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本专栏说到,货币基金引发的革命终结了银行对存款的利率控制,本期则要说,其实对公募基金而言,其业绩的确定性决定了它可以发挥储备客户的战略作用,这大于任何一款创新产品。
公募基金重新定位
1981年9月9日,著名的美国先锋基金的创始人约翰·博格尔再次和员工欢聚,庆祝先锋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突破10亿美元的里程碑,与此同时,先锋的总规模也逼近了40亿美元。
博格尔差不多在资产突破的每一个里程碑时点,都会向员工讲一次话。他叮嘱员工,要保持先锋的品质,维护自己的荣誉,铭记自己的价值观,并以先锋的过去为荣。
在博格尔看来,公司如果走下坡路,不外乎一个原因:忘记了自己的过去。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公募基金业也不应该忘记过去15年走过的历程,尤其是对行业的认识历程。
回想30年前博格尔的这次讲话,他首次提出了先锋集团的定位。博格尔说,先锋之所以能够实现目标,是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新兴产业,属于储蓄业务,而不单单是投资”。
这句话足以颠覆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对自身的认识。
首先,公募基金是新兴产业;其次,它即使开展投资业务,本质上也是储蓄业务。
在中国公募基金业发展的15个年头里,无论从管理费层面考虑,还是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定位考虑,公募基金均固执地认为,高风险的权益类产品,才是与公募基金身份相称的投资,至于低风险、低管理费的货币产品,要么是完善产品线的需要,要么是冲规模以保住面子的需要。
一言以蔽之,中国公募基金的从业者既没有把自身定位为新兴产业,也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储蓄业,而仅仅在一两年前甚至就是眼下,很多基金公司的高管在盘算着:发行一只400亿元的货币基金,跟发行一只100亿元的股票型基金所收到的管理费是一样的。
货币基金储备优质客户
投资的本质是资产的保值增值,这应该是投资者的底线,也应该是公募基金等投资管理人的共识。
如果这个底线和共识是成立的,对基金公司而言,回报率稳定的货币基金是良好的储蓄替代工具,其所拥有的储备客户的战略作用,大于任何一款创新产品。
如果把资本市场比喻成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货币基金就是资金的避风港。当股市里风浪太大,或甚至只剩凶险的浪时,投资者需要宁静的避风港,因为投资者需要有确定性的产品。
只不过,基金公司可能需要在货币基金的营销上下一些力气,但这不是简单地为了冲规模而加大营销,而是站在获取稳健收益的理性人的立场上。
1982年,美国投资公司协会会长戴维·西尔弗在一次调查中称:“很明显,货币市场基金的客户是任何金融机构的客户中最年轻和受教育程度最高的。”
西尔弗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这些年轻的、聪明的和越来越富有的持有人将会成为未来业务的重要主顾。
由此,我们多少可以明白,为什么过去中国货币基金的主要持有者是机构了。
过去15年,中国公募基金业并没有意识到维护客户的重要性,而都在集中精力经营高风险的股票类产品,终在“熊短牛长”的A股市场上折戟沉沙,致使持有人严重受伤。
2012年以来,银行等渠道出于减轻来自客户压力的需要,开始拒绝销售股票类基金,加上资本市场低迷,一些基金公司最终被动地、不情愿地把目光转向了固定收益类产品。
中国公募业态度转变
那么,要不要在被动转向的、应急式的短期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产品上下工夫呢?对这一问题,笔者曾在去年10月份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Yes”的肯定回答,因为对所有基金公司而言,这是一场攻坚战,防守或等待是没有意义的。
更是因为,这才是理财市场上真实的需求所在。
更要看到,保值、避险,这仅仅是货币基金的功能之一。随着即时赎回,即时获得现金的T+0功能的实现,货币基金的支付、网购、还信用卡、转账等功能将逐渐成为可能。
在私募、券商、保险等站在公募基金公司的门口,也获准进入这一领域时,集投资功能、消费功能于一体的货币基金,正是公募基金公司可以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竞争的有力工具。
这场游戏像上一期专栏所描述的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一样,谁抢先一步,谁便占得先机。
近一周,笔者和多家实现了货币基金T+0的基金公司人士聊天,深刻感受到这些公司之间彼此对对方产品的警觉和好奇,他们会急切地打听对方的产品进展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实现了网购、操作的便捷程度以及和银行合作的情况等等。
这种积极的态度,与之前基金公司被动拿货币基金来冲规模相比,可以说是明显的改变。这并非仅是基金公司对一个产品的接受和理解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这反映出,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公司对资产管理本身,以及公募业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定位的理解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这相比只关注管理费高低,并以此来决定产品发行的经营思路而言,是革命性的。
但货币基金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最大的风险是基金管理者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拉长久期,放大杠杆,这将是致命的错误。我们将在下期专栏里继续探讨。
公募基金重新定位
1981年9月9日,著名的美国先锋基金的创始人约翰·博格尔再次和员工欢聚,庆祝先锋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突破10亿美元的里程碑,与此同时,先锋的总规模也逼近了40亿美元。
博格尔差不多在资产突破的每一个里程碑时点,都会向员工讲一次话。他叮嘱员工,要保持先锋的品质,维护自己的荣誉,铭记自己的价值观,并以先锋的过去为荣。
在博格尔看来,公司如果走下坡路,不外乎一个原因:忘记了自己的过去。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公募基金业也不应该忘记过去15年走过的历程,尤其是对行业的认识历程。
回想30年前博格尔的这次讲话,他首次提出了先锋集团的定位。博格尔说,先锋之所以能够实现目标,是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新兴产业,属于储蓄业务,而不单单是投资”。
这句话足以颠覆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对自身的认识。
首先,公募基金是新兴产业;其次,它即使开展投资业务,本质上也是储蓄业务。
在中国公募基金业发展的15个年头里,无论从管理费层面考虑,还是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定位考虑,公募基金均固执地认为,高风险的权益类产品,才是与公募基金身份相称的投资,至于低风险、低管理费的货币产品,要么是完善产品线的需要,要么是冲规模以保住面子的需要。
一言以蔽之,中国公募基金的从业者既没有把自身定位为新兴产业,也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储蓄业,而仅仅在一两年前甚至就是眼下,很多基金公司的高管在盘算着:发行一只400亿元的货币基金,跟发行一只100亿元的股票型基金所收到的管理费是一样的。
货币基金储备优质客户
投资的本质是资产的保值增值,这应该是投资者的底线,也应该是公募基金等投资管理人的共识。
如果这个底线和共识是成立的,对基金公司而言,回报率稳定的货币基金是良好的储蓄替代工具,其所拥有的储备客户的战略作用,大于任何一款创新产品。
如果把资本市场比喻成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货币基金就是资金的避风港。当股市里风浪太大,或甚至只剩凶险的浪时,投资者需要宁静的避风港,因为投资者需要有确定性的产品。
只不过,基金公司可能需要在货币基金的营销上下一些力气,但这不是简单地为了冲规模而加大营销,而是站在获取稳健收益的理性人的立场上。
1982年,美国投资公司协会会长戴维·西尔弗在一次调查中称:“很明显,货币市场基金的客户是任何金融机构的客户中最年轻和受教育程度最高的。”
西尔弗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这些年轻的、聪明的和越来越富有的持有人将会成为未来业务的重要主顾。
由此,我们多少可以明白,为什么过去中国货币基金的主要持有者是机构了。
过去15年,中国公募基金业并没有意识到维护客户的重要性,而都在集中精力经营高风险的股票类产品,终在“熊短牛长”的A股市场上折戟沉沙,致使持有人严重受伤。
2012年以来,银行等渠道出于减轻来自客户压力的需要,开始拒绝销售股票类基金,加上资本市场低迷,一些基金公司最终被动地、不情愿地把目光转向了固定收益类产品。
中国公募业态度转变
那么,要不要在被动转向的、应急式的短期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产品上下工夫呢?对这一问题,笔者曾在去年10月份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Yes”的肯定回答,因为对所有基金公司而言,这是一场攻坚战,防守或等待是没有意义的。
更是因为,这才是理财市场上真实的需求所在。
更要看到,保值、避险,这仅仅是货币基金的功能之一。随着即时赎回,即时获得现金的T+0功能的实现,货币基金的支付、网购、还信用卡、转账等功能将逐渐成为可能。
在私募、券商、保险等站在公募基金公司的门口,也获准进入这一领域时,集投资功能、消费功能于一体的货币基金,正是公募基金公司可以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竞争的有力工具。
这场游戏像上一期专栏所描述的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一样,谁抢先一步,谁便占得先机。
近一周,笔者和多家实现了货币基金T+0的基金公司人士聊天,深刻感受到这些公司之间彼此对对方产品的警觉和好奇,他们会急切地打听对方的产品进展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实现了网购、操作的便捷程度以及和银行合作的情况等等。
这种积极的态度,与之前基金公司被动拿货币基金来冲规模相比,可以说是明显的改变。这并非仅是基金公司对一个产品的接受和理解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这反映出,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公司对资产管理本身,以及公募业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定位的理解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这相比只关注管理费高低,并以此来决定产品发行的经营思路而言,是革命性的。
但货币基金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最大的风险是基金管理者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拉长久期,放大杠杆,这将是致命的错误。我们将在下期专栏里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