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残疾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实践出发,选取就读在普通高校的三位肢体残疾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残疾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残疾人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残疾人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受到关注,"平等·参与·共享"成为残疾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理想"。作为残疾人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大学生群体的发展与教育已成为融合教育背景下广泛关注的问题。探索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从教育的实践出发。本文选取三例肢体残疾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跟踪回访,了解其高等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特点
研究对象一:孟凡(化名),女,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先天因素而不能正常直立行走。2002年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某普通高校中文系录取。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2006年顺利毕业。由于身体的缺陷,毕业不能顺利就业,后经过学校帮助、老师推荐,现工作于一县级市高级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研究对象二:程祥(化名),男,几岁时由于意外事故被高压线切断一只手臂,造成上肢残疾。2004年考入某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在校期间,专业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奖学金;考虑到身体的残疾对就业的影响,以及现实的就业压力,2008年考取某师范大学研究生,此校顺利接收。研究对象三:何楠(化名),女,因药物注射而导致小儿麻痹症,肢体残疾不能正常行走。2005年考入某师范大学历史系。2009年毕业,现待业中。以上三例肢体残疾大学生的事例是所有残疾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映射,他们反映了残疾大学生真实的生活。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的选择
选取就读与普通高校的三位肢体残疾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在融合教育背景下三位残疾大学生的教育与发展状况,对其进行研究。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及档案资料法。访谈法,研究者选择针对性的内容对研究对象进行访问谈话;观察法,即通过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状况,体会普通高校对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的影响;最后,通过档案资料法,将访谈和观察的资料收集。
(三)具体步骤
1.访谈:首先,在访谈之前研究者自拟关于访谈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访谈对象回答的问题,避免造成访谈对象不愿意回答而引起尴尬。同时,注意访谈时间的合理性。
2.观察:其次,对访谈对象进行观察,观察和其相关的学习、生活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状况,研究现有的环境对其的影响。
3.总结:最后,整理访谈和观察资料。结合资料进行定性的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教育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残疾大学生在普通高校随班就读能充分的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为残疾大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残疾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更多的适应环境参与社会;然而,研究发现:在普通高校就读的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分别从高校各层次支持系统对残疾大学生影响和残疾大学生自我适应两方面展开剖析(结果见表一和表二)。
表一 高校各层次支持系统对残疾大学生影响状况
(二)分析
表一研究者从纵向层面分析了普通高校各层次系统对残疾大学生的影响,表二从横向方面分析了在各层次支持系统下残疾大学生的自我适应状况。结合表一和表二具體分析如下:
.研究者将高校各层次支持系统分为宏观支持系统、中观支持系统和微观支持系统三个层面(见表一)。
1.宏观支持系统,主要是指各级行政部门管理下高校的各种硬件设施,研究其设置对残疾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支持系统的不完善给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突出表现在残疾大学生的自我适应的方方面面(见表二):在学业方面表现为残疾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呈现较好的趋势;但是,对学习环境和配套设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对残疾大学生普遍实施招生,但在高校不断扩大校园建设和学生数量的同时,仍没有兼顾到残疾大学生的需要。残疾大学生的特殊需要在普通高校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可见,高校宏观支持系统是促进残疾大学生自身适应高校的前提因素。
2.中观支持系统,即以高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为基础而建立的各级各类社团、机构及文娱组织。研究发现:各种协会、俱乐部等高校活动组织基本大都是按照正常学生的能力爱好和需求而成立的,残疾大学生缺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组织机构;高校中缺乏针对残疾大学生定期的、不定期的心理障碍辅导与咨询机构;在残疾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盲点,缺乏配套的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策划中心等相关部门。随着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加强,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影响了残疾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回访了解到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下:第一,自卑心理十分严重;第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第三,自信心明显不足;第四,人际关系障碍。残疾大学生常常看不起自己,没有勇气主动和同学交往。当遇到人际问题时,不能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比较容易委屈、抱怨,造成心理冲突加剧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3.微观支持系统,这里主要指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群体。观察发现: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残疾大学生存在无形的排斥,主要源于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缺乏对残疾大学生的了解;同时,高校缺少专门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另外,作为残疾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和生活伙伴正常大学生,他们对残疾大学生缺少爱心,表现为一贯的漠视。作为残疾大学生的教师和同学,在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对残疾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残疾大学生能否很快的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他们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 四、建议
1.高校在残疾人的教育中,要加大投资力度,重视残疾大学生的障碍和困难,逐渐完善学校在图书馆、宿舍、食堂等殘疾大学生重要活动场所的设施,用尽量人性化的方法为残疾大学生服务。
2.高校的各级各类的组织、机构的不完善是影响残疾大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者建议应从多方面着手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发展。第一,建议学校根据残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建立各种特殊的组织和机构。第二,从高校和残疾大学生自身出发,有效的解决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普通高校应该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指导。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改善残疾大学生的自卑、自信心的不足,缓解其焦虑状态;第三,做好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对维护残疾人的利益,对推进残疾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议从如下方面进行:首先,建立职业规划,开展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实施就业援助。要发挥社会援助的作用,从行政、法律、经济等方面出发对残疾大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动员全社会关心和帮助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进而,提供残疾大学生的自我提倡和自我竞争能力。在求职的过程中,残疾大学生会面临各种不便,要学会要求别人为自己提供应该的帮助;残疾大学生要培养自己专业知识以外的多方面的技能,以便适应市场的竞争。
3.与残疾大学生紧密相连的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群体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者建议对残疾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设身处地的为残疾大学生考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残疾人高等教育是特殊教育史上的一次维护残疾人权益的重大的飞跃,它反映出时代精神和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融合,它与特殊教育的发展一样,任重道远。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未来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一定会不断的改进、不断创新,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同在。
参考文献:
[1]袁茵.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理论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2]张宁生.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李文长.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5]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雷江华.关于残疾学生在普通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3,(5).
[7]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朱宁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目的追求[J].中国特殊教育,2003.
[9]李华平.论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06,(4).
作者简介:许杨(1984-),女,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刘芳(1981-),女,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残疾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残疾人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残疾人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受到关注,"平等·参与·共享"成为残疾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理想"。作为残疾人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大学生群体的发展与教育已成为融合教育背景下广泛关注的问题。探索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从教育的实践出发。本文选取三例肢体残疾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的跟踪回访,了解其高等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特点
研究对象一:孟凡(化名),女,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先天因素而不能正常直立行走。2002年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某普通高校中文系录取。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2006年顺利毕业。由于身体的缺陷,毕业不能顺利就业,后经过学校帮助、老师推荐,现工作于一县级市高级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研究对象二:程祥(化名),男,几岁时由于意外事故被高压线切断一只手臂,造成上肢残疾。2004年考入某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在校期间,专业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奖学金;考虑到身体的残疾对就业的影响,以及现实的就业压力,2008年考取某师范大学研究生,此校顺利接收。研究对象三:何楠(化名),女,因药物注射而导致小儿麻痹症,肢体残疾不能正常行走。2005年考入某师范大学历史系。2009年毕业,现待业中。以上三例肢体残疾大学生的事例是所有残疾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映射,他们反映了残疾大学生真实的生活。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的选择
选取就读与普通高校的三位肢体残疾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在融合教育背景下三位残疾大学生的教育与发展状况,对其进行研究。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及档案资料法。访谈法,研究者选择针对性的内容对研究对象进行访问谈话;观察法,即通过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状况,体会普通高校对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的影响;最后,通过档案资料法,将访谈和观察的资料收集。
(三)具体步骤
1.访谈:首先,在访谈之前研究者自拟关于访谈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访谈对象回答的问题,避免造成访谈对象不愿意回答而引起尴尬。同时,注意访谈时间的合理性。
2.观察:其次,对访谈对象进行观察,观察和其相关的学习、生活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状况,研究现有的环境对其的影响。
3.总结:最后,整理访谈和观察资料。结合资料进行定性的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教育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残疾大学生在普通高校随班就读能充分的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为残疾大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残疾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更多的适应环境参与社会;然而,研究发现:在普通高校就读的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分别从高校各层次支持系统对残疾大学生影响和残疾大学生自我适应两方面展开剖析(结果见表一和表二)。
表一 高校各层次支持系统对残疾大学生影响状况
(二)分析
表一研究者从纵向层面分析了普通高校各层次系统对残疾大学生的影响,表二从横向方面分析了在各层次支持系统下残疾大学生的自我适应状况。结合表一和表二具體分析如下:
.研究者将高校各层次支持系统分为宏观支持系统、中观支持系统和微观支持系统三个层面(见表一)。
1.宏观支持系统,主要是指各级行政部门管理下高校的各种硬件设施,研究其设置对残疾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支持系统的不完善给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突出表现在残疾大学生的自我适应的方方面面(见表二):在学业方面表现为残疾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呈现较好的趋势;但是,对学习环境和配套设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对残疾大学生普遍实施招生,但在高校不断扩大校园建设和学生数量的同时,仍没有兼顾到残疾大学生的需要。残疾大学生的特殊需要在普通高校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可见,高校宏观支持系统是促进残疾大学生自身适应高校的前提因素。
2.中观支持系统,即以高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为基础而建立的各级各类社团、机构及文娱组织。研究发现:各种协会、俱乐部等高校活动组织基本大都是按照正常学生的能力爱好和需求而成立的,残疾大学生缺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组织机构;高校中缺乏针对残疾大学生定期的、不定期的心理障碍辅导与咨询机构;在残疾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盲点,缺乏配套的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策划中心等相关部门。随着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加强,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影响了残疾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回访了解到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下:第一,自卑心理十分严重;第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第三,自信心明显不足;第四,人际关系障碍。残疾大学生常常看不起自己,没有勇气主动和同学交往。当遇到人际问题时,不能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比较容易委屈、抱怨,造成心理冲突加剧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3.微观支持系统,这里主要指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群体。观察发现: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残疾大学生存在无形的排斥,主要源于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缺乏对残疾大学生的了解;同时,高校缺少专门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另外,作为残疾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和生活伙伴正常大学生,他们对残疾大学生缺少爱心,表现为一贯的漠视。作为残疾大学生的教师和同学,在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对残疾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残疾大学生能否很快的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他们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 四、建议
1.高校在残疾人的教育中,要加大投资力度,重视残疾大学生的障碍和困难,逐渐完善学校在图书馆、宿舍、食堂等殘疾大学生重要活动场所的设施,用尽量人性化的方法为残疾大学生服务。
2.高校的各级各类的组织、机构的不完善是影响残疾大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者建议应从多方面着手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发展。第一,建议学校根据残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建立各种特殊的组织和机构。第二,从高校和残疾大学生自身出发,有效的解决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普通高校应该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指导。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改善残疾大学生的自卑、自信心的不足,缓解其焦虑状态;第三,做好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对维护残疾人的利益,对推进残疾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议从如下方面进行:首先,建立职业规划,开展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实施就业援助。要发挥社会援助的作用,从行政、法律、经济等方面出发对残疾大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动员全社会关心和帮助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进而,提供残疾大学生的自我提倡和自我竞争能力。在求职的过程中,残疾大学生会面临各种不便,要学会要求别人为自己提供应该的帮助;残疾大学生要培养自己专业知识以外的多方面的技能,以便适应市场的竞争。
3.与残疾大学生紧密相连的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群体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者建议对残疾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设身处地的为残疾大学生考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残疾人高等教育是特殊教育史上的一次维护残疾人权益的重大的飞跃,它反映出时代精神和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融合,它与特殊教育的发展一样,任重道远。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未来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一定会不断的改进、不断创新,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同在。
参考文献:
[1]袁茵.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理论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2]张宁生.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李文长.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5]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雷江华.关于残疾学生在普通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3,(5).
[7]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8]朱宁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目的追求[J].中国特殊教育,2003.
[9]李华平.论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06,(4).
作者简介:许杨(1984-),女,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刘芳(1981-),女,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