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17-02
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从课标中找到答案,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实践获得“语文素养”的支点是什么呢?就是“读书”!其道理很简单,正如小语专家们常说的:“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爱读书、会读书、读过一定数量的书,并且从书中获益良多的人。反过来说,一个不爱读书、不会读书、没读过几本书的人,提高语文素养只能是奢谈。”因此,语文教师若从“读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吸引学生爱上读书。这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必定不喜欢语文,也不会喜欢语文课和语文老师,那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课上出趣味来,并找些课本内外的生动故事让学生品读,再采用一些激励性评价措施,让孩子尝到书是甜的,读书是美好的事儿,逐步引导他们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拥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是教会学生读书。作为教学方法的“读书”,内涵丰富,类别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读法又都指向共同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内要教学生学会精读、泛读、背诵、积累,学会提问、思考、解疑,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当众发表自己观点。课外阅读就该放手,设法让学生读得专心投入,读得没有心理负担。课内课外应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语文教育应有的思维。无论课内课外,最好都要让学生达到“读得通,读得懂,记得住,用得出”的目标,这才是读书的真功夫。
三是鼓励学生读一定数量的书。就阅读而言,没有一定的数的积累,也就谈不上质的提升。课标提出小学阶段阅读不少于150万字,这仅仅是一个保底数。而试想如果一学期只上完一本语文教材,学生才阅读了多少万字?大概在2万左右吧,中间还相差的大约148万字相当于多少本同样厚薄的书?它们藏在何处?这就要靠教师和学校去搜集和开发儿童阅读资源,让孩子读到更多的书。
四是教育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书要有选择,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选择有品位的、有益身心的图书。但是,选择不是给家长简单开个书目了事,也不能一味的用成人的眼光限制儿童的阅读,要在尊重儿童自身阅读取向的基础上科学建议。同时不要忽略整本书的阅读,读整本书往往更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他的阅读品质与能力。
有的教师可能会说:一学期只够上完一本教材,哪还有时间读其他的书?其实这是对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哪里来?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理想的语文教育是什么》中指出:“语文能力不是靠教师讲解,不是靠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层次得来的,因为它是一种能力,只能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分析上,那是颠倒了主次。适当做一点讲解,适当分析,画龙点睛,这是一种引导,一种提高,但绝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而看看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庖丁解牛、习题如山的现象,老师教学的视野总也望不到教材之外的富饶土地,一个学期的教学知识就局限于几百个生字,三十几篇课文,且认为完成了这些知识任务就万事大吉了。在这样一种固定的思维束缚下,目之所及总是方寸之地。即便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没有?语文素养提高了没有?质量上升了没有?其实老师们心知肚明。
事实上,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和寻觅着那个最有效也很快乐的教学方法,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正确的,其实这个方法就是读书。就说山东的韩兴娥老师吧,勇于向传统教学方法挑战,两周上完一本教材,三年级学完六年级课文;二年级识字量达到2500字,三年级认识3000字,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任务;低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数量平均达到50万字,中高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100万字;唯一的家庭作业是班级循环日记;四五年级的学生在40分钟内写出立意新颖、自然通畅的600字左右的习作成了普遍现象,其中富有文采者也不是个别现象;全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人会问“这可能么?”这的确是事实!高效率的课内阅读,形成了学生渊博的知识积淀,连很多教师都自叹不如。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再一次响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是读书!唯有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学会读书、体验快乐、丰富阅历和提升认识,才是真正提高语文素养的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也最根本的办法。
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从课标中找到答案,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实践获得“语文素养”的支点是什么呢?就是“读书”!其道理很简单,正如小语专家们常说的:“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爱读书、会读书、读过一定数量的书,并且从书中获益良多的人。反过来说,一个不爱读书、不会读书、没读过几本书的人,提高语文素养只能是奢谈。”因此,语文教师若从“读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吸引学生爱上读书。这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必定不喜欢语文,也不会喜欢语文课和语文老师,那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课上出趣味来,并找些课本内外的生动故事让学生品读,再采用一些激励性评价措施,让孩子尝到书是甜的,读书是美好的事儿,逐步引导他们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拥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是教会学生读书。作为教学方法的“读书”,内涵丰富,类别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读法又都指向共同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内要教学生学会精读、泛读、背诵、积累,学会提问、思考、解疑,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当众发表自己观点。课外阅读就该放手,设法让学生读得专心投入,读得没有心理负担。课内课外应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语文教育应有的思维。无论课内课外,最好都要让学生达到“读得通,读得懂,记得住,用得出”的目标,这才是读书的真功夫。
三是鼓励学生读一定数量的书。就阅读而言,没有一定的数的积累,也就谈不上质的提升。课标提出小学阶段阅读不少于150万字,这仅仅是一个保底数。而试想如果一学期只上完一本语文教材,学生才阅读了多少万字?大概在2万左右吧,中间还相差的大约148万字相当于多少本同样厚薄的书?它们藏在何处?这就要靠教师和学校去搜集和开发儿童阅读资源,让孩子读到更多的书。
四是教育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书要有选择,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选择有品位的、有益身心的图书。但是,选择不是给家长简单开个书目了事,也不能一味的用成人的眼光限制儿童的阅读,要在尊重儿童自身阅读取向的基础上科学建议。同时不要忽略整本书的阅读,读整本书往往更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他的阅读品质与能力。
有的教师可能会说:一学期只够上完一本教材,哪还有时间读其他的书?其实这是对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哪里来?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理想的语文教育是什么》中指出:“语文能力不是靠教师讲解,不是靠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层次得来的,因为它是一种能力,只能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分析上,那是颠倒了主次。适当做一点讲解,适当分析,画龙点睛,这是一种引导,一种提高,但绝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而看看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庖丁解牛、习题如山的现象,老师教学的视野总也望不到教材之外的富饶土地,一个学期的教学知识就局限于几百个生字,三十几篇课文,且认为完成了这些知识任务就万事大吉了。在这样一种固定的思维束缚下,目之所及总是方寸之地。即便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没有?语文素养提高了没有?质量上升了没有?其实老师们心知肚明。
事实上,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和寻觅着那个最有效也很快乐的教学方法,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正确的,其实这个方法就是读书。就说山东的韩兴娥老师吧,勇于向传统教学方法挑战,两周上完一本教材,三年级学完六年级课文;二年级识字量达到2500字,三年级认识3000字,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任务;低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数量平均达到50万字,中高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100万字;唯一的家庭作业是班级循环日记;四五年级的学生在40分钟内写出立意新颖、自然通畅的600字左右的习作成了普遍现象,其中富有文采者也不是个别现象;全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人会问“这可能么?”这的确是事实!高效率的课内阅读,形成了学生渊博的知识积淀,连很多教师都自叹不如。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再一次响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是读书!唯有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学会读书、体验快乐、丰富阅历和提升认识,才是真正提高语文素养的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也最根本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