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与国家都要统一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y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汉大一统局面出现后,衣服的式样也比较统一起来。统治者戴的冠,前梁高耸,向后倾斜,中空如桥;梁分一梁、三梁、五梁几种,上面另加金玉装饰,表示爵位等级。凡是有官爵的人,无分男女,还得把一条丈多长的丝绦(按品级颜色各不相同),折叠起来挂在右腰边,名叫“组绶”。贵族男子这时已改佩环刀。普通男子头戴巾、帻。巾子多用来包裹头发;帻则如平顶帽,上加个“人”字形帽梁(不加帽梁就叫“平巾帻”)。
  汉代妇女已不再点三角形胭脂,但却常用黛石画眉毛;髻子向后梳成银锭式,向上梳的多加假发。年轻姑娘依旧梳辫子,也有松松绾成一把,末后结成一小团,成个倒三角形的。这时期,衣服最贵的是白狐裘,春秋战国时就已价值千金。衣料最贵的是锦绣,上面有各种山云鸟兽花纹,比普通绸子贵二十倍。西北生产的细毛织物和西南生产的木棉布、细麻布,价格也和锦绣差不多,一匹要卖二两金子。
  当然,这些材料只有贵族用得起,一般劳动人民是连做梦也不敢想的。
  魏晋以来,男子流行戴小冠,上下通行。“组绶”此时已名存实亡。玉佩制度也渐次失传。贵族身边的佩剑已改用木制,留个形式而已。红紫锦绣虽然依旧代表富贵,但统治阶级多喜欢穿浅素色衣服。帝王有时也戴白纱帽。
  一般官僚士大夫,多喜用白巾子裹头。在东晋贵族统治下的南方,普通衣料多用麻、葛,有的地方用“蕉布”“竹子布”“藤布”;高级的衣料是丝麻混合织物“紫丝布”和“花綀”。在诸羌胡族贵族统治下的北方,统治者还是喜欢穿红着绿,先是短衣加披风,到北魏时改为宽袍大袖,唯帽子另作一纱笼套上,名叫“漆纱笼冠”。
  至于普通老百姓,不论南北,都是一样,始终穿短衣——不过北方人穿上衣有翻领的,穿裤子有在膝下扎带子的。这种装束,直到唐代还通行于西北。特别是翻领上衣,几乎成了唐代长安妇女最时髦的服装式样。
其他文献
有座寺庙,因留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七个弟子知道。七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七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七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七天,还是没人承认。  老住持
期刊
在人生礼仪中,对穿鞋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惯例,有些也成为礼仪的规范,其中尤以婚鞋名目最为繁复。  下定送鞋履  在中国婚礼中,鞋子充当比较重要的角色。在古代,为了表示男女有别,男的为乾,女的为坤,因此,女鞋被称作“坤鞋”。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见《后汉书·五行志》)在南朝时,凡娶妇之家,在下聘礼时,须先送新鞋。  一双为礼  清代光绪年间
期刊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中的女孩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男子一样有着好运气,《野有死麕》中的男子扛着猎物回家的时候路遇一位怀春的女子,而《木瓜》中的女子看见一位心仪已久的男子走过,便将一只木瓜投给了他。女孩笑嫣不语,而男孩早已心领神会,忙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玉佩赠送给了
期刊
20世纪90年代初,武侠片、古装片风行一时。而歌曲与武侠片在韵律、前奏上的呼应,呈现出一种绝无仅有、血统分明的中国风格。  乐坛鬼才黄霑曾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笑傲江湖》系列电影陆续问世,灵邪乖张的电影改编和震撼人心的情感故事不仅成就了徐克武侠电影大师的地位,黄霑为《笑傲江湖》配的一曲《沧海一声笑》,也堪称香港电影中最成功的主题曲。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记今朝  苍天笑,纷纷世上潮 
期刊
“台湾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表示,清华校园内的“宝藏”是五句发人深省的箴言隽语。  第一处是在大礼堂内外可见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1914年梁启超勉励清华学生的话。  第二处是在物理实验室前,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教学使人周全……”  第三处是在人文社会院中,“我们是什么,我们可以是什么”。  第四处是在原子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内,是胡适的题字:“理未易察”。 
期刊
《无量寿经》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境界的一重含义,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一个人的经历和悟性决定了其人生境界。追求崇高的境界,是人生修养的价值追求,是对自我人格的肯定,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必修课。  境界决定品位  人有一定的境界,才会有一定的追求,人生才会有一定的价值。境界
期刊
为什么文明的标志是国家?为什么世界各国的体制五花八门?从部落到国家,是历史的岔路口。世界各民族开始分道扬镳,朝着认准的方向往前走。罗马共和、希腊城邦民主,西周受命于天。和易中天一起回到历史现场,探寻国家的起源和机密。  没有后悔药  部落变成国家,并非因为绯闻。人类发明国家,更不是为了寻欢作乐,但这事却被认为与“逐出乐园”无异。反正,进入国家时代,好日子就算过完,这是很多人的共识。  比如希腊和罗
期刊
剑曾迎合战国时期步兵兴起,要塞、城邑战略地位提高,战争本身需求大力发展近战武器的形势,在战场上发挥过比较重要的作用。当时战士“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剑是他们作战使用的主要短兵器。  然而,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到了两汉时期,骑兵异军突起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支柱后,由于剑的劈砍、架格攻防效能及坚韧度都较刀逊色,因此刀取代剑成为步、骑兵手中称
期刊
读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想见其为人,全然是一副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许多回忆录也都谈到他温良恭让的性格;可是他也有刚正严厉的一面,据张清常先生《怀念佩弦老师》一文回忆,朱先生不再兼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前夜,断然辞退了一位职员,他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在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王力先生在《怀念朱自清先生》一文中也曾特别提到这件事。  据《朱自清日记》,这位职员是
期刊
我过去常常听到大众把“中庸之道”说成是“和稀泥”“老好人”“温吞水”一类不招人喜欢的东西,实在是拿误会当领会,把苍白作明白。中庸讲求“致中和”,并非“不愠不火,中规中矩”那么简单。  传承·之二十二  《大学》与《中庸》,简称“大中”,与“论孟”并称“四书”,代表儒家之经典阐述。加上《易》《诗》《书》《礼》《乐》五种经典(《乐》失传,儒家弟子以《春秋》替补),合称“四书五经”。研读久了,我忽然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