已经基本了解,但在培训中还会出现一些对克格勃工作方式、方法的不解和疑惑。一次上招募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讹诈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一个学员站起来发问:“我们是苏联特工,难道还要用这种肮脏的方法吗?”授课的老师指着墙上的马克思画像说:“在阶级斗争时代,采用任何方法都是正确的。”
克格勃业务培训中的重要阶段是模拟训练。在克格勃学校的教材中,“接头”是一个经典科目。按照要求,学员必须首先甩掉后面跟踪的尾巴,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与一个“退役军人”接头。这个化装成老人的谍报人员实际上就是主考官,他会以各种借口要求改变接头地点,这就要求学员必须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否则就过不了这一关。当两个人最后在饭店或者公园见面的时候,“老头”拿出一份文字材料,学员不能把它拿走,只能在几分钟的时间内熟记它的内容,这个环节考的是学员的记忆能力。由于这种考试在克格勃学校中年复一年地重复,以至于新学员还没有参加考试,就从上届同学那里摸清了考官的脾气,个别学员甚至把录音机带到现场,把“线人”提供的材料偷偷地录下来,以此获得高分数。
高干子弟到国外镀金的安乐窝
对出国工作的克格勃情报人员而言,评价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好,主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工作环境;二是生活条件。
据这位退役克格勃将军的解释,像印度这样的国家,由于当地反间部门对克格勃的活动看得不是很紧,工作比较容易开展。而相比之下,那里的生活环境不算好,但也不能说特别糟。克格勃人员最愿意去的地方是欧洲,这里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与莫斯科比较接近,商品供应十分丰富,这对来自商品相当匮乏的苏联的人来说,尤其重要。但是,从工作角度看,这里就不是什么理想的地方,要想干出点名堂,实在非常困难。在欧洲国家中,荷兰和挪威的反间谍部门对克格勃人员行踪的监控是最严的,几乎是全天候、全方位跟踪。稍有不慎就会翻船:不是被报纸曝光,就是面临被驱逐的威胁。
到苏联解体前的一段时间,这些岗位逐渐演变成了苏共中央领导的子弟到海外镀金的安乐窝:拿着国内无法想像的高工资,开着奔驰牌高级轿车,每年有几次回国休假和出国旅行,在使馆内还享有普通外交官没有的特权……至于工作开展得如何,没人深究。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永远是为他们开脱的最好理由。
克格勃和格鲁乌使命不同
在苏联时期,除了克格勃以外,还有一个单位从事对外情报工作,它是隶属于苏军总参谋部的格鲁乌。这个军方情报机构在国外同样也有自己的据点。克格勃和格鲁乌虽然都肩负着搜集情报的使命,但这两个机构各有侧重。
据这位克格勃老将军介绍,他在一个国家常驻期间,有一次与格鲁乌的同事搭伴到外地出差。这是当地政府对外国人严格限制的地区,平常很难有这种机会,这次是以观光旅游的名义好不容易得到当局批准的。
抵达目的地以后,装扮成旅游者的克格勃,总是寻找机会与当地人搭话,然后逐步把话题转入自己关心的问题。而同行的格鲁乌情报官却截然不同,一路上两眼紧盯着天空,当他突然发现几架飞机从头顶掠过时,激动的表情难以形容。这不是普通的民用飞机,而是一种远程轰炸机。按照这个格鲁乌特工掌握的情况,这种飞机平常在这个地区是不应该出现的,它此时成群结队地在这里出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旅行还没结束,这个格鲁乌特工就急着返回汇报去了。
尽管各有分工,克格勃和格鲁乌之间还是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的两类情报人员之间相互贬低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在克格勃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苏联驻某国大使在走廊里看见一个生面孔,就问道:你是谁?对方恭敬地回答,他是今天刚来的,是使馆的二等秘书。大使自言自语:一闻味儿就知道是格鲁乌来的!
(《青年参考》2002年5月24日 晓晓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