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结合我国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污水特征等,提出了全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对其设计思路、构造以及运行性能等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计;运行;性能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2-0139-01
当前研究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主要应用于我国小型河流、湖泊、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中,通过对配置的深入分析、比较,综合运用多种污水处理工艺,提出集成化、系统化的污水处理方案,将过去单一化的污水处理技术转变为一体化废水处理模式,提高废水处理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1 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的结构设计
以现代污水处理状况来看,需要确保正常出水量和水质的情况下,尽量简化处理的工艺流程。从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来看,分别由若干个操作单元构成,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如果采用一体化工艺方法,则可极大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与技术水平。在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中,分别设置了几个单元,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增加了基建的投资数额以及污水污泥回流管路的投资成本;通过采用污水处理一体化工艺,可由根据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合理调配曝气、沉淀等流程,并将各个单元的构筑物合建,不仅节约了占地面积,也避免了重复性的投资与建设。在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中运用一体化工艺技术,主要具备如下优势:
1)多个单元共用一个池壁,可避免由于分开设置而增加的材料、成本等。
2)避免了远距离的污水或污泥传输,有效节约管道材料和阀门。
3)该工艺设备的结构紧凑,具有良好的衔接性能,极大优化了各个功能单元的反应时间,避免滞后性。
4)实现了工艺的设备化流程,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
在具体设计中,将诸多功能集合起来,还要考虑到生产过程的实际要求,如何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合理设计参数,这些都是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关键点所在。
2 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的构造分析
其一,在一体化工艺中,涉及到缺氧区、一级好氧区、二级好氧区以及沉淀区四大部分,其结构的设计较为简单,整体呈现“田”字型,由于考虑到规划布局、土建成本等因素,一体化工艺采取方形池构造,每两个区之间设置了可共用的池壁。
其二,在一体化工艺的缺氧区中,采取活性污泥去除方法,设置了电动搅拌器以确保泥水的均匀混合;将填料悬挂在好氧区,并且在底部设施了曝气装置;沉淀区设计为竖流形式,利用挡流板将沉淀区的进水口挡好,以发挥均匀布水效果;在沉淀区的出口位置设置一个集水槽,利用沉淀区和缺氧区相邻位置的回流通道,将混合液、污泥等共同输入到缺氧区。另外,在回流通道的出口位置应设置阀门,以优化调节回流比。
其三,为了避免发生短流问题,在每个反应区的池壁过水孔中,采取对角线分布的方式,在缺氧区底部设置进水管,也可发挥放空管的作用。
3 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性能
3.1 COD的去除效果
通过应用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在缺氧区与好氧区的共同作用下强化去除COD的效果。为了体现系统不同反应区内去除COD作用的不同,可以对各个反应区的污染物浓度进行分析。在一体化工艺中,主要划分了四个区域,而混合液则在各个区域之间以推流式流动,不同反应区的混合式工艺也就是活性污泥与生物膜的复合系统,因此通过悬浮生长的微生物以及附着生长的微生物共同作用,形成了有机物的降解。在好氧区中,一方面可去除缺氧区剩余的COD,另一方面则可将缺氧区的活性污泥表面细胞充分氧化,将有机污染物去除。
3.2 氨氮、TN的去除效果
当前采用较多的活性污泥法中,一般污泥的负荷相对较高并且污泥龄短,在普通的活性污泥系统中,硝化菌所占比例较小,一般不会超过5%;那么复合生物处理系统利用增加微生物量的方法,提高了微生物的浓度,以此实现污泥负荷控制目标;在硝化细菌中,填料可起到滞留作用,可以避免由于絮凝性能偏差而造成硝化细菌的流失问题。另外,通过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好氧区设计,也可对系统硝化性能起到强化作用。
3.3 TP的去除效果
结合生物强化除磷的原理来看,当聚磷菌处于厌氧环境中,可以有效释放磷的含有水平,这也决定了在好氧环境中的吸磷能力。从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来看,在实验中除了个别情况下的释磷作用明显,大多时间下的吸磷能力不强。在生物除磷中,PH值是较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一般在除磷系统中的pH值表现为中性或弱碱性,当pH值在6以下时,极易出现聚磷菌的自溶,进而出现无效释磷;反之,如果PH值过高,则不利于释放磷。
总之,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是奠定在传统的A/O技术基础上,综合运用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优势,实现了功能分区作用,将反应区与沉淀区一体化设计,有效节约了占地面积和投资成本。当前,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已经在我国一些地区成功应用,既利于有机物、氮含量等去除,也实现了工艺的设备化发展,尤其适合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需求。
参考文献
[1]赵野驰.污水处理一体化集成技术在应急系统中的应用与推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8.
[2]薛军,谢希栋,安长伟.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12.
[3]李正有,张强军,王学斌等.一体化生物蠕动床污水处理工艺[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8,3.
[4]王琳.污水处理工艺一体化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广东化工,2010,5.
[5]郑琳,冯欣,钱钰洁等.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运行性能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1,2.
作者简介
郑美娟(1985—),女,天津宝坻人,初级助理工程师,天津市宝坻区环境保护局。
关键词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计;运行;性能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2-0139-01
当前研究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主要应用于我国小型河流、湖泊、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中,通过对配置的深入分析、比较,综合运用多种污水处理工艺,提出集成化、系统化的污水处理方案,将过去单一化的污水处理技术转变为一体化废水处理模式,提高废水处理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1 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的结构设计
以现代污水处理状况来看,需要确保正常出水量和水质的情况下,尽量简化处理的工艺流程。从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来看,分别由若干个操作单元构成,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如果采用一体化工艺方法,则可极大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与技术水平。在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中,分别设置了几个单元,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增加了基建的投资数额以及污水污泥回流管路的投资成本;通过采用污水处理一体化工艺,可由根据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合理调配曝气、沉淀等流程,并将各个单元的构筑物合建,不仅节约了占地面积,也避免了重复性的投资与建设。在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中运用一体化工艺技术,主要具备如下优势:
1)多个单元共用一个池壁,可避免由于分开设置而增加的材料、成本等。
2)避免了远距离的污水或污泥传输,有效节约管道材料和阀门。
3)该工艺设备的结构紧凑,具有良好的衔接性能,极大优化了各个功能单元的反应时间,避免滞后性。
4)实现了工艺的设备化流程,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
在具体设计中,将诸多功能集合起来,还要考虑到生产过程的实际要求,如何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合理设计参数,这些都是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关键点所在。
2 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的构造分析
其一,在一体化工艺中,涉及到缺氧区、一级好氧区、二级好氧区以及沉淀区四大部分,其结构的设计较为简单,整体呈现“田”字型,由于考虑到规划布局、土建成本等因素,一体化工艺采取方形池构造,每两个区之间设置了可共用的池壁。
其二,在一体化工艺的缺氧区中,采取活性污泥去除方法,设置了电动搅拌器以确保泥水的均匀混合;将填料悬挂在好氧区,并且在底部设施了曝气装置;沉淀区设计为竖流形式,利用挡流板将沉淀区的进水口挡好,以发挥均匀布水效果;在沉淀区的出口位置设置一个集水槽,利用沉淀区和缺氧区相邻位置的回流通道,将混合液、污泥等共同输入到缺氧区。另外,在回流通道的出口位置应设置阀门,以优化调节回流比。
其三,为了避免发生短流问题,在每个反应区的池壁过水孔中,采取对角线分布的方式,在缺氧区底部设置进水管,也可发挥放空管的作用。
3 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性能
3.1 COD的去除效果
通过应用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在缺氧区与好氧区的共同作用下强化去除COD的效果。为了体现系统不同反应区内去除COD作用的不同,可以对各个反应区的污染物浓度进行分析。在一体化工艺中,主要划分了四个区域,而混合液则在各个区域之间以推流式流动,不同反应区的混合式工艺也就是活性污泥与生物膜的复合系统,因此通过悬浮生长的微生物以及附着生长的微生物共同作用,形成了有机物的降解。在好氧区中,一方面可去除缺氧区剩余的COD,另一方面则可将缺氧区的活性污泥表面细胞充分氧化,将有机污染物去除。
3.2 氨氮、TN的去除效果
当前采用较多的活性污泥法中,一般污泥的负荷相对较高并且污泥龄短,在普通的活性污泥系统中,硝化菌所占比例较小,一般不会超过5%;那么复合生物处理系统利用增加微生物量的方法,提高了微生物的浓度,以此实现污泥负荷控制目标;在硝化细菌中,填料可起到滞留作用,可以避免由于絮凝性能偏差而造成硝化细菌的流失问题。另外,通过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好氧区设计,也可对系统硝化性能起到强化作用。
3.3 TP的去除效果
结合生物强化除磷的原理来看,当聚磷菌处于厌氧环境中,可以有效释放磷的含有水平,这也决定了在好氧环境中的吸磷能力。从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来看,在实验中除了个别情况下的释磷作用明显,大多时间下的吸磷能力不强。在生物除磷中,PH值是较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一般在除磷系统中的pH值表现为中性或弱碱性,当pH值在6以下时,极易出现聚磷菌的自溶,进而出现无效释磷;反之,如果PH值过高,则不利于释放磷。
总之,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是奠定在传统的A/O技术基础上,综合运用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优势,实现了功能分区作用,将反应区与沉淀区一体化设计,有效节约了占地面积和投资成本。当前,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已经在我国一些地区成功应用,既利于有机物、氮含量等去除,也实现了工艺的设备化发展,尤其适合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需求。
参考文献
[1]赵野驰.污水处理一体化集成技术在应急系统中的应用与推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8.
[2]薛军,谢希栋,安长伟.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12.
[3]李正有,张强军,王学斌等.一体化生物蠕动床污水处理工艺[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8,3.
[4]王琳.污水处理工艺一体化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广东化工,2010,5.
[5]郑琳,冯欣,钱钰洁等.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运行性能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1,2.
作者简介
郑美娟(1985—),女,天津宝坻人,初级助理工程师,天津市宝坻区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