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模板、钢筋、保护层和预埋件等的尺寸、规格、数量和位置,其偏差值应符合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同时还应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以及接缝的密合情况,并随时填写施工记录。混凝土的浇筑技术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对工程质量及工期有这个关键的作用和影响,本文现就混凝土浇筑技术做浅要谈论。
【关键词】混凝土;浇筑;柱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一、浇筑的一般要求
1、混凝土的分类
按混凝土的结构分:有普通混凝土、大孔混凝土、多孔混凝土。按胶结材料分:有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塑料混凝土、水玻璃―氟硅酸钠混凝土。按用途分:有普通混凝土、道路混凝土、防水混凝土、耐热混凝土、隔热混凝土、耐酸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按质量密度分:有特重混凝土、重混凝土、稍轻混凝土、轻混凝土、特轻混凝土。
2、为防止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分层离析现象,混凝土自高处倾落时自由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m;对于竖向结构(如柱、墙),浇筑混凝土的自由高度不得超过3m;对于配筋较密或不便捣实的结构,不宜超过600mm。否则,应采用串筒、斜槽和溜管等下料。
3、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爱底部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以避免产生蜂窝、麻面、露石等质量缺陷。
4、混凝土应分层浇筑。
5、为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浇筑应连续进行。因技术上或施工组织上的原因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尽可能缩短,并保证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其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施工气温确定。
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模板及其支架、钢筋、预埋件及预留孔洞的情况,发现有异常的变形、移位时,应及时擦去措施进行处理。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认真填写施工记录,它是施工验收的依据。
二、施工缝与后浇带
1、施工缝的留设。
混凝土结构多要求整体连续浇筑,若受技术、设备、人力的限制,不能连续浇筑时,且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则应按事先确定的位置留置施工缝。因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约为其抗压强度的0.1倍,故施工缝是构件中的薄弱环节,宜留置在结构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应留垂直缝。
柱子的施工缝宜留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盖柱帽的下面。框架结构中,如果梁的负筋向下弯曲入柱内,施工缝也可设置在这些钢筋的下端,以便于绑扎。
与板连接成整体的大断面梁,应留在楼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单向板应留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楼盖宜顺着楼梯长度中间1/3长度范围内。墙可留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的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薄壳、多层框架等及其他复杂结构,应按设计要留置施工缝。
在施工缝出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除掉水泥浮浆和松动石子,表面加以湿润并冲洗干净,先铺水泥浆或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砂浆一层,待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低于1.2M/m㎡方可继续浇筑,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施工缝应细致捣实,使其结合紧密。
2、后浇带设置。
在現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设置后浇带是为了克服由于温度收缩而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距离及位置,应在有效降低温差和收缩应力条件下通过计算来确定。在正常施工条件下,位于室内和土中的混凝土为30mm;露天则为后浇带的宽度一般为800~1000mm,后浇带内的钢筋施工时应注意保护完好。
在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应将后浇带表面清理干净,整理好所留置的钢筋。后浇带宜选用早强、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要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浇筑时的温度宜与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接近,并保持至少28d的湿润养护。后浇带附近的结构构件应采取可靠支撑措施,以防止出现过大变形损坏结构构件。
三、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除对模板、钢筋和预埋管线进行检查和清理及隐蔽工程的验收外,还应做好搭设浇筑用脚手架、栈道(马道)、材料准备、落实水电供应情况,施工用具准备等工作。
1、多、高层框架结构的浇筑。
框架结构的主要构件包括基础、柱、梁、板等,其中框架梁、板柱等构件是沿垂直方向重复出现。应按竖向结构分层施工。若平面尺寸较大,还应在横向上划施工段。对每一施工层中施工段的划分,则需考虑工序数量、技术要求、结构特点等,尽可能组织分层分段流水施工。施工层与施工段确定后,即可求出每班或每小时应完成的工作量,据此选择施工机具和设备并计算其数量。
在每层每段的施工中,应先浇柱、后浇梁、板。柱基础浇筑时,应先边角后中间,按台阶分层浇筑,确保混凝土充满模板各个角落。
2、剪力墙浇筑。
剪力墙浇筑应采用长条流水作业,分段浇筑,均匀上升。新浇筑混凝土与下层混凝土结合处,应在地面均匀浇筑50mm厚与墙体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混凝土应分层连续浇筑,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600nn左右。墙体混凝土的施工缝一般宜设在门窗洞口上,接槎处混凝土应加强振捣,保证接槎严密。
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保证钢筋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并经常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预埋件的牢固程度和位置的准确性。
3、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工业建筑中多为设备基础,在高层建筑中多为厚大的桩基承台或基础底板等,承受上部较大的荷载,因而整体性要求较高,一般不允许留设施工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后水泥的水化热量大,水化热剧集在内部不易散发,混凝土温度显著升高,而表面散热较快,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易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纹,同时,混凝土内部逐渐降温产生收缩时,收到基底或已浇筑的混凝土的约束,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会产生裂缝。为了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温、延缓降温速率,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改善约束条件和设计构造等方面全面考虑。其中应优先采用水热化低的水泥,降低水泥用量,掺入适量的掺合料,改善配筋,降低浇筑速度和减少浇筑层厚度,设置后浇缝消减温度应力等。
4混凝土缺陷的处理
1)细石混凝土填补。当蜂窝比较严重或露筋较深时,应去掉附近不密实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骨料颗粒,用清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后,用比原标号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并仔细捣实。
2)表面抹浆修补。对数量不多的小蜂窝、麻面、露筋的混凝土表面,可用1∶1.5~1∶2水泥砂浆抹面修补。抹砂浆前,应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清洗润湿,抹浆初凝后要加强养护工作。当表面裂缝较细,数量不多时,可将裂缝处冲洗补水泥浆。
3)环氧树脂修补。当裂缝宽度在0.1mm以上时,可用环氧树脂灌浆修补,材料以环氧树脂为主要成分,加入墙塑剂、稀释剂和固化剂等。修补时先用钢丝刷将混凝土表面的灰尘、浮渣及散层仔细清除,严重的用丙酮擦洗,使裂缝处保持干净。然后选择裂缝较宽处布设嘴子,嘴子的间距根据裂缝大小和结构形式而定,一般30~60cm。嘴子用环氧树脂腻子封闭,待腻子干固后进行试漏检查。最后对所有的钢嘴都灌满浆液。混凝土裂缝灌浆后,一般经7d后方可使用。
结束语
施工中应根据结构特点、工程量、钢筋疏密等具体情况,可选用全面分层、斜面分层和分段分层浇筑方案。随着时代的进步,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技术将愈发完善,愈发高效和稳定。
【参考文献】
[1]李亮.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清水混凝土施工[J].经营管理者,2010(10).
[2]李社汉.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特点[J].广东科技,2009(12).
[3]陈水军.论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08).
【关键词】混凝土;浇筑;柱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一、浇筑的一般要求
1、混凝土的分类
按混凝土的结构分:有普通混凝土、大孔混凝土、多孔混凝土。按胶结材料分:有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塑料混凝土、水玻璃―氟硅酸钠混凝土。按用途分:有普通混凝土、道路混凝土、防水混凝土、耐热混凝土、隔热混凝土、耐酸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按质量密度分:有特重混凝土、重混凝土、稍轻混凝土、轻混凝土、特轻混凝土。
2、为防止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分层离析现象,混凝土自高处倾落时自由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m;对于竖向结构(如柱、墙),浇筑混凝土的自由高度不得超过3m;对于配筋较密或不便捣实的结构,不宜超过600mm。否则,应采用串筒、斜槽和溜管等下料。
3、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爱底部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以避免产生蜂窝、麻面、露石等质量缺陷。
4、混凝土应分层浇筑。
5、为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浇筑应连续进行。因技术上或施工组织上的原因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尽可能缩短,并保证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其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施工气温确定。
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模板及其支架、钢筋、预埋件及预留孔洞的情况,发现有异常的变形、移位时,应及时擦去措施进行处理。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认真填写施工记录,它是施工验收的依据。
二、施工缝与后浇带
1、施工缝的留设。
混凝土结构多要求整体连续浇筑,若受技术、设备、人力的限制,不能连续浇筑时,且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则应按事先确定的位置留置施工缝。因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约为其抗压强度的0.1倍,故施工缝是构件中的薄弱环节,宜留置在结构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应留垂直缝。
柱子的施工缝宜留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盖柱帽的下面。框架结构中,如果梁的负筋向下弯曲入柱内,施工缝也可设置在这些钢筋的下端,以便于绑扎。
与板连接成整体的大断面梁,应留在楼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单向板应留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有主次梁的楼盖宜顺着楼梯长度中间1/3长度范围内。墙可留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的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薄壳、多层框架等及其他复杂结构,应按设计要留置施工缝。
在施工缝出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除掉水泥浮浆和松动石子,表面加以湿润并冲洗干净,先铺水泥浆或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砂浆一层,待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低于1.2M/m㎡方可继续浇筑,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施工缝应细致捣实,使其结合紧密。
2、后浇带设置。
在現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设置后浇带是为了克服由于温度收缩而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距离及位置,应在有效降低温差和收缩应力条件下通过计算来确定。在正常施工条件下,位于室内和土中的混凝土为30mm;露天则为后浇带的宽度一般为800~1000mm,后浇带内的钢筋施工时应注意保护完好。
在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应将后浇带表面清理干净,整理好所留置的钢筋。后浇带宜选用早强、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要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浇筑时的温度宜与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接近,并保持至少28d的湿润养护。后浇带附近的结构构件应采取可靠支撑措施,以防止出现过大变形损坏结构构件。
三、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除对模板、钢筋和预埋管线进行检查和清理及隐蔽工程的验收外,还应做好搭设浇筑用脚手架、栈道(马道)、材料准备、落实水电供应情况,施工用具准备等工作。
1、多、高层框架结构的浇筑。
框架结构的主要构件包括基础、柱、梁、板等,其中框架梁、板柱等构件是沿垂直方向重复出现。应按竖向结构分层施工。若平面尺寸较大,还应在横向上划施工段。对每一施工层中施工段的划分,则需考虑工序数量、技术要求、结构特点等,尽可能组织分层分段流水施工。施工层与施工段确定后,即可求出每班或每小时应完成的工作量,据此选择施工机具和设备并计算其数量。
在每层每段的施工中,应先浇柱、后浇梁、板。柱基础浇筑时,应先边角后中间,按台阶分层浇筑,确保混凝土充满模板各个角落。
2、剪力墙浇筑。
剪力墙浇筑应采用长条流水作业,分段浇筑,均匀上升。新浇筑混凝土与下层混凝土结合处,应在地面均匀浇筑50mm厚与墙体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混凝土应分层连续浇筑,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600nn左右。墙体混凝土的施工缝一般宜设在门窗洞口上,接槎处混凝土应加强振捣,保证接槎严密。
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保证钢筋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并经常检查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预埋件的牢固程度和位置的准确性。
3、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工业建筑中多为设备基础,在高层建筑中多为厚大的桩基承台或基础底板等,承受上部较大的荷载,因而整体性要求较高,一般不允许留设施工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后水泥的水化热量大,水化热剧集在内部不易散发,混凝土温度显著升高,而表面散热较快,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易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纹,同时,混凝土内部逐渐降温产生收缩时,收到基底或已浇筑的混凝土的约束,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会产生裂缝。为了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温、延缓降温速率,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改善约束条件和设计构造等方面全面考虑。其中应优先采用水热化低的水泥,降低水泥用量,掺入适量的掺合料,改善配筋,降低浇筑速度和减少浇筑层厚度,设置后浇缝消减温度应力等。
4混凝土缺陷的处理
1)细石混凝土填补。当蜂窝比较严重或露筋较深时,应去掉附近不密实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骨料颗粒,用清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后,用比原标号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并仔细捣实。
2)表面抹浆修补。对数量不多的小蜂窝、麻面、露筋的混凝土表面,可用1∶1.5~1∶2水泥砂浆抹面修补。抹砂浆前,应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清洗润湿,抹浆初凝后要加强养护工作。当表面裂缝较细,数量不多时,可将裂缝处冲洗补水泥浆。
3)环氧树脂修补。当裂缝宽度在0.1mm以上时,可用环氧树脂灌浆修补,材料以环氧树脂为主要成分,加入墙塑剂、稀释剂和固化剂等。修补时先用钢丝刷将混凝土表面的灰尘、浮渣及散层仔细清除,严重的用丙酮擦洗,使裂缝处保持干净。然后选择裂缝较宽处布设嘴子,嘴子的间距根据裂缝大小和结构形式而定,一般30~60cm。嘴子用环氧树脂腻子封闭,待腻子干固后进行试漏检查。最后对所有的钢嘴都灌满浆液。混凝土裂缝灌浆后,一般经7d后方可使用。
结束语
施工中应根据结构特点、工程量、钢筋疏密等具体情况,可选用全面分层、斜面分层和分段分层浇筑方案。随着时代的进步,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技术将愈发完善,愈发高效和稳定。
【参考文献】
[1]李亮.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清水混凝土施工[J].经营管理者,2010(10).
[2]李社汉.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特点[J].广东科技,2009(12).
[3]陈水军.论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