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北京的孩子来说,看电影、看儿童剧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很少有小朋友看过皮影戏。别说孩子没看过皮影,已经成为社会中流地中的70后80后们,对于皮影也已经很陌生了。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2008年,新修建的前门步行街上层有一家皮影馆,里面坐着位耄耋之年的皮影艺人,听说他手把手带出来一直年轻的队伍。但没多久,皮影馆由于经营不善搬离了前门步行街。曾经在前门大栅栏卖艺的一队皮影人去哪儿了?
后来,他们为了节省房租,搬家到圆明园西门附近休养生息。果然,厚积薄发的皮影人从聊胜于无的惨淡经营,坚持到了今时今日场面红火的大型演出。
“硕果仅存”的龙在天
前不久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第四届文博会上,作为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看到了北京龙在天皮影剧团演出的大戏《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感人的是,这场演出,全部表演人员和乐队伴奏员都是由中华皮影文化城培训的袖珍人特色团队参演的。从演出的伴奏台上我们就发现大部分都是袖珍人,他们着装华丽,伴奏技艺过硬,使观众不由得鼓起掌来。《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大戏开场,那屏幕上女将穆桂英与敌将交战,那刀光剑影的场景,配合着京西皮影激昂的唱腔和道白,众多的角色呈现在观众眼前。久违的“皮影”艺术又焕发了青春。剧终时,全体袖珍演员手持他(她)们操纵的皮影人走至台前,使观众眼前一亮。据领队京西皮影传承人王丽娟介绍,演员平均年龄22岁,身高1.26米,是国内最年轻的皮影演出团队。
我这个老北京,前几年也曾在前门大栅栏路北的老庆乐戏园看到“龙在天”的皮影班子,但那时每天演几个小戏,场地条件很差,观众也不多。今天,还是这个“龙在天”皮影团怎么有了如此大的变化?近日已迁至海淀区圆明园,建立了中华皮影文化城。我抱着喜爱皮影艺术和对袖珍人团队的好奇心。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来到了位于圆明园南门的中华皮影文化城,负责宣传的袖珍明星吴小莉(这是在电视上经常见到的人物)接待了我。
她个子不高,长得很是匀称,说话清亮。吴小莉参加社会活动多,被各大媒体誉为“爱心小天使”,并出演了以她本人生活经历创作的电影《一样的人》中的女主角。电视台还拍摄了介绍她的专题片,不少报刊也报道了她表演的皮影戏。她还被选为中国袖珍人联谊会会长。这位“明星”在电视观众和广大读者中有了很大的影响。她主动向我介绍身旁的青年男士,皮影团的导演张仕谋先生。“张导最早是我们演出时的志愿者,他是专业的编导。热爱传统的皮影,每当我们有演出,他就赶过来,帮助我们干些重活,怕我们这些演员们累着,日久天长,他和我们成了一家人,放弃了动漫导演的工作,最终来到了我们文化城,成了我们上演的新编剧目《红孩儿》《圆明园传奇》的导演。”吴小莉热情地向我介绍,说得张导都要坐不住了。
集结各地袖珍人
随后,我和张导来到皮影戏人物的设计、制作地。大家都很忙。转了个弯,我来到了袖珍人皮影戏排练室,这里的屏幕后,几位演员正对着剧本一遍遍地排着新戏。我转到台前认真地看着,是个圣诞老人与小天使在对话。这时,有位女童声,喊了句“停,大家再背背台词吧!”原来,这个叫高芳芳的女孩,是女一队的队长。我与这位眉目清秀的芳芳聊了起来。
芳芳笑着告诉我,22岁的她还有个哥哥,身高1.71米。她说的时候神态很自豪。“听母亲讲,她怀我的时候得病,曾吃过些药,后来我生下来,身高就只长到了一米过点儿。因为长得小,不愿出门。两年前我离开家时,母亲可惦念了,也是我第一次坐长途车出远门啊!”我好奇她是怎么来到皮影团的,芳芳说:“我们全家在电视里看到采访皮影团的明星人物吴小莉后,都很兴奋。我自己也感到做皮影演员能胜任。后来得知在这里学习皮影是免费的,我就坐长途汽车来到北京。”那是2008年的事。芳芳刚到团里时,小伙伴们只有10多个。
芳芳正说着,一位大眼睛的队员来找她:“芳芳姐,我们词背好了,往下排吧。”大眼睛姑娘告诉我:“芳芳姐在皮影舞台剧《红孩儿》中扮演红孩儿,演的可好啦!”这个叫范金娟的女孩是河北石家庄人,来北京之前,在当地一家服装公司干活儿。前年在网上看到袖珍人公益热线。“在这里通过认真学艺,可以体现个人的价值。我辞去那份工作来到这里,现在大家在一起生活得可快乐啦!您看那边正在排戏的鲁德峰哥哥来自山东,他是男团演员队的队长。在老家他是个经营电器的部门经理,因自己的身材和大家在一起有孤独感。现在他干得可棒啦。”
从“门外汉”到“内行人”
在这个袖珍人团队里,学员们学艺是很刻苦的。尤其是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对待皮影戏这门艺术只是一知半解,有的人甚至从没见过。
在老艺人团老师们的精心安排下,每天的作息时间和课程都排得比较满。大家早6点半起床,练习皮影戏的唱腔和道白,要求字正腔圆,这是京西皮影演员的基本工。8点至11点半上课,传授操纵影人的3个手杆的技术。结合这个特色团队的情况,特制了细杆,适合他们的手力,更便于操纵表演,有时需双手并用。左手持脖杆,右手操纵两个手杆,结合剧中人物的情节,进行表演。
队员们在掌握这三杆时,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初学时手指多次磨破,练到几个月后,手指上都长了老趼。他们没有退缩,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术。
下午要讲皮影艺术的知识,还有艺术欣赏,包括看视频和老师的现场表演。每天晚饭后老师指导大家在台灯下刻皮影人物和景物,最后达到出成品。培训1年后,团队就有演出任务和排练传统戏和新编剧目了。
在学习阶段,有的队员开始并没有兴趣,觉得表演时较长时间要站着,而且操纵影人表演时“唱、念、舞”并重,一出戏下来很累。队员小王讲:“在学习表演和参加演出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很起作用。演出《龟与鹤》的节目,老师曾说过,在表演戏中的龟时,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此时就是这个角色了,你要用皮影技法去展现它。”男队的队长小鲁对皮影戏很有感触,他说:“我们都是在大屏幕后面,时间长了就产生走到台前见见观众的想法。近年我团排演了大型新剧目《圆明园传奇》,这是一出创新的实景先锋皮影舞台剧,结合剧情登台表演与传统皮影艺术相结合,我们也能在台上扮演角色了,真高兴啊!这出戏刚刚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了。”
在中华皮影文化城的“龙在天”演出团队里,袖珍皮影艺人有32位。他们有聪明的头脑,有健康的体魄,有远大的理想。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袖珍人走到皮影艺术的团队呢?北京龙在天皮影剧团的经理林中华先生一番发自内心的话:“谈到皮影表演的继承人问题,因此项艺术的从业人员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可以说很低,没有年轻人愿意加入进来,老艺人年龄越来越大,怎么办?我们想到了智力正常、四肢健全的袖珍人,皮影艺术可以为这些不太方便就业的特殊‘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为皮影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于是,我们联系袖珍名人吴小莉,联系北京家传六代的老艺人,组织‘袖珍人’开始了皮影艺术的创新之路。在别人还在发愁,呼吁没有传承人的时候,我们的皮影演出团队已经壮大到50多人。”最近,新编演的大型情景皮影戏《红楼梦》,已在大观园上演。百余件新设计的皮影道具,全新的“轮转式”皮影幕后,精美的皮影人在幕布上荡秋千、弹琴看书、点火熬药、烟火放光等皮影绝技都展现在舞台上。在黛玉葬花、焚稿的场景,很多观众被感动落泪。
这个特色的年轻团队,在保护非遗文化,弘扬皮影艺术中,被社会各界赞誉为“不老的童话,不朽的传奇”。
编辑/冯 岚 [email protected]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2008年,新修建的前门步行街上层有一家皮影馆,里面坐着位耄耋之年的皮影艺人,听说他手把手带出来一直年轻的队伍。但没多久,皮影馆由于经营不善搬离了前门步行街。曾经在前门大栅栏卖艺的一队皮影人去哪儿了?
后来,他们为了节省房租,搬家到圆明园西门附近休养生息。果然,厚积薄发的皮影人从聊胜于无的惨淡经营,坚持到了今时今日场面红火的大型演出。
“硕果仅存”的龙在天
前不久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第四届文博会上,作为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看到了北京龙在天皮影剧团演出的大戏《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感人的是,这场演出,全部表演人员和乐队伴奏员都是由中华皮影文化城培训的袖珍人特色团队参演的。从演出的伴奏台上我们就发现大部分都是袖珍人,他们着装华丽,伴奏技艺过硬,使观众不由得鼓起掌来。《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大戏开场,那屏幕上女将穆桂英与敌将交战,那刀光剑影的场景,配合着京西皮影激昂的唱腔和道白,众多的角色呈现在观众眼前。久违的“皮影”艺术又焕发了青春。剧终时,全体袖珍演员手持他(她)们操纵的皮影人走至台前,使观众眼前一亮。据领队京西皮影传承人王丽娟介绍,演员平均年龄22岁,身高1.26米,是国内最年轻的皮影演出团队。
我这个老北京,前几年也曾在前门大栅栏路北的老庆乐戏园看到“龙在天”的皮影班子,但那时每天演几个小戏,场地条件很差,观众也不多。今天,还是这个“龙在天”皮影团怎么有了如此大的变化?近日已迁至海淀区圆明园,建立了中华皮影文化城。我抱着喜爱皮影艺术和对袖珍人团队的好奇心。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来到了位于圆明园南门的中华皮影文化城,负责宣传的袖珍明星吴小莉(这是在电视上经常见到的人物)接待了我。
她个子不高,长得很是匀称,说话清亮。吴小莉参加社会活动多,被各大媒体誉为“爱心小天使”,并出演了以她本人生活经历创作的电影《一样的人》中的女主角。电视台还拍摄了介绍她的专题片,不少报刊也报道了她表演的皮影戏。她还被选为中国袖珍人联谊会会长。这位“明星”在电视观众和广大读者中有了很大的影响。她主动向我介绍身旁的青年男士,皮影团的导演张仕谋先生。“张导最早是我们演出时的志愿者,他是专业的编导。热爱传统的皮影,每当我们有演出,他就赶过来,帮助我们干些重活,怕我们这些演员们累着,日久天长,他和我们成了一家人,放弃了动漫导演的工作,最终来到了我们文化城,成了我们上演的新编剧目《红孩儿》《圆明园传奇》的导演。”吴小莉热情地向我介绍,说得张导都要坐不住了。
集结各地袖珍人
随后,我和张导来到皮影戏人物的设计、制作地。大家都很忙。转了个弯,我来到了袖珍人皮影戏排练室,这里的屏幕后,几位演员正对着剧本一遍遍地排着新戏。我转到台前认真地看着,是个圣诞老人与小天使在对话。这时,有位女童声,喊了句“停,大家再背背台词吧!”原来,这个叫高芳芳的女孩,是女一队的队长。我与这位眉目清秀的芳芳聊了起来。
芳芳笑着告诉我,22岁的她还有个哥哥,身高1.71米。她说的时候神态很自豪。“听母亲讲,她怀我的时候得病,曾吃过些药,后来我生下来,身高就只长到了一米过点儿。因为长得小,不愿出门。两年前我离开家时,母亲可惦念了,也是我第一次坐长途车出远门啊!”我好奇她是怎么来到皮影团的,芳芳说:“我们全家在电视里看到采访皮影团的明星人物吴小莉后,都很兴奋。我自己也感到做皮影演员能胜任。后来得知在这里学习皮影是免费的,我就坐长途汽车来到北京。”那是2008年的事。芳芳刚到团里时,小伙伴们只有10多个。
芳芳正说着,一位大眼睛的队员来找她:“芳芳姐,我们词背好了,往下排吧。”大眼睛姑娘告诉我:“芳芳姐在皮影舞台剧《红孩儿》中扮演红孩儿,演的可好啦!”这个叫范金娟的女孩是河北石家庄人,来北京之前,在当地一家服装公司干活儿。前年在网上看到袖珍人公益热线。“在这里通过认真学艺,可以体现个人的价值。我辞去那份工作来到这里,现在大家在一起生活得可快乐啦!您看那边正在排戏的鲁德峰哥哥来自山东,他是男团演员队的队长。在老家他是个经营电器的部门经理,因自己的身材和大家在一起有孤独感。现在他干得可棒啦。”
从“门外汉”到“内行人”
在这个袖珍人团队里,学员们学艺是很刻苦的。尤其是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对待皮影戏这门艺术只是一知半解,有的人甚至从没见过。
在老艺人团老师们的精心安排下,每天的作息时间和课程都排得比较满。大家早6点半起床,练习皮影戏的唱腔和道白,要求字正腔圆,这是京西皮影演员的基本工。8点至11点半上课,传授操纵影人的3个手杆的技术。结合这个特色团队的情况,特制了细杆,适合他们的手力,更便于操纵表演,有时需双手并用。左手持脖杆,右手操纵两个手杆,结合剧中人物的情节,进行表演。
队员们在掌握这三杆时,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初学时手指多次磨破,练到几个月后,手指上都长了老趼。他们没有退缩,终于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术。
下午要讲皮影艺术的知识,还有艺术欣赏,包括看视频和老师的现场表演。每天晚饭后老师指导大家在台灯下刻皮影人物和景物,最后达到出成品。培训1年后,团队就有演出任务和排练传统戏和新编剧目了。
在学习阶段,有的队员开始并没有兴趣,觉得表演时较长时间要站着,而且操纵影人表演时“唱、念、舞”并重,一出戏下来很累。队员小王讲:“在学习表演和参加演出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很起作用。演出《龟与鹤》的节目,老师曾说过,在表演戏中的龟时,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此时就是这个角色了,你要用皮影技法去展现它。”男队的队长小鲁对皮影戏很有感触,他说:“我们都是在大屏幕后面,时间长了就产生走到台前见见观众的想法。近年我团排演了大型新剧目《圆明园传奇》,这是一出创新的实景先锋皮影舞台剧,结合剧情登台表演与传统皮影艺术相结合,我们也能在台上扮演角色了,真高兴啊!这出戏刚刚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了。”
在中华皮影文化城的“龙在天”演出团队里,袖珍皮影艺人有32位。他们有聪明的头脑,有健康的体魄,有远大的理想。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袖珍人走到皮影艺术的团队呢?北京龙在天皮影剧团的经理林中华先生一番发自内心的话:“谈到皮影表演的继承人问题,因此项艺术的从业人员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可以说很低,没有年轻人愿意加入进来,老艺人年龄越来越大,怎么办?我们想到了智力正常、四肢健全的袖珍人,皮影艺术可以为这些不太方便就业的特殊‘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为皮影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于是,我们联系袖珍名人吴小莉,联系北京家传六代的老艺人,组织‘袖珍人’开始了皮影艺术的创新之路。在别人还在发愁,呼吁没有传承人的时候,我们的皮影演出团队已经壮大到50多人。”最近,新编演的大型情景皮影戏《红楼梦》,已在大观园上演。百余件新设计的皮影道具,全新的“轮转式”皮影幕后,精美的皮影人在幕布上荡秋千、弹琴看书、点火熬药、烟火放光等皮影绝技都展现在舞台上。在黛玉葬花、焚稿的场景,很多观众被感动落泪。
这个特色的年轻团队,在保护非遗文化,弘扬皮影艺术中,被社会各界赞誉为“不老的童话,不朽的传奇”。
编辑/冯 岚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