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学学生的基础状况看高职教育的革新

来源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acafa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对近四年某高职院校入学学生成绩的对比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入学学生的成绩出现了逐步推移式下滑。针对这种状况,结合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对高职院校的教育革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考成绩 高职教育
  鉴于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普遍出现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业成绩下滑的现象,院校往往采取单一式强化学习,这虽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课业质量,但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加之,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个人认为依据入学学生的基础状况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生源高考成绩分段统计
  有研究表明,当高考成绩小于某个阈值时,大学成绩受其影响,当学生的个人成绩、个人特征及个人素养不同时,阈值存在差别。为此,依据近四年某高职院校入学学生高考成绩样本,划分相应的分数段,对入学学生的高考成绩进行分段统计。
  图1:近四年入学学生高考成绩分段统计
  总体上看,从2008年开始至2011年的四年间,入学学生的高考成绩出现了较明显的整体逐步向后推移式下滑。
  2008年学生的高考成绩分段分布很理想,主体状况呈向下开口的抛物线,且在高分段人数较多,计有23人次,这些人能够在受教育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能让整体班级成绩向好的方面发展;2009年學生的高考成绩分段分布虽与2008年近似,但中、低分段人数明显增多,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发现2009级学生相较2008级学生而言,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出现了下降,教师的教学负荷也增加了不少;2010年学生的高考成绩分段分布状况呈类双曲线,与之前的分布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般来说,这种分布状况的学校学生是较难教授理论知识的,高分段人数几近于无,且分数段出现了明显向后延伸,2011年学生的高考成绩分段分布状况与2010年类似,不过出现了继续的向后推移的现状,更为严重的是,分数段出现了断裂,在240~250和250~260分数段的人数统计均为零,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和认识上出现明显的分化,而且会使得讲授的知识在其中难以有效的传递,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无法形成。
  二、高考成绩量化分析
  在高考成绩的基础上,我们对其进行了相应的量化分析,涵盖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和入学人数。
  从入学人数而言,入学学生的人数出现了大幅下滑,从2008年的406人降至了2011年的287人,总计减少了119人,降幅达29.3%。
  从高考平均分而言,从235.53降至了161.09,计降幅达31.6%。值得欣喜的是,最高分出现了回升,但最低分从181降至了78。
  图2:近四年入学学生高考成绩量化分析
  三、高职院校的应对策略
  从2008年到2011年,这四年间,高职院校的招生从划定分数线招生变为分数线下降分录取,又变为注册制入学。虽然有效地解决了高考生源减少带来的高职院校入学学生不足的状况,实现了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普及式教育的转型,但是也带来了生源质量下降和教育教学举步维艰的现状,为此,我们的高职教育也应做相应的转变。
  1.改善学习环境
  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成绩除与其自身基础、个人能力有关外,还受学校环境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习环境的改善对学生的学习是有莫大帮助的,以我校为例,在学校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建成40余万册藏书,700余席位阅览室的图书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热情有了极大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学习环境的改善是指创造一个可学、想学、为学习服务的环境。只有学习环境改善了,学生才能随时不受影响便利的学习,也有利于人才的高素质培养。
  2.教育革新
  在注册制入学下,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比以往更为强烈,尤其是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所选择的就是他们喜好的或是目前热门的技术职业类专业,在实用主义思想驱使之下,他们对实践技能的期望远甚于课堂理论,加上学生的理论基础普遍薄弱,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高职院校相应地要提高课程中实验、实习、实训等实操类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让学生在“学中做”;突出技能培训、技能考证及岗位技能锻炼,让学生在“做中学”。
  3.教学革新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注册制入学的推行,学生入学时的高考成绩呈现分数段范围扩大和断续的现象,从最高分422到最低分87,如图2所示。这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效果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此,有必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及手段。鉴于学生的基础状况差异很大,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为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导他们采用自己可以运用或能够理解的方式或方法去是完成相应的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完成任务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此外,我们要尽量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避开学生在认知和感悟上的巨大差距,如在理论知识讲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视频展示替代,学生可以直观获取相关的理论及实证,剔除因基础薄弱而无法理解的枯燥的理论推演过程,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尽量多的使用教具,通过实物过程展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生动且深刻。
  4.教材选编
  高职院校生源的质量较差,大多高中单科成绩处于不及格的状况,也就是说他们的高中知识掌握的很不好。而目前的教辅教材,大都是以高中知识为基础的理论的阐述,对于高中知识匮乏的学生而言是无法愿意去读且读懂读透的,相对于本科教育而言,高职教育侧重技能培养,所以选用的教材应具备理论适度、突出技能、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等特色。本着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原则,考虑不同学校学生群体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具备的前提下,可以组织有关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符合学生基础状况、满足学校培养目标、切合社会技能需求的教材。
  5.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建设高素质技能型师资队伍;在生源质量较差的情况下要培养“一专多长”的人才,更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在不触及学生基础知识盲区的前提下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讲授的浅显易懂,要针对社会高职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实操技能的学生,这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的进修及深造,还需要学校引进有多年企业实操工作经验的技师级人才,需要聘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工级专家,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满足高职教育对师资队伍的需求。
  四、总结
  经过对近四年某高职院校入学学生高考成绩的处理及分析,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出现了大幅下滑,部分学生高考总成绩不足百分,这对于高职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学生基础知识如此薄弱的情况下培养国家认可、社会需求的人才。为此,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对教育革新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希望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澍,缪柏其,叶大鹏.高考成绩与大学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11期.
  [2]汤兰昀.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改革的精髓[J].科技信息,2009年第2期.
  [3]郭欣.浅谈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第9卷第11期.
  作者简介:
  刘双(1982.10~),男,供职于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工程装备方面的研究。
其他文献
对于建筑项目来说,质量和安全是重要的建设目标,要想实现这样的建设目标,就需要使用特定的施工技术,同时,要保证这些技术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高支模施工技术在我国当前的建筑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与存活,对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各个企业都把加强成本管理当成一
企业采购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环节,做好企业采购,可以合理控制采购成本,为企业构建顺畅的供应链,继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