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发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质量。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对学生法治知识水平的提高与道德观念的塑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学生对法治精神与德育理念的理解与践行。由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枯燥,教师往往较难高效地在教学渗透德育教学。因此,创新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成为了小学教师的必然选择。本文将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呈现的具体问题,探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策略研究;德育
引言:
作为小学教学中极具特色的思政教育科目,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较好地与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学内容相契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与直观性是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点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德育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具体的措施优化教学组成,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效的教学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德育水平至关重要。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在当前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下,大多是教师仍然以书本内容为主导,刻板的课堂授课环境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严重限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学生容易在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中失去学习动力,难以找到解题思路与技巧。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避免大量的理论教学,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使整个教学变得更加立体。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只有学生能够自发的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建设中去,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效的教学推动效果。然而,当前课堂教学方法的乏味使学生只能在教室里记住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使得探究问题的思路无法被调动。
二、教学的具体措施
1.改善课堂氛围,增强德育气息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偏好与课堂气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普遍存在内容分散枯燥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被调动,使学生自身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改变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势在必行,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与立體化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思考范围,使学生能够根据课堂中的知识联想到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新闻,形成道德与法治应用与道德与法治理论的联系,从而实现德育观念的有效渗透。
2.辩论场景设置,小组合作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但需要给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其对道德观念的思考与良好三观的养成。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辩论场景的设置体现议题式教学的思辨性,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特点将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打造成具体的辩论主题,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实现对实际道德与法制问题的思考。在辩论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学生的口才表达与知识储备水平进行灵活分组,使组间学生水平较为平均,进而选取合适的话题进行阐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小组形式的发总结并表自身的看法,促进自身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贴近现实生活实际的话题观点与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度的不断提高,最终升华课堂主题,实现学生整体学科素养与个人品质的进步。
3.丰富教学途径,培养学生情怀
教师需要灵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并验证了理论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感受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氛围,从而学生自身的德育素质水平。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实验教学的课堂内,并取得了越来越明显的进步效果。与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教学在多媒体的基础上融汇了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使知识能够更加具体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保障了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转。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法规往往较为晦涩难懂,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为学生播放与法律内容相关的趣味短片与故事,激发学生对将要讲解的课堂内容的浓厚兴趣,进而更好的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同时,由于小学学习压力较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前时政播报活动,通过演示文稿的形式,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对今日热点事件进行播报与讲解,实现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为实现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面推动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改善课堂结构、生活情境教学、议题式教学、开展课外活动等方式,优化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传递效果,创新课堂教学组成,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辨精神与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最终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可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单红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19-20.
[2]许冬梅.谈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J].中国新通信,2020,22(05):158.
[3]杨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0(05):41-42.
[4]万希燕.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20+25.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策略研究;德育
引言:
作为小学教学中极具特色的思政教育科目,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较好地与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学内容相契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与直观性是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点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德育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具体的措施优化教学组成,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效的教学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德育水平至关重要。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在当前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下,大多是教师仍然以书本内容为主导,刻板的课堂授课环境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严重限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学生容易在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中失去学习动力,难以找到解题思路与技巧。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避免大量的理论教学,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使整个教学变得更加立体。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只有学生能够自发的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建设中去,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效的教学推动效果。然而,当前课堂教学方法的乏味使学生只能在教室里记住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使得探究问题的思路无法被调动。
二、教学的具体措施
1.改善课堂氛围,增强德育气息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偏好与课堂气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普遍存在内容分散枯燥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被调动,使学生自身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改变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势在必行,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与立體化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思考范围,使学生能够根据课堂中的知识联想到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新闻,形成道德与法治应用与道德与法治理论的联系,从而实现德育观念的有效渗透。
2.辩论场景设置,小组合作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但需要给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其对道德观念的思考与良好三观的养成。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辩论场景的设置体现议题式教学的思辨性,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特点将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打造成具体的辩论主题,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实现对实际道德与法制问题的思考。在辩论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学生的口才表达与知识储备水平进行灵活分组,使组间学生水平较为平均,进而选取合适的话题进行阐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小组形式的发总结并表自身的看法,促进自身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贴近现实生活实际的话题观点与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度的不断提高,最终升华课堂主题,实现学生整体学科素养与个人品质的进步。
3.丰富教学途径,培养学生情怀
教师需要灵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并验证了理论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感受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氛围,从而学生自身的德育素质水平。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实验教学的课堂内,并取得了越来越明显的进步效果。与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教学在多媒体的基础上融汇了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使知识能够更加具体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保障了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转。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法规往往较为晦涩难懂,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为学生播放与法律内容相关的趣味短片与故事,激发学生对将要讲解的课堂内容的浓厚兴趣,进而更好的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同时,由于小学学习压力较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前时政播报活动,通过演示文稿的形式,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对今日热点事件进行播报与讲解,实现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为实现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面推动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改善课堂结构、生活情境教学、议题式教学、开展课外活动等方式,优化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传递效果,创新课堂教学组成,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辨精神与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最终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可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单红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19-20.
[2]许冬梅.谈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J].中国新通信,2020,22(05):158.
[3]杨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0(05):41-42.
[4]万希燕.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