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7-02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策略。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让学生“触境生情”、“身临其境”,自然而然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激活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质量的数学情境?下面,谈一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精布局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贴近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所以,老师应巧设多设数学课堂的室外活动情境,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产生 “数学有用”,使其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如: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山村代课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领学生到附近砖厂搬砖挣钱,通过“打工”,学生既赚得了钱也学会了“加、减、乘、除”算术法则运算。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用“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多边形而要做成圆形”的事例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实验,自学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根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二、巧设疑
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适时设置疑点,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老师先写出算式1.(1000+8)×125;2.9999×999;3.96×25;教师迅速口算出答案,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这样老师就引出新课:学习《乘法分配律》这节课之后,你们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算出来的。
三、勤诱入
精心设计有效的引入情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有效的引入情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火车车厢内有一个儿童购票线,在1.1、1.5M处各标有一条红线,补票时,只要靠线站立,看一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就可以决定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长短比较”的学习内容。
四、引联想
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在一节数学课上,为了引入“幂”的概念,教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后,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认知冲突。老师问:“用一张报纸对折50次,你们想想大概有多厚?”一个学生答:“怕有几尺厚吧?”老师说:“差远了,你们尽量往多的地方想。”学生反问:“能有几丈吗?”老师说:“再大胆些。”学生怯生生地说:“总不会有几百米吧?”老师接着说:“你把对折50次以后的这叠纸铺在地面上,另一头就远远超过月球了。”学生们都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老师说:“不信我们就学学这部分内容,以后由你们自己算算看。”学生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个个迫不及待地想揭示谜底,从而倾听新概念“幂”的讲解。
五、勤练习
“百闻其变,不如一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当好“教练和导演”,通过“生活展现数学情境,实物演示教学情境,图画再现数学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诱发学生“入境”,并让学生自己操作创设情境,学会在计算过程中激活学习兴趣,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这几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操作中得到解决,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六、融感情
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去塑造学生的情感。这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法。创设数学情境的一个作用就是给数学加入一点人情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教师的入情入境,才会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老师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老师的入情入境,充满爱心的教学,才会给学生一股极大的感染力;老师的入情入境,才会启迪思想,点拨思维,激发活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变得更有生气,学生更有朝气。
总之,情境的创设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其方法多种多样,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因地制宜,因教制宜,用科学方法创设无穷无尽的教学情境,形成优质高效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策略。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让学生“触境生情”、“身临其境”,自然而然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激活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质量的数学情境?下面,谈一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精布局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贴近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所以,老师应巧设多设数学课堂的室外活动情境,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产生 “数学有用”,使其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如: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山村代课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领学生到附近砖厂搬砖挣钱,通过“打工”,学生既赚得了钱也学会了“加、减、乘、除”算术法则运算。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用“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多边形而要做成圆形”的事例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实验,自学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根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二、巧设疑
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适时设置疑点,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老师先写出算式1.(1000+8)×125;2.9999×999;3.96×25;教师迅速口算出答案,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这样老师就引出新课:学习《乘法分配律》这节课之后,你们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算出来的。
三、勤诱入
精心设计有效的引入情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有效的引入情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火车车厢内有一个儿童购票线,在1.1、1.5M处各标有一条红线,补票时,只要靠线站立,看一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就可以决定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长短比较”的学习内容。
四、引联想
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在一节数学课上,为了引入“幂”的概念,教师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后,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认知冲突。老师问:“用一张报纸对折50次,你们想想大概有多厚?”一个学生答:“怕有几尺厚吧?”老师说:“差远了,你们尽量往多的地方想。”学生反问:“能有几丈吗?”老师说:“再大胆些。”学生怯生生地说:“总不会有几百米吧?”老师接着说:“你把对折50次以后的这叠纸铺在地面上,另一头就远远超过月球了。”学生们都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老师说:“不信我们就学学这部分内容,以后由你们自己算算看。”学生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个个迫不及待地想揭示谜底,从而倾听新概念“幂”的讲解。
五、勤练习
“百闻其变,不如一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当好“教练和导演”,通过“生活展现数学情境,实物演示教学情境,图画再现数学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诱发学生“入境”,并让学生自己操作创设情境,学会在计算过程中激活学习兴趣,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这几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操作中得到解决,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六、融感情
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去塑造学生的情感。这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法。创设数学情境的一个作用就是给数学加入一点人情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数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教师的入情入境,才会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老师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老师的入情入境,充满爱心的教学,才会给学生一股极大的感染力;老师的入情入境,才会启迪思想,点拨思维,激发活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变得更有生气,学生更有朝气。
总之,情境的创设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其方法多种多样,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因地制宜,因教制宜,用科学方法创设无穷无尽的教学情境,形成优质高效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