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选莫言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4200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九月上旬,我社中学语文部商量出版选题,计划为四种高中选修教材编写课外读本,内容拟分为“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优秀新闻选读”“中外优秀传记选读”“中外短篇小说名作选读”四种。之前我社已出版六种选修教材的读本,如《中国现当代散文选读》《中外现当代诗歌选读》《唐宋诗词选读》等。
  选题申报后,按工作惯例,先要为各读本制定编写提纲,包括列出篇目。经编委会讨论协商后,“中外短篇小说名作选读”暂定为40篇左右,中外各占20篇。我社必修教材第一册中已收入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2004年出版),第三册收入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2005年出版)。在考虑中国当代小说时,上世纪80年代成名的先锋作家(如马原、莫言、苏童、余华等)的作品进入编选视野。如今人们一说起80年代,总会说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其实对那一时期的整个中国社会来说,都在讲“春天的故事”,都是一个“新时代”。让高中学生了解当时的文学,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如何得来的。这对语文教育(包括教材编写)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莫言的作品,开始曾考虑过最有影响的《红高粱》,但因篇幅长,若节选怕影响整体理解,便选了篇幅相对较小的、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篇目初定下来,已是九月下旬。
  十月十一日晚七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十二日上午,沈阳一家报纸的记者打电话到办公室来询问社里有何反应,我们告知正在编选高中读本的事儿,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也在备选之列。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不断接到各家媒体电话采访,网上报道反响之强烈,超出我们的预料。
  这就是机缘。我们正常的编辑工作与中国人诺奖百年圆梦的大事“撞”在了一起。
  其实早在200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陈平原主编),已收入了莫言的《红高粱》。
  巧合中的必然
  虽是机缘巧合,有句古话也说“无巧不成书”,但巧合中有必然的因素。这“必然”就是自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颁布以来,中学语文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社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课标》是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制定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来设计课程目标,更看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一课程理念在近十年的中学语文教育领域都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也是我们编写高中语文教材及相关读本的根本依据。可以说,在语文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一直努力把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在课程内容、单元设置、选文编排、课后练习、相关链接、专题探究等各方面都尽力体现新理念。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专家对我社高中课标教材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最切合新课标理念的一套教材,综合评分名列前茅。在各地实验区的师生眼里,我社教材选文编排尤其突出,这在他们给编辑部的来信中也多次提及。
  《课标》有一个明显的“新”的标志,就是增加了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即常说的语文第一至第五册。而选修课程则设计了五个系列,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按这五个系列的内容,我社共组织编写了十五种选修教材。
  对不同的选修系列,《课标》都提出了详细的课程目标,如“小说与戏剧”系列,目标共有六条,其中有这样的要求:“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据此,我社在“小说与戏剧”选修系列中编写了《(红楼梦)选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中外戏剧名作选读》《优秀电影作品欣赏》等多种选修教材,尽力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对中外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尊重心态,培养多样化的、丰富的审美感受力,进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选修课所收入的选文也尽可能体现一种开放的包容性,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适合高中学生阅读、切合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作家作品都尽可能选人,其中既有传统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也有现当代的名家名作。从风格流派上,虽大多选的还是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的,但也有意识地选人一些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篇目,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等。
  其实之前在我们的必修教材第一册读本中,选过鲁迅的《药》、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汪曾祺的《职业》等,也选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节选)、卡夫卡的《乡村医生》、塞林格的《笑面人》等。
  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课标理念的理解及贯彻落实。因此,选入莫言的作品其实就是我们一直以来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必然结果,自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是《透明的红萝卜》
  中国现当代小说,我社的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及必修读本中已选过鲁迅的《铸剑》《祝福》、沈从文的《边城》(节选)、孙犁的《山地回忆》等。选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一是考虑要让学生了解当代小说各种流派及其风格,而《红高粱》篇幅长,不好节选;二是因为《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早期代表作,其文学价值已有定评,内容也适合高中学生阅读。这在文学界已成为共识。
  莫言早期小说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影响,但以其对生命体验的重视和神奇的感觉能力,“以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幻觉的体察入微和奇特显现,更新了我们对似乎已经熟视无睹的世界的体验,创造出全新的意象、画面和审美情境”(张志忠评语),具有相当独特的原创性。《透明的红萝卜》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小说写“文革”时期一个十岁无名无姓的乡村孩子“黑孩”眼中的世界,其悲苦命运让人揪心,而黑孩对世界的感受更突出了一颗敏感心灵的孤独。莫言曾说那个黑孩“更像自己”。因此,这篇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进而可以“知人论世”。小说写到黑孩夜里在铁匠铺拉风箱时,他感知的世界是这样的:
  铁砧踞伏着,像只巨兽。他的嘴第一次大张着,发出一声感叹(感叹声淹没在老铁匠高亢的歌声里)。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这一段铺张、带有幻觉的感官描写,写出了一个饥饿年代里一根红萝卜在孩子眼中的神奇光彩,寄托着他对美好世界的憧憬,颇有象征意味;从中可以体会莫言小说语言的特色,而对独特感觉浓笔重彩的描绘日后成了莫言小说的一大标志,如《红高粱》中,小说人物眼里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闻到的是“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感觉到清晨高粱上“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扑簌簌落下。水珠冰凉清爽,味道鲜美”。这种浓烈的气息让人物形象变得饱满,也让读者得到审美愉悦。
  篇目选好后,如何编排单元、如何设计课后练习等,则是体现教材特色的重中之重。对这本《中外短篇小说名作选读》,我们同样会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按以往经验,我社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因此,文学鉴赏类的选修课给学生提供了视野更开阔的选文,给学生多层次、也更丰富的审美感受,同时也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积累,然后内化成自身的审美经验。
  对《透明的红萝卜》,我们会精心编排,突出其特色,由这个多姿多彩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莫言小说的审美价值,进而对当代中国社会和生活有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我们编选读本的初衷,也是我们一直努力追寻的方向。
其他文献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词,从当时到当今,大多词评家都集中赞赏它的十四个叠字。张端义《贵耳集》说:“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又使叠字,俱无斧
读完蔡林森先生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后,感到蔡先生介绍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操作要领和细节要求。教学法中的每一环节任务明确,操作要领具体,要求翔实,课堂评价、衡量的标准统一而又明确,极富操作性,并且各个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都有教学示例,极具可学性。课堂生成性、灵活性极强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借鉴、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呢?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序
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一年级开设了现当代诗歌欣赏选修课。尽管每周只有一节课,但笔者尽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带领学生读诗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学着写几首诗。要教学生写诗,从何下手呢?现代诗歌理论界学者穆木天提倡“诗的思维术”。即“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诗的构成法去表现”。我首先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新诗知识,让学生有新诗的概念。因为是初一学生,所以这一环节不必设计过多的知识点,而把重点放在拓展学生诗歌思维的训
李国文,1930年出生于上海,念过戏剧学校,当过文工团员,去过朝鲜战场,做过文艺编辑。曾任《小说选刊》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驻会作家。1957年因写小说《改选》被划为“右派”。1979年写小说《月食》,重同文坛,出版过《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等长篇小说,《危楼记事》《第一杯苦酒》《没意思的故事》《电梯谋杀案》《涅桀》《洁白的世界》等中短篇小说,近年又推出《大雅村言》《中国文人的非
《戏曲大舞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单元综合性学习,该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介绍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主要剧种、京剧旦角流派、京剧脸谱、精彩唱段和学唱《唱脸谱》,引导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品味它悠长的韵味。  等到上这一课,我很兴奋,因为我父亲是越剧迷,我也相当喜欢戏曲,别人看韩剧追超女,我们全家却沉浸在戏曲之中。我把这堂课放在每人一
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很多普通读者们却不认识这位获得“世界作家”头衔的人。原因或许很多,但跟同时代的中国优秀作家相比,莫言有的是天马行空式的离奇想象,魔幻现实主义式的怪诞;虽然同样讲述中国乡村和历史故事,但讲法“西方化”了些。从“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一诺奖评奖词里可以体会到,莫言小说世界是一个关涉中国民间社会、近现代历史和当代社会等多重世界的交集。虽然
对于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研究起源已久,最著名的便是美国的“教育机会均等研究”和“学校效能研究”,它们都将学业成绩视为因变量,探讨自变量对于学业成绩因变量的影响。1964年,美国詹姆斯 · 科尔曼教授带领团队收集了美国各地4000所学校60万学生的数据,进行了美国教育领域所做的最大规模的调研,完成了全面的“教育机会均等研究”,并于1966年完成了著名的“科尔曼报告”(Coleman Report)
每当看到学生厌烦学习的状况,我便不由想到教师的教法出了问题。  由于受“教师中心论”的影响,一直以来,大家往往是极其重视教法的。  印象最深的就是刚做教师时,认真备考教材教法合格证,记了一大堆的“教法”;后来便像很多教师一样很是得意地在备课的“教法”环节中充分展现;再后来,看到很多优秀教师在优质课、公开课上也大炫教法;直到今天,众多的教师也还是“钟情”于教法。  重视教法,没什么不好。只要有教学存
周雪峰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安徽省教育学会小学分会常务理事,曾荣获教育部2017 “感动国培” 十大年度校长、2016年度敬业奉献“中国好人”、首批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首席、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骨干教师、淮北市名校长工作室首席名校长。从教21年来,在省市级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十余次,发表论文和参与编写地方教材二十余篇(集)。  “当有一天,你我白发苍苍的时候,透过如水的岁月
2016年5月20日,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遨游计划项目课程创新实验展示活动隆重举行,本次展示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儿童 立足素养 自主成长”。  本次活动的第一项议程是课堂教学研讨,共设置六个领域(道德与公益、语文与人文、数学与科学、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国际理解)以及融合课程的课程展示。怀着对该校课堂教学的好奇和期待,各位来宾分别走进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室,亲身体验“在一小,学习如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