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为普通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依据之一的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分析,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决定着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教育部2004年底颁布的《方案》进行剖析,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全面发展 音乐学 培养方案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年底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自此,全面拉开了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序幕。该《方案》的实施,对于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组织专业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分析,对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决定着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对《方案》进行全面解读。
2 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方案》进行全面剖析
2.1 研究背景
在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长期以来,存在对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的问题。以普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例,影响和制约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对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突出体现在我们的毕业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声乐的弹不好钢琴,会弹钢琴的唱不好歌;学作曲理论的实践动手能力差,实践表演能力强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等。直到2004年,我们才迎来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当前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形势和人才发展的新需求,就必须对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也正是基于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起草制定了包含目标、规格、课程设置等板块内容的《方案》。《方案》按分层设计的原则设计了每一板块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板块与板块之间相对独立,便于指导实践。同时各部分的内容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体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等基本特征。
2.2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个目标,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在《方案》中有关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外,还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方案》的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契合点。这就是说,音乐教育系统是培养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有机联系和辩证统一、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在音乐教育系统中,使学生获得音乐知识、提高音乐能力、开发音乐智力等,应该是“基础性”的内涵,这是不言而喻的智育功能;同时,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得到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革命理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这应该是“人文性”的内涵,也是为绝大多数人所承认的德育功能;此外,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即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领略审美因素即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培养审美能力即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等,这应该是不可忽视的“审美性”的内涵,也是音乐教师应该发挥的美育功能。这样,智育、德育、美育构成了一个全面协调的统一整体。
2.3 从人才培养规格看
马克思所谓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方案》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论述中包含德育等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也充分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方案》中除了德育、智育等常规内容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素质等也做了较为详尽的要求;更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模式。
2.4 从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看
《方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学时及学分分配等均给出了参考性指导意见。课程结构中,除了传统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之外,还包含了新设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其中,必修课的设置涵盖基础的音乐理论和技术教学内容,从开设时间上看,这些基础性课程基本上都开设于第一、二学年,其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又分为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大多集中开设在第三、四学年,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通识选修课则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始终,主要包含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就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指导。这些课程资源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对于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影响,尤其是在民族地区,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了解掌握本民族音乐、本地区音乐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有积极意义。
2.5 从实践环节看
音乐学(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其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但是长期以来,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一般都只体现为8个星期左右的教育实习,对该专业的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等未作明确要求。这种课程设置的局限,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导致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投身工作实践时由于缺乏相关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而不能很好适应和胜任工作要求。《方案》出台时,充分考量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需求,对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做了明确要求。《方案》对传统的实践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改良,在传统的教育实习基础上,增设了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科研实践三类课程,并就相关课程的开设提出了细化的指导意见,包括实践的时间、实践的方式、考核评价的方式等。从而将实践课程从单一的设置改为系统设置,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特别是动手能力、探索能力等的训练和养成,能促进学生毕业后就业时的职业适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 小结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对《方案》的全面分析发现,《方案》内容充分体现了确保质量、科学发展、结合实际、增强人才适应性、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原则,注重教育素质培养、体现教师教育特色原则,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体现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培养素质优良、个性鲜明、合作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的总体追求,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兴良,郑百灵.1844年《手稿》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2]关韶华,刘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多元化构建及其意义[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2):99.
[3]刘雪岚,罗卫东.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J]党史文苑(学术版)[J].2006,(1):47.
[4]张淑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教育意义[J].理论月刊,2007,(7):14.
[5]姚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教育意义[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5):30.
◇责任编辑:晏祥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全面发展 音乐学 培养方案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年底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自此,全面拉开了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序幕。该《方案》的实施,对于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组织专业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分析,对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决定着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依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对《方案》进行全面解读。
2 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方案》进行全面剖析
2.1 研究背景
在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长期以来,存在对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的问题。以普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例,影响和制约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对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突出体现在我们的毕业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声乐的弹不好钢琴,会弹钢琴的唱不好歌;学作曲理论的实践动手能力差,实践表演能力强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等。直到2004年,我们才迎来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当前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形势和人才发展的新需求,就必须对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也正是基于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起草制定了包含目标、规格、课程设置等板块内容的《方案》。《方案》按分层设计的原则设计了每一板块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板块与板块之间相对独立,便于指导实践。同时各部分的内容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体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等基本特征。
2.2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个目标,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在《方案》中有关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外,还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方案》的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契合点。这就是说,音乐教育系统是培养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有机联系和辩证统一、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在音乐教育系统中,使学生获得音乐知识、提高音乐能力、开发音乐智力等,应该是“基础性”的内涵,这是不言而喻的智育功能;同时,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得到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革命理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这应该是“人文性”的内涵,也是为绝大多数人所承认的德育功能;此外,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即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领略审美因素即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培养审美能力即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等,这应该是不可忽视的“审美性”的内涵,也是音乐教师应该发挥的美育功能。这样,智育、德育、美育构成了一个全面协调的统一整体。
2.3 从人才培养规格看
马克思所谓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方案》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论述中包含德育等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也充分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方案》中除了德育、智育等常规内容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素质等也做了较为详尽的要求;更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模式。
2.4 从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看
《方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学时及学分分配等均给出了参考性指导意见。课程结构中,除了传统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之外,还包含了新设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其中,必修课的设置涵盖基础的音乐理论和技术教学内容,从开设时间上看,这些基础性课程基本上都开设于第一、二学年,其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又分为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大多集中开设在第三、四学年,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通识选修课则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始终,主要包含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就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指导。这些课程资源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对于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影响,尤其是在民族地区,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了解掌握本民族音乐、本地区音乐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有积极意义。
2.5 从实践环节看
音乐学(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其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但是长期以来,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一般都只体现为8个星期左右的教育实习,对该专业的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等未作明确要求。这种课程设置的局限,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导致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投身工作实践时由于缺乏相关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而不能很好适应和胜任工作要求。《方案》出台时,充分考量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需求,对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做了明确要求。《方案》对传统的实践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改良,在传统的教育实习基础上,增设了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科研实践三类课程,并就相关课程的开设提出了细化的指导意见,包括实践的时间、实践的方式、考核评价的方式等。从而将实践课程从单一的设置改为系统设置,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特别是动手能力、探索能力等的训练和养成,能促进学生毕业后就业时的职业适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 小结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对《方案》的全面分析发现,《方案》内容充分体现了确保质量、科学发展、结合实际、增强人才适应性、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原则,注重教育素质培养、体现教师教育特色原则,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体现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培养素质优良、个性鲜明、合作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的总体追求,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崇高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兴良,郑百灵.1844年《手稿》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2]关韶华,刘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多元化构建及其意义[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2):99.
[3]刘雪岚,罗卫东.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J]党史文苑(学术版)[J].2006,(1):47.
[4]张淑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教育意义[J].理论月刊,2007,(7):14.
[5]姚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教育意义[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5):30.
◇责任编辑: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