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内涵以及相关方律法规。从政策和技术两个方面深入探讨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生态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生境。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针对海绵城市技术理念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法规: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2014.10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1) 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2015.7)等。因此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要从政治策略去考虑海绵城市在城市中的应用:
宏观层面:规划区尺度,保护大海绵,构建海绵城市格局以城市泛洪漫滩、低洼地区、重要廊道等海绵空间的保护和修复为核心,加强黄河湿地、行洪河道等城市水系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构建山水林田湖多类型生命共同体。
中观层面:流域尺度,构建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的系统方案老城区问题导向,兼顾目标,以内涝防治、合流制街区改造、黑臭水体为抓手,结合城市更新,通过海绵城市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新城区目标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管控为抓手,按照海绵城市标准建设。
中微观层面:管理单元尺度,加强规划管控,建立区域雨水排放制度划定管控单元,落实海绵城市核心指标,落位海绵设施。
微观层面: 考虑棕地尺度,全面践行低影响开发,建设小海绵按照用地类型、用地状态、功能区位的差异分类指引,衔接下游规划
到海绵城市的具体技术上,目前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设计建设方向:
一、生态恢复和修复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二、低影响开发
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
称为低影响设计(LI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这些方向在城市中具体的设计技术有:
(一)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开敞型绿色屋顶下,绿色屋顶设计有基本结构层,同时屋面坡度大于2度,以有效汇聚、收集雨水。对密集型绿色屋顶,其荷载承受能力较高,能够种植覆土较高的乔木、灌木,打造景观体验丰富的屋顶花园。而低荷载坡屋顶屋顶结构顶板荷载不能满足绿色屋顶结构和植物荷载,其坡度较大,绿色屋顶结构容易滑落,抗风性较低,不能实施绿色屋顶。雨洪期间雨水排放至建筑周边,增加内涝风险,雨水浸泡危害建筑地基。坡屋顶长期受到雨水冲刷,屋檐、屋脊结构损坏,加剧建筑老化。可以增加屋檐排水槽、雨水管、雨水桶等结构,组成坡屋顶雨水收集系统。
(二)城市道路海绵策略: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主要不透水下垫面之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超过了30%。与此同时,传统管道排水方式导致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城市道路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策略,在收集利用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排放等方面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美学效益。
1、生态树池
树池的标高一般比路面低一些,用以收集、初步过滤雨水径流。就行道树而言,一系列连贯的树池可以被设计成潜在的收水装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收集、过滤雨水径流的作用。
2、生物滞留池
生物滞留池是一种窄的、线性的、配置丰富景观植物、具有规则形状(常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下凹式景观空间,具有垂直的池壁和平缓的纵向坡。
3、道路渗井
在空间极为受限的邻里街道,因为没有有利条件设置生物滞留设施,通常采用设置渗井的方式来实现海绵城市
4、道路中心隔离带
道路中心绿化作为常见的道路绿化形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有很大的潜在利用价值。道路两侧的滞留池和中心绿化在本来没有联系的情况下,结合道路横坡的现状,可整合為一个新的排水绿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用来应对道路积水的新策略。
5、立体交通
采用入水口初期弃流、入水口拦截装置、高架下滞留池设计等方式。
6、生态停车场
生态停车场是一种具备环保、低碳功能的停车场,具有高绿化、高承载的特点,同时使用年限也长于传统停车场,生态停车场可与生物滞留池及植草沟结合设计。
三、城市公园绿地海绵策略
把城市公园绿地中的海绵设施连成系统能够有效传输和消纳雨水,在强降雨时能有条理进行处理、消化雨水径流,同时层级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在收集绿地周边区域雨水时,若植草沟不能直接引流,可以通过设计地下管道,引流至绿地公园进行雨水消纳,地下管道与海绵设施相互结合。主要体现在城市公园道路建设中的新材料运用;雨水花园建设和管理;修建大型下凹绿地;利用斑状绿地。
作者简介:
邓锐,出生年月:1988.8.3,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贵州省贵阳市,当前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
贵阳学院院级 2017PT50,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017zc097.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生态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生境。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针对海绵城市技术理念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法规: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2014.10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1) 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2015.7)等。因此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要从政治策略去考虑海绵城市在城市中的应用:
宏观层面:规划区尺度,保护大海绵,构建海绵城市格局以城市泛洪漫滩、低洼地区、重要廊道等海绵空间的保护和修复为核心,加强黄河湿地、行洪河道等城市水系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构建山水林田湖多类型生命共同体。
中观层面:流域尺度,构建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的系统方案老城区问题导向,兼顾目标,以内涝防治、合流制街区改造、黑臭水体为抓手,结合城市更新,通过海绵城市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新城区目标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管控为抓手,按照海绵城市标准建设。
中微观层面:管理单元尺度,加强规划管控,建立区域雨水排放制度划定管控单元,落实海绵城市核心指标,落位海绵设施。
微观层面: 考虑棕地尺度,全面践行低影响开发,建设小海绵按照用地类型、用地状态、功能区位的差异分类指引,衔接下游规划
到海绵城市的具体技术上,目前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设计建设方向:
一、生态恢复和修复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二、低影响开发
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
称为低影响设计(LI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这些方向在城市中具体的设计技术有:
(一)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开敞型绿色屋顶下,绿色屋顶设计有基本结构层,同时屋面坡度大于2度,以有效汇聚、收集雨水。对密集型绿色屋顶,其荷载承受能力较高,能够种植覆土较高的乔木、灌木,打造景观体验丰富的屋顶花园。而低荷载坡屋顶屋顶结构顶板荷载不能满足绿色屋顶结构和植物荷载,其坡度较大,绿色屋顶结构容易滑落,抗风性较低,不能实施绿色屋顶。雨洪期间雨水排放至建筑周边,增加内涝风险,雨水浸泡危害建筑地基。坡屋顶长期受到雨水冲刷,屋檐、屋脊结构损坏,加剧建筑老化。可以增加屋檐排水槽、雨水管、雨水桶等结构,组成坡屋顶雨水收集系统。
(二)城市道路海绵策略: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主要不透水下垫面之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超过了30%。与此同时,传统管道排水方式导致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城市道路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策略,在收集利用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排放等方面可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美学效益。
1、生态树池
树池的标高一般比路面低一些,用以收集、初步过滤雨水径流。就行道树而言,一系列连贯的树池可以被设计成潜在的收水装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收集、过滤雨水径流的作用。
2、生物滞留池
生物滞留池是一种窄的、线性的、配置丰富景观植物、具有规则形状(常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下凹式景观空间,具有垂直的池壁和平缓的纵向坡。
3、道路渗井
在空间极为受限的邻里街道,因为没有有利条件设置生物滞留设施,通常采用设置渗井的方式来实现海绵城市
4、道路中心隔离带
道路中心绿化作为常见的道路绿化形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有很大的潜在利用价值。道路两侧的滞留池和中心绿化在本来没有联系的情况下,结合道路横坡的现状,可整合為一个新的排水绿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用来应对道路积水的新策略。
5、立体交通
采用入水口初期弃流、入水口拦截装置、高架下滞留池设计等方式。
6、生态停车场
生态停车场是一种具备环保、低碳功能的停车场,具有高绿化、高承载的特点,同时使用年限也长于传统停车场,生态停车场可与生物滞留池及植草沟结合设计。
三、城市公园绿地海绵策略
把城市公园绿地中的海绵设施连成系统能够有效传输和消纳雨水,在强降雨时能有条理进行处理、消化雨水径流,同时层级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在收集绿地周边区域雨水时,若植草沟不能直接引流,可以通过设计地下管道,引流至绿地公园进行雨水消纳,地下管道与海绵设施相互结合。主要体现在城市公园道路建设中的新材料运用;雨水花园建设和管理;修建大型下凹绿地;利用斑状绿地。
作者简介:
邓锐,出生年月:1988.8.3,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贵州省贵阳市,当前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
贵阳学院院级 2017PT50,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017zc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