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阻滞技术进行肩峰成形术减压效果的解剖学研究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eris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解剖学上为切割阻滞技术行肩峰成形术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30侧(男15侧,女15侧;左17侧,右13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完整无缺损尸体肩关节标本,首先完成标本的解剖,观测肩峰的大体形态特征,根据Bigliani标准进行分型,观察肩峰下撞击发生的具体位置,测量其肩峰至肱骨头最短距离(A-H距离)和肩峰前外侧角厚度,对发生肩峰下撞击的标本采用切割阻滞技术行肩峰成形术,术后测量A-H距离和肩峰前外侧角厚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

30例肩关节中Ⅰ型(平坦形)肩峰7侧,Ⅱ型(弧形)肩峰13侧,Ⅲ型(钩形)肩峰10侧,肩峰下撞击发生于Ⅱ、Ⅲ型肩峰的前肩峰。Ⅰ型肩峰A-H距离为(0.670±0.035)cm,大于成形术前Ⅱ、Ⅲ型A-H距离[(0.506±0.029)、(0.334±0.02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肩峰A-H距离与成形术后Ⅱ、Ⅲ型A-H距离[(0.692±0.025)、(0.699±0.024)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肩峰前外侧角厚度为(0.413±0.015)cm,小于成形术前Ⅱ、Ⅲ型肩峰前外侧角厚度[(0.607±0.014)、(0.623±0.02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肩峰前外侧角厚度与成形术后Ⅱ、Ⅲ型肩峰前外侧角厚度[(0.414±0.035)、(0.412±0.033)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切割阻滞技术能充分扩大肩峰下间隙,达到减压、消除肩峰下撞击的目的。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比较自行研制的齿状突导向器辅助下与开放手术下行颈椎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成人新鲜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探讨齿状突导向器在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脊柱二科采用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28例成人新鲜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资料,其中15例患者采用自行研制的
目的初步建立一种有效的预测模型用于评估高龄骨科患者术后谵妄的风险,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包含两个队列(分析队列和预测队列)的前瞻性研究。其中分析队列收集了2017年6~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48例高龄骨科手术患者,将患者根据有无术后谵妄分组,统计分析后筛选相关的风险因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受教育程度是否<9年、吸烟饮酒史、伴随疾病情况、围手术期情况),分析全部风险因素并对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腓骨肌腱滑脱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自2014年2月至2017年6月手术治疗的15例(15足)跟骨关节内骨折合并腓骨肌腱滑脱的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9足),女6例(6足);左足8例,右足7例;年龄20~55岁,平均42.5岁。跟骨骨折复位后采用钛板、螺钉固定,通过腓骨肌上支持带在外踝止点建立骨道,将滑脱的腓骨肌腱复位后将腓骨肌上支持带缝合固定
目的通过比较股骨远端骨折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接骨板的两种复位策略,评价新的复位策略在临床上是否具有可行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因股骨远端骨折行LISS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31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1例,女20例。其中21例患者行先复位骨折端再固定(方法1),男9例,女12例;年龄(73.2±16.2)岁。剩余10例患者行先固定股骨远端再复位
目的探讨椎间盘损伤与胸腰段单节段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后入路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后出现后凸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采用PKP治疗的63例胸腰段单节段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前有无椎间盘损伤分为观察组(椎间盘有损伤,29例)和对照组(无椎间盘损伤,34例)。通过比较术后1、6、12个月两组患者的伤椎楔变角和矢状位后凸co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率及手术固定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70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其中464例为后踝骨折,统计后踝骨折的发生率、手术固定率。分析后踝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能量、Lauge-Hanse分型、Bartonícek分型、距骨向后半脱位情况、X线和CT横断面后踝骨折块面积占比(FAR)、骨折块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用于治疗pilon骨折合并同侧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对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于2016年5~7月收治的3例pilon骨折合并同侧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患者,年龄26~47岁。予以术前三维CT扫描,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应用3D打印技术制备骨折模型,通过模型制定精准的手术策略后手术,术后根据Johner- Wruhs评分评价胫骨干骨折疗
目的探讨腰交感神经阻滞(LSB)在下肢皮瓣缺损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麻醉科接受下肢皮瓣修复手术治疗的27例下肢皮瓣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皮瓣修复术治疗,14例)和LS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腰交感神经阻滞,1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的皮瓣颜色、质地、皮温、皮瓣存活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非融合治疗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自2010年6月至2017年8月采用后路内固定非融合治疗的35例上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6~56岁,平均44.1岁。所有手术均采用后路枕颈内固定或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不进行植骨融合,待术后随访复查示骨性愈合后,二期手术取出内固定。术后通过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
目的比较经腹直肌旁入路与骶骨后正中入路行腰骶丛减压术在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科行腰骶丛减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33例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新鲜骨折24例,陈旧性骨折9例;按手术入路将其分为:经腹直肌旁入路组(17例)和骶骨后正中入路组(16例)。所有患者均于伤后2~12周(平均4.5周)接受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