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社会舆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关注社会舆情,充分利用社会舆情,在政治教学中要避免社会舆情多元分散性,要减少社会舆情的冲突性,要用科学的方法延伸社会舆情的内涵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舆情;政治教学;内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5-087-1
一、社会舆情的形成
社会舆情,舆者,舆论也;情者,情况矣。社会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通过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社会舆情主要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实现:微信和新闻跟贴。社会舆情具有“滚雪球”效应,它靠一批热心市民的上贴、跟贴、转贴来造就。其形成有三个方面的诱因:第一,社会矛盾。由社会矛盾产生各种社会问题诱发意见,意见通过大众传媒扩大化、普遍化。第二,个人意见的扩展。社会问题引起不同个体的反应程度和方向不同,但可以选择网络论坛或聊天室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扩大他们的见解,引起他人的注意,不断有其他网民的跟贴、讨论、响应,个人的意见就会扩展具有意见的“聚议量”。第三,偶发事件的激发。事件是舆情形成的激发点,直接引起议论向舆论的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直面社会舆情,先要了解每一种舆情的形成背景,社会影响,再进行客观地分析、评析。
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避免社会舆情多元分散性
社会舆情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庸俗化和灰色的舆论随处可见。社会舆情以网络舆情最为突出,当代的网络文明也在产生着无数的信息垃圾,而且正日益演变成信息污染。网络是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互联网内容包罗万象,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加上网络信息的海量,共享性和快捷性等原因,一些过时的、庸俗的、反动的、迷信的、暴力的信息充斥互联网,以致于网络舆情内容五花八门、异常丰富。
与传统媒体舆论相比,网络舆情具有分散的特点。传统媒体易于产生集中舆论的效果,而集中舆论容易造成社会成员的“从众心理”。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如果一个人在网上的某一个社区里得不到承认,他可以转向其他社区,这时,他采取的往往不是消极的从众措施以保护自己,而是积极地在网络中去寻找“网络知音”。此外,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也提供了个人发表意见的充分的技术手段。网络的匿名性使之可能成为一些人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方法,等等,都可以成为发表情绪化言论的引子。这类言论,如果没有及时制止,得到众人响应之后,会引发不正确的网上舆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避免社会舆情的分散性,引导学生选择占主流导向的舆情。
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减少社会舆情的冲突性
社会舆情的冲突性是指社会舆情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的冲突。在社会这个公共空间中,尤其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网民上网具有私密性,网民在网上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伦理基础准则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互联网却是全球范围内共享的,这就造成了在互联网上不同地域间的伦理基础准则相互冲突。因特网的跨地域、跨国界的性质同政府权利的管辖范围疆界的矛盾,使得一些在实体世界属于违反法规而会受到制裁的行为,一旦移到网络空间,由谁充当制裁主体以及如何制裁搞不清楚。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了网络舆情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的冲突。
互联网的兴起大大改善了公众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面。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名字也是虚拟的,没有道德的束缚,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因此讨论时常常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也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绝好的舞台。网络舆情观点的冲突层出不穷。
社会舆情的多元分散、冲突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整合和新要求。所谓整合,亦可称之为聚合、统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的聚合作用、统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意识形态要求以及倾向性“思潮”来从整体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后者则需要根据微观对象的情绪、言行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用科学的方法延伸社会舆情的内涵价值
时代在发展,教育对象的特点变了,教师要有强烈的“延伸”意识,也必须从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延伸”的成功。
要切记生硬、牵强和一味的说教,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教育行为的失败。在一定条件下,形式影响内容。所以好的“延伸”应该是寓教于乐,不是填鸭式塞喂;是自然的点滴渗透,和风细雨式的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大水漫灌和狂风暴雨式的喷洒。注意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所以找好切入点,适当的提高是应该的,简单的,盲目的蛮干绝不可取。要善于“发挥”。就事说理,小问题可讲大道理,善举一反三,用事实说话,透过现象看本质。
素质教育与延伸社会舆情的内涵本属一体,为了实现成功的融入,一定要注意克服“应试教育”的干扰。要实现情感、过程和价值观的目标与应试能力的融入,而不是被替代。
在政治教学中延伸社会舆情的内涵价值,教师要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政治教师必须学习政治理论,首先自己要能领会理解社会舆情的深刻内涵。要对现代教育理念有高水平的理解和领悟。要对政治课程标准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有精确的解读。要对中学政治教材有深刻的研究,要关注的教学改革的新进展,要自觉践行教学改革发展的事业,体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巧用传媒舆情的研究”(课题编号:GZZZ2015—004)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社会舆情;政治教学;内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5-087-1
一、社会舆情的形成
社会舆情,舆者,舆论也;情者,情况矣。社会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通过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社会舆情主要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实现:微信和新闻跟贴。社会舆情具有“滚雪球”效应,它靠一批热心市民的上贴、跟贴、转贴来造就。其形成有三个方面的诱因:第一,社会矛盾。由社会矛盾产生各种社会问题诱发意见,意见通过大众传媒扩大化、普遍化。第二,个人意见的扩展。社会问题引起不同个体的反应程度和方向不同,但可以选择网络论坛或聊天室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扩大他们的见解,引起他人的注意,不断有其他网民的跟贴、讨论、响应,个人的意见就会扩展具有意见的“聚议量”。第三,偶发事件的激发。事件是舆情形成的激发点,直接引起议论向舆论的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直面社会舆情,先要了解每一种舆情的形成背景,社会影响,再进行客观地分析、评析。
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避免社会舆情多元分散性
社会舆情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庸俗化和灰色的舆论随处可见。社会舆情以网络舆情最为突出,当代的网络文明也在产生着无数的信息垃圾,而且正日益演变成信息污染。网络是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互联网内容包罗万象,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加上网络信息的海量,共享性和快捷性等原因,一些过时的、庸俗的、反动的、迷信的、暴力的信息充斥互联网,以致于网络舆情内容五花八门、异常丰富。
与传统媒体舆论相比,网络舆情具有分散的特点。传统媒体易于产生集中舆论的效果,而集中舆论容易造成社会成员的“从众心理”。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如果一个人在网上的某一个社区里得不到承认,他可以转向其他社区,这时,他采取的往往不是消极的从众措施以保护自己,而是积极地在网络中去寻找“网络知音”。此外,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也提供了个人发表意见的充分的技术手段。网络的匿名性使之可能成为一些人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方法,等等,都可以成为发表情绪化言论的引子。这类言论,如果没有及时制止,得到众人响应之后,会引发不正确的网上舆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避免社会舆情的分散性,引导学生选择占主流导向的舆情。
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减少社会舆情的冲突性
社会舆情的冲突性是指社会舆情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的冲突。在社会这个公共空间中,尤其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网民上网具有私密性,网民在网上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伦理基础准则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互联网却是全球范围内共享的,这就造成了在互联网上不同地域间的伦理基础准则相互冲突。因特网的跨地域、跨国界的性质同政府权利的管辖范围疆界的矛盾,使得一些在实体世界属于违反法规而会受到制裁的行为,一旦移到网络空间,由谁充当制裁主体以及如何制裁搞不清楚。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了网络舆情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的冲突。
互联网的兴起大大改善了公众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面。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名字也是虚拟的,没有道德的束缚,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因此讨论时常常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也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绝好的舞台。网络舆情观点的冲突层出不穷。
社会舆情的多元分散、冲突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整合和新要求。所谓整合,亦可称之为聚合、统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的聚合作用、统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意识形态要求以及倾向性“思潮”来从整体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后者则需要根据微观对象的情绪、言行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用科学的方法延伸社会舆情的内涵价值
时代在发展,教育对象的特点变了,教师要有强烈的“延伸”意识,也必须从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延伸”的成功。
要切记生硬、牵强和一味的说教,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教育行为的失败。在一定条件下,形式影响内容。所以好的“延伸”应该是寓教于乐,不是填鸭式塞喂;是自然的点滴渗透,和风细雨式的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大水漫灌和狂风暴雨式的喷洒。注意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所以找好切入点,适当的提高是应该的,简单的,盲目的蛮干绝不可取。要善于“发挥”。就事说理,小问题可讲大道理,善举一反三,用事实说话,透过现象看本质。
素质教育与延伸社会舆情的内涵本属一体,为了实现成功的融入,一定要注意克服“应试教育”的干扰。要实现情感、过程和价值观的目标与应试能力的融入,而不是被替代。
在政治教学中延伸社会舆情的内涵价值,教师要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政治教师必须学习政治理论,首先自己要能领会理解社会舆情的深刻内涵。要对现代教育理念有高水平的理解和领悟。要对政治课程标准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有精确的解读。要对中学政治教材有深刻的研究,要关注的教学改革的新进展,要自觉践行教学改革发展的事业,体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巧用传媒舆情的研究”(课题编号:GZZZ2015—004)的研究成果)