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在北京的上空,如果说听到的一种最响亮的声音是什么,那应该是读书声。
作为文化之都,北京有最多的图书馆,有最多的书店,有最多的学校,也有最多的读书人。
北京的读书人是幸福的,他们身边处处有极佳的阅读环境。各类图书馆以现代的方式為他们提供服务。
读书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书,而是有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文化传播就在这些活动中进行。
在北京电台的《诵读小站》中,你可以大声地把书朗诵出来,也许,你还能在电台上听到你的朗诵。在首都图书馆,你能和梁晓声等著名作家互动。而在角楼图书馆,还能品尝到民间艺人刚做出来的带热气的冰糖葫芦。
读书可以是独处,也可以是群享。在北京,你可以于古香古色的图书馆中吟诗作画,抚琴品茶,读一本京味儿书籍。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读书APP,穿越时空,享受便利。在这些地方,你可以进入各种的读书沙龙,读书不仅是读,还是听,甚至是唱。
于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推出阅读北京系列报道,而这期,我们将走近北京的读书地、读书人,从大型市级图书馆到区级图书馆到社区图书馆,从加入朗诵团体的读者到正在阅读的读书人,我们和他们一起,共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阅之殿堂
首都图书馆
成为读书人的精神乐园
独家专访 记者 陈文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陈坚:
只有做推广才能吸引更多读者
首图副馆长陈坚介绍,北京作为首都,又是文化之都,图书馆的条件非常出色,而首图无论是计算机设备、网络系统还是借书机等便利读者的现代化设施都堪称一流,软件也不错。首都图书馆现藏各类文献逾845万册(件),古今中外文献并汇,尤以古籍善本、北京地方文献、近代书报、音像资料、外文书刊最富特色,“一般的书我们这儿都有”,陈坚介绍,A座以库本书为主,还有古籍等,少儿阅览、活动区也分布在这里;B座主要为成人阅读,从二层到九层有文学、历史、报刊、工具书、地方文献、视听文献等,种类齐全。此外,这里还有书店、剧场、影院、展厅、咖啡厅等服务读者。“周末的时候读者特别多,10点不到各阅览室就基本没有空位了,寒暑假都得排队。”
为推广阅读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除了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首图还举办各种阅读推广活动,“这是中国图书馆界非常重要的活动,甚至比借阅更加着力,因为只有做推广才能吸引更多读者。”陈坚介绍,首图每年组织的活动有800多场,不仅针对一般读者,还为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特殊群体(走进监狱为服刑人员)举办专门的活动,比如讲座、展览、亲子阅读、新书发布会、美文分享、读书交流会、图书交换、影视片纪录片放映等。“今天讲座的主讲嘉宾、著名作家梁晓声多次来我们馆参加活动,名作家、名人都受到大众的喜爱。”
乡土课堂等北京文化活动受追捧
首图每个月还根据时令、节气或传统节日推出一些特色活动,比如春节的时候邀请作家或专家介绍北京传统民俗,同时在网上推出相关的展览。北京文化是首图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首图很早就成立了北京地方文献部,B座9层专门收集有关北京的书籍资料供读者阅览。
创办于2003年的乡土课堂是首图与北京历史研究所一起策划的,每周六上午推出,专门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成为首图的一个品牌。“参加的读者不仅有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中老年人,还有知名作家、艺术家、文化名人、学生、收藏爱好者等,光固定读者就有两三百人,很多人从第一讲就来听,有的人把每期的宣传页都保留着。”陈坚介绍。
读者阅读内容与方式变化大
说到读者的阅读变化,已在首图工作了34年的陈坚介绍,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阅读主要以经典名著为主,引进的国外作品比较多。后来,考试类、教育专业技能类图书受到读者青睐。现在就首图来讲,小说、历史类阅读量比较高,占整个读者阅读量的一半,经济类图书的需求也比较高,计算机类像数据库、软件使用方面的借阅需求也不小。
如今在手机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陈坚说,随着移动端阅读人群的增加,首图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购买了各种数据库,同时他们自己也开发了相关的APP,并对已有的APP进行整合,以方便读者阅读。去年,他们还开发了微信阅读,把书放在微信上,满足日益增多的读者需求。
借阅方便,借书卡全市图书馆通借通还
首图全年365天向读者开放,在这里阅览、借书还书都很方便。陈坚副馆长介绍,如果把书借走的话,需要办理借书卡,凭身份证、户口本、驾照、护照等有效证件都可以办理,而且在全市各个区馆网点公共系统的图书馆可以借阅,通借通还。在首图西门里不远处,记者看到一台自助图书馆,陈馆长介绍,像这样的自助图书馆全市约有200多台,读者还可以用它无人办证。用借书卡,读者输入卡号和个人密码,还能够进行电子阅读。
阅之特色
阅读北京、聆听北京、艺术北京、品味北京……走进角楼图书馆(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分馆),随处可以感受到老北京的文化韵味。记者采访当天,正好赶上清明节风筝放飞活动。此外,还有绘彩蛋、吟诵、拔河比赛、风筝展、蹴鞠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风俗体验活动。
角楼图书馆
古建中的京味儿图书馆
独家专访 记者 白鸽
东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左堃:传承老北京文化天天有活动
东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左望告诉记者,“每逢传统节日,这里都会开展一系列活动,端午节诗会,中秋节赏月,手绘兔爷……就是让大家充分感受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是北京古城地标之一,修建于1553年,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城墙于1957年后拆除。去年,复建后的左安门角楼,重新开门亮相,作为代表北京历史文化的特色图书馆,向市民免费开放。角楼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160平方米,内设三层,一层为主题文化活动及展览展示区,主要举办老北京文化主题的展览;二层为图书阅览区,现有地方文献图书7000册、纸质报纸30余种、期刊100余种,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同时举办小型读书会等活动;三层为辅助文化活动区。 打造北京文化名片
除了提供基础的阅览服务以外,角楼图书馆将文化传播作为重要的功能定位,围绕北京的物、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从“阅读北京”“聆听北京”“艺术北京”和“品味北京”4大主题出发,面向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爱好者、社区居民等人群,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包括讲座、读書会、手工制作体验、文化沙龙等。对此,左堃表示,“比如说聆听北京,我们会邀请艺人给大家展示胡同里的吆喝声,还结合老北京的声音开展过老北京物件展。再说品味北京,我们春节期间邀请过民间艺人阿龙给大家做糖葫芦,了解完糖葫芦的制作过程,还能品尝。大家参与度非常高。本来预期就做两场活动,来的人太多了,我们一连做了八场活动。所谓艺术北京,我们主要是通过国粹京戏、古琴讲座、朗诵等与艺术相关的活动,来让大家感受北京的艺术氛围。”
角楼图书馆的社会化运营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优势,又结合了企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思维,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与企业、社团、政府部门等广泛开展合作,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阅读服务生态。左茔表示,“角楼图书馆是去年10月28日开馆的,接待读者将近5万人次,可以说非常受欢迎。我们现在基本是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创新,每个月还有一次重要的活动。角楼图书馆的特色就是传承老北京文化,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我们的图书角现在已经走进学校,建立到每个班级里。还有进社区、进部队、进工地、进养老院,只要大家需要,我们都会去做。”
为年轻人打造“角图夜读”
记者了解到,角楼图书馆全周7天开放。为了吸引更多中青年读者群体,每周五延长开馆时间至22时,开办“角图夜读”活动。左茔表示,“现在年轻人压力特别大,我们也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来释放一下。我们的夜读从6点持续到晚上10点,考虑到年轻人工作了一周都很累,周五晚上可能就希望找一个地方放松一下,来读一读书。如果大家情绪非常好,愿意再多聊会儿,我们工作人员也非常愿意再多等大家一会儿再闭馆。我们从一开始只有几个人,到现在二十多人,大家坐在一起谈谈天,最近读了什么书,特别有助于释放压力。”
阅之身边
永外街道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的华丽转身
独家专访 记者 周绍辉
提到社区图书馆,你会脑补出哪些画面?狭小的房间,生锈的铁架子,过时的书刊,还是一位百无聊赖的图书管理员……事实上,不少社区图书馆已在悄然改变,或是更新硬件条件服务于居民,或是探索出更多功能,甚至紧随潮流实现“华丽转身”……
永外地区文化中心王岩主任:
我们的藏书量已达到五万册
东城区永外社区图书馆位于永外街道新奥洋房小区内,虽然位于半地下室,但天井和巨大的玻璃窗使得整个阅览室十分敞亮,一排排书架从进门一直深入到可以容纳50人的阅览大厅深处。永外地区负责文化中心的王岩主任介绍说,图书馆开业近五年来,通过区级图书馆的支援和自主购买,藏书量已达到五万册,这里是人们下楼散步就可抵达的书香家园。
图书馆由两层组成,一层设成人阅览区、新书推荐区、电子阅览区,二层设儿童阅览区。位于二楼的儿童阅览区充满童趣,一层的电子阅览区则被打造成了“指尖书吧”。
十几台平板电脑、舒适的座椅,书架上错落地摆放着畅销书和几只玩偶,工作人员投入巨大热情打造了这座“指尖书吧”。据分管图书馆业务的永外地区文化中心工作人员郭静介绍,图书馆希望通过开放“指尖书吧”吸引周围的年轻人,打造一片都市白领的精神家园。在“指尖书吧”开放之初也经历了一段门庭冷落。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加到读书中来,图书馆开办文化沙龙、不定期举办贴合群众生活实际问题的系列讲座。郭静告诉记者,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指尖书吧”的人气已经越来越旺了,文化沙龙的参与者也从最初的两三个人到现在场场爆满。
谈到未来的发展,王岩主任说:“我们计划继续扩大面积,再开办一家‘永泰书轩,,以国学、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我们希望可以让这家图书馆成为提升正能量的精辟之地,改变着每一个沾染书香的人。
小红门温馨家园阅览室
眼障人士在这里也能“看”电影
独家专访 记者周绍辉文/摄
位于鸿博家园c区的小红门地区残联温馨家园是专为残疾朋友提供服务的,这里有康复区、休闲区、手工作坊区,还有一间单独的阅览室。阅览室虽然空间不大,从蔬菜的种植、各类工具书、历史书、盲文书到莫言的最新作品,书架上的书琳琅满目。据了解,阅览室每个季度都会发放读书调查问卷,根据大家的需求购进新书。
小红门地区残联理事长田京京:
我们为残疾人打开一扇心灵的窗
几位残疾人正坐在桌前查阅关于老北京的书籍,原来他们都在温馨家园学习老北京叫卖,趁着今天没课,赶紧过来查查资料了解更多的背景资料。“读书让他们有学习的动力,知识面也更丰富了,人也自信了。”小红门地区残联理事长田京京女士说。
而在一旁的电脑前,一位眼障人士戴着耳机在“听书”,原来为了方便眼障人士,阅览室特意准备了两台电脑并下载了大量的音频书籍。据田京京理事长介绍,小红门地区温馨家园还是“心目影院”在朝阳区的第一家试点单位,使眼障人士也能“看”懂电影画面,“听”懂居U,隋。
“经常可以看到有残疾朋友在这里看一整天的书,特别专注。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间阅览室为残疾朋友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带去满满的正能量。”田京京说。
读之电波
北京电台《诵读小站》
每个读者都可以用专业的设备录制喜欢的文字
独家专访 记者 潇棋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4月1日下午,数十名北京电台《诵读小站》节目的听众齐聚北京图书大厦直播间,与朗诵艺术家陈铎一起诵读着春天。在现场的中心小舞台上,三名通过北京文艺广播官方微信前期征集遴选的听众,以“花开”为主题进行诵读表演展示。这三位听众都是朗诵爱好者,他们现场先后演绎了《一棵开花的树》《荷塘月色》等作品,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张月最终幸运地被陈铎老师选中,参与到下午2点到3点《诵读小站》一“文艺广播开播24周年特别版”现场节目直播中,两人共同朗诵了朱自清的经典作品《春》。 文艺广播电台副台长牛力:
希望给普通人一个分享读书心得的平台
在推广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发挥自身优势,于201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推出《诵读小站》,当天《诵读小站》在FM87.6北京文艺广播开播,每天六个时段,每个时段3分鐘,同时实体小站亮相,之后又在北京图书大厦开设了具备直播功能的小站。2018年,《诵读小站》全新升级,每天增加到8个时段播出广大读者的读书声,并且在周六和周日下午2:00-3:00开设一个小时的节目。每个普通读者都可以走进“诵读小站”,用专业的设备录制自己喜欢的文字,分享读书故事,分享阅读的快乐!
“诵读小站”是一个兼具线上传统广播播出、新媒体平台推送和线下实体互动功能的“三位一体”融媒体产品。自《诵读小站》开播以来,已经吸引了大量朗读爱好者。他们用声音表达自己,用感情阐述人生;他们的朗读如一股清凉的泉水,滋润着自己,也滋润着他人。
首先要迈开第一步,开始才行
在1月27日的“回家路上读本书”活动上,二十多位听众围绕亲情、旅程分享了自己回家的故事。他们中,有大学生,有在北京工作的白领,有刚到北京不久的,还有从父辈就来北京的人,还有老北京人。
轮到一位小女孩上场了。“我不敢上去,我上去之后会失声的。”看着她紧张的样子,北京文艺广播电台《诵读小站》节目制作人、主持人靳桥就鼓励她,“没关系的,不要害怕,首先要迈开第一步,开始才行。”后来,她还是不太敢,靳桥就没有要求她当众现场朗读,建议她去了“诵读小站”的录音亭子里读。“这位小女孩特别喜欢朗读,也准备了好久。她去西单图书大厦录音亭后,刚开始,她第一段读的也不是特别好,后来,我发现她没事就去朗诵,录了好几次,每次录完后就发给我听。”
类似这样参与朗读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诵读小站》上演。不仅仅是年轻人,在今年年初《诵读小站》与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合作举办的京味文化作家刘一达的讲座上,吸引了京城许多中老年朋友参加。有一次,河南驻京办的来咨询:“我们读什么呢?”靳桥建议说:“你们是河南驻京办,建议读一些河南中原地区出来的这些文化名人、作家的作品。”对方就组织了单位里的10多位读书爱好者,到《诵读小站》图书大厦站进行诵读交流。
读书不仅仅是阅读,也是真的读出来
当深入到爱好朗读的群体之后,《诵读小站》的团队吃惊地发现,原来这么多人会对此感兴趣,“自从有了《诵读小站》,才发现朗读没有界限,不管做什么的,都有可能喜欢。”监制何劼说。
《诵读小站》的特色是在广播中播出大众的读书故事和诵读片段,以大众的读书声推广全民阅读,同时,拉近广播与大众的距离,增强互动性。如今,《诵读小站》节目已成为传播语言之美和文化之美,打造声音的文化名片。靳桥说:‘很多民间自发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很活跃,他们希望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去体验、交流、分享。”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资源通过《诵读小站》整合在一起,节目的铁杆粉丝也越来越多。“我们也有名人名家名作,但我们更多的是希望给普通人一个平台,一个展示自己并分享读书心得的机会。这就是我们的初衷。我们不是用一个专业的标准去评判读的是否专业,专业的毕竟是少数,首先能勇敢表达,会有一个进步的过程。希望给人这样的印象:他(她)读成这样可以,那我也可以。”文艺广播电台的副台长牛力表示。
读之团体
北京广播电视报社朗诵团
朗诵使大家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
文/朗诵团团长 阮涛
“很久很久以前,当今天的老爷爷老奶奶们还是小男孩儿和小女孩儿,或者才出生不久,有的甚至还没出生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带着玛丽、劳拉和小嘉莉离开了威斯康星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了……”
听,这是北广朗诵团的学员杨莉在为小朋友朗诵童话故事《草原上的小木屋》。北广朗诵团是一支由北京广播电视报社重点打造的文艺团认。自2017年12月成立以来,得到了广大朗诵爱好者的支持,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有200多位朗诵爱好者参与了学习。在这期间,北广朗诵团组织了两场大型汇报演出,邀请了近300名观众现场观看;组织朗诵沙龙活动4次,参与人数100余人。
北广朗诵团成立之初,初心很简单,我们秉承着“开门办报”的理念,本着“用声音描绘生活,借北广实现梦想”的宗旨,希望为京城广大朗诵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为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更多的精彩。
我们请来专业的老师为学员们进行辅导,在报社给大家提供学习的场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大家对朗诵越来越热爱,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他们也把更多爱好朗诵的朋友介绍进来,使朗诵团的队伍更加壮大。
北广朗诵团的学员各个年龄层次都有,年纪最大的已经75岁,最小的仅有10岁,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而辅导老师会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基础来调整授课的方式,使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我们这些可爱的学员也给予了北广朗诵团更大的支持,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在课下,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使朗诵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在这几个月里,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学习和朗诵了《百合花开》《你是人间四月天》《天上的街市》《乡愁》《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诗意中国》等美文。大家的朗诵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对于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员刘凝辉表示:“平时我就很喜欢读书,但有时不能很深刻理解其中一些短句和字词的意思,但是朗诵团的老师在教我们朗诵的同时还教了我们一些文学上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我们在朗诵时能够准确地把情感表达出来。”而学员里年纪最大的张秀珍阿姨则表示:“我非常喜欢《变老的时候》这篇作品,以前我朗诵的时候只是觉得能够背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通过老师的指导,我对里面的一些句子和词语又有了新的理解,在朗诵时,就能够比较准确地知道在哪些地方应该有停顿,哪些地方语气应该加重。” 当看到大家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后兴奋的样子,在汇演中把自己最佳的表演状态展示出来时,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
读之书迷
李先生:北京的阅读环境越来越好
独家专访记者 程戈
65岁的老北京李老先生爱逛图书馆。“我一周至少去一次图书馆,首图、国图都去,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除了图书馆,我还愿意去北京有特色的书店坐一坐。”李老先生去过的书店真不少,而且风格、类型多样。“五棵松的言几又,三里屯、北京坊的叶一堂(PAGE ONE),我都去过,北京图书大厦也经常去。”通过逛书店,李老先生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原来我们那边的甘家口大厦底下有一个新华书店,就是一个书店,进去以后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最近好了,弄了一个吧台,几个座位,有空间,有眼务,人就愿意去了。所以说书店提供阅读空间是非常重要的。”李老先生曾经看过一本书香地图,西城区所有看书的地方都有标注,他特别喜欢。作为老北京,李老先生觉得北京的阅读环境越来越好了,“前几年人比较浮躁,书店感觉快不行了,现在发现书店又起来了。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在万圣书园,他们一直坚持着,现在越来越好。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挺丰富了,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在飘满书香的京城,我感觉很充实。”
朱泓帥:书非借不能读也
独家专访记者陈文
朱泓帅有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周末的时候父子俩经常来首图读书。“我家离首图不太远,而且这里书很全,还有少儿阅览室,我们各自看会儿自己喜欢的书,中午的时候选好要借阅的书,然后回家吃饭。”朱先生说,首图的自助借还书机也是吸引孩子来此借阅图书的一个原因,“借还书像游戏的过程。”寒暑假的时候,朱先生会让孩子约上几个同学一起来首图看书,“家长轮流带孩子来,这样大人在时间安排上更宽松点。”
在朱先生看来,“书非借不能读也”,其实他们家也买书,但书买回家之后,大多变成一种装饰品或者有时当作资料来看。“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因为要还,就促使我们抓紧时间去阅读。”对首图举办的各种活动,朱先生平时也关注,如果适合或者感兴趣的话,他会带孩子参加。“我偏向于让孩子参加有声阅读活动,我希望孩子看书之外,能通过耳朵去欣赏书的美好。”
张女士:在北京借书真的方便
独家专访记者 陈文
60多岁的张女士在首图挑选了几本绘画、书法的图书后,通过图书馆中的自助借还书机办理借书手续。她说她家住在公主坟,之所以到首图借书是东贼老年大学同学的推荐,“他们说在这儿借书很方便。”张女士说,她在老年大学学绘画、学书法,之前也买过不少字帖、画画的书,但太占地方。“我发现这里的书比较全,想要的书基本上都有。读者可以一次借10本。你看我这次借了7本,可以看一个多月,还可以续借一次。”
张女士说,社区老干部活动站也有图书室,但都是养生、育儿的,她不喜欢。“我在首图借书八九年了,管理得也不错,挺好的。而且出了门就有300路,车也顺。”她表示,在北京借书还书都挺方便的,“看完我不用再拎回来,找个附近的公共图书馆把书还了即可。”
作为文化之都,北京有最多的图书馆,有最多的书店,有最多的学校,也有最多的读书人。
北京的读书人是幸福的,他们身边处处有极佳的阅读环境。各类图书馆以现代的方式為他们提供服务。
读书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书,而是有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文化传播就在这些活动中进行。
在北京电台的《诵读小站》中,你可以大声地把书朗诵出来,也许,你还能在电台上听到你的朗诵。在首都图书馆,你能和梁晓声等著名作家互动。而在角楼图书馆,还能品尝到民间艺人刚做出来的带热气的冰糖葫芦。
读书可以是独处,也可以是群享。在北京,你可以于古香古色的图书馆中吟诗作画,抚琴品茶,读一本京味儿书籍。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读书APP,穿越时空,享受便利。在这些地方,你可以进入各种的读书沙龙,读书不仅是读,还是听,甚至是唱。
于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推出阅读北京系列报道,而这期,我们将走近北京的读书地、读书人,从大型市级图书馆到区级图书馆到社区图书馆,从加入朗诵团体的读者到正在阅读的读书人,我们和他们一起,共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阅之殿堂
首都图书馆
成为读书人的精神乐园
独家专访 记者 陈文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陈坚:
只有做推广才能吸引更多读者
首图副馆长陈坚介绍,北京作为首都,又是文化之都,图书馆的条件非常出色,而首图无论是计算机设备、网络系统还是借书机等便利读者的现代化设施都堪称一流,软件也不错。首都图书馆现藏各类文献逾845万册(件),古今中外文献并汇,尤以古籍善本、北京地方文献、近代书报、音像资料、外文书刊最富特色,“一般的书我们这儿都有”,陈坚介绍,A座以库本书为主,还有古籍等,少儿阅览、活动区也分布在这里;B座主要为成人阅读,从二层到九层有文学、历史、报刊、工具书、地方文献、视听文献等,种类齐全。此外,这里还有书店、剧场、影院、展厅、咖啡厅等服务读者。“周末的时候读者特别多,10点不到各阅览室就基本没有空位了,寒暑假都得排队。”
为推广阅读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除了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首图还举办各种阅读推广活动,“这是中国图书馆界非常重要的活动,甚至比借阅更加着力,因为只有做推广才能吸引更多读者。”陈坚介绍,首图每年组织的活动有800多场,不仅针对一般读者,还为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特殊群体(走进监狱为服刑人员)举办专门的活动,比如讲座、展览、亲子阅读、新书发布会、美文分享、读书交流会、图书交换、影视片纪录片放映等。“今天讲座的主讲嘉宾、著名作家梁晓声多次来我们馆参加活动,名作家、名人都受到大众的喜爱。”
乡土课堂等北京文化活动受追捧
首图每个月还根据时令、节气或传统节日推出一些特色活动,比如春节的时候邀请作家或专家介绍北京传统民俗,同时在网上推出相关的展览。北京文化是首图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首图很早就成立了北京地方文献部,B座9层专门收集有关北京的书籍资料供读者阅览。
创办于2003年的乡土课堂是首图与北京历史研究所一起策划的,每周六上午推出,专门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成为首图的一个品牌。“参加的读者不仅有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中老年人,还有知名作家、艺术家、文化名人、学生、收藏爱好者等,光固定读者就有两三百人,很多人从第一讲就来听,有的人把每期的宣传页都保留着。”陈坚介绍。
读者阅读内容与方式变化大
说到读者的阅读变化,已在首图工作了34年的陈坚介绍,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阅读主要以经典名著为主,引进的国外作品比较多。后来,考试类、教育专业技能类图书受到读者青睐。现在就首图来讲,小说、历史类阅读量比较高,占整个读者阅读量的一半,经济类图书的需求也比较高,计算机类像数据库、软件使用方面的借阅需求也不小。
如今在手机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陈坚说,随着移动端阅读人群的增加,首图也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购买了各种数据库,同时他们自己也开发了相关的APP,并对已有的APP进行整合,以方便读者阅读。去年,他们还开发了微信阅读,把书放在微信上,满足日益增多的读者需求。
借阅方便,借书卡全市图书馆通借通还
首图全年365天向读者开放,在这里阅览、借书还书都很方便。陈坚副馆长介绍,如果把书借走的话,需要办理借书卡,凭身份证、户口本、驾照、护照等有效证件都可以办理,而且在全市各个区馆网点公共系统的图书馆可以借阅,通借通还。在首图西门里不远处,记者看到一台自助图书馆,陈馆长介绍,像这样的自助图书馆全市约有200多台,读者还可以用它无人办证。用借书卡,读者输入卡号和个人密码,还能够进行电子阅读。
阅之特色
阅读北京、聆听北京、艺术北京、品味北京……走进角楼图书馆(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分馆),随处可以感受到老北京的文化韵味。记者采访当天,正好赶上清明节风筝放飞活动。此外,还有绘彩蛋、吟诵、拔河比赛、风筝展、蹴鞠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风俗体验活动。
角楼图书馆
古建中的京味儿图书馆
独家专访 记者 白鸽
东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左堃:传承老北京文化天天有活动
东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左望告诉记者,“每逢传统节日,这里都会开展一系列活动,端午节诗会,中秋节赏月,手绘兔爷……就是让大家充分感受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是北京古城地标之一,修建于1553年,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城墙于1957年后拆除。去年,复建后的左安门角楼,重新开门亮相,作为代表北京历史文化的特色图书馆,向市民免费开放。角楼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160平方米,内设三层,一层为主题文化活动及展览展示区,主要举办老北京文化主题的展览;二层为图书阅览区,现有地方文献图书7000册、纸质报纸30余种、期刊100余种,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同时举办小型读书会等活动;三层为辅助文化活动区。 打造北京文化名片
除了提供基础的阅览服务以外,角楼图书馆将文化传播作为重要的功能定位,围绕北京的物、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从“阅读北京”“聆听北京”“艺术北京”和“品味北京”4大主题出发,面向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爱好者、社区居民等人群,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包括讲座、读書会、手工制作体验、文化沙龙等。对此,左堃表示,“比如说聆听北京,我们会邀请艺人给大家展示胡同里的吆喝声,还结合老北京的声音开展过老北京物件展。再说品味北京,我们春节期间邀请过民间艺人阿龙给大家做糖葫芦,了解完糖葫芦的制作过程,还能品尝。大家参与度非常高。本来预期就做两场活动,来的人太多了,我们一连做了八场活动。所谓艺术北京,我们主要是通过国粹京戏、古琴讲座、朗诵等与艺术相关的活动,来让大家感受北京的艺术氛围。”
角楼图书馆的社会化运营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优势,又结合了企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思维,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与企业、社团、政府部门等广泛开展合作,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阅读服务生态。左茔表示,“角楼图书馆是去年10月28日开馆的,接待读者将近5万人次,可以说非常受欢迎。我们现在基本是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创新,每个月还有一次重要的活动。角楼图书馆的特色就是传承老北京文化,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我们的图书角现在已经走进学校,建立到每个班级里。还有进社区、进部队、进工地、进养老院,只要大家需要,我们都会去做。”
为年轻人打造“角图夜读”
记者了解到,角楼图书馆全周7天开放。为了吸引更多中青年读者群体,每周五延长开馆时间至22时,开办“角图夜读”活动。左茔表示,“现在年轻人压力特别大,我们也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来释放一下。我们的夜读从6点持续到晚上10点,考虑到年轻人工作了一周都很累,周五晚上可能就希望找一个地方放松一下,来读一读书。如果大家情绪非常好,愿意再多聊会儿,我们工作人员也非常愿意再多等大家一会儿再闭馆。我们从一开始只有几个人,到现在二十多人,大家坐在一起谈谈天,最近读了什么书,特别有助于释放压力。”
阅之身边
永外街道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的华丽转身
独家专访 记者 周绍辉
提到社区图书馆,你会脑补出哪些画面?狭小的房间,生锈的铁架子,过时的书刊,还是一位百无聊赖的图书管理员……事实上,不少社区图书馆已在悄然改变,或是更新硬件条件服务于居民,或是探索出更多功能,甚至紧随潮流实现“华丽转身”……
永外地区文化中心王岩主任:
我们的藏书量已达到五万册
东城区永外社区图书馆位于永外街道新奥洋房小区内,虽然位于半地下室,但天井和巨大的玻璃窗使得整个阅览室十分敞亮,一排排书架从进门一直深入到可以容纳50人的阅览大厅深处。永外地区负责文化中心的王岩主任介绍说,图书馆开业近五年来,通过区级图书馆的支援和自主购买,藏书量已达到五万册,这里是人们下楼散步就可抵达的书香家园。
图书馆由两层组成,一层设成人阅览区、新书推荐区、电子阅览区,二层设儿童阅览区。位于二楼的儿童阅览区充满童趣,一层的电子阅览区则被打造成了“指尖书吧”。
十几台平板电脑、舒适的座椅,书架上错落地摆放着畅销书和几只玩偶,工作人员投入巨大热情打造了这座“指尖书吧”。据分管图书馆业务的永外地区文化中心工作人员郭静介绍,图书馆希望通过开放“指尖书吧”吸引周围的年轻人,打造一片都市白领的精神家园。在“指尖书吧”开放之初也经历了一段门庭冷落。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加到读书中来,图书馆开办文化沙龙、不定期举办贴合群众生活实际问题的系列讲座。郭静告诉记者,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指尖书吧”的人气已经越来越旺了,文化沙龙的参与者也从最初的两三个人到现在场场爆满。
谈到未来的发展,王岩主任说:“我们计划继续扩大面积,再开办一家‘永泰书轩,,以国学、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我们希望可以让这家图书馆成为提升正能量的精辟之地,改变着每一个沾染书香的人。
小红门温馨家园阅览室
眼障人士在这里也能“看”电影
独家专访 记者周绍辉文/摄
位于鸿博家园c区的小红门地区残联温馨家园是专为残疾朋友提供服务的,这里有康复区、休闲区、手工作坊区,还有一间单独的阅览室。阅览室虽然空间不大,从蔬菜的种植、各类工具书、历史书、盲文书到莫言的最新作品,书架上的书琳琅满目。据了解,阅览室每个季度都会发放读书调查问卷,根据大家的需求购进新书。
小红门地区残联理事长田京京:
我们为残疾人打开一扇心灵的窗
几位残疾人正坐在桌前查阅关于老北京的书籍,原来他们都在温馨家园学习老北京叫卖,趁着今天没课,赶紧过来查查资料了解更多的背景资料。“读书让他们有学习的动力,知识面也更丰富了,人也自信了。”小红门地区残联理事长田京京女士说。
而在一旁的电脑前,一位眼障人士戴着耳机在“听书”,原来为了方便眼障人士,阅览室特意准备了两台电脑并下载了大量的音频书籍。据田京京理事长介绍,小红门地区温馨家园还是“心目影院”在朝阳区的第一家试点单位,使眼障人士也能“看”懂电影画面,“听”懂居U,隋。
“经常可以看到有残疾朋友在这里看一整天的书,特别专注。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间阅览室为残疾朋友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带去满满的正能量。”田京京说。
读之电波
北京电台《诵读小站》
每个读者都可以用专业的设备录制喜欢的文字
独家专访 记者 潇棋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4月1日下午,数十名北京电台《诵读小站》节目的听众齐聚北京图书大厦直播间,与朗诵艺术家陈铎一起诵读着春天。在现场的中心小舞台上,三名通过北京文艺广播官方微信前期征集遴选的听众,以“花开”为主题进行诵读表演展示。这三位听众都是朗诵爱好者,他们现场先后演绎了《一棵开花的树》《荷塘月色》等作品,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张月最终幸运地被陈铎老师选中,参与到下午2点到3点《诵读小站》一“文艺广播开播24周年特别版”现场节目直播中,两人共同朗诵了朱自清的经典作品《春》。 文艺广播电台副台长牛力:
希望给普通人一个分享读书心得的平台
在推广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发挥自身优势,于201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推出《诵读小站》,当天《诵读小站》在FM87.6北京文艺广播开播,每天六个时段,每个时段3分鐘,同时实体小站亮相,之后又在北京图书大厦开设了具备直播功能的小站。2018年,《诵读小站》全新升级,每天增加到8个时段播出广大读者的读书声,并且在周六和周日下午2:00-3:00开设一个小时的节目。每个普通读者都可以走进“诵读小站”,用专业的设备录制自己喜欢的文字,分享读书故事,分享阅读的快乐!
“诵读小站”是一个兼具线上传统广播播出、新媒体平台推送和线下实体互动功能的“三位一体”融媒体产品。自《诵读小站》开播以来,已经吸引了大量朗读爱好者。他们用声音表达自己,用感情阐述人生;他们的朗读如一股清凉的泉水,滋润着自己,也滋润着他人。
首先要迈开第一步,开始才行
在1月27日的“回家路上读本书”活动上,二十多位听众围绕亲情、旅程分享了自己回家的故事。他们中,有大学生,有在北京工作的白领,有刚到北京不久的,还有从父辈就来北京的人,还有老北京人。
轮到一位小女孩上场了。“我不敢上去,我上去之后会失声的。”看着她紧张的样子,北京文艺广播电台《诵读小站》节目制作人、主持人靳桥就鼓励她,“没关系的,不要害怕,首先要迈开第一步,开始才行。”后来,她还是不太敢,靳桥就没有要求她当众现场朗读,建议她去了“诵读小站”的录音亭子里读。“这位小女孩特别喜欢朗读,也准备了好久。她去西单图书大厦录音亭后,刚开始,她第一段读的也不是特别好,后来,我发现她没事就去朗诵,录了好几次,每次录完后就发给我听。”
类似这样参与朗读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诵读小站》上演。不仅仅是年轻人,在今年年初《诵读小站》与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合作举办的京味文化作家刘一达的讲座上,吸引了京城许多中老年朋友参加。有一次,河南驻京办的来咨询:“我们读什么呢?”靳桥建议说:“你们是河南驻京办,建议读一些河南中原地区出来的这些文化名人、作家的作品。”对方就组织了单位里的10多位读书爱好者,到《诵读小站》图书大厦站进行诵读交流。
读书不仅仅是阅读,也是真的读出来
当深入到爱好朗读的群体之后,《诵读小站》的团队吃惊地发现,原来这么多人会对此感兴趣,“自从有了《诵读小站》,才发现朗读没有界限,不管做什么的,都有可能喜欢。”监制何劼说。
《诵读小站》的特色是在广播中播出大众的读书故事和诵读片段,以大众的读书声推广全民阅读,同时,拉近广播与大众的距离,增强互动性。如今,《诵读小站》节目已成为传播语言之美和文化之美,打造声音的文化名片。靳桥说:‘很多民间自发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很活跃,他们希望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去体验、交流、分享。”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资源通过《诵读小站》整合在一起,节目的铁杆粉丝也越来越多。“我们也有名人名家名作,但我们更多的是希望给普通人一个平台,一个展示自己并分享读书心得的机会。这就是我们的初衷。我们不是用一个专业的标准去评判读的是否专业,专业的毕竟是少数,首先能勇敢表达,会有一个进步的过程。希望给人这样的印象:他(她)读成这样可以,那我也可以。”文艺广播电台的副台长牛力表示。
读之团体
北京广播电视报社朗诵团
朗诵使大家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
文/朗诵团团长 阮涛
“很久很久以前,当今天的老爷爷老奶奶们还是小男孩儿和小女孩儿,或者才出生不久,有的甚至还没出生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带着玛丽、劳拉和小嘉莉离开了威斯康星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了……”
听,这是北广朗诵团的学员杨莉在为小朋友朗诵童话故事《草原上的小木屋》。北广朗诵团是一支由北京广播电视报社重点打造的文艺团认。自2017年12月成立以来,得到了广大朗诵爱好者的支持,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有200多位朗诵爱好者参与了学习。在这期间,北广朗诵团组织了两场大型汇报演出,邀请了近300名观众现场观看;组织朗诵沙龙活动4次,参与人数100余人。
北广朗诵团成立之初,初心很简单,我们秉承着“开门办报”的理念,本着“用声音描绘生活,借北广实现梦想”的宗旨,希望为京城广大朗诵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为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更多的精彩。
我们请来专业的老师为学员们进行辅导,在报社给大家提供学习的场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大家对朗诵越来越热爱,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他们也把更多爱好朗诵的朋友介绍进来,使朗诵团的队伍更加壮大。
北广朗诵团的学员各个年龄层次都有,年纪最大的已经75岁,最小的仅有10岁,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而辅导老师会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基础来调整授课的方式,使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我们这些可爱的学员也给予了北广朗诵团更大的支持,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在课下,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使朗诵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在这几个月里,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学习和朗诵了《百合花开》《你是人间四月天》《天上的街市》《乡愁》《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诗意中国》等美文。大家的朗诵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对于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员刘凝辉表示:“平时我就很喜欢读书,但有时不能很深刻理解其中一些短句和字词的意思,但是朗诵团的老师在教我们朗诵的同时还教了我们一些文学上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我们在朗诵时能够准确地把情感表达出来。”而学员里年纪最大的张秀珍阿姨则表示:“我非常喜欢《变老的时候》这篇作品,以前我朗诵的时候只是觉得能够背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通过老师的指导,我对里面的一些句子和词语又有了新的理解,在朗诵时,就能够比较准确地知道在哪些地方应该有停顿,哪些地方语气应该加重。” 当看到大家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后兴奋的样子,在汇演中把自己最佳的表演状态展示出来时,我的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
读之书迷
李先生:北京的阅读环境越来越好
独家专访记者 程戈
65岁的老北京李老先生爱逛图书馆。“我一周至少去一次图书馆,首图、国图都去,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除了图书馆,我还愿意去北京有特色的书店坐一坐。”李老先生去过的书店真不少,而且风格、类型多样。“五棵松的言几又,三里屯、北京坊的叶一堂(PAGE ONE),我都去过,北京图书大厦也经常去。”通过逛书店,李老先生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原来我们那边的甘家口大厦底下有一个新华书店,就是一个书店,进去以后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最近好了,弄了一个吧台,几个座位,有空间,有眼务,人就愿意去了。所以说书店提供阅读空间是非常重要的。”李老先生曾经看过一本书香地图,西城区所有看书的地方都有标注,他特别喜欢。作为老北京,李老先生觉得北京的阅读环境越来越好了,“前几年人比较浮躁,书店感觉快不行了,现在发现书店又起来了。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在万圣书园,他们一直坚持着,现在越来越好。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挺丰富了,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在飘满书香的京城,我感觉很充实。”
朱泓帥:书非借不能读也
独家专访记者陈文
朱泓帅有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周末的时候父子俩经常来首图读书。“我家离首图不太远,而且这里书很全,还有少儿阅览室,我们各自看会儿自己喜欢的书,中午的时候选好要借阅的书,然后回家吃饭。”朱先生说,首图的自助借还书机也是吸引孩子来此借阅图书的一个原因,“借还书像游戏的过程。”寒暑假的时候,朱先生会让孩子约上几个同学一起来首图看书,“家长轮流带孩子来,这样大人在时间安排上更宽松点。”
在朱先生看来,“书非借不能读也”,其实他们家也买书,但书买回家之后,大多变成一种装饰品或者有时当作资料来看。“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因为要还,就促使我们抓紧时间去阅读。”对首图举办的各种活动,朱先生平时也关注,如果适合或者感兴趣的话,他会带孩子参加。“我偏向于让孩子参加有声阅读活动,我希望孩子看书之外,能通过耳朵去欣赏书的美好。”
张女士:在北京借书真的方便
独家专访记者 陈文
60多岁的张女士在首图挑选了几本绘画、书法的图书后,通过图书馆中的自助借还书机办理借书手续。她说她家住在公主坟,之所以到首图借书是东贼老年大学同学的推荐,“他们说在这儿借书很方便。”张女士说,她在老年大学学绘画、学书法,之前也买过不少字帖、画画的书,但太占地方。“我发现这里的书比较全,想要的书基本上都有。读者可以一次借10本。你看我这次借了7本,可以看一个多月,还可以续借一次。”
张女士说,社区老干部活动站也有图书室,但都是养生、育儿的,她不喜欢。“我在首图借书八九年了,管理得也不错,挺好的。而且出了门就有300路,车也顺。”她表示,在北京借书还书都挺方便的,“看完我不用再拎回来,找个附近的公共图书馆把书还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