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九月上旬,我社中学语文部商量出版选题,计划为四种高中选修教材编写课外读本,内容拟分为“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优秀新闻选读”“中外优秀传记选读”“中外短篇小说名作选读”四种。之前我社已出版六种选修教材的读本,如《中国现当代散文选读》《中外现当代诗歌选读》《唐宋诗词选读》等。
选题申报后,按工作惯例,先要为各读本制定编写提纲,包括列出篇目。经编委会讨论协商后,“中外短篇小说名作选读”暂定为40篇左右,中外各占20篇。我社必修教材第一册中已收入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2004年出版),第三册收入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2005年出版)。在考虑中国当代小说时,上世纪80年代成名的先锋作家(如马原、莫言、苏童、余华等)的作品进入编选视野。如今人们一说起80年代,总会说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其实对那一时期的整个中国社会来说,都在讲“春天的故事”,都是一个“新时代”。让高中学生了解当时的文学,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如何得来的。这对语文教育(包括教材编写)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莫言的作品,开始曾考虑过最有影响的《红高粱》,但因篇幅长,若节选怕影响整体理解,便选了篇幅相对较小的、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篇目初定下来,已是九月下旬。
十月十一日晚七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十二日上午,沈阳一家报纸的记者打电话到办公室来询问社里有何反应,我们告知正在编选高中读本的事儿,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也在备选之列。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不断接到各家媒体电话采访,网上报道反响之强烈,超出我们的预料。
这就是机缘。我们正常的编辑工作与中国人诺奖百年圆梦的大事“撞”在了一起。
其实早在200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陈平原主编),已收入了莫言的《红高粱》。
巧合中的必然
虽是机缘巧合,有句古话也说“无巧不成书”,但巧合中有必然的因素。这“必然”就是自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颁布以来,中学语文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社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课标》是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制定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课程目标,更看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一课程理念在近十年的中学语文教育领域都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也是我们编写高中语文教材及相关读本的根本依据。可以说,在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一直努力把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在课程内容、单元设置、选文编排、课后练习、相关链接、专题探究等各方面都尽力体现新理念。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专家对我社高中课标教材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最切合新课标理念的一套教材,综合评分名列前茅。在各地实验区的师生眼里,我社教材选文编排尤其突出,这在他们给编辑部的来信中也多次提及。
《课标》有一个明显的“新”的标志,就是增加了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即常说的语文第一至第五册。而选修课程则设计了五个系列,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按这五个系列的内容,我社共组织编写了十五种选修教材。
对不同的选修系列,《课标》都提出了详细的课程目标,如“小说与戏剧”系列,目标共有六条,其中有这样的要求:“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据此,我社在“小说与戏剧”选修系列中编写了《(红楼梦)选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中外戏剧名作选读》《优秀电影作品欣赏》等多种选修教材,尽力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对中外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尊重心态,培养多样化的、丰富的审美感受力,进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选修课所收入的选文也尽可能体现一种开放的包容性,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适合高中学生阅读、切合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作家作品都尽可能选人,其中既有传统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也有现当代的名家名作。从风格流派上,虽大多选的还是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的,但也有意识地选人一些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篇目,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等。
其实之前在我们的必修教材第一册读本中,选过鲁迅的《药》、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汪曾祺的《职业》等,也选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节选)、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塞林格的《笑面人》等。
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课标理念的理解及贯彻落实。因此,选入莫言的作品其实就是我们一直以来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必然结果,自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是《透明的红萝卜》
中国现当代小说,我社的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及必修读本中已选过鲁迅的《铸剑》《祝福》、沈从文的《边城》(节选)、孙犁的《山地回忆》等。选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一是考虑要让学生了解当代小说各种流派及其风格,而《红高粱》篇幅长,不好节选;二是因为《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早期代表作,其文学价值已有定评,内容也适合高中学生阅读。这在文学界已成为共识。
莫言早期小说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影响,但以其对生命体验的重视和神奇的感觉能力,“以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幻觉的体察入微和奇特显现,更新了我们对似乎已经熟视无睹的世界的体验,创造出全新的意象、画面和审美情境”(张志忠评语),具有相当独特的原创性。《透明的红萝卜》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小说写“文革”时期一个十岁无名无姓的乡村孩子“黑孩”眼中的世界,其悲苦命运让人揪心,而黑孩对世界的感受更突出了一颗敏感心灵的孤独。莫言曾说那个黑孩“更像自己”。因此,这篇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进而可以“知人论世”。小说写到黑孩夜里在铁匠铺拉风箱时,他感知的世界是这样的:
铁砧踞伏着,像只巨兽。他的嘴第一次大张着,发出一声感叹(感叹声淹没在老铁匠高亢的歌声里)。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这一段铺张、带有幻觉的感官描写,写出了一个饥饿年代里一根红萝卜在孩子眼中的神奇光彩,寄托着他对美好世界的憧憬,颇有象征意味;从中可以体会莫言小说语言的特色,而对独特感觉浓笔重彩的描绘日后成了莫言小说的一大标志,如《红高粱》中,小说人物眼里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闻到的是“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感觉到清晨高粱上“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扑簌簌落下。水珠冰凉清爽,味道鲜美”。这种浓烈的气息让人物形象变得饱满,也让读者得到审美愉悦。
篇目选好后,如何编排单元、如何设计课后练习等,则是体现教材特色的重中之重。对这本《中外短篇小说名作选读》,我们同样会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按以往经验,我社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因此,文学鉴赏类的选修课给学生提供了视野更开阔的选文,给学生多层次、也更丰富的审美感受,同时也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积累,然后内化成自身的审美经验。
对《透明的红萝卜》,我们会精心编排,突出其特色,由这个多姿多彩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莫言小说的审美价值,进而对当代中国社会和生活有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我们编选读本的初衷,也是我们一直努力追寻的方向。
选题申报后,按工作惯例,先要为各读本制定编写提纲,包括列出篇目。经编委会讨论协商后,“中外短篇小说名作选读”暂定为40篇左右,中外各占20篇。我社必修教材第一册中已收入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2004年出版),第三册收入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2005年出版)。在考虑中国当代小说时,上世纪80年代成名的先锋作家(如马原、莫言、苏童、余华等)的作品进入编选视野。如今人们一说起80年代,总会说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其实对那一时期的整个中国社会来说,都在讲“春天的故事”,都是一个“新时代”。让高中学生了解当时的文学,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如何得来的。这对语文教育(包括教材编写)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莫言的作品,开始曾考虑过最有影响的《红高粱》,但因篇幅长,若节选怕影响整体理解,便选了篇幅相对较小的、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篇目初定下来,已是九月下旬。
十月十一日晚七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十二日上午,沈阳一家报纸的记者打电话到办公室来询问社里有何反应,我们告知正在编选高中读本的事儿,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也在备选之列。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不断接到各家媒体电话采访,网上报道反响之强烈,超出我们的预料。
这就是机缘。我们正常的编辑工作与中国人诺奖百年圆梦的大事“撞”在了一起。
其实早在200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陈平原主编),已收入了莫言的《红高粱》。
巧合中的必然
虽是机缘巧合,有句古话也说“无巧不成书”,但巧合中有必然的因素。这“必然”就是自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颁布以来,中学语文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社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课标》是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制定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课程目标,更看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一课程理念在近十年的中学语文教育领域都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也是我们编写高中语文教材及相关读本的根本依据。可以说,在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一直努力把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在课程内容、单元设置、选文编排、课后练习、相关链接、专题探究等各方面都尽力体现新理念。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专家对我社高中课标教材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最切合新课标理念的一套教材,综合评分名列前茅。在各地实验区的师生眼里,我社教材选文编排尤其突出,这在他们给编辑部的来信中也多次提及。
《课标》有一个明显的“新”的标志,就是增加了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即常说的语文第一至第五册。而选修课程则设计了五个系列,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按这五个系列的内容,我社共组织编写了十五种选修教材。
对不同的选修系列,《课标》都提出了详细的课程目标,如“小说与戏剧”系列,目标共有六条,其中有这样的要求:“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据此,我社在“小说与戏剧”选修系列中编写了《(红楼梦)选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中外戏剧名作选读》《优秀电影作品欣赏》等多种选修教材,尽力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对中外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尊重心态,培养多样化的、丰富的审美感受力,进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选修课所收入的选文也尽可能体现一种开放的包容性,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适合高中学生阅读、切合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作家作品都尽可能选人,其中既有传统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也有现当代的名家名作。从风格流派上,虽大多选的还是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的,但也有意识地选人一些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篇目,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等。
其实之前在我们的必修教材第一册读本中,选过鲁迅的《药》、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汪曾祺的《职业》等,也选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节选)、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塞林格的《笑面人》等。
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课标理念的理解及贯彻落实。因此,选入莫言的作品其实就是我们一直以来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必然结果,自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是《透明的红萝卜》
中国现当代小说,我社的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及必修读本中已选过鲁迅的《铸剑》《祝福》、沈从文的《边城》(节选)、孙犁的《山地回忆》等。选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一是考虑要让学生了解当代小说各种流派及其风格,而《红高粱》篇幅长,不好节选;二是因为《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早期代表作,其文学价值已有定评,内容也适合高中学生阅读。这在文学界已成为共识。
莫言早期小说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影响,但以其对生命体验的重视和神奇的感觉能力,“以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幻觉的体察入微和奇特显现,更新了我们对似乎已经熟视无睹的世界的体验,创造出全新的意象、画面和审美情境”(张志忠评语),具有相当独特的原创性。《透明的红萝卜》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小说写“文革”时期一个十岁无名无姓的乡村孩子“黑孩”眼中的世界,其悲苦命运让人揪心,而黑孩对世界的感受更突出了一颗敏感心灵的孤独。莫言曾说那个黑孩“更像自己”。因此,这篇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进而可以“知人论世”。小说写到黑孩夜里在铁匠铺拉风箱时,他感知的世界是这样的:
铁砧踞伏着,像只巨兽。他的嘴第一次大张着,发出一声感叹(感叹声淹没在老铁匠高亢的歌声里)。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这一段铺张、带有幻觉的感官描写,写出了一个饥饿年代里一根红萝卜在孩子眼中的神奇光彩,寄托着他对美好世界的憧憬,颇有象征意味;从中可以体会莫言小说语言的特色,而对独特感觉浓笔重彩的描绘日后成了莫言小说的一大标志,如《红高粱》中,小说人物眼里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闻到的是“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感觉到清晨高粱上“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扑簌簌落下。水珠冰凉清爽,味道鲜美”。这种浓烈的气息让人物形象变得饱满,也让读者得到审美愉悦。
篇目选好后,如何编排单元、如何设计课后练习等,则是体现教材特色的重中之重。对这本《中外短篇小说名作选读》,我们同样会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按以往经验,我社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因此,文学鉴赏类的选修课给学生提供了视野更开阔的选文,给学生多层次、也更丰富的审美感受,同时也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积累,然后内化成自身的审美经验。
对《透明的红萝卜》,我们会精心编排,突出其特色,由这个多姿多彩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莫言小说的审美价值,进而对当代中国社会和生活有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我们编选读本的初衷,也是我们一直努力追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